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代丨敬一丹:我是末代工农兵学员

敬一丹 新三届 2022-05-06


原题

我是末代工农兵学员




讲述者:敬一丹




我想讲讲我和这个校园(中国传媒大学)的故事。

大家知道什么叫工农兵学员吗?我见到八零后的时候,经常问他们知道什么叫工农兵学员吗?他们往往目光茫然,然后拿起手机——我知道他在百度,但百度能百度到一些资讯,百度不到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看图讲故事。这些图是我的同学画的,我们一起回望工农兵学员故事的时候,每讲一个故事他就画一幅画,这就是他笔下的我。


四十一年前,1976年秋天快要过完的时候,我21岁,已经作为知青在小兴安岭待了四年半。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有一小队人在游行,走近他们游行队伍时看到,人们都拿着纸做的小旗,就是那种风一吹哗啦哗啦响的粉色的和红色的纸,再仔细看,旗帜上写着"粉碎四人帮"。我们那个地方太偏远太角落了,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走到队伍面前问:"什么叫‘四人帮’?"

那时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就在我们眼前。我也不知道,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我的命运也将发生变化。我没有想到,在粉碎“四人帮”、还没有来得及恢复高考、工农兵学员这种做法还在延续的时候,我成为了末代工农兵学员。

我们再换一张。


就在我傻乎乎的问别人什么叫“四人帮”的时候,我们班最先到北京来报到的同学已经随着北京的百万居民在天安门广场游行了,这是我们班第一个报到的同学。

这些工农兵学员都来自哪儿呢?既然叫工农兵学员,那就来自工农兵了。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废置。那一届已经做好上考场准备的高三学生,被告知高考将无限延期。从此中国所有的校园一片荒芜。

当一个国家的校园就这么荒着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文化链条即将断裂!

后来呢?1968年毛主席说,"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但没有讲文科都不办。但旧的制度,旧的办法不行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分子统治在我们学校再也不能下去了。

毛主席这样说完后,从上海721大学开始,全国大学陆续以推荐优秀青年上学这样一种制度恢复招生。而这种权宜之计延续了七年,也就是说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七届94万工农兵学员,我们是最后一届。

这是我们的同学刘小平,她在湖北当知青,后来有幸被县广播站挑中,成了县广播站的播音员。但是她到了县里仍然要每个月回到她的插队去挑六十斤红薯,交到县里的食堂才有这一个月的饭票——因为她的身份是知青,非常特殊的一个身份。

这一天天已经黑了,她特别的恐惧又有点迷路。于是这个女孩就站在一片灰色的背景里放声大哭。

我们再看一幅。我们班有四个人是当过兵的。图里的人为什么在热气腾腾的锅里呢?因为十五六岁在新疆当兵的时候,他们两年没有洗过一次热水澡。


他们太想洗个澡了。后来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两个战士一锅,一桶半水十五分钟,让所有小战士洗个热水澡。于是小琴和他的战友就跳到了锅里。我本来以为他们进到锅里一定会互相打闹。但是并不是,因为他们太享受热水澡了。

就这样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成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就在我们这个校园的西门,现在这个门显得非常的老旧,几乎所有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都在这个门前照过相。


在走进这所大学之前,我曾经三次被推荐,有可能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第一次是师范学院,第二次是铁路学校,第三次是外国语学校。但是每次都失败了。有的年轻人可能说,你们那时候推荐不是不考试吗?多好啊!不高考没受过那种煎熬。是,我们是没有考。可是我们也没有选择。你赶上什么学校就是什么学校。你能被推荐已经是幸运了。

我们那个时候所有学生都没有报志愿这么一说。所以我就想,我将来可能成为老师,我将来可能成为铁路工程师,我将来可能成为外语学院的学生。我要把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往这儿改。

我们填过很多表,很少填到志愿,因为没有选择。我当时是基层广播站的广播员。自己也喜欢,可是在这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学校和专业。

后来偶然知道这个消息去录音,省电台的人告诉我说,不是我们招人,是替北京广播学院做面试。我这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北京广播学院。

但不是所有同学都像我这么幸运。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叫王争的北京同学,当过知青当过警察,他太想回北京了。当时他在宁夏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就是找不到回到北京的机会。

后来终于等来了一个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名额,于是酷爱无线电的他为了回北京,就这么阴差阳错走进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专业。带着这样的遗憾和我们一块儿学播音,可是他从头到尾都找不到感觉,出了校门也干不好,最后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后来他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学霸,他儿子参加高考的时候可以报六个志愿,但他只报了一个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且考上了!我不知道他是在圆自己的梦还是在圆他父亲的梦。如今,他父亲也去世了。

后来我们同学在一起聚会的时候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和故事,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的话,就像去世的王争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故事带走了。

于是我们全班同学一块写了这本叫做《末代工农兵学员》的书。这是个人的故事、个人的记录,我们用拼图的方式尽量还原这一群人青春的时光。

我们还邀请了王争同学的儿子,作为特约作者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一样的血液不一样的选择》。

这是我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故事,进了大学校门又怎么样了呢?我们再看一张。


我走进大学的时候,1976年底,那个时候评价中国国民经济经常会用到"被‘四人帮’搞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句话,什么叫崩溃边缘?每个人的个体记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吃不上饭,有的人流离失所,还有的人需要按红手印才能让全家人活着。

而作为已经走进北京大学校园的学生,我那个时候的记忆是什么?我特别想吃一碗面条,但吃不上。我们学校的食堂从来都没面条。怎样才能吃到面条呢?只有成为病号的时候才有可能。我就想自己怎么不生病呢?

后来终于生病了,我就去学校卫生所,人家给我看完病,我弱弱地说,能给我一个病假条吗?然后我就拿着大夫给我的病号饭票到了食堂,把这个条递进去就开始等,等得时候还在想,那是一碗什么样的面呢?

是里面有一个荷包蛋,还是甩袖的鸡蛋呢?里面一定有西红柿,红的,然后菠菜、葱花是绿的,鸡蛋是黄的。然后我又想,我是在这儿吃呢,还是回宿舍吃?整个广播学院的食堂没有一把凳子或椅子,要是在这儿站着吃这碗面,也太没有享受感了。

可我要是回宿舍吃,我们宿舍六个人,他们要是看我怎么办呢?我给还是不给?就在我这样想的时候,一碗面已经放在我面前了。

那是一碗什么颜色的面呢?反正也没有红的也没有黄的,就是黏糊糊的一碗。我没法形容当时的感觉,最后就站在那儿把这碗面给吃了,只是充饥。

可是我还是想吃面,这个时候想到我妈妈曾经带我去王府井东风市场蜀香餐厅吃过担担面。我就去找那碗面了,一碗面三毛二。

这就是饭店的那个情形,你看那底下线条画的,都是在排队买面的。我仔细地拌好每一根面,让每一根面都均匀的沾上麻酱,慢慢地享受这碗面。吃完这一碗后,我还想再吃一碗。我也还有三毛二。

可是我不能!我从小到大都是在紧缺经济中长大的,特别是11岁遭遇“文革”后,父母全都下乡了到了干校,由我管家。我紧缺惯了,所以不能让自己吃第二碗。我心里过不去。

可是我怎么让自己走开呢?我得说服自己。

于是我就坐在这儿算了一笔账:三毛二可以买一碗面,三毛二还能干什么?还能买二两水果糖,如果买到二两水果糖我可以吃十天半个月。我说服了自己,站起来离开了餐厅。

一碗面有多重要呢?没多重要!可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

有一次和读者交流,我讲完这个经历以后,一位看来和我同龄的读者一直在掉眼泪?我说为什么?你想到什么了?

他说我和你有过很相似的经历,我发着烧拿着病号条,巴望着一碗面的时候,前面有六七个人在排队。最后终于轮到我了,厨师说今天没有了明天来吧。他说可我今天发烧呀。

今天的孩子怎么能明白呢?如今十来岁的小男孩,肯定会想你吃碗方便面不就完了吗?亲爱的孩子,那时候没方便面。

刚才说的是物质生活。那精神生活呢?我从十一岁遭遇“文革”停课,然后当了知青以后书荒,无书可读。直到1977年,在校园里的我们能够感觉到外面世界正在复苏。

有一天《人民日报》发了一条消息,说明天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开始出售外国文学名著。新华书店不就是卖书的吗?出售世界名著还用发消息吗?还要用《人民日报》发消息吗?

对!因为那些书曾经都是禁书。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你们太难理解什么书是禁书了。《简·爱》《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四世同堂》都曾经是禁书。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书的时候,不敢翻开。所以当王府井新华书店开始解禁这些书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形。


这是我的同学跑到书店去抢购图书的情形。这是1977年、1978年,在中国很多书店都可以看到的情景。

这张图叫女生们。女生永远是校园里面的风景,但你可以看到,1977年我们班的女生没有一个是穿裙子的。你如果细心点儿还能发现,中间的几个女生的衣服是很修身的,她们的刘海甚至都是卷的。那就是我们班当过兵的几个女生,青春萌动,比我们要觉醒得早一些的女生。



延伸阅读

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51年前的1970年,首批工农兵学员走进大学。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4万余人。



进入七十年代,高校开始陆续招收新生。取消了全国统一高考,直接从工人、农民(主要是插队或回乡知青,也有少数劳动模范)、解放军或生产建设兵团中,选拔优秀的青年,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从1970年开始招生,到1976年结束,这些大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持续七年的工农兵学员招生成为历史。


广西大学首届工农兵大学生入学


工农兵女大学生开会座谈


文革工农兵大学生在校园



  1974年,北大无线电系学员在上实验课 


 北京大学欢送赴西藏的工农兵学员



 山西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1971年广西大学新生接待站


 广西大学 房建专业七二级学员进行现场教学图为老工人给学员讲课


 广西大学电力系师生和大厂矿务局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电机运行中的新技术


广西大学欢迎工农兵上大学


广西大学中文系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生合影


 广西大学电力系首届工农兵学生毕业生合影


 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工农兵学员在研究台式电子计算机


 1974年,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在校办发电厂现场教学


1972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首届工农兵学员开学典礼现场


 1972年《人民画报》第3期:中央民族学院迎接新学员联欢会


1972年《人民画报》第12期:中央民族学院工农兵学员在国庆游园联欢会上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与精仪系合作生产的照排机参加了1973年中国商品交易会(第33届广交会)的展示



北京齿轮厂老工人李鸿欣给清华大学新学员上制图课


 清华大学办农村分校


 清华大学第二届(1972级)工农兵学员参加军训 


 清华大学第二届(1972级)工农兵学员在工厂(左图)和油田(右图)实习


 清华大学——电力系工农兵学员


 清华大学电力系工农兵学员在搞大批判


 清华大学工农兵学员


 清华大学工农兵学员


 清华大学工农兵学员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清华大学建筑系工农兵学员


 清华大学力学系工农兵学员


 清华大学水利系工农兵学员


清华大学水利系工农兵学员在学习马列


文图选择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工农兵记忆
工农兵学员:负重前行可大任
高红十:北大工农兵学员往事

伊耆: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邢仪:曾经走过黄土地
 吕兴光:工农兵大学生再战高考
舒煌:西南交大工农兵
学员的“花边新闻”
陈幼民:梦想当一个职业革命家

路遥,我同学嫁的那个陕北青年

成小秦:师恩难忘
成小秦:朋友丛大长,
用中国文人精神熬过美国大衰退
陈鸿仪:我的外号是"书蠹头"
陈鸿仪:混在新三届里的"工农兵"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秦晓: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林珊:阔别34年再进西藏
林珊:在西藏乡下当"赤脚医生",
藏民馈赠猫头鹰豹子肉
林珊:我和先生踏上进藏之路
林珊:漂亮尼龙衫惹出的一场"风波"
林珊:参加医疗队到隆子,
四位北大清华大学生在藏区插队
1970年北大新闻专业
工农兵学员纪实(上)
1970年北大新闻专业
工农兵学员纪实(下)
高经建:浙大拒录的"工农兵”
吕丁倩:我经历的1976年高招,
工农兵学员是如此推荐的
邹坚峰:我和工农兵学员同校
俞孟生:他人被推荐上大学,
我却只能当答题"机器手"
任力:我千辛万苦斗争来上学机会
我的“七二一”大学生活
屠筱武:1973年流产高考"倒霉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人文情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