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苏永生:供销社拖拉机送我进大学

新三届 2022-05-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的老冀师 Author 苏永生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苏永生,河北故城人,1952年出生,1978年考入河北衡水师专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先后从事教师、报纸采编、科学普及、心理咨询等工作。2012年退休。2017、2018年两次到美国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UCSD)心理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交流与研究。现居青岛。

     

原题
我的高考故事



作者:苏永生

 
01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个时候,我是故城县青罕供销社的一名售货员。本来想不到去考大学,毕竟我只上了一年初中,赶上“文化大革命”,后面两年基本没上课。到了1968年夏秋之际,还没“毕业”,因为家庭的关系,作为一名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随同我母亲,被强制注销了城市户口,送到原籍河北故城当了农民。直到1975年才落实政策,我的身份改成“知识青年”,当年底安排工作进了供销社,成了吃商品粮的正式职工。

1977年恢复高考,我心里是半信半疑的:不太相信会实行真正的考试,择优录取。当然,已经捧上了“铁饭碗”也有一定的关系。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那就是出了故城县委书记指使人为自己的女儿高考作弊,后来被举报被处理的事。这事就不细说了,年龄大的朋友,尤其是我们衡水地区的人都知道这事。

1977年12月进行“文革”后首次高考。时间不长中央来人调查处理作弊事件。不久处理干部,第二年即1978年1月故城县考生重新考试。当时全国报纸广播都报道。我们供销社对面的公社中学就是考点之一。

这些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上大学的愿望复活了,所以当1978年高考招生开始后,我就下决心要报名了。

报上名后,有一天我们供销社的一把手韩主任在院里叫住我问:“你报名考大学?”

“嗯,”我小声回答,毕竟自己也有些不大自信。

“你不是初中毕业吗?”

我知道韩主任后面没有说出来的话。只好说:“我试试吧。”

韩主任没再说话,回他办公室了。

我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想想自己的决定,也确实有点不自量力和冒险。那凭什么敢有这个想法呢?还有点自信的地方是,在农村劳动七年半,供销社工作两年多,业余时间我没有别的爱好,千方百计找书看。虽然中学中上了一年,但初高中涉及到文科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学到不少。考大学文科,只涉及到一门数学是知识的缺项。其他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估计还行。

最后归结到一点:试试吧。

供销社的韩主任是位非常不错的领导干部。他作风正派,不抽烟不喝酒,鼓励年轻人上进。我进供销社时间不长,他发现我干活比较本份,学东西也比较快,就提拔我兼做门市部的会计,还评我为先进工作者,出席过全县供销社系统“学毛选积极分子大会”。我到冀县师范学校工作以后,有一年为了涨工资,落实我的工龄,冀师派人到青罕供销社了解调查。回来的同志对我讲,供销社领导对你评价很高。

供销社经销烟酒,年轻人往往沾染上抽烟喝酒的习惯。作为领导,韩主任对此管得非常严。几乎每次开会,他都要讲抽烟尤其是喝酒的坏处。他常说的话是:“喝了酒,口出狂言,说自己处处‘英雄’;等到酒醒了,又变成‘狗熊’了!”

话落,引起一片笑声。爱喝酒的几个人,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经常对爱喝酒的人旁敲侧击,使供销社的职工不敢明目张胆地喝酒。

说我报名吧。到了报名时间,我向部门负责人老张请了假去县城。故城县城在郑家口,简称郑口。离我们供销社驻地青罕约15华里。骑自行车往返。

话说我找到高考报名的地方——县直单位党支部(或党委?)报名。一位男子约有40多岁,听完我的意图后,态度很生硬地说:“你超过25周岁了,不能报!”

我吃了一惊。想起招生简章上是说某年某月以前出生的可以报名。那是指25周岁以下的。但后面还有一句,“25周岁以上的优秀青年也可报名”。

我把以上意思给他说了(其实他怎么会不知道有这规定)。

这位男子(后来我知道他是这里的书记)还是态度很不好,说:“那就叫你们供销社开证明。没有证明不能报!”

我就只好回来再想办法了。

现在用点笔墨说一下我们部门负责人老张。他是位旧社会过来的买卖人,当时大概快退休了吧。他继承了旧时商家和气生财的古训,与人为善,但与人不深入交往。

我们在一个部门工作,晚上一起睡在门市部后面的宿舍兼办公室里(共3人,还有一位王子明兄,下面会写到)。时间长了,谈话内容和范围逐渐扩大,高兴时,老张偶尔与我们这些年轻人谈起他在旧社会,经商贩卖布匹往来北京与故城的往事。讲起那时他们常常骑自行车驭着货物从德州回郑口,途经某地是强盗常出没之地。生意人凑成十多二十几人,一起走。经过危险地带时,要一面快行一面大家互相大声呼喊招呼,呼啸而过。这样做的目的,等于与强盗沟通,说明人多势众,也说明都是小本生意人,没有很多钱财。而盗亦有道,他们往往对大财主动手,所谓杀富济贫是也,一般不为难小生意人。

到北京办完事后,这些生意人往往到“窑子铺”里寻欢。老张绘声绘色地讲起 “入门级”课程“打茶围”:进门落座,“窑姐”上茶,客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与“窑姐”说笑,或者说是调情吧,到时走人等。

“打茶围”后面进阶的课程,老张就不讲了。我们也不便多问。略过这一段,老张又讲起旧社会,很多生意人,挣了钱就花在这上面,到头来存不下一点钱。

那时我们供销社允许各部门自己订报纸杂志,费用可以从门市收入中直接抵销。但要由部门负责人决定。我提议订了好多,老张都同意。报纸有《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参考消息》,杂志我订了《历史研究》。阅读这些报刊,等于补上中学没学的文科方面的课。后来能考上大学,这也是原因之一。

我报名高考,看成绩,打听情况,办理有关手续等。往县城和衡水跑了总计有10多次,每次请假,老张都同意。须知我请假,留下的活,其他人要担起来。在我报名参加高考这事上,老张帮了不少忙。

我离开供销社上大学以后的第二年,有一次经过青罕公社,就到供销社看看,到副食门市部,老张正忙着卖货,还不忘招呼我留下吃饭。不过我那天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多待,也没时间和老张多说一会话。

大约七八年前,也就是我离开供销社30多年后,我经过故城县,特意绕道到青罕(现在叫青罕镇)看一下。

到了那一带,竟然连到青罕的路也找不到了!我原来是那么自信:从青罕东到德州,西到郑口,这路走了多少遍?摸着黑走也找得到。

不过我忘了我的印象是30年前的场景!如今路改了,公路上房子连成一片,早不是我记忆中的青罕公社了。

靠着GPS导航,我才找到供销社旧址。不用说,早已是物是人非。这叫多情误我。

扯得太远。再回来说。我第一次的报名碰了钉子。回到供销社以后,我找到保管公章也负责行政事务的李总会计。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小老头(那时似乎把50多岁的人就看作老人了),与人说话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听完我的要求后,也是一样笑着说:“你自己写好,拿来我给你盖章。”

当天晚上我在宿舍里起草了证明信。大意是说“我单位职工某某同志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工作积极,团结同志”等。记得特别清楚地针对招生要求,写上这样一句:“综上,此同志堪称优秀青年,请给予报名是荷!”

第二天,拿上证明信,我又请假骑车到报名处。这次那位书记看了证明后没说什么,就让旁边的女工作人员给办相关手续了。

过了十来天吧,准考证发下来了。考试时间是7月20~22日,考三天。这张准考证我保存至今。发出来大家欣赏一下。这是准考证的正面,反面印着几项注意事项。

 
02

 
这时已是1978年的四五月份,离考试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

再简单说一下我的备考过程吧。

哈哈。那时的人《毛选》学得好,《语录》背得熟。有两句语录人人会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我也是这样。

不怕人笑话,不怕打败,即“战略上藐视敌人”也;而“战术上重视敌人”,俺也是动了一点脑筋。

1,考文科。5门中,4个强项,1个弱项(数学)。4强1弱,有取胜可能。

2,集中力量,主攻4个强项,争取多拿分。1个弱项,能拿多少是多少。

3,除了自己努力,千方百计争取外援。这一点需要说明一下。知识是在自己脑子里,外援怎么帮?主要有两点,一是立即要能找到全部初高中相关课程的教材,用来复习。二是不懂的地方要有人请教辅导。

4,这两三个月,破釜沉舟,拼命学。

西方有句名言:万事互相效力。

我喜欢读书学习,平日里对知识人,如对面中学的老师等,都愿意与他们交往。他们也愿意与我交朋友。

那时物资短缺,我们副食部卖的有些东西属于紧俏品,如好烟好酒,红糖碱面,甚至咸鱼水果点心。有些进货不多的紧俏商品,惯例是放在我们的仓库里,熟人要才卖。一般人问就说没有。

所以有人说,那个时代不兴搞关系。也不完全对。

因为我常与老师们交流知识,他们要买紧俏品就找我,我则尽量给方便。到了我复习考试的时候,这些老师和其他朋友都很帮忙,很快就找齐了课本及一些参考资料。

还有一事。当时买粮食要粮票。而到外地去,必须有全国通用粮票才行。中学有一位蒋老师,男的,30岁左右。上海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家庭成分不好。分来公社中学任教。他爱人是上海郊区人。每年来此探亲或蒋老师回上海探亲,都要全国粮票。我每次都帮他兑换。我在学习复习功课准备高考时,他几次提出帮我辅导数学,因我把数学放在最后,而到了最后,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我也就失掉了跟蒋老师学习的机会。

哎,如果我能有时间,跟蒋老师学一段时间数学,高考多得10分20分,又会是一条不同的人生之路吧。

说到数学,尽管我只考了5分,可就是这5分,决定了能上大学。下面再说。

供销社工作繁重,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早晨起来就开门,天黑关门。晚饭后,要“包包”,就是把第二天要卖的点心、茶叶、花椒等称重用纸包成包,方便出售。干完这些活,就九或十点了。这才是我学习的时间。那时我也想不到,即使想到也不会允许,请假复习功课。所以,除了到县城办理有关考试的手续,必须请假。我就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天,第二天离开供销社到学校报到。

忙完工作,别人睡觉了。我就到门市部柜台上开始学习。几乎天天学到下半夜两三点,睡几个小时就要起床了。那时年轻,对上大学又有强烈的愿望,所以这样连续拼命学习,也并不觉得苦。

课本大概反复看了有十遍吧。我的办法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划重点,第三遍缩小重点,第四遍就有些重点展开联想补充内容。再回来开始另一轮复习。

白天无法复习功课,我在柜台上卖货,人少时就抽空看报纸,关注时事政治。光明日报的理论版,挑一些重要的文章反复读几遍。

这样越学越觉得相关知识能自己理出头绪,有点融会贯通的意思了。

到离考试只有两三天时,我才开始数学课的学习。虽说我上过一年初中课,但那些知识,尤其数学知识,随着十多年时间过去,几乎忘光了。现在复习,等于从头学。看了开头几页,考试时间就到了。

无可奈何。只得仓促上阵了。

再说考试地点。我被安排在我县的建国公社考点,离我工作的青罕公社约70华里。为什么安排到这么远的地方?负责安排的单位或个人没有考虑到考生会十分不方便吗?又,我自己事先也想不到、后来也不曾想到提出个人的困难,要求换一下到近的考点?

这些都没有在考虑之列。当时,只要能让参加考试就满足了。

但问题是要考三天,来去这么远。最主要的是要有地方住和吃才行啊。

距离远,自己就克服了,可以骑自行车往返。住和吃呢?那时公社一级好像也没有旅馆。即使有,我也住不起。我到供销社工作,第一年工资是每月20元,第二年24.5元,第三年也就是我离开那一年才涨到28元。

我们供销社的邴经理知道了,主动提出介绍我到建国供销社,找一位姓王的副主任,是他的朋友,请他帮助我安排吃住。

这位邴经理是我们供销社的业务负责人。也是近50岁的样子,个子不高,但非常精明强干,业务精通,为人也好。他不但帮我联系考试时的住宿,高考后,还给我介绍对象。不过没有缘分,我和那位姑娘只见过一面,没有处下去。

高考前一天,吃过午饭以后我骑着自行车,带着考试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先沿公路骑行到县城,上运河河堤,沿着河堤一直骑到建国公社驻地。那时公路不好,全是土路,走河堤路顺一些但弯弯曲曲,要远不少。那时年轻,骑行百十里路不当回事。

七月下旬,正是河北最热的季节,骑在车上,炙热的阳光下,挥汗如雨。傍晚时分到了建国公社,找到供销社,见到了王副主任,王副主任领我到供销社院内的一处平房,是一间西房,供销社的李炊事员住在这个屋子里,室内正有一张空床,就安排我住在这里,吃饭就到食堂买饭票与职工一起吃饭。

我在这里住了3个晚上,第三天考试下午是外语,不计分,再说即使考,我也考不了几分。就没有参加,又骑行70里路回到供销社,第二天照常上班了。

那几天的考试可以说是在煎熬中度过的。考试本身没有什么,比我预想的简单,个人自觉比预想的考得还要好。但就是住的地方不好,一是太热。这是一间西屋,不透风;二是我没带蚊帐,睡觉时就一边喂蚊子。因此晚上睡一会就被热醒或咬醒。估计一晚上也就睡两三个小时的觉。

但那也是很愉快的一次经历,特别是每天我考试回来,晚饭后,王副主任和供销社的职工都在院子里乘凉。王副主任也喜欢文史,他会问我:“今天考的哪一科啊?”

我就回答他。然后他还会问一些相关的内容,问我是怎么作答的。他也说说他的意见。

那年的历史课考题中,有一道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方面的,王副主任对此特别有兴趣,我们一起回顾复习那些相关的事件,及对此看法。当时,他坐在一棵大树下,左手端着水杯,右手摇着大蒲扇的场景,多少年了还历历在目。

回到供销社以后,工作照旧。早起开门卖货,拉着车子去进货,搬运货物。因为我是部门会计,还要每天下班前汇总货款,送到对面的信用社。到了月底,晚上我们加班盘点:清理货物,算出盈亏。

但毕竟是不同以往了。心中盼望着考试成绩出来的日子,急切地想知道考试的结果。

印象里应该是8月底,考试成绩、当年河北最低录取线公布了:我的分数是304.5分。最低录取线300分。

历史考得最好,80几分,语文和地理都是70多分,政治大概是60多分。数学成绩最可怜,只有5分。但前面说过了,总分是304.5。如果没有数学的5分,就够不上最低录取线。

对这个成绩,我个人既满意,又遗憾。特别是开始录取后,我熟悉的一位老师,写信到省里他的熟人,打听到河北本科的录取线是315分。我知道上不了本科,有些遗憾。但总体上感到欣慰,有上大学的希望。

接下来,还有不少考验呢。
 
03
 

首先,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政审”,那时这可是个大问题。“政审”就是“政治审查”,除了本人的政治表现,还要审查父母的政治身份,政治表现等。

其次是填报志愿是否得当,能否被有关学校录取。

先说说第二项,当时也没有人指导如何填报,我在县教育局里有一位同村的老乡,他在教研室工作。我就此请教过他。他只关照我,最后一项是否服从分配,要填上服从分配,这样即使你填报的学校不录取你,没填报的学校有可能录取你。

当时也不知道有哪些学校,就填了我知道几个,如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等。这二所学校都是本科院校。我的成绩不达标。但我后来接到的录取通知书上又确实盖着河北师范大学的公章,事实是我们被录取到: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地区师资班。这是专科班。

再来说说政审。这对我又是一个严峻的关口。

从实招来吧。我的父母解放前在旧政权里混点事做。虽然只是低级的职务。但文化大革命中,尤其是我母亲,挨过斗,被遣送回农村劳动改造。按那时说法,是有历史问题的人。

在填写家庭情况等表格的时候,是否如实写,怎么写,当时我也是犹豫考虑再三。如实说,怕政审通不过,失去上大学的机会;隐瞒不说吧,怕查出来,罪加一等,至少会取消录取资格。

经过一番内心的考虑和挣扎,我想还是要说实话,便如实地把情况写上了。

下面对我进行政审的过程,按说我是不知道的。可是我知道了,事情是这样:

对我父母和家庭情况的政审,由我们供销社的上级——县供销社有关部门负责,县供销社派了一名干部,要求我们供销社也派一名干部,必须是中共党员,二人一起到山东青岛市我母亲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我们供销社派的是一位姓刁的职工,他比我大五六岁吧,我们曾在一个部门工作过,关系很好。读至此,大家也知道了,是他告诉我,他们将去青岛。

他们从青岛回来后,刁给我看了他们在青岛海滨拍的照片。他有原则,并不告诉我调查的经过和结果。

当然,后来我被录取。

再说录取我的学校。我想那是经过10年动乱,高校没有招生,造成教师队伍短缺,恢复高考,为了让更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同时尽快培养补充教师队伍,才发明了这么一个名称,由河北师范大学出名义,在本校以外,有条件的地市设立大专的师资班。

衡水地区的师资班就设在衡水师范学校。1977级文科两个班,1978级也是两个班。在这个师资班的基础上,1979年国家批准成立了衡水师范专科学校。所以我们1980年毕业时,毕业证书上就盖衡水师范专科学校的印章。现在衡水师专也成为历史了。

录取通知书不像现在制作的那么精美,就是一张白纸,上面印着几行字,大意是:经河北省招生委员会批准,你入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地区师资班学习,学制二年。入学时间另行通知。

凭着这份入学通知书,我办理了档案转移、户口和粮食关系转移等。这份文件到学校报到的时候,交到学校了,自己并不能保留。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间应该是9月中旬左右。这之后,等了约一个月,仍然没有收到开学报到的通知,我有些着急了。

对面中学里有一位代课教数学的袁老师,他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也是被衡水地区师资班录取的。我们见面时,就商量到学校去问一下。

我就又一次请了假,到县城坐长途客车到衡水,找到师范学校。袁老师认识的一位故城的老乡,是1977级文科班的,正在衡水上学,姓李。袁老师让我去找他。见到这位学兄以后,知道他是这个班的班长,比我年长几岁,与学校各部门熟悉。他就带我到教务处,查了录取名单,上面有我和袁老师的名字。我问:“什么时间开学?”“还没准备好,”那位老师说:“你回去等通知吧。”

那是我第一次到衡水,但心里不踏实,工作也不能耽误,除了到学校办事,在衡水哪里也没去,当天就匆匆又坐车回来了。

这位姓李的师兄,为人非常好,人很成熟。我到学校上学以后,我们常见面交流,他那时受学校委托,管理学校的期刊阅览室。后来他介绍我做这件事。

那时学校条件并不很好,期刊阅览室不过半间教室那么大。但订阅的期刊杂志至少有几十种。由于来阅览的人多,来不及排到架子上,屋子中间几个桌子合在一起拼成一个大台子,期刊杂志就堆在桌子上,厚厚的几层,学生们就坐在四周阅读。

文革刚结束。学生中很多都是饱尝失学之苦的人,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文革中根本看不到的图书杂志,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学生,那个激动啊。所以阅览室下午课后开门,学生蜂拥而至,座无虚席。晚上九点关门,很多人不愿离开。其他人走后,我们负责管理的几个学生,就整理一下大家阅读翻乱的书籍杂志,打扫一下卫生,然后关灯锁门。

回到宿舍就很晚了。但那是非常愉快的事。首先是自己有书读,还享受着被信任的愉悦。尽管那都是无偿的服务。

第二年,李兄毕业了,他回到我们县里工作。临走时他跟我告别,互道珍重。

再回来说。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一天收不到入学通知,我就一如既往地在供销社上班。这期间,我还代表我们供销社参加了全县供销社系统职工岗位比武大会。这个活动在县城的商业局礼堂举行。我参加的是副食部的业务之一,捆酒瓶比赛。

观众坐满礼堂,参赛人在舞台上,每组3个人,一声令下,一齐动手,谁先用麻绳捆好10个酒瓶,就获胜。我的成绩并不好,第一轮就淘汰了。但是,比赛结束后,县供销社的一位领导在总结时提到我。大意是,今天来参加比赛的有一位青罕供销社的职工,他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已被录取了,还来参加比赛,应该表扬云云。

前面说过,除了必要时请假,即使收到录取通知书,我也没离开工作岗位。其实也不是我觉悟高,那个时代都是这样,没有想到要休息一段或怎样。何况当时我一个人在那里工作,如果不上班了,也没地方可去。

终于收到入学报到的通知了,我记得是当年的11月某日到衡水师范学校报到入学。

我在青罕供销社工作差一个月就到3年。我记得是1975年12月下旬上班的。转眼之间,3年过去了。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如果在农村劳动不算正式工作的话。

办理户口、粮食关系都在周边,我抽空办好了。临走的前两三天吧,单位通知我晚上要为我饯行。

晚上,在供销社经营的那个小饭店里,由我们供销社的范副主任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算是作陪。那时不兴大吃大喝,不过是吃了个简单的饭,也稍微喝了点酒。领导和同事们祝我今后学习进步,一切顺利,我也举杯感谢几年来领导和同志们的培养帮助。席间,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到有行李,去衡水约150华里,坐长途客运汽车不方便,就提出能不能派供销社的小拖拉机送我一下。范副主任当即答应了,第二天就通知了司机师傅,安排到时送我。

我们供销社有两台小拖拉机,可能是8马力动力的那种,拖着一个小车斗。这也是半年前才买的,参与到供销社的运输中。在这之前,我们只有两辆骡马大车,为供销社运输货物。今天想想真是可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供销社的主要运输工具还是骡马车!

对于我将离开供销社,放弃这个工作,放弃工资去读大学,也有个别同事和朋友不理解。因为大家知道,读师范毕业后就是当老师。那个时候,教师被看作臭老九,文革中很多老师都被整得灰头土脸。教师的工资也不高。当时还是计划经济,物资短缺,我们供销社从事物资配售,有这方面的权力和便利,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

当年的规定是,工作5年以上可以带工资上学。不够5年,就不能带工资上学。所以我上学二年,必然少拿两年的工资。

这些同事和朋友的好心我是理解的。未来怎样,其实我也看不透。实话说,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也许是我当时没结婚没对象,一个人还没有感觉到生活压力。只是单纯的愿意多读书。对于因文革而失去读书机会,不能接受更多的教育,耿耿于怀。这次得以遂愿,属于求之不得,也就义无反顾了。

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朋友们都有些不舍。曾在同一个部门,我们一起共事两年多的王子明兄长,他由于不是正式职工,当时已回到他家那个村,做村里的代销员离开供销社了。他年长我10岁左右,已结婚,男孩也七八岁了吧。他的父亲和哥哥在北京工作,他自己幼时也在北京随父亲生活。也许因这层关系,他对我这个在城市里生活读书,长大后回到农村又从农村出来工作的人,与他的经历有些相同,所以他与我谈得来,他是我工作上的前辈,也是我处事为人方面的榜样和老师,在很多方面对我帮助很大。临走前,我特意到他村里到他家,向他辞行。后来我在学校读书时,我们还通过几次信,他在信里说,你现在身份变了,不过你只要有需要我的地方,一定要告诉我。

时间长了,我与王兄的联系也断了。我至今记得他对我的帮助。

报到那天,同事们帮我把行李装上拖拉机车厢里,另有一位我们供销社的女同事,她的丈夫在衡水某厂工作,她也跟车到衡水探亲。在冬日的寒风中,我们就出发了。司机师傅在前面开车,我和女同事坐在车厢里的行李上,车行到野外,随着车速提高,风越来越大,我们就转过身来背着风,司机是没有办法,他顶着风驾驶,可想是多么不容易。好在我们三人,说着话也就忘记了寒冷。这位女同事的丈夫是工厂医务室的医生,后来我生病,还找他看病和开药。

估计行驶了四个小时左右。到了学校,司机帮我卸下行李,就匆匆返回了。那时大多数来报到的学生都是背着行李或由家人骑自行车送来。我享受了车(尽管是拖拉机)送来的待遇,心里沾沾自喜。
 
以上就是我的高考故事。报名考试,放在现在,平平常常的一件事情。但在那个时代却要费这么多周折。在这个过程中,有几次我觉得没有希望了。可后来又柳暗花明,出现转折。结果可以说是有一点戏剧性。

大概是人老了话多,我这篇回忆文章写得太长了,请大家原谅。
 

写完于2018年9月17日,于青岛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之歌

苏若男:高考体检走烂了一双新棉鞋

龚国庆:求知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追求

寿柏年:77高考,我人生最重要转折点

卢治安:我们的南开,我们的77极

谢思敏:李克强,睡在我下铺的兄弟

洪光华:那年12月,我们的冬季高考

葛剑雄:命运在那一年改变

余华:小镇青年命运转折,并非高考一条路

金弢:迟到一天,人生将面目全非

刘滢:我有个外号叫“范二”

周小六:那一刻,拼你的全部青少年时光

刁承泰:那年县领导不准我参加高考

骆小元:爸爸给邓小平写信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熊代坤:乡下孩子磕磕碰碰的大学之路

刘怀恩:四次高考终于跨进大学校园

吕贡呈:高考圆了我的工程师梦

刘源:当年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

陈加锁:我的1978,惊动邓小平派出调查组

寿柏年:77高考,我人生最重要转折点

梁沪生:我穿着破裤子参加中戏面试

卢文发:我的准考证上姓名写错了两个字

 谭蔚泓:"你就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干活吧"

李明武:厂里的老大学生助我恶补高中知识

陈雯:百分之四点八里的一分子

邵巍:给弟弟妹妹陪考后,第三次考入北大

薛虹:我14岁上北大,弟弟进北大才13岁

刘玉瑛:我上北大纯属偶然,这真不是谦虚

薛广勤:我从藏区"逃亡地"回家参加高考

黄永红:我报考北广播音系,被漏掉面试机会

陈侃章: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