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蒋少龙,1950年代初出生于成都,“老三届”+“新三届”学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杂志社编审、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村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已退休。原题
吴孟超在李庄
吴孟超院士(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
2021年5月22日,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人世。13:05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吴孟超先生99岁、袁隆平先生91岁。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在四川李庄生活了四年。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8岁的吴孟超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活动,由于去不成延安,只能留昆明求学,决心以“读书救国”。同年入昆明郊区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1941年底(民国三十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便攻占香港,当时滞留在港的不少著名人士如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以及联大教授陈寅恪等都无法及时撤离,原因是孔祥熙等达官贵人垄断了中航公司的飞机,专门运他们的私人财物家具,孔家甚至把洋狗也用飞机运到重庆。重庆《大公报》揭露此事,引起西南联大师生极大愤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七日,西南联大学生发起讨孔游行,西南联大串联到了同济附中,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即刻领着同学们上了街。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与日后的妻子吴佩煜双双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成为医学前期学生(当时同济大学医学分为医前期和后期,前期学习主要打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期学习临床及各项具体医技)。1946年初(民国三十五年),医前期考试通过,到宜宾(当时医学院设在宜宾)进入医后期学习。也就是说,从1942年到1946年,吴孟超是在李庄度过的。
同济附中一九四三级从军暨留校同学临别纪念,拍摄于1944年12月13日的四川李庄。箭头所指系吴孟超和吴佩煜,阚文咏供图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同济大学被迫迁往内地。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吴孟超原先的志愿并不是学医,当他一旦投入医学专业后,“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比谁都好”这种力求超越的逞强性格,引领着他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因此,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并崭露头角。同济医学院的“闯三关”在同类医学院校中是闻名遐迩的。所谓的“三关”是指解剖、生理和生化,这是步入学医殿堂的三门基础学科,也是医学院校学生必过的三道难关。由于李庄处于乡镇,提供解剖课程用的尸体稀缺。因此,凡遇到逃难中饿死的无名尸体,学生们都会像宝贝一样地抬到标本陈列室,泡入福尔马林液中,都争着抢用。当时不明真相的村民曾一度误认为同济大学学生“吃人”。
吴孟超手迹,阚文咏供图
吴孟超的解剖学学得特别优秀,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也源于他的超强悟性与记忆力,这为他日后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吴孟超随同济大学附属中学一起迁到宜宾李庄,1943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同大医学前期学生。在李庄生活学习的时间里,吴孟超与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闯三关”学习医学知识。1949年以后,吴孟超曾多次来到李庄,这个在他命中占据四年的地方,是他学生时代生活的地方。
2016月11月25日,由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为筹建实施主体的“李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终身名誉院长为吴孟超。当天吴亲自为李庄同济医院揭牌,他好像又回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那时,我们来到李庄,李庄的百姓对我们很好,都欢迎我们到这里来。甚至有些住户家里很穷,也会尽量让我们吃饱。”李庄给吴孟超留下的印象也特别好。“别看这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个小镇,但这里的文化搞得很好,人文氛围很好。”在战乱的年代,李庄常常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们献上舞狮舞龙等文化,也让那时的学子们得到不一样的民俗体验。李庄周围的书院也是吴孟超常常想起的地方,闲时去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营造学社,看看他们的图纸。“林徽因对年轻人很好,还会给我们巧克力,那时候,谁都没见过巧克力。”说起这些,吴孟超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李庄。“我的从医之路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的理想之帆是从这里升起的,所以李庄在我心里的地位是其它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吴孟超在李庄同济医院揭牌仪式上深情地说,“我对李庄,有两个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情,一是感恩并铭记,二是牵挂并回报。”
董卿对话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民国纪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