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勇:王景清,风范长存

黄堡书院
2024-09-24


王景清,风范长存!


文|郭勇


三月三日上午9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举行了毛主席女婿,李讷的爱人王景清老人的告别仪式。我即时的收到了我的老领导转发给我的送别现场照片。我是三月一日收到在京的老朋友徐总编发给我的信息:李讷的儿子王效芝发出讣告如下——我的父亲王景清于今天早上六点五十八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九十四岁,特告各位亲朋好友。王效芝是李讷的儿子,王景清的继子,前几年来西安我接待过,并带他参观了汉阳陵,一起到过阎良。

我2011年3月23日在京拜见过李讷和王景清夫妇。那几天我正在北京连续开两个会,在两个会议的间隔时间,正好有闲暇时间,我在京的老领导得知我在京,让秘书联系了我,说要带我去拜访毛主席女儿李讷,这样我有幸受邀,陪同我的老领导一起前往毛主席女儿李讷家中,拜见了李讷和他的丈夫王景清。



那天,我近距离接触了王景清老人,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目光炯炯,很温厚热情,恬淡朴素,低调淡然。那天李纳才出院不久,走路不方便,扶着助行推车接待了我们。而招待我们的都是王景清。


过后我看查资料介绍,他生于1927年生,是陕西榆林人。他是李讷的第二任丈夫。1940年,年仅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从一个救护重伤员的小战士做起,在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斗争,在甘泉县开展劳动大生产,在盐池县支援部队保卫产盐地,在西柏坡,在北京,他经历着开创共和国艰辛历程中的沉重岁月。


解放后,王景清在中央警卫师工作,后调到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1984年初,在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热心帮助下,李讷和大她十三岁的王景清结婚。王景清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的老战友,王景清是在李讷处境比较困难时与她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与开国领袖的女儿命运与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有报道说:王景清曾回忆他在延安警卫团时,见过小时候的李讷。警卫战士们个个都喜欢她。上世纪80年代初王景清在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后调入北京卫戍区第二干休所离休。王景清为人善良,厚道,爱好书法绘画,做饭做菜都是一把好手。80年代李讷曾笑对友人说:“在家里,老王是大师傅,我是清洁工。”一个曾经的将军和一个曾经的主席女儿就这样低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享受着生活的平静和温暖。李讷曾大为称赞王景清的厨艺精湛,说自己只能做做清洁工,与婚前的苦闷孤寂不同,幸福平淡的生活让两个人又重拾了笑容,找回了生活应有的乐趣和希冀。

王景清为人厚道,不仅对妻子李讷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待继子徐小宁也十分慈爱,王景清和李讷结婚时,他与前妻的子女早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所以这一片父爱随之就完全倾注在了继子徐小宁身上。婚后,李讷将儿子改随了王景清的姓,改叫“王效芝”,据说也是有效仿外公毛润之的意思。老两口也是典型的中国父母,自己过得清苦些也无所谓,但对孩子却是十分大方,极尽宠爱,为了更好的照顾年纪尚小的王效芝,两个人还省吃俭用省下钱给孩子专门请了一个保姆照看。

结婚后,李讷曾带着王景清和王效芝去看了她的母亲江青,曾对李讷第一段婚姻大为反对和大加阻挠的江青这次却是表露出了十分的满意。

王效芝在两夫妻的熏陶培养下也长成了一个富有才华但同时低调谦逊的好好先生。我接触过王效芝,他确实是继承了母亲讷于言的性格,他不愿意过多地暴露在镁光灯下,也从不接受各种访谈,他低调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前些年我曾查过网络,我们大多也只能在偶尔回乡祭祖的新闻中看到他的名字。

 “王效芝”这个名字中也可以看出母亲李讷对孩子的希冀,他既然担当了这个名字,便也没有令人失望,低调儒雅,稳健踏实。王效芝并没有选择从政,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个商人,我接触他后才知他是超级军迷,对许多军事武器如数家珍,他不仅颇具才华,还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和爸妈一样,喜爱简单淳朴的生活,生意应酬之外的时间都给了家人,养花种菜,会会朋友下下厨,他能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呢。王效芝对王景清和李讷十分孝顺,这个继父在他儿时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他自然也投桃报李,在继父年老时,为他尽孝,王效芝经常会带着两位老人去看看风景,一家人享受着惬意而平淡的日子。

王景清是那种闲不下来的老干部,离休后也不忘发光发热,希望继续为社会贡献些力量,他曾经自愿担任菜市场的秩序维护员,周围的邻里们无不交口称赞。

除了生活上柴米油盐的琐事上互相看顾外,王景清和李讷在阳春白雪的精神层面也十分有共鸣,李讷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其文化层次自是不用说,年老后依旧热爱读书和钻研,而王景清也同样对文史方面非常感兴趣。

2008年,一部名为《神府红军游击队》的20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剧中再现了神府红军从七人游击队发展成威武坚强的红三团,创建神府根据地并同敌人殊死斗争的一幕幕动人故事。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该剧的编剧正是王景清。

为了真实再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王景清毅然担起了编剧任务,多次深入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地,走访老革命、查阅史实资料,几经整理修改,才拿出了满意的剧本。     

李讷比王景清小13岁,身体不大好的她,却十分关心老伴的身体。王景清说,“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革命战争时期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受过伤、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听到老伴嘘寒问暖的话语,心中满是感动。

晚年生活里,他们还在一起练习书法,李讷跟王景清一样,都十分喜欢隶书和篆书,切磋书法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娱乐。每天清晨,他们携手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但后来,李讷因为腿疾,经常跌倒,散步便也终止了。李讷从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步入晚年后,精神状态欠佳,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疾病也时常折磨着身体,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看病。曾经,在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会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王景清还买了一辆三轮车,蹬着三轮带着老伴上医院看病。三十多年,相濡以沫,携手中王景清夫妇品尝了人生百味,深晓生活冷暖。他们早已习惯了平常人的日子,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他们已是似水流年间最普通的百姓人家。我最感动的是我看到了好多照片,都是已经在耄耋之年的王景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李讷参加一些活动,三十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王景清都愿意陪着李讷。他的存在,犹如给了容易跌倒的李讷生命中另一双腿。王景清和李讷的前半生都充满了不凡的经历,或是时局所致,或是感情所迫,跌宕起伏磨砺了他们,也正因此让他们更加明白了人生的不易与美好。人生难得老来伴,他们虽然未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相遇相识,但历经沧桑后的他们都感到能相知相识相爱更珍贵难得。当我们看到这对相互扶持的老夫妻的照片时,不由得会在内心由衷的赞美。有人说,宽厚的肩膀,坚毅的身姿,厚重的品格,这就是王景清的人生写照。王老走了,过了鲐背之年的他走了,九十四岁,在中国属于高寿了。仁者寿啊。王老,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

郭勇:曾用网名:沧海一虾。中国军工文化首席专家,原中国航空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企业文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陕西龙山书院副院长,陕西省旅游摄影协会顾问,中国自贸区大秦文学院顾问,西安航空学院、西京学院客座教授,正高职称。著有《夜耕履痕》《自读光阴》等文集。作家文学电子刊顾问。
来源:浅海文苑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赵季平:用中国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散文学会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启动

奥斯卡金奖短片《让座》

电视剧《觉醒年代》: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

日本的农村:为何能美得一塌糊涂?

和谷笔下铁骨柔肠的“铁市长”/王新民

重温电视连续剧《铁市长》惊心动魄!

铜川春雪夜文心欢会小记/范超

缅怀 | 红柯:阅读·体验·创作

前文化部长王蒙:可能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你可懂得梵高的孤独?

《作品》:70后优秀作家的代表弋舟

作家协会的来龙去脉

浴火重生耀州瓷

韩少功:人情超级大国的结局

铜川的姚筱舟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

季羡林: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大师们的简陋书房

珍惜拥有,珍惜相聚时光

如果方言消失了

著名作家笔下的“过年”

80年代人的生猛,是现在年轻人不敢想象的!

铜川邱晨,央视地名大会横扫群雄

走,逛会走!一起感受铜川集市上浓浓的年味儿

当年交公粮的那些农民已经老了

阎连科:回家

王蓬:我的第一本书

焦波:我没让爹娘见最后一面

作家和谷《皇朝背影》序 西安出版社2021年1月版

盘点中国“文二代”:职业很多元 作品须过硬

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红色神府》暖春预告 和谷撰稿/东狮影视出品

趁热——魂牵梦绕孟姜塬之二/郭玉田

人民日报 | 和谷:花土沟

川淮手记 | 唐楷的精神与我们的期翼

底层读者拔高了《平凡的世界》?以每年300万册的销量递增

匪性难改卢占魁/刘平安

《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出版发行

苏东坡游历临潼华清池,留下了四首诗和一首词《华清引》

李国平:由严家炎和柳青的一场争论说起

从西北大学走出的作家群体

唐朝的“背影”与说史的操守——读和谷文史散文《唐朝背影》/张翼

小说得有种粘人的况味——读和谷长篇小说《谷雨》/张翼

博古藏今的喻德江陶瓷博物馆

肖云儒:西京搬家史

柳宗悦(日本)/民艺之美

叶广芩:作为陕军一员我充满骄傲和自豪

读《秋声:和谷〈人民日报〉版散文集》/张翼

简净中的时光漫溢——读和谷《独旅》/张翼

看了日本、荷兰、美国、中国的养老院,颠覆了我的认知

为什么上纯文学期刊这样难?

铜川市王益区扶持和表彰一批优秀文艺创作者

鲁迅这辈子挣了多少钱?
余华原著、张艺谋执导经典电影《活着》完整版

今日西安日报 | 七双布鞋/和谷

2020黄堡书院十四件事

作家和谷2020年作品要目

聆听2021丝路诗人新时代的驼铃声/和谷
三登收获文学榜丨文學陝軍专访弋舟:到世界去
电影文学剧本《石破天惊》和谷/刘平安

“我爱我的家乡”大型融媒体直播 27日12时走进幸福新铜川!

惊回首:陕西文学六十年风云际会,沙场秋点兵

探秘路遥与铜川的不了情

陈忠实:不能忘却的追忆

陈彦三把火:央视《装台》张艺谋导《主角》新作《喜剧》!

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和谷:归园札记

纺织姑娘/和谷

作家和谷给陕西文学陈列室赠送14卷本《和谷文集》

《金秋》封面人物/金秋娇子:和谷
文学群星榜|诗性和谷
《南凹槐花诗会》入围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
瓷城散记/和谷
贾平凹:陈炉
玉米金黄/和谷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