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堵晓东:数学弱项变高分,我有一个“秘密武器”

堵晓东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堵晓东,1961年生,江苏常州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长期在高校讲授世界现当代史、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屡在省市高校教学竞赛中获奖,并常对社会开专题讲座。


原题

三进南大



作者:堵晓东



1978年10月17日,我怀揣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从家乡常州武进来到南大报到,看到南大巍峨的校门和幽静的南园,感慨良多。南大对我而言并不陌生。我曾经来过这儿,曾经在这儿住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两次“进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后来我曾不止一次地想:什么时候,我还能再“进”南大呢?


现在,我第三次进入南大,而这一次是真的“进了”南大,从此开始了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南大之旅。


我与南大以及南京城有特别的缘分。最初的缘分得益于我的三叔。他自小品学兼优,1965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成为我们家族的骄傲。


但时运不济,他在南大只上了一年的课程,就遇上“文革”爆发,此后学校教学就不正常了。叔叔很喜欢我,由于那时在校无课可上,他在“运动”中又属于“逍遥派”,因此他便带我到南京、到南大游玩,让我小小年纪而与南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到南大是在1966年8月,我才6岁,正是“文革”轰轰烈烈开始之际。我叔征得我父母的同意,以开拓眼界为由把我带到南大,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到大城市。那时自己还是个小屁孩,见识窄,周围的一切都让我好奇,因而此行使我印象深刻,也就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开启了我人生中多个第一:第一次坐火车,我坐在靠窗处,一直朝车窗外张望,当然还时不时到车厢过道跑跑。然后埋怨,还没玩够呢,怎么就到站了呢?第一次看到无轨电车,很奇怪它为什么要带着高高翘起的“辫子”呢?第一次看到省城的街道有那么宽,街上骑自行车的人有那么多;而第一次到大学校园,对我来说,只是惊异于一个学校怎么会那么大,至于大学与小学有什么差别,对我来说则完全没有概念。


依稀记得这次到南大玩了十天左右,就住在南园三舍的学生宿舍。当时校园政治运动风起云涌,气氛紧张。有一次叔叔的同学们开玩笑,故意装成红卫兵来抓叔叔,把我吓得大哭,毕竟已经在外面感受到了穿绿军装、戴红袖箍的年轻男女风风火火,相当厉害,我以为叔叔要栽在他们手里了。幸好只是开玩笑,虚惊一场。


叔叔借了一辆自行车,让我坐在前面的车杠上,带我游览了南京城。印象最深的是宽阔的林荫大道,秀美的总统府,巍峨的中山陵,奇妙的无梁殿,高耸的灵谷塔及正在建造中还未合拢的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这些都开阔了我这孩童的眼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对南京及南大的美好印象。


我第二次再到南大是在1970年5月,叔叔即将毕业。在毕业前把我奶奶、我妹妹和我一起带到南京游玩,“开眼界”。当时我已10岁,这次南京之行记得比较清楚。我们住的南园小楼,后来的学生会就设在那儿,那时也属于学生组织的所在地。那组织应当不是什么什么战斗队吧?造反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是不是叫“红代会”(红卫兵代表大会)呢?我也搞不清楚,而叔叔可能就是红代会里的干部。


此次大开眼界的事情主要有二:一是南京长江大桥已作为国家建设重大成就,成为那时著名景点,当然再度让我们老少三人禁不住啧啧兴叹:“乖乖哩个隆地咚!”——大桥那么高大,那么长,上面汽车来往这么多;俯瞰大江,波涛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


二是第一次看到一个方形的电器,能呈现图像和声音,尽管图像时不时扭曲,或变出雪花,或出现方格,声音也时不时高低不稳,老要调整顶上的天线。但那玩意儿太让我们感觉神奇了,人世间居然还有这样奇妙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


说来好笑,叔叔上这个学,上了五年才毕业,那个时候的上大学,怎么上的呢?我也搞不清,反正那时总听见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学校当然也是一片大好吧?不过,我们倒是看见南大教学楼的教室里,由于长期不上课,地上桌上已蒙了厚厚的灰尘,校园里也难得听见朗朗的读书声。


这次在南大住了一周左右,在离开时我想,叔叔毕业后,我可能就不会有机会再来了,心中不免对那儿有几分恋恋不舍。


只是没有想到,八年后,我居然又来到了这儿!


我于1977年高中毕业,那时正对前途迷茫之际,国家忽然决定恢复高考。喜讯传来,我顿时来了精神:我是不是还有机会再进南京大学?如果能考上,我第一志愿一定要填南京大学!我已对那儿充满了好感。


1977年底的第一次高考,预考顺利过关,满怀信心参加省里统考,自认为问题不大,只是担心能否上南大。心气很高,结局很失落。我名落孙山,别说南大,一般大学也未考上。这可以说是我人生中受到的首次挫折,那时仓促上阵,我年岁不大,知识积累不够,首战败下阵来。但正因自己年龄不大,还有机会,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又信心倍增,准备下次再考。


分析首次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数学太弱,我自然想起了我的叔叔,他从南大数学系毕业后,由于“文革”时期知识不受重视的因素,他那年被分配至安徽宣城郞溪县十字铺中学任高中数学老师,真是大才小用。有他有那样好的数学水平,我何不跟叔叔学学呢?与父母商量后,就打算到叔叔那儿去,在他身边进行高考复习,主攻数学,兼学其他学科。


多年前,爷爷家境贫寒,我父亲是家中老大,又是唯一从农村出来工作的人,自然承担着照弟弟妹妹的责任,当时叔叔读书时曾得到我父母的大力资助。因此,此次父母提出让我跟他在一起复习时,叔叔当即表态,一定尽力相助。从此他对我来说又多了一重恩师的身份。


1978年春节,叔叔回家过年,返回皖南山区时,就带着我西行。一路坐船乘车,舟车劳顿,来到了那个偏僻的乡村中学。


一个城里长大的中学毕业生,不在城里复习,却跑到这穷乡僻壤之地来学习,看似荒唐,而实际上,因为有叔叔关照,不仅生活上得到他的照顾,而且在学习上也给予了全力以赴的支持,尤其是他所擅长而我亟待补课的数学课程,让我获益匪浅。


随堂听课,课余期间做大量习题,不懂就问叔叔。他是当地的数学名师,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参加当地的模拟考试,得分始终名列前茅。本来计划一直在那儿复习,直到高考前再回武进,但可能是水土不服,加之皖南山区卫生条件较差,我的皮肤传染上了疥疮,每天奇痒难耐。


不得已,只好提前回家。不过叔叔给予了“鉴定意见”:数学可以了,回去巩固一下,再把别的科好好抓一抓,应当会有好结果的。


叔叔的话,大大增添了我的自信心。5月1日,我独自启程,回到了武进。


一回去,马上到母校前黄中学参加了文科复习班。一周后有模拟考试,我的数学成绩堪比理科尖子生,一鸣惊人,引起老师们的好奇。他们都知道我原来数学不太行,上次高考就主要栽在这上面。可现在怎么忽然“发飙”,考得这么好呢?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叔叔倾心付出帮助了我,无意间我又以自己的成绩给予了叔叔相应的回报。我讲了去安徽跟叔叔学习的经历,强调了叔叔对我提高成绩的重要性。


巧的是当时我叔叔正联系要调回武进,我这突飞猛进的成绩等于变相为叔叔做了广告,学校又听说叔叔是南大数学系毕业的,于是决定调叔叔来前黄中学!


校领导主动通过教育局要人,于是1978年暑假后,我叔叔就顺利地调入了武进前黄中学,让他心里非常高兴。当然,他的到来,对前黄中学的数学教学也确实起了提高作用,他后来成为享誉武进的名师。


我的1978年高考成绩为391分,其中数学考了86.5分,这在那年高考中是个高分,也是我各科考分中的最高分。我得知成绩后欣喜若狂,第一时间跑到叔叔家去报喜,叔叔也开怀大笑,连称考上南大应该没问题了!


叔叔的话让我吃了定心丸,心里激动,感谢叔叔对我的指导,也感谢时代为我敞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通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兴奋的一天,让我心潮澎湃,铭记一生。



后来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把南京大学列为第一志愿,幼时对南大的美好印象,引导着我心向往之,作出这一选择。因为历史成绩是80.5分,也不低,所以选了历史专业。而这也为我毕业后走上传授历史学的教师岗位埋下了伏笔,成就了我一生的事业方向。


这就是我的高考经历。高人的指导,个人的努力,使自己得以在万众争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个人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的完美结合,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我的人生感悟,也成为我后来几十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信条。


从此我走入了历史的空间,观察历史,研究历史,讲述历史,亲历历史……我的人生就在与历史的交汇中,向前,向前……


来自常州的同班同学(右1作者)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南京大学新三届

卜幼凡:走出乡村那场决定性考试

何平:扒地主富农祖坟的,

哪个学过考古?

时代缩影:一个新三届班级的群像

薛恒:时代的一滴露,
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股奔涌的泉
唐立鸣:我们宿舍的“小六子”、
留学生和武林高手
周连春:食堂的卤猪蹄与校外的小馄饨
郑会欣:美国留学生挤住中国学生宿舍
李科威:去国的悲凉,
这块土地不再有容身之所?
张正涛:77封"两地书"铺垫校园之恋 
张华:南大青春往事,再见灿烂的忧伤
程晓中:一不小心,我成了古董鉴定家
郑会欣:人大政审“放鸽子”,
高分考生险些落榜
魏鸣:贪恋"小日子"差点误了终生大业
刘云舟:我与南京大学的偶然“约会”
沈建钢:我是村里第一位考上大学的 
高鸣:我就是吃到天鹅肉那个“蛤蟆”
陆华:数学考了99分的文科生
陆华:常跑资料室,险传花边新闻
周连春:走进1978年的南京大学
张正涛:“扎根派”知青,
北大放弃我,南大截留我
王为崧:高考有"贵人"相助"小人"使绊
唐立鸣:吃了降压药参加高考体检
杨亚非:高考结束之夜我梦见一条鱼
李晓华:毕业前叩开匡亚明校长家门
高华,历史守夜人
杨冬权:厕所捡三分把我送进南大
孙鸿:阴差阳错成了高华同班同学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王虎华:五兄弟见证高等教育史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跨入南大
李友仁:如果填报北大是否能被录取?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