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院丨公安部大院:咱也是住过零环的人

新三届 2022-09-19

原题

公安部大院

离天安门最近的大院





作者:桂莹 


公安部大院位于东长安街14号,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甭管是咱北京人还是外来的游客,相信很多人都从跟前儿路过过。它庄严的大门位于国家博物馆北门东侧,出了门就是东长安街。说老实话,能在北京市中心占有这么大地界儿的大院可不多。而院内更是有清代的大殿和亭台楼阁、苏式的洋住宅楼和办公大楼等各式风格的建筑,四周被银杏、丁香、枣树、核桃树、柿子树等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包裹着,犹如一座皇家园林,且深不可测。

01咱也是住过零环的人
作为一名正统的八五后,自打出生我就一直住在部里几乎没挪过窝,以前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群在部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那简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每天一睁眼,窗户外边儿就是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金瓦还有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历史博物馆;出了大北门就是东长安街,左边是天安门,右边是北京饭店、贵宾楼;站在自家阳台上对面就是市政府大院。现在想想这是什么地界儿啊?!用当年发小的话来说,“咱也是住过零环的人”!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因为挨着天安门住了20多年,所以打小最不稀罕去的地方就是它了。小时候去天安门广场没现在查得这么严。那时候一到周末爸妈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到广场放风筝去,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往地上铺张小凉席,数着天上的点点繁星,小风一吹,那叫一美!
说到这儿有一事儿不得不提,就是每逢国庆等重大庆典,总少不了万众瞩目的天安门广场烟火晚会。说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其实在广场周边与天安门的礼花齐相呼应的放炮“据点儿”有好几个,这其中就有我们公安部大礼堂前广场的一个燃放点儿。记得每到十月一日的下午,整个公安部停止会客,院里进驻很多军人。因为燃放点离住宅楼很近,礼花弹从炮筒发射出去引发的震动不亚于7级地震的动静,所以国庆将至时,每家的玻璃窗上都会被贴上防震条。
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小孩儿仨一群俩一伙儿地聚集在大礼堂前广场的燃放区外围,看着那些身上捂得严严实实的武警礼炮燃放专队的大兵们,眼睛里透着兴奋与紧张:兴奋自然是因为可以亲眼目睹一枚枚礼花弹是怎么从小钢炮里发射出去;紧张则是怕万一小钢炮走了火儿打偏了崩着自己,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在这种期待与不安的交相辉映中,终于盼来了夜幕降临!随着大兵口中一声声嘹亮的“放!”我们这些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与激动,一个个在安全区内四散开来,伸手去抓那些从高高的夜空中散落下来的彩条、彩片。而更让我们期待的是在天安门广场燃放点打出的一种礼花弹,那里面五颜六色的绸质小降落伞,每次都顺着微风飘落到我们这里,大家欢呼着追赶着它们,接到的孩子仿佛如获至宝一般,回家前大家跳着脚地比谁捡到的降落伞最多。其实拿回家不外乎换来家长们的一顿数落,然后直接扔进垃圾箱。
放完礼炮回家,我们仍兴奋得不得了,一会儿在客厅听着电视里传来天安门广场上的晚会歌舞声,一会儿到走廊上打开窗户对着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听着高音喇叭里传来的“现场直播”,忙里忙外不亦乐乎。
当年在大院里能看到紫禁城

02七十年代就能看到《007》
还有毗邻公安部的王府井,因为离得实在太近了,小时候吃完晚饭没事儿就被我妈她们拽到王府井逛街。尤其是夏天的晚上,为了蹭北京饭店里的免费空调,每次都要特意绕个弯儿,穿过长安街的地下通道来到北京饭店的一层西门,在大厅里一路向东,出饭店东门这才来到王府井大街。

那会儿北京的商场可不像现在似的比比皆是,要说最有名最常去的还要数王府井,所以也正因如此,老去我就审美疲劳了,这也造就了我长大后不喜欢逛街这一有悖于女生常态的特征。现在想来小时候的我倒还经常光顾一些高档场所,比如隔三差五地周末跟着大人们去北京饭店和贵宾楼的宴会厅跳个舞什么的,有时候爸妈也会带着我去国贸逛逛,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也察觉出我开始变得有物欲了,所以再没带我去过。细琢磨琢磨,大人们也真是够现实的。唉!
说起“公安部”这仨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把它和“正义”“使命”“威严”等词汇挂上钩。其实,在它肃穆的外表下,我们部里隔三差五举行的那些娱乐活动可是远近驰名。这其中最闻名遐迩的,恐怕要数公安部大礼堂放映的电影了。
要说这座红色的大礼堂究竟是哪年建成的,恐怕会早到连我妈这辈的公安部“一代”都说不上来,但正是这座年迈的礼堂,承载了公安部几代人的欢乐。打我小时候记事起,每个礼拜最盼望的一天,就是大礼堂放电影的那一天。每到这天下午,大人们都会早早地下班,带上孩子,攥着电影票,踏上那条通往大礼堂的路。
听我妈说,她们那代人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从1972年起每年召开全国公安会议,因为一到那时候,部里的大礼堂就会放映一些“内部参考片”,比如《007》《山本五十六》什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在电影院里看场《007》那是种什么滋味儿,想必此处不用赘言。我爸的话说,那时候能手里攥着几张公安部大礼堂的电影票,在公安部正门口等人一起进去看电影,绝对是一件非常拉风的事情。

03很爱哭的青梅竹马小“男友”
但也正是在公安部的正门口,曾经发生过一起“悬案”。我三岁那年,有天晚上姥姥牵着我去长安街遛弯,从一辆大卡车上下来了两名男子,打着跟我姥姥问路的幌子,趁着她撒开我的手给他们指路的工夫,其中一个把我抱上他们的卡车,准备开溜。过了会儿我姥姥突然发现我不见了,一扭头看见我竟然坐在大卡车的副驾上,当时就急了,一个箭步冲上卡车就把我给抱了下来,结局就是在她老人家劈头盖脸的一顿责骂声中,两名男子立马开车跑了。不过现在回味我小时候的照片,小时候的我皮肤白净长得像个洋娃娃似的,可能激起了坏人的歹心,但居然敢在公安部大门口拐公安部大院的孩子,这也真够称奇。
再说说我的那帮发小。说起来也挺神的,我们这帮孩子从父母那辈儿起,他们就是发小的关系了,几十年后这种关系又延续到了我们身上,所以大家从小就特亲。
因为公安部实在太大了,而且院里的房子什么样的都有,从楼房到平房,甚至到当年清朝八王爷住的大殿,里面都住着我发小。尤其是住在大殿里的耿丽,因为她们家房顶足有五六米高,房子也大,而且属于冬暖夏凉的神奇住房,所以夏天特热的时候,一帮人就跑到她们家去纳凉,呆得无聊了就去她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底下挖虫子。
小时候还经常玩过家家娶媳妇的游戏,但敢跟我玩儿的只有我青梅竹马的对门儿邻居王浩。这小子从我记事儿起就一直追我,其他男生谁敢跟我玩儿,他就上蹿下跳地闹,不管用就使出杀手锏——哭!哭得昏天黑地。那时候少不更事,也不知道何谓纯洁,反正就稀里糊涂答应他的“求婚”了,然后一帮人就窜到我们家给我披上块脏兮兮的白布当成所谓的婚纱,再然后就开始拜堂什么的,婚礼可谓是“中西合璧,规模空前”。现在回忆起来真是纯洁得好笑。不过高中后因为不在一个学校了,所以也不知道这小子现在游荡到哪儿去了,据说去美国留学了,也不知道日后再见面还能不能认出他。

从楼上看下去,公安大院被绿树“淹没”了


04大院外有条“香榭丽舍大道”

在院儿里属于我们的据点儿非常多,我最喜欢的就是我家楼下的小花园,里面种了两棵好高好高的银杏树,一公一母,每年秋天的时候母银杏就开始结好多好多的白果。值此金秋佳季,我们这群孩子就开始在铺着厚厚的金黄色的银杏树叶的土地上摸爬滚打,直到滚得全身都散发着被压烂的白果臭味才肯罢休回家。
转眼就到了上学的日子,我们这群人都被分到了东交民巷小学。我们班的生源可谓非常平均,公安部子弟和旁边高级人民法院的子弟几乎各占一半,所以班里一半的同学都是从小一个院里长大的,幼儿园也是一起上的,现在上学了又分到了一个班,每天过得这叫一滋润。
夏天一来经常是全班的孩子都跑到我们院的游泳池游泳。泳池是露天的,有一个50×25米的标池,旁边还有个供小孩们玩耍的“蘑菇池”。听我妈说这个水泥砌成的游泳池在五几年她出生那会儿就有了,可以说我们两代人都是在这里学会的游泳。每到夏天,就连外院的孩子也想方设法跟着我们蹭进来玩儿,跟下饺子似的,场面极其壮观。


大院东门外的那条林荫大道,其实它的大名叫正义路,但我喜欢管它叫香榭丽舍。在马路中间那条贯通南北的街心花园里,种着各种花木,春天到来时丁香与迎春花竞相争艳,香飘满街;路边高大的树木更像是给马路搭起的凉棚,分外凉爽。每当坐在花园两侧的长椅上,心情总是出奇的平静,平静到连没考好的试卷不敢拿回家让老妈签字这种棘手的事情,在这里都能想出完美的对策。
2007年9月,为了公安部新办公楼的扩建工程,院里所有的住户都搬到了几处新建的宿舍大院,我们这些昔日的小伙伴从此分道扬镳,我也由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城土著变成了崇文区的人。但每当开车从东长安街上驶过,看到现在变得如此宏伟的公安部,我就想也许这么做还是值得的。
无论她变成了什么样,在我们心中,她依旧是陪伴了我们二十几年的那个她。那里承载了我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养猫;第一次养狗;第一次背起书包;第一次把自己养的小豚鼠安葬在院里的桃树底下…… 真希望她能听到。
转载微信公号北京大院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给老编续杯咖啡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大院记忆

杨劲桦:大院子弟优越感从何而来

杨劲桦:哥哥的三个朋友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炮司大院:吃食堂饭长大的孩子们海军大院和当年那群剽悍的男孩总后大院男女盘儿亮北京军区大院的满满记忆
部队大院子弟,影视圈的独秀一枝李文林:部队大院的孩子

商业部大院往昔:

任志强马笑冬是我们院的

黄加佳:北京大院子弟的“潜规则”

机关大院:封闭运转的“小社会”,

一个时代的政治标本

吴爱平:外交部老部的岁月留痕孟京生:外交部"老部"印象和记述仇荣亚:寻觅曾经的北京三里河
仇荣亚:计委大院那些年那些事百万庄:新中国第一住宅区前世今生彭程:家住百万庄,记忆中特别的个性和美感陈小钢:铁狮子胡同一号的老院记忆严向群:喜报胡同73号旁门的记忆
严向群:魂牵梦绕儿时的四合院严向群:穿越童年的记忆深处丁品:团中央大院的小故事姜和平:教育部的小红卫兵周初:生活在教育部大院的往事周初:我与王小波住过的教育部大院周初:京城端王府夹道旧事黄艾禾:落户北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文化部大院:曾经的才子佳人部北影大院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小混蛋"之死:亲历者还原北京江湖王冀豫: 一个红卫兵杀人者的反思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发小成了顽主,顽主是个杀人犯翟滨:我的发小儿茹小壮,你丫在哪儿?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文革时北京流行的江湖黑话革命年代的时髦:将校呢,将校靴,白边懒汉及其它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我们这一辈人的北京中学旧事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特木热夫:内蒙古党校的“文革”沉浮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