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荐读 | 马国川:崛起后的日本,为何将世界和自己推入深渊?
作者简历
马国川
马国川,1971出生,河北威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财经》杂志主笔。著有《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等。
崛起后的日本
为何将世界推入深渊?
作者:马国川
此行的中间点,是位于关门海峡边上的下关(又名马关),也就是1895年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的所在地。当我参观“日清讲和纪念馆”时,历史风云都来眼底,太多感慨涌上心头,遂口占一首打油诗——
两百年来世事艰,伤心最是近马关。三千里外问国运,青史莫作等闲看。
是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近代以来的国运却如此不同,难道不值得认真思考?
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时的情形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打击,右翼势力开始膨胀,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就像一艘巨轮突然掉头,逆流而行。从这时起的10年时间里,日本所有的举措看起来都好像是合情合理的,可是日本人正是在赞同,甚至欢呼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举措中走向了战争深渊。
二战时期,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虽然有个别清醒者没有被极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潮流冲昏头脑,但是大部分、包括知识精英都成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吹鼓手,推波助澜。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军人)确实不愿意假装看不见社会的不公,不愿意假装听不见民众的哭声,可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却将国家推进灾难的泥潭。这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1941 年日本和美国 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1∶26,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力比例为 1∶77.9。国力如此悬殊,为什么日本愚蠢到要与美国开战?其结果不但让世界遭受涂炭,也让自明治维新以来几代日本人奋斗得来的现代化成果毁于一旦。这种疯狂的“民族切腹”行为是怎么发生的?我认为,这是 20 世纪世界史的最大谜团。
更大的悲剧在于,1931—1945 年,在长达 15 年时间里,日本的最大战场在中国,为日本的疯狂行为付出最大代价的也是中国。本来,中国局势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开始平静下来,此后10年各种建设颇有可观,但是日本挑起七七事变,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逆转了中国的国运。
在他看来,科学和工业的推广导致了相似的文化价值和政治安排的出现,尤其是在像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
因此他预言,当日本变得更加现代时,日本人将丢弃“旧日本的精神”,拥抱遍及世界先进国家的“理想、道德、价值和原则”。反过来,相近价值观的建立也会支持与欧洲和北美相似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
二战末期,被轰炸后的日本工厂
在大正时代,日本政治多元化、社会多元化,但是进入20世纪 30 年代,这个国家的气质发生了变化。彼时的日本人被国家主义驯服,认为满足国家的需要是天经地义的,将国家利益置于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才是爱国的表现。强调忠诚于国家和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酿成一种盲目的民族主义。
盲目的民族主义可以蒙蔽国民的心灵,也可以蒙蔽国家的双眼。特别是在遭受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日本没有审视自己的问题,而是从外面的世界里寻找敌人。它也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西方。
日本是傲慢西方的受害者,日本应该从西方的文化侵略和政治压制下解放出来,这种舆论成为主流。在明治维新时代被推崇的现代文明价值观和秩序,被轻蔑地贴上“西方”“资本主义”“物质主义”等标签。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跻身世界强国,给其他后发国家以巨大的鼓励。可是最终它却自取灭亡,这难道是后发国家追赶现代化的宿命吗?
当然不是。深入历史现场观察就会发现,即使是在历史转折点上,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而是有多种选择。即使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也完全有避免战争的余地。综观日本现代化的过程,这个国家似乎每向前迈进一步,就要立刻再倒退一步,甚至两步才行,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国家现代化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只有戒慎戒惧,才有可能避免歧途。作为后发国家,尤其要保持理性,不要被盲目的民族主义所左右。这就是近代日本的最大启示吧。
不管是其现实还是历史,我们都对日本知之甚少
虽然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就已经进入多事之秋,但是我预感到,未来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大,世界会更加无序。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过去三年时间里,中国和世界变化之快之大,仍然出乎意料。
因为经过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山重水复,一百多年以来穿越无数惊涛骇浪,中国这艘巨轮第一次逼近了“历史三峡”的出口。但是,如何防止和克服狂热的民族主义,融入世界文明,完成向现代国家转型,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如果失去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囿于本国,难免重蹈失败国家的覆辙。综观世界近代史,失败国家不是少数,而且有些国家还会在相同的地方栽跟头。
因此,对于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国家而言,更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深入学习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
二战末期,遭遇大轰炸后的东京街区
中国至今仍然处在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延长线上,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为了避免走弯路,就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歧路。在我看来,比起欧美国家,中国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日本。
可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却笼罩在衰退的阴影里,骄傲情绪骤起,欧美遭到轻视,遑论“失去二十年”的日本。对于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不管是其现实还是历史,我们都知之甚少。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补上这一课了!
每当我阅读日本之史,有句话总时时回荡在耳边:日本是中国的镜子,也是中国的鞭子。以日本为镜子,中国可以知道自己的进退得失;以日本为鞭子,中国可以让自己保持警醒。
是为序。
所谓的“历史三峡”,看似是我们特有的转型困局,其实却是东方国家,乃至所有后发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湍急险流”——现代文明的转型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更关乎子孙后代的安定幸福。
作为第一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亚洲国家,日本究竟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成功经验,以及血泪教训?
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专门学者,马国川老师著作颇丰。而最新出版的“国家”三部曲:《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国家的重生》,集萃了他几十年的研究和见闻,带着浓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剖析了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它的经验教训对于今日之中国既可镜鉴,也可引以为戒。
马国川不但是《财经》主笔,资深媒体人,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亲历者和研究权威。在写作中,他不仅避免了“书斋式”写作,更带着媒体人特有的问题意识,深入近代日本的历史肌理,亲自前往日本进行实地考察,还兼容了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思考,将日本近代史浓缩成一个个人物生动的“建国故事”。读起来,既深刻,又趣味盎然。
比起欧美国家,日本的改革经验,无疑对“中国转型”具有参考价值。马国川的“日本转型史”,更能让我们了解日本独特的文化基因,解开为何汤因比、亨廷顿等西方大师,将“日本文明”视为与“中华文明”同等文明之奥秘。
“国家”三部曲是他对日本现代化历程的思考与最新力作,附有《我与80年代》,对80年代的启蒙与转型的思考。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本文为马国川《国家的歧路》序言
文图由先知书店提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