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 | 吴孟超:李庄在我心里是难以替代的

蒋少龙 新三届 2023-01-02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蒋少龙,1950年代初出生于成都,“老三届”+“新三届”学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杂志社编审、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村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已退休。

原题

吴孟超在李庄





作者:蒋少龙


吴孟超院士(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


2021年5月22日,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人世。13:05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吴孟超先生99岁、袁隆平先生91岁。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年轻时的吴孟超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在四川李庄生活了四年。

关于这段历史,网上资料是这样介绍吴孟超的: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8岁的吴孟超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活动,由于去不成延安,只能留昆明求学,决心以“读书救国”。同年入昆明郊区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

1941年底(民国三十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便攻占香港,当时滞留在港的不少著名人士如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以及联大教授陈寅恪等都无法及时撤离,原因是孔祥熙等达官贵人垄断了中航公司的飞机,专门运他们的私人财物家具,孔家甚至把洋狗也用飞机运到重庆。重庆《大公报》揭露此事,引起西南联大师生极大愤慨。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七日,西南联大学生发起讨孔游行,西南联大串联到了同济附中,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即刻领着同学们上了街。

吴孟超与夫人吴佩煜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与日后的妻子吴佩煜双双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成为医学前期学生(当时同济大学医学分为医前期和后期,前期学习主要打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期学习临床及各项具体医技)。

1946年初(民国三十五年),医前期考试通过,到宜宾(当时医学院设在宜宾)进入医后期学习。

也就是说,从1942年到1946年,吴孟超是在李庄度过的。
 

同济附中一九四三级从军暨留校同学临别纪念,拍摄于1944年12月13日的四川李庄。箭头所指系吴孟超和吴佩煜,阚文咏供图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同济大学被迫迁往内地。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

吴孟超原先的志愿并不是学医,当他一旦投入医学专业后,“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比谁都好”这种力求超越的逞强性格,引领着他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因此,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并崭露头角。

同济医学院的“闯三关”在同类医学院校中是闻名遐迩的。所谓的“三关”是指解剖、生理和生化,这是步入学医殿堂的三门基础学科,也是医学院校学生必过的三道难关。由于李庄处于乡镇,提供解剖课程用的尸体稀缺。因此,凡遇到逃难中饿死的无名尸体,学生们都会像宝贝一样地抬到标本陈列室,泡入福尔马林液中,都争着抢用。当时不明真相的村民曾一度误认为同济大学学生“吃人”。

吴孟超手迹,阚文咏供图


吴孟超的解剖学学得特别优秀,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也源于他的超强悟性与记忆力,这为他日后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吴孟超随同济大学附属中学一起迁到宜宾李庄,1943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同大医学前期学生。在李庄生活学习的时间里,吴孟超与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闯三关”学习医学知识。

1949年以后,吴孟超曾多次来到李庄,这个在他命中占据四年的地方,是他学生时代生活的地方。


罗南陔曾外孙女阚文咏2019年看望病中的吴孟超

2016月11月25日,由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为筹建实施主体的“李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终身名誉院长为吴孟超。当天吴亲自为李庄同济医院揭牌,他好像又回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那时,我们来到李庄,李庄的百姓对我们很好,都欢迎我们到这里来。甚至有些住户家里很穷,也会尽量让我们吃饱。”

李庄给吴孟超留下的印象也特别好。“别看这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个小镇,但这里的文化搞得很好,人文氛围很好。”在战乱的年代,李庄常常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们献上舞狮舞龙等文化,也让那时的学子们得到不一样的民俗体验。李庄周围的书院也是吴孟超常常想起的地方,闲时去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营造学社,看看他们的图纸。“林徽因对年轻人很好,还会给我们巧克力,那时候,谁都没见过巧克力。”说起这些,吴孟超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李庄。

“我的从医之路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的理想之帆是从这里升起的,所以李庄在我心里的地位是其它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吴孟超在李庄同济医院揭牌仪式上深情地说,“我对李庄,有两个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情,一是感恩并铭记,二是牵挂并回报。”

董卿对话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


蒋少龙专列
历史永远铭记你,李庄电报
我的“豆腐块”生涯
我与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次小小的理论风波
40年醇厚老酒让人沉醉
上山下乡那年,我才16岁
知青返城,我被改了名字
一路求学治学,"九九"峰回路转
活跃在财经圈中的几位79级学人
“五四”已过期颐,德赛二先生有恙否
为方方一辩,伟大作品都是批判性的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民国纪事

李济:失踪的大师
战时另一座西南联大:
华西坝的乱世风流
严向群:三晋访古,追寻大师的足迹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佚事
赵晓铃:卢作孚与兼善中学的前尘往事
张家康:北大的长辫子,闻人辜鸿铭
庄稼婴:1942年日军刺刀下的上海
渝笙:黄赞元的生与死
关采芹:我在战乱时期的求学记忆
抗战神剧都是洗脑的,
 这才是80年前真实的中国
何蜀:教育家马客谈与一本《校友录》
成小秦:书生报国无他道,
几位陕西老报人的运命
方方祖父:浑身正气、被日军杀害
萧正辉:忆恩师许世瑛
李宗仁将军徐州突围始末
韩贤强:母亲的私塾
杨潇:在蒙自寻找西南联大
蔡晓鹏:被谋杀的陆军上将徐树峥
赵荔:我的姑婆赵四小姐
刘海鸥:妈妈珍藏六十年的爱情
章乃器抗战初期在安徽
王梦庆:阎锡山与"模范省"轶事
桑宜川:陆军一级上将刘湘的身后事
抗战期间在北平的屈辱生活
1933,四川兵灾
张友鸾搅了张作霖胡汉民的局
陈仪:身着白色西服,罹于白色恐怖
宣侠父:蒋介石钦命"密裁"的黄埔一期生
白先勇:父亲白崇禧的抗战生涯
民国女神们的最后结局,五味杂陈
张晓岚:我的爷爷,民国"乡绅"
大清为何斗不过民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