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年代丨刘琦:电影《烈火中永生》重庆拍摄散记

新三届 2024-04-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兑时空 Author 刘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刘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77级毕业生。重庆广电集团(总台)教授级播音指导,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原副主任,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首任主播,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重庆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主持多档电视节目,担任数十部纪实专题片的配音解说。获观众最喜爱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原题

北影《烈火中永生》
重庆拍摄散记



作者:刘琦
播音:刘琦

1961年12月,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轰动一时,先后163次印刷,并翻译成英、俄、德、朝鲜等11国文字,发行量高达八百多万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4年3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来重庆拍摄外景,也轰动了重庆城。
当时,长春电影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都争相希望拿到《红岩》电影的拍摄权,最后文化部电影局将此任务定夺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北影厂接拍《红岩》后,即从长影、上影、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人艺、北京人艺等调遣精兵强将组成拍摄班子。著名戏剧家夏衍担纲编剧。导演、摄影师分别由水华、朱今明担任。当时评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中有5位加盟剧组。赵丹、于蓝、张平、厐学勤、王心刚分别扮演许云峰、江姐、李敬原、彭松涛(江姐丈夫)、刘思扬。

于蓝、赵丹、张平饰演江姐、许云峰、李敬原剧照


另外项堃、胡朋、 稽启贤、林盈、李健、杨启天等分别扮演徐鹏飞、双枪老太婆、甫志高、孙明霞、许母、郑克昌。蔡松龄(上海人艺)和蔡安安(北京人艺)是父子俩齐上阵、分别扮演华子良(疯老头)和华为。为了选择小萝卜头的扮演者,副导演、场记赵元在各地多方寻觅,最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找到方舒,她一双晶亮的大眼睛,外型气质与角色非常贴合,最终成为小萝卜头的扮演者。
方舒饰演的小萝卜头剧照

重庆地处大西南,那个年代,没有电影制片厂,没有电视台,没有电脑、微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很单调的。因此,面对面近距离现场观看拍电影,是非常稀奇的事情。更何况又是知名度很高的北影厂来重庆拍《红岩》,就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剧组一到重庆,导演和美工组即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们翻山越岭,四处奔走,在重庆市郊寻觅外景地。在重庆两个多月的拍摄期间,先后选取朝天门,小什字,解放碑,临江门、化龙桥、渣滓洞、白公馆、饶家院、弹子石老街、长江等100多个地方作为外景拍摄地。剧组每到一处拍摄,都受到人们的热捧,甚至连下榻的重庆宾馆都受到大家的关注。
重庆宾馆附近一所民办中学的初中生,利用放学的时间相约跑到重庆宾馆。他们远远地隔着铁栅栏门往里张望,守候了很久,一直等到一群人从宾馆里出来在院坝里打篮球,这时有一个眼尖的同学指着其中一个投篮的英俊男子说:“那就是王心刚!”于是这一群初中生的目光齐刷刷地全看过去,当大家凝神判定果然是王心刚时,顿时他们全都叫了起来,激动不已,都以看到了电影明星王心刚而荣幸万分。回校后,逢人便吹嘘自己“见到了王心刚”。

王心刚饰演的刘思扬剧照


在重庆拍片期间,《红岩》剧组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任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专门会见了剧组导演、主要演员及其它主创人员。新华社、《重庆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就《红岩》剧组来渝拍摄外景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影片外景拍摄的第一组镜头,是叙述江姐乘轮船回到重庆,许云峰到码头接迎江姐的场景。拍摄地选择在船舶众多、人流拥挤的朝天门码头。除要拍江姐的特写镜头外,还要拍嘉陵江江面上行驶和停泊着的许多大小船只及在写有“一切为了剿共,一切为了前线”的标语的码头上,蒋军士兵监督着民夫装卸搬运美国援助的武器弹药和物资等全景。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需用升降机架着摄影机升到六米高度俯瞰拍摄。而这些设备需架设在江中停泊的木船上进行。由于江水湍急,不断撞击船弦,木船摇晃厉害,造成高空拍摄的危险和难度。摄影师和剧务人员克服困难,密切配合,等江水较平静时,用双手抓紧摄影机,尽力固定机位,抢拍下这组镜头。
接着第二组镜头是拍许云峰去码头接江姐,途中遭遇特工盘查,地奌是重庆市最繁华闹市中心,有美军吉普车横冲直撞,有拾烟头小乞丐躲闪不及、卖报小贩沿街叫售,特工突击搜索等错综交织的场面,拍摄难度同样很大,为了影片中许云峰出场接江姐的那个镜头,导演水华费了很多心血,他与摄影师、演员赵丹反复切磋,最后定下这样的处理方法:先让观众看到的是许云峰的背影,随着他略微一动,跟拍镜头拉成中近景,观众才看见他的平侧面,而后大侧面,此时警车呼啸声由远及近,许云峰从容张望……将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导演和剧务默契配合,现场从容组织、协调指挥,很好地完成了这场戏的外景拍摄。
在重庆市中心最热闹繁华的解放碑下的重庆美术公司的大厨窗里,市委书记任白戈会见剧组主创人员的大幅照片及《红岩》剧组现场外景拍摄的工作剧照挂在显著位置展示。整个重庆城像过节一样,大街小巷,百姓市民 ,奔走相告,都在热议和关注《红岩》电影在重庆外景拍摄这件事情。
在市中心读中学的何蜀回忆道:“……拍摄学生示威游行的场景时,正好是我们参加初中毕业考试的时候。最后那天考试完毕,一交考卷,我和几个同学就急急忙忙跑到小什字去,等我们赶到时,拍摄已经结束,由警察和街道积极分子设下的警戒线已经解除。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往回走的女高中生穿着已经多年无人再穿的旗袍,也看到了还没有拆除的旧时的广告布景。”
家住重庆南岸区的文世昌回忆说:“……影片中鑫记杂货店接头一幕,不是在磁器口正街实景拍摄的。而是选景于重庆南岸弹子石的石桥正街。当时拍摄这场戏时,我曾天天在看闹热,记忆中,华子良为了与店主接头,刚一进门便有意用箩筐将店中的瓦罐击碎……为达到逼真效果,为求太阳天,蔡松龄先生前后试演了多次,反复体验形体、面部表情等,这场戏拍了好几天,终于才圆满定格合成。……”
新华社曾这样报道《红岩》拍摄情况:“……重庆市有关单位和广大群众热情支持拍摄工作。有关领导部门邀请了一些熟悉当时情况的干部充当摄制组的顾问。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也经常了解拍摄情况,热情地提供材料和建议。”
《红岩》小说作者罗广斌与剧组演员交谈

为配合群众场面的拍摄,重庆话剧团演员队,重庆一些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大中学校的学生,都参与到影片的拍摄中。由于拍摄工作的需要,剧组与重庆很多单位都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红岩》剧组场记纽立山,因此认识了重庆话剧团的女演员程锦华,由《红岩》而结缘,之后他们恋爱结婚,程锦华调到北影厂演员剧团,最后定居北京。
在重庆都邮街拍摄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群众示威游行场面时,为了逼真地再现当年大街的面貌,用木板搭起了一座高高的标准钟,著名美工师秦威到处寻找道具。热心的市民积极相助,纷纷翻箱倒柜,将旧时的衣物、装饰用具一一找寻出来,供剧组选用。这些旧时道具经电影美工师巧妙细心的布置,将那个动荡纷乱、嘈杂阴霾的历史年代中的重庆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重庆市中区几所学校的高中生被组织去饰演愤怒的游行人群。他们手挽着手,挥舞着小旗,高呼口号,嘴里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并肩前行。拍摄完毕后,负责的老师还现场特别嘱咐学生:在外景地呼喊的口号,回到学校就不要再喊了。拍游行的场景时,走在队伍前头,有一个瘦骨嶙峋 ,戴着眼镜的老年知识分子举着一块醒目的标语牌,牌子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位教授就是摄制组特邀当时重庆市文联副主席、老诗人邓均吾扮演的。
于蓝扮演的“江姐” 

之后《红岩》剧组又来到重庆大学拍摄,也轰动了整个校园。当载着演员、剧务人员的大轿车开进重庆大学校园,途经重庆大学图书馆、团结广场时,师生员工透过大轿车玻璃窗认出赵丹、于蓝、王心刚、蔡安安等明星演员时,顿时欢呼起来,于蓝等演员也打开车窗,微笑着向欢呼的师生员工挥手致意。
那一年(1964年),我正在重庆大学附属小学上学,那天中午放学回家,途经重庆大学饶家院时,发现它围墙外的墙壁上,门前环湖的石栏上,全贴满了“反饥饿、反迫害、我们要自由”等标语条。当时我就纳闷,怎么到处贴满了这些东西呢?到下午上学时,饶家院门前,全拉了绳索,禁止通行了。禁行区外,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除重庆大学的师生员工外,还有闻讯赶来的重大周边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附近的居民,时任四川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沙汀也在现场观看。我挤进拥挤的人群去看个究竟,才知是北影厂《红岩》剧组来重庆大学拍摄电影。
在重大拍摄的这一组镜头,是讲江姐到重大看望华为、孙明霞,在校园行走的途中先遇到去上课的华为,在与之交谈中,目睹了激愤的学生们抓特务的场景。这组镜头选取了两处外景进行拍摄。一是重庆大学五教学楼,寅初亭旁,一棵枝繁叶茂的老黄桷树下的三叉路口下及饶家院前两个地方。北影厂的电影拍摄工作车,一辆装有发电及其它专用设备的大卡车,翻山越岭,千里迢迢从北京开到了拍摄现场。北影厂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追求, 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为了拍好这部红色经典,早在电影开拍前两年,导演水华、演员于蓝就来到重庆深入生活,他们与《红岩》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多次见面交谈,并先后到四川、贵州、昆明等地采访红岩烈士亲属,查阅相关史料,写下了3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
《红岩》剧组演员和小说作者罗广斌、杨孟言在一起

记得在黄桷树下拍摄时,江姐身着短套装,手挟一皮包,端庄大方,稳步从黄桷树下走来。
在告示宣传栏旁驻足看到了一张写有“救救饥寒交迫的工友”的演讲海报,然后又看了一下手表……就这么一个场景,开拍前,反复排演了很多遍。待导演挥手示意正式开拍后,化妆造型师突然叫停。他们背着化妆箱跑到于蓝面前,迅速补妆,由于室外拍摄,有风的干扰,于蓝的发型有翘起发丝,发型师细致地用木梳轻轻地将其梳平,然后又开始实拍。
《红岩》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及就读于重庆巴蜀中学的江姐的儿子彭云,新华社、《重庆日报》等媒体的记者也在现场观看拍摄,拍摄间隙休息时,罗广斌、杨益言、彭云与于蓝亲切交谈并现场拍照留影。
重庆大学对《红岩》剧组的到来高度重视,有关职能部门从各方面给予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为配合群众场面的拍摄,重大文工团话剧队、歌舞队的学生倾巢出动。他们按照导演的要求,男生着长衫,女生穿着学生短套装,他们三三两两或驻足绿荫下交谈,或挟着书本行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重大校园的场景。

江姐走在重大黄桷树下剧照

场外观看拍摄的人群中,非常珍惜这难得机会,他们连续数小时站着也不觉得累,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拍摄现场演职人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拍摄间隙,于蓝由剧务人员陪同,到饶家院后面,临嘉陵江马路上的厕所去方便,不明情况的师生也尾随其后,只为能近距离地看到心仪的明星演员。因当时于蓝在电影《革命家庭》中扮演了主角母亲周莲,并在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中荣获最佳表演奖,大家对她太熟悉了。
我平时是一个很老实守规矩的学生,从未旷课和迟到。那天下午为看拍电影,不知哪来的胆量,索性就未去学校上课。重庆大学周边厂矿的工人,有些甚至手上还有油污,工装都未脱就赶到现场来看拍摄。我身旁一位重纺厂的女工说:“几十年未见过拍电影,真难得啊……”
在饶家院拍摄现场,导演水华、摄影师朱今明等仍抓紧分秒时间在切磋着镜头拍摄的角度,为配合长镜头推拉摇移跟拍的需要,摄影机驾在提前铺好的轨道上。由于是黑白胶片拍摄,对感光度的要求极高。灯光师在灯架前罩上了纱罩,剧务不停地在镜头取景的地面洒水,以减少自然的返光。为了获得最佳的自然阳光,等候了很长时间才进行了实拍。
演员于蓝与蔡安安在规定地待命,他(她)们也反复地揣磨着角色规定的情感控制和台词语言的分寸把握。第二天实拍时,于蓝和蔡安安的表情和交流的状态,明显地比前一日更投入、更充沛,很好地完成了剧情所规定的场景要求。
由于精益求精的拍摄,这组镜头经剪辑师最后蒙太奇手法的剪辑合成,画面通透,光影层次分明,镜头衔接流畅,场面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组镜头,最后虽然只在银幕上一掠而过,但却在重庆大学整整拍了三天。重庆的很多老街背巷,重庆大学老黄桷树下的三叉路口、百年老宅饶家院等……永远定格在了《红岩》电影黑白胶片上,定格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壮阔画卷中。
《红岩》 电影拍好后,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并提议将片名《红岩》改为《烈火中永生》。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在全国公映。重庆市民也风涌进解放碑国泰剧院、两路口山城宽银电影院,沙坪坝电影院,重庆大学风雨球场的露天电影场等地观影,大家不仅被许云峰、江姐等烈士的光辉形象所感动,同时也被银幕上那些熟悉的场景所吸引:当朝天门码头、小什字老街等呈现在银幕上时,观众感到由衷的亲切并爆发出热烈的喝彩……

刘琦专辑

刘琦: 报考北广, 

老师到重庆面试我一个考生

刘琦:明清老宅饶家院,

重庆大学发源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电影轶事

于蓝:从延安出发的银幕征程

阙蕾:“江姐”就在我身边

陈好梅:父亲陈荒煤,

搞电影“戴着镣铐跳舞”

 张瑞芳姐姐张枬:

电影《海霞》挨批的一段记忆

内参片:并非"四人帮"看的黄色影片

叶永烈:亲历毛泽东"文集内片"摄制

第一部被枪毙影片《武训传》的故事

汪林珊: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电影往事

汪林立:作家李凖与北影往事

陈益民:那时男孩,

谁没有拿假票看电影呢?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迷魂汤"

邹坚峰:文革十年我看过的电影

冯印谱:"文革"时我在乡下看电影

王彬彬:电影女特务,

禁欲时代性启蒙

刘嘉陵:反面人物,

一个时代的脸谱化记忆

邵学新:当年看过的那些外国电影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孙毅安:电影导演,

就是那个喊“预备开始”的家伙

王新民:陈凯歌张艺谋

当年拍电影“暴露阴暗面”

周大伟:悲观与乐观之间:

陈凯歌之问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

谁是最好影帝?

彭小莲:我带着一份满满的爱上路了
张大青:我是怎么误入电影圈的

彭小莲:导演史蜀君,告别的尊严

叶剑英之女揭秘《原野》被禁幕后

电影《黄土地》女主薛白不老的童话

绝唱:读赵丹的文革交代

一代传奇女神王丹凤曲终人散

名伶上官云珠的红颜薄命

侯杰:从电影《芳华》看到反战情绪

电影《芳华》打捞国人对65军装回忆 

不想与你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