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 | 王明春:我错过了1977

王明春 新三届 2019-06-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王明春,1960年生于重庆,1977年初高中毕业前当兵,1981年考上四川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读研,1988年进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2000年进入某外企工作。


原题

我错过了1977




作者 | 王明春


 

1977年是高考恢复元年,我本来很幸运,那一年正好高中毕业可以参加,但是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玩笑,让我与1977的高考失之交臂……


我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从小家里有一个能干又很疼我的奶奶做家务,即使是打杂的事,她也多半是让我妹妹做。邻居和她开玩笑,说她重男轻女。她说,是啊,你看说“儿”这个字,舌头往里卷,说“女”,舌头往外吐。天然的嘛。她还说,女儿不会做家务,嫁不出去。儿子不用管他,以后自然有人管他。让她老人家不幸而言中,结婚后,老婆从未做过饭,做饭都是我的事,直到家里有了阿姨。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我自然手脚笨得可以,但好在读书这事不让家里操心,尽管那个年代基本不读书。大约8、9岁时,一天家里让几个孩子说自己都有什么强项,三个妹妹先说,要么唱歌好,要么跳舞好,最后到我。大言不惭:我读书好。这句话让家里人很长时间里不时用来揶揄我,说哪有这样自夸的。


读书好,在那时是没用的,中学毕业统统得上山下乡。家里早早就在为我逃避上山下乡想法,最可行的是去当兵。1976年初找了关系说好了可以当兵,但是要去西藏。我母亲问我:“西藏很苦,怕不怕?”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说:别人能行我就能行。但家里最后没让我去。


1977年1 月我终于偷偷地当兵去了,四川西昌,空军某部队。那个年代当兵于公于私都是可以得瑟的事,但开后门当兵逃避上山下乡就得偷偷地了。


1977年新兵时照片


还没高兴几天,1977年10月正式宣布恢复高考了,当兵的可以参加高考,但得有两年以上军龄!我那个悔哟,那个郁闷哟!我就觉得我只有读书还过得去,做别的不行。老天怎么专和我过不去啊!我出生遇上饿死人的困难时期,整个一个营养不良;上学遇上文革,这又是精神营养不济;我当兵不用上山下乡了,它又恢复高考了!


家里则不断来信劝我:现在的高考百里挑一,你文革开始进学校,文革结束出学校。高考这事你就别想了,在部队争取提干就不用当工人了,也就不怕手脚笨当不好工人了。莫奈何!想想也是这道理,只好认命。


好在兵当得还顺风顺水。因为比当时多数士兵多读了一点点书,起码知道“共产主义”就是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在当时的部队就算有文化的了。当时我的一位指导员是飞行员出身,那在部队应该算大知识分子。一次很认真地给我“传授知识”:“你做除法,将除数和被除数的零同时去掉,答案保证是正确的,真的,不信你试试。”再不读书,这点知识我还是有。


由于相当于“大知识分子”水平,我被部队作为宣传干事苦心栽培,两次送我去军干部教导队学习。


第二次学习是1979年夏天。学习完归队路过成都,回家呆了两天。在家里碰上一位四川大学哲学系77级学生,问他大学哲学学什么,他说就是艾思奇和李达的几本书。我说他们的书我都读过好几遍,滚瓜烂熟。大概他没想到我如此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客气了一句:那你就完全可以上大学哲学系了。我却当了真重燃高考希望。


当时1979年高考刚结束,母亲问家属区里一位语文阅卷老师要来一份卷子,晚上让我按高考时间做后又交老师打分,我得了60多分,这更增添我的信心,在校生整天读书,一门功课考60多也不错了,我一点没准备就能考60多,有门!


回部队时我带了“很多书”(当时买不到什么书),计有:北京海淀区编写的数学复习资料一套6本,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各一本。回到部队,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用功的人。


那时部队里没人读书,谁看书还有可能被认为动机不纯,不安心部队。好在当时我已是代理司务长,自己单独住,晚上没人管了。两个小时的学习我是真“看”书,不动笔。数学也只是看明白公式定理就以为可以了。以为就凭这几本书和这样的用功就可以考大学!真是无知者无畏!

参加部队干部教导队学习

 

计划赶不上变化,1980年高考时军队政策又变了,现役军人不能参加地方院校本科高考。考军校可以,但部队规定,考什么军校不由你自己选择,而由部队指定。我因为在给养股,所以被指定报考空军后勤学校(中专,学制半年)。请示家里,父母也为难。一会觉得我高考底气不足很难考上,偏向让我考军校提干;一会又觉得自己的儿子天下第一,复员回家高考也能考上,但又怕考不上毁儿子前程。所以,家里来信的意见不断变化。


根据军校报名截止日前他们最后的来信,我费尽口舌推掉了军校考试。指导员要求我必须考,甚至告诉我必须服从纪律,我则以纪律我服从了,思想我不服从,到时候交白卷威胁他。


没一两天,又收到一封迟来的家书,因为成昆铁路塌方,这封信我晚收到了几天,否则也没有前面和指导员的舌战了。信里他们又让我参加军校考试,父母的话就是圣旨,我不顾脸面去找了指导员,低三下四表示反悔,记得指导员听完后,说了一句“年轻人啊……”然后哼哼冷笑了两声。


一天后通知我,已经晚了,我不可能重新报名了,这场风波也就划上了句号。这也是我长大成人的一个分水岭,我去找指导员前下决心:这是最后一次无条件服从父母,以后我的事自己说了算。

 

1980年11月,我从部队复员回家。当即去上了成都8中的高考补习班。我双胞胎妹妹是1981年高中毕业,她们每天起早贪黑学习,而我在部队每天就只有2小时学习;补习班的数学作业,比如平面几何,我完全不会做题;自以为“滚瓜烂熟”的政治,过去学的和高考要求的也大大不同。这时我才知道火车不是推的,自己把自己推一大坑里了。


第二学期,我没去上补习班,我知道补习班节奏太慢,我有更多的要恶补。那时高考6门课,历史地理语文政治我可以自学,数学我让母亲找了一个家教老师,一位中专退休老师,极有水平。英语嘛,1981年卷面成绩折半计入总分,于是我放弃了,准备得零分。


在知道火车不是推的后,我调整了目标:如果当年能过预考,第二年就接着考,如果不过,自己就真的不是百里挑一的分子,而只能是分母,就不再想高考这事了。


预考通过后,觉得自己当年的任务就算完成,高考心态就很放松了。考后对了答案,觉得自己不可能上分数线。当时是在成绩出来前先填志愿,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各填5个系,每系填两个专业。以前家里想让我考理工科,但我坚持考文科的哲学或者中文。妥协的结果是考文科,经济类。


填志愿时,根本没想到能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是游戏心态填的,哪个大学牛就填哪个。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第二是复旦大学。第三志愿时,我说不能太看不起川大吧,就填了川大的中文系新闻专业和汉语专业。第四志愿是武大,第五志愿是兰大。一、二、四、五是按母亲的要求填的全是经济类的。一般院校是认真填的,万一考上了呢,所以没有马虎,当然全填了财经类的。


高考准考证


双胞胎妹妹应届毕业成绩先出来,都比最低录取线差几分。没记错话,当年四川省理科录取线是370,她们一个369,一个364。家里原本对她们上大学期望最大,觉得我和大妹妹错过了上学读书的好时光。大妹妹1980年考上了湖南大学,家里更觉得她们能考上。于是那几天家里的气氛很压抑( 她们第二年都考上了大学,此是后话)。


作为往届生,我的成绩是从街道办取回的,晚了几天。取回来时,自己吃惊不小,居然考了393分(考后怎么对的答案?),准备得零分的英语居然得了23分(卷面45分)。一靠过去多少学过一点,二靠选答题乱蒙。很差的数学得了55分,其中有10分很轻松,至今记得。


那是一次在老师家上完课闲聊,他说做题有多种方法,比如证明正弦定理,教科书上的例题是一种方法,但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画外接圆,这个方法比书上的简单得多。确实简单,我一下就记住了。高考卷子一发下来,看到有这题,10分,兴奋极了,最先做好了这题。


当年四川省文科录取线是345,重点线是370,第一送档线是390。赶紧给那几天闷闷不乐的母亲打电话。她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有时她甚至就住办公室。 


我:我的成绩也出来了。


母亲:(有气无力地,想妹妹都没上线,你更没戏)哦,好多嘛?


我:300多一点。


母亲:(仍然有气无力)哦,多好多嘛?


我:多93。


母亲:(声音高八度)啊?!多好多?


我:93。


母亲:393?


我:是。


母亲:……我马上回来。


高考成绩单


入学报到那天,系办公室当年负责招生的夏老师一看我的报到通知书就说,哦,你就是王明春?你是第三志愿哈,我们川大中文系从来不收第三志愿,你有意见莫得哦?这哪是问有没有意见,明明是说我得到了额外照顾嘛。我赶紧说:我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心里想,好险,可能川大收不收我这个第三志愿的考生是有一番争论的。


川大学生时照片


虽然错过了1977的高考,在经历几次曲折后,我终于幸运地回到正轨。而我的其他中学同学只有一位考上全日制大学;和我一起当兵的成都籍战友中有一批也是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后来也没有人考上全日制大学。本来他们都是军队大院长大的,家庭条件相对而言都是很好的,如果像今天的的孩子们一样正常上完中小学,他们的绝大多数中学毕业后是会进入国内外的大学继续深造的。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恢复高考记忆

寿柏年:77高考,我人生最重要转折点

张林杰:高考成绩没出来,我在劳改农场找份工

江佐中:放牛娃的春天

郑丽萍:我的高考作文在中央电台连播

纪平雄:改变命运的二十天

彭澎:应届生没有优势只有压力

何学忠:我的高考我的痛

邵学新:跨越十三年的两次高考

朱志宏:我难以忘怀的地质实习

张耀祥:四十年后重聚首,回眸刻骨那段情

郑启五:一名炊事员的大学梦

俞微:大叶榕的新叶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陈小鹰:1980年代初期之复旦大学影像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