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昔年 | 蒋海新:杜鹃啼血子归鸣

故人旧事小编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介
蒋海新,女,原成都二中高六八级学生,1969年1月下乡插队落户到四川名山县合江公社。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英语系77级,提前半年毕业留英语系任教。1990年开始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英文系研读文学批评理论,1994年2月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语言文学系讲师教职,199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教职转为永久。2014年7月退休。现定居新西兰。


原题

杜鹃啼血子归鸣



作者:蒋海新



“历史不可能为沉默的人们作证。
说,还是不说?
于是成了问题”
——林贤治


合川,曾经是我的,也是我们全家的,不能言说的心结和隐痛。

 

我出生在成都。合川是我的籍贯,是父亲的出生之地,是1957年父亲被定右派后,爷爷和大哥被送回的地方——爷爷作为“逃亡地主 ” 被押解回原籍,大哥精神失常而精神病院爆满,被好心人送回去跟爷爷同住。

 

爷爷是1953年来成都与我们合住的,那时母亲因肺结核需要隔离休养,他包下了买菜做饭的家务。


想来爷爷五七年被强行押送回合川之前,街道上是组织了批斗大会的,因为那些日子里,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孩经常在我面前恶作剧:一个男孩低着头,双手背在后面,做被反绑状;另两个男孩跟在后面做押解状。他们一边走一边喊:打倒蒋地主!喊的时候,他们看着我,仿佛我就是打倒的对象。


不表演的时候,他们就采取实际行动。不知有多少次,他们跟在我后面,用脚尖踢我的脚后跟,一边踢一边喊:打倒蒋介石!打倒蒋光头!

 

爷爷被押解回合川没多久,大哥就回来了。大哥多愁善感,喜欢写诗记日记。他1950年代初期毕业于一所工业中专,分配到沈阳一家以数字为代称的工厂做技术员。正像成都以数字做代号的工厂是保密工厂一样,那家工厂也应该是一个保密单位。右派分子的子女是不宜在那样的工厂工作的,更不能担任技术员这类重要工作。


父亲的右派言论见报以后,大哥被工厂除名。在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中,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哥遭到的压力和屈辱可以想见。


父亲被打成右派分子,爷爷被当成“逃亡地主” 押解回原籍,自己又被工厂开除,这些横空出世的灾难像晴天霹雳一样,接二连三地击中了年仅二十出头的大哥。自尊而敏感的大哥,精神恍惚地回到了成都。

 

他回来那天,我一人在家。他身材高大,没带行李。他把我抱起来,说:告诉妈妈,我住在小花园旅馆。


那天晚上,二哥去小花园旅馆找大哥,却没见着他。


几天之后,他又回来了。


他回来时,三哥和弟弟们都在家,我也在。他紧紧地牵着我的手,要带我出门。我有些怕,但只好硬着头皮跟他走。他一路上胡言乱语,说什么“朱德是我的军师,毛主席是我的救命恩人 ”之类的话。我那时不到九岁,但我知道他疯了,这些话怎么能乱说呢?

 

在他滔滔不绝地说话间,我看到二哥从旁边不远处跑到我们前边去了。我大呼:二哥!二哥!二哥听见了,立刻回转身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小妹,快回去!你们学校的老师来家找你了!我知道这是个借口,可大哥把我的手攥得紧紧的,我走不开。二哥见状,就来掰开大哥的手。大哥手一松开,我就头也不回地飞奔而去,只听见大哥高喊:杀人啦!杀人啦……

 

从那天起,大哥就被关进爷爷住过的房间里。那房间外面是后厅,隔壁邻居在那里安置了煮饭的一应家什。有一次大哥从房间里出来,看见那家人案板上的菜刀,便拿起来挥舞,结果把自己砍伤了。好心的邻居帮着妈妈带大哥去精神病院看病,要求住院,可是住院部爆满,住不进去了。

 

迫于无奈,妈妈请人送大哥回了合川老家。

 

我一直没有听说过爷爷和大哥后来如何了,我们全家没人提起过这方面的事情。

 

我在《父亲归来》那篇回忆中写过,父亲从劳教农场归来那天,家里门板取下来了,下面放上两条长凳,做成了父亲在家栖居十天的床铺。他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这床铺上面咽下的。

 

父亲去世后,门板没有归位。家里无门,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我家。我们家没有可供人偷的物品,所以小偷也从来没有光顾过。

 

但是,有一天,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那天我放学回家,发现桌上有一张写得文绉绉的字条。大意是他从合川出差成都,顺便来访,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不胜唏嘘。希望母亲保重。这位不速之客是谁?母亲没有提起过,我们也不曾问过。

 

这位不速之客来时,三年大饥荒已经接近尾声。三年中,我们那个住了九户人家的院子里,已经死了4个人。如果算上我父亲,就是五个。

 

农村比城里饿死的人多得多。我1969年下乡插队落户,当地农民告诉我,他们那个生产队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农民说,死的人太多了,活着的人饿得没有气力掩埋。我那时就想,在合川乡下的爷爷和大哥肯定早就死了。

 

可是,他们在合川遭遇了什么?最后又是怎么死的呢?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作为黑五类子女的我,认同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我以原罪之身,努力改造自己。下乡以后的第一次招工回城,我是生产队七名知青中唯一被推荐的。来招工的干部找我谈话。他说:考虑到你出身不好,需要多多改造自己,我们这次就不招你了。我心悦诚服。我争取脱胎换骨的改造,我竭力不去追怀逝去的亲人。我回避了家世,回避了合川。

 

我们家中,再次提起合川,是文革以后。那时学医的六弟在新华书店看到《四川医林志》一书,书中有川东名医蒋鸿模的记载。母亲说,蒋鸿模就是我们的曾祖父。她说,遇到天气晴好的日子,曾祖就要晒医书,医书之多,要摆满半个院子。母亲还提起我们一直不知的高祖蒋璧芳,他是清代的翰林。六弟有同学在川大历史系任教,那位同学特地从川大图书馆的方志室借出了《合川县志》,以便六弟把县志里有关曾祖和高祖的记载抄录下来。

 

合川,这个在我心底潜藏久远的心结,再次被触及到了。


可是,我太忙了,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结婚生子搞翻译,兼夜校课挣外水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从少儿时代起,为了减少痛苦而避免触碰家庭往事的习惯,已经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


我再次回避了合川,我连六弟抄来的县志都不看,尽管曾祖和高祖似乎应该是家世的荣耀。

 

一个人竭力回避的东西,其实是绕不开的心结。

 

去国经年,斗转星移,我一直无法忘记爷爷和大哥。渐渐地,我开始正视家史和自己的内心。我觉得我必须去一趟合川,了解爷爷和大哥后来究竟如何了。

 

2002年,我趁学术年假的机会回国,去了一趟合川。

 

原来的合川县已于1992年变成了合川市。


我知道蒋家老屋在合川白沙乡,但详细的地址就完全不知了。我一个亲戚的妻子,与当时合川市某领导是老同学,两人都曾在重庆乡下插队落户。她给老同学打了电话,请他予我关照。我到合川后,就去市政府找他。他立刻打电话,请来了一位已经退休的中学校长。这位退休的中学校长对高祖蒋翰林的事情十分了解,知道翰林墓的所在。他也知道名医曾祖和我家老屋“蒋家大院 ” 的具体地址。

 

根据合川县志记载,高祖“家境贫寒,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勤奋刻苦,饱读诗书 ”。“蒋家大院 ” 是高祖中了进士,士人乡绅“争相馈遗,至数千金 ” 之后才置办的。高祖自己在蒋家大院没住多久,因他很快就奔赴京城,任职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纂修。光绪十年夏,他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立刻回家奔丧。一路上舟车劳顿,历经两月,方才抵达。据说他回乡守丧时,在母亲的坟墓旁边为自己修了一间茅舍居住。他在守丧期间,“哀伤逾恒,未几病逝 ”。

 

曾祖蒋鸿模晒医书,就是在蒋家大院里面。史载他“初从老医刘道芝学,后又奋志研读家藏医书数十百种,历十年苦学而外出应诊……虽穷檐小户,犹精思及之……应手辄效……由是医名大噪,远近延诊者,门无虚日,日无虚时……极贫者,则周以药资。” 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医治,他进城 “设堂授徒,就药学、医经、方剂、证治各编成歌括,以便习医者习诵 ”。他的著述有《本草便读》《医林辑要》《证治药例》等等。

 

爷爷虽在蒋家大院的书香中长大,但因曾祖太忙,川东一带,“无不有其舆影”,“每闻其还,则舆马盈门,争相延至”——无暇顾及爷爷的培养。曾祖1918年去世后,家道衰微,日渐贫穷。爷爷便去重庆当了好些年学徒,攒下一笔钱来,回到老家购置了些许田产。他是自耕还是自耕兼雇工还是租佃给他人?不得而知。据学者调查,土改时期,川东一带,很多自耕农被打为地主。巫溪县竟有人比别人家多了两个煮饭的酱罐,而被划为地主的。

 

市里那位领导的朋友找了一部吉普车,送我和老校长去蒋氏一门曾经的故地。开到离村子大约还有二十多分钟步行路程的地方,吉普车就停下了,因为前面没有可以行车的路了。我和老校长下车步行,司机原地等待。

 

步行途中,老校长说:文革中翰林墓遭红卫兵挖掘尽损。你的爷爷和大哥,也可能早已离开人世,但蒋家大院应该还在。

 

进村以后,我们直接去了“蒋家大院 ”。这“蒋家大院 ” 砖墙瓦顶,已经破败不堪。虽然在村里算得上大宅,但比起我家五十年代在成都与多家人合住过的,那所几进几深的宅院,小得太多。老校长说,现在住里面的,是几户贫下中农。老校长还为我找来了我的远房堂姐,她身材高大,面色红润。随后,老校长和堂姐带我去到另一户蒋姓远亲家里。

 

这家人院落宽敞,房舍整洁。那时改革开放已经二十余年,他们的日子看来是过得不错的。不过,对于谈论四十年前那些革命运动涉及的对象,大家还是有所顾忌。老校长告诉他们我的来意后,我的远房表嫂把我带到灶房,其余人留在堂屋聊天。

 

根据表嫂的叙述,爷爷和大哥回乡之后的遭遇,难以用“凄惨 ” 二字描述。

 

土改时期,蒋家大院即被贫下中农占据。七十多岁的爷爷被押解回去之后,只能栖身于一间临时搭起的茅草棚子。他一无所有,饥寒交迫,生命得以延续,全靠村民悄悄送点粮食和柴草。不出两月,大哥又被送回了,爷爷还要照顾精神错乱的大哥。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表嫂此处语焉不详。我也不敢询问,因为这太残酷了!

 

但是,更残酷的还在后面。

 

反右运动之后,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三面红旗高扬的1958年。跟全国各地一样,合川乡下成立了人民公社,搞起了公社食堂。公社严禁村民们自行煮炊,男女老少都必须去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可是,食堂拒绝给大哥提供伙食,因为大哥有病,劳动表现太差。

 

大哥还是有比较清醒的时刻。表嫂说他写了一封信,寄给公社领导,要求吃饭。上面下来指示:要让疯子吃饭。大哥于是有饭吃了。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爷爷就被强制离家去修水库。年老体衰,加上高强度的劳动,使他很快就病倒在工地。为了不让他死在工棚里,给大家带来晦气,他被抬回村里。当时,曾经举国开花的公社食堂,已经因无下锅粮米而停办,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 的大饥荒已经开始。

 

疯疯癫癫的大哥,奄奄一息的爷爷,风雨飘摇中的茅草房 ……. 我不知道他们爷孙俩吃什么喝什么。表嫂此时眼泪涌出,哽咽难语。我不敢问,怕问出更多的人性残忍。

 

爷爷抬回家几天之后,有村民前往探视,发现爷爷已经死了。生产队的革命干部们谨记“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 的教导,在派谁掩埋死人这个问题上贯彻了阶级路线:抬爷爷尸体去掩埋的人必须是中农以下成分,贫下中农不得沾手。

 

爷爷的身体是用破草席裹着草草掩埋的。后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村民被这样掩埋,他们是三年大饥荒的牺牲品。

 

爷爷死后,大哥经常去坟地。也许开始只是因为别人告诉他,爷爷埋在那里。后来,就是为了刨食。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的年代,侥幸存活的野狗刨开泥土啃食尸体,死人的骨头外露。大哥饿慌了,就拣那些骨头啃。

 

《夹边沟记事》中,极度饥饿的右派们,吃树皮草根草籽蚯蚓以及包括蝎子在内的、各种找得到的爬虫。他们要么严重腹泻,要么腹胀如鼓,解不出大便。解大便时,不得不用手或自制的小工具互掏肛门。根据表嫂的叙述,大哥那时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大哥不是右派,不在劳教农场,身边无人帮助。

 

一天傍晚,大哥正在冬水田边上方便,恰逢大队党支部书记路过,他顺便一脚就把大哥踢进了水田。然后,他便扬长而去。冬水田水深不过膝,极度虚弱的大哥却无力挣扎出来,就这样死在冬水田里了。

 

听说蒋家的海外后人回来了,还是坐市里的吉普车回来的,那天下午,乡镇干部们一定要请我吃饭。我不好拒绝,因为老校长和司机乐于赴宴。

 

满满一桌人围着满满一桌酒菜。年轻的镇干部开席讲话,希望我为当地拉海外投资发展经济。我告诉他,我不认识生意人,更拉不到投资。他或许有点小小的失望,但这并不妨碍众人享受公款买单的酒席。

 

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谈笑风生,我心里却在翻江倒海。

 

我想起了那直白无华的名句:“百代皆行秦政治 ”。历史学家黄仁宇称秦始皇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专制魔王之一”,他“用焚烧诗书和活埋反对者的办法去巩固他的统治”。

 

我想起了1966年北京的红八月,广西的文革。

 

我一边想一边看着眼前满桌的菜肴,突然有了欲呕的感觉。我尽力控制住自己,不要发出任何声响,以免败坏大家的兴致。思绪翻滚之余,我不禁想到,爷爷和大哥之死,其实不算最惨的。而我自己,则应该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还活着。

 

后记


学者林贤治认为,黑五类子女的内心,遭受了一个摧毁性的过程。我自身的感受,的确如此。我的至亲好友,为了避免摧心摧肝的痛苦,到现在也不愿提过去的事情。


我是幸运的。出国以后,看了很多心理学哲学和国内外政治方面的书籍,渐渐能够正视家世和自己的内心。但是,写这样的文章,仍然难受到泪湿衣衫。


我之所以要写,一方面自己需要心理释放,更重要的是,我感到我有责任和义务,为普遍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回归,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字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有少量删节

图片选自网络

版权事务请联系我们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昔年:反右运动祭


邵燕祥:失败的人生
张宝林:读高汾的《北大荒日记》
开往北大荒的右派专列
林希翎归葬记

沙白斯基:无法平反

的"右派"老师走了

葛佩琦之女葛希平
回眸一甲子 风雨故人情
孟小灯:追忆父亲,
我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李大兴:谁记得一甲子前的北大今天
汪朗忆汪曾祺
张海惠:花溪水赤城山,怀念父亲
雷光汉:我所知道的沈元及其他
诗人流沙河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
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李大兴:刘雪庵与《何日君再来》
余琼琼:何日君再来之妻离子散
张林:我认识的几位“右派分子”
程石:老乡帮我度难关
吴传斗:一个右派的“饥饿改造”
高华:1950年代知识分子的累与痛
余习广:归国留美博士
"右派"董时光之死
林昭挚友倪竞雄
她是那么鲜活的一个人
杜欣欣:母亲的歌
吴兴华:“失踪”半个世纪的天才诗人
吴同:怀念我的父亲吴兴华
李榕:舅舅的故事
吴一楠:四叔的故事
渝笙:劳改煤矿寻二舅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杨大明:悼丁望
朱启平,日本战败投降的见证者
彭令范:林昭案卷的来龙去脉
爱说爱笑爱美食
的北大女生林昭
吴昊:我所知道的林希翎
于光远前妻孙历生是谁害死的
王友琴:于光远为何避谈前妻
王世浩:10岁那年
我差点成为小右派
戴煌:胡耀邦平反的第一个“右派”
丁东: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梅长钊:我的右派姐夫陈天佐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钱学森的同学徐璋本
渝笙:用文字给父亲砌一个坟茔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不想失联
请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