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1北京高三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微写作汇编含部分例文

2021北京高三期末语言基础运用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散文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默写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红楼梦》汇编

《红楼梦》诗歌鉴赏与章节阅读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古诗文默写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基础运用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微写作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2020——2021学年北京市高三年级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语文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默写汇编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名著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默写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名著《红楼梦》、《论语》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文学类文本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文言文阅读汇编


北京市海淀区十ー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学部语文课程2月诊断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下学期限时练习语文(开学考)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朝阳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2020·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阅读《左传•僖公三十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传)三十年春,晋人侵郑,观其可攻与否。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1)以为大(2)子,以求成(3)于晋,晋人许之。

注释:[1]逆:迎接。[2]大:太。[3]成:和解,不打仗。

1.选文中的[经]指的是“五经”中的《________》。 

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            鄙:把……当作边邑。

B.因人之力而之        敝:抛弃。

C.以乱整              易:代替。

D.请无围郑            与:参加。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观其可攻与否      有尺寸之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窃以为过矣

C.所知也          臣所好者道也

D.还也            杳不知所之也

4.根据文意,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充的内容,不合理的一项是

A.(然)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敢以(亡郑)烦执事

C.(晋)朝济而夕设版焉D.许之,使(兰)待命于东

5.选文最后一段对你全面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一事有哪些启发?请结合这段的具体内容阐释。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文公十二年秋,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答曰:“寡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厚贿之。

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

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

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

十二月戊午,秦军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

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

(取材于《左传·文公十二年》)

(注释)①西乞术:春秋时秦国大夫,奉命携重礼聘问鲁国。②宣子:即赵盾,谥号“宣”,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敝器,不足辞也                       腆:丰厚

B.将以我师也                             老:使…消耗殆尽

C.秦军晋上军                             掩:掩护

D.两君之士皆未也                         慭:损伤,残缺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之”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                (之,指代“二国”)

B.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            (之,指代“羁马”)

C.薄诸河,必败                         (之,指代“使者”)

D.死伤未收而弃                        (之,指代“死伤的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若没有您这样的外交人才,难道能治理国家吗

B.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

范无恤为赵盾抵御外敌,在河曲使秦军跟随他汇合

C.裹粮坐甲,固敌是求

装着粮食披着甲胄,原本就是要寻求敌人

D.乃皆出战,交绥

于是全部出战,双方刚一交战就彼此退兵

9.“秦人欲战”一段中,士会在回答秦伯时有一句话:“若使轻者肆焉,其可。”这句话的大意,历来存在不同说法。下面两个解释你认为哪一个是合理的?为什么?如果你认为这两个解释都不够合理,请你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阐述理由。

说法①:如果派出一些迅疾的轻骑去冲击上军,我们或许有可能战胜晋国军队。

说法②:如果让赵穿这样的轻狂者任性放纵,我们或许有可能战胜晋国军队。

 

(2020·北京市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谓晏子曰:“此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餧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有?君不推此,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1)菜。二子出采,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二子,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曰:“于彼有窦(2)。”子羔曰:“君子不。”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取材于刘向《说苑•至公》)

注释:[1]捃:拾取。[2]窦:孔穴,洞。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而见             殣;饿死的人

B.丈人军而言曰          造:至,到

C.二子              私:偏爱

D.君子不             遂:称心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何殣有               君治臣也

B.则桀纣之所以亡也            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C.苟营内好私              搏夺之

D.无道甚邓               彼有缺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

公正之心遍布天下,那么就会成为汤、武一样的圣君

B.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

然而杀人也不是他们的罪过,您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

C.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请老人家宽恕我,(我)将在军门之外(杀了他们)向您谢罪

D.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

依据法令反复斟酌,想要使我免于刑罚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借助齐景公的问话因势利导,可见他善于劝谏。

B.齐景公恩德遍及后宫台榭,但没有推广到百姓身上。

C.楚文王围绕儿子施暴一事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刻思考。

D.子羔的仁慈之心打动了刖者,使他主动承认了罪行。

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子羔“仁人之心”的一项是(   )

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B.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D.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

15.“至公”,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结合文中三个小故事,说说为政者应如何做到“至公”。

 

16.(2020·北京市朝阳高一期末)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下面三则《论语》中关于“为政”的思想。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1)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2)之以政,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论语•为政》)

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注释:[1]共:同“拱”,环抱。[2]道:引导。[3]齐:整治。[4]格:人心归服。

 

 

(2020·北京顺义区·高一期末)阅读《阿房宫赋》中的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下殿                     辞:辞别

B.来于秦                     辇:乘车

C.鬟也                     晓:通“小”

D.尽态极                     妍:娇媚

1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楚之精英                     精英:指优秀人才

B.剽掠其人                     其人:指六国之民

C.金块珠砾                     金块:指成块儿的黄金

D.楚人一炬                     楚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士卒

1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所也                     之:动词,到,去

B.燕赵收藏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C.秦人视                       之:代词,指六国之民

D.独夫心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朝”“夜”,形容一天到晚。

B.鼎铛玉石——“鼎”“铛”,都是秦人使用的器皿。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泥沙”,都形容细小。

D.文中六个“多于”都是用来形容阿房宫建筑的宏丽。

21.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极写阿房宫的奢华,表现了秦统治者生活的荒糜。

B.第一段前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秦国众多宫人的来源。

C.“明星荧荧”“绿云扰扰”等句,多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D.写珍宝之多,既讽刺了秦的奢靡,也揭露了它的劫掠行径。

22.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中国历史上,首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抗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文中对应这一历史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后来刘邦率领大军首先打进关中,文中与此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020·北京顺义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宝应中,有元无有者,尝以仲春末独行维扬郊野。日晚,风雨大至。时兵荒后,人户逃窜,入路旁空庄。须臾,霁止,斜月自出。无有北轩,忽闻西廊有人行声。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乃云:“今夕如秋,风月如此,吾侪何不为文,以纪平生之事?”其文即口号联句也。吟咏既朗,无有听之甚。其一衣冠长人曰:“齐纨鲁缟如霜雪,寥亮高声为子发。”其二黑衣冠短陋人曰:“嘉宾良会清夜时,辉煌灯烛我能持。”其三故弊黄衣冠人,亦短陋,诗曰:“清冷之泉俟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其四黑衣冠,身亦短陋,诗曰:“爨薪贮水常煎熬,充他口腹我为劳。”无有亦不以四人为异,四人亦不无有之在堂隍也,递相褒赏,极其自负,虽阮嗣宗《咏怀》亦不能加耳。四人迟明方归旧所,无有就寻之,堂中惟有故杵、(甲)(乙)、破铛,乃知四人即此物所为也。

(取材于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一)

注:①宝应,唐代宗年号。②元无有:虚拟的人名谐音“原无有”。③维扬:扬州的别名。

23.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晚                             值:恰逢,正赶上

B.无有北轩                         憩:发愁

C.无有听之甚                     悉:全,尽

D.四人亦不无有之在堂隍也         虞:担心,介意

24.为文末甲、乙两处分别选择应填写的内容(只填序号)

(甲)                                    (乙)                

A.水桶B.烛台

2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今夕如秋,风月如此,吾侪何不为文,以纪平生之事?

②递相褒赏,极其自负,虽阮嗣宗《咏怀》亦不能加耳。

26.阅读这篇短文,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什么?

 

(2020·北京房山区·高一期末)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节选),完成各题。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B.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当:主持,掌握

C.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督察

D.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下:下面

2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长者               岂取易而守之难乎?

B.斯亦伐根求木茂            将有作,则思知止安人

C.源不深望流之远            则思谦冲自牧

D.必浚泉源                   奔车朽索,可忽乎!

29.下列对原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以“固其根本”、“浚其泉源”作比,得出结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B.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论证了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正面论证“承天景命”的必要性。

C.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做法,“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又有所侧重。最后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D.这篇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30.结合第三段内容,请用2个字分别概括“十思”的主要内容。

31.本文中文辞剀切,警句不少,如“载舟覆舟”、“慎始敬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虽然说的都是治国之理,可是还值得一般人生活工作借鉴。

 

(2020·北京四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虽欲聒,终必不蒙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3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也    故:原因

B.虽欲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C.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议事每不合                     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

B.终必不蒙察                      冀君实或恕也

C.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D.天下理财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3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

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和司马光交情很好,议事不合,只是因为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B.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招致天下怨谤,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指责。

C.文中有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的不满。

D.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36.请结合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

3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2020·北京平谷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3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①⑥B.③⑤C.②④D.⑦⑧

39.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长者 制诸侯术也

B.况于明哲乎?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不然

D.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4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4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4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43.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2020·北京市延庆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44.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     摒: 抵抗

B.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               弋:获取

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                 炽:严重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纾:宽舒

4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彼六国者皆欲秦所为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B.天之爱民甚矣,岂使六七君者       与战败而亡者实亦百倍

C.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   洎牧谗诛

D.焉独存,王可也                   燕小国而后亡

4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B.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于是责备(六国)不能长保和纵如亲,相互帮助,怎么可能啊!

D.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孟子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47.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李桢认为六国不可“长保纵亲”的理由是什么?

48.李桢与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对此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措施。

 

(2020·北京大兴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秦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贏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六 国 论(节选)

苏辙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 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减)

③.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④.谏逐客书(节选)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9.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项是(   )

A.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近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仪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

50.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六国互丧,赂秦耶_______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____

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

④而秦人积威之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

韩国、魏国阻挡在秦国(向东进攻)的要道上,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国家

B.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秦国)没有对韩魏两国的顾虑,因为韩魏两国在秦国附近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就能够在秦与韩魏之间保全自已的国家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53.①苏洵、苏辙、杜牧认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②六国灭亡的原因还可能与秦国实力大增有关。请结合《谏逐客书》内容分析秦国实力大增的原因。

 

(2020·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游京师,从杨时学。绍兴二年,上将策进士,诏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对策略曰:“祸乱之作,天所以开圣人也。愿陛下以刚大为心,无以忧惊自沮。臣观金人有必亡之势,中国有必兴之理。夫好战必亡,失其故俗必亡,人心不服必亡,金皆有焉。刘豫背叛君亲,委身夷狄,黠雏经营,有同儿戏,何足虑哉。前世中兴之主,大抵以刚德为尚。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本也。今闾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乐,陛下贵为天子,可不思所以还二圣之车乎?”擢置首选。杨时九成书曰:“廷对自中兴以来未之有,非刚大之气,不为得丧回屈,不能为也。”

赵鼎荐于朝,遂太常博士召。既至,改著作佐郎,迁著作郎。未几,召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法寺以大辟成案上,九成阅始末得其情,因请覆实,囚果诬服者。朝论欲以平反为赏,九成曰:“职在详刑,可邀赏乎?”辞之。

金人议和,九成谓赵鼎曰:“金实兵,而张虚声以撼中国。”言十事,彼诚能从吾所言,则与之和,使权在朝廷。秦桧诱之曰:“且成桧此事。”九成曰:“九成胡为异议,特不可轻易以苟安耳。”桧曰:“立朝须优游委曲。”九成曰:“未有枉己而能直人。”上问以和议,九成曰:“敌情多诈,不可不察。”

因在经筵言西汉灾异事,桧甚恶之,谪守邵州。既至,仓库虚乏,僚属请督酒租宿负、苗绢未输者,九成曰:“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是岁,赋入更先他时。中丞何铸言其矫伪欺俗,倾附赵鼎,落职。

丁父忧,既免丧,秦桧取旨,上曰:“自古朋党畏人主知之,此人独无所畏,可与宫观。”先是,径山僧宗杲善谈禅理,从游者众,九成时往来其间。桧恐其议己,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谪居南安军。在南安十四年,每执书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广帅致籝金,九成曰:“吾何敢苟取。”悉归之。桧死,起知温州。户部遣吏督军粮,民苦之,九成移书痛陈其弊,户部持之,九成即丐祠归。数月,病卒。宝庆初,特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取材于《宋史·张九成传》)

(注)①大辟:死刑。②趺:这里指脚印。③籝金:泛指财富。

5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九成书曰    遗:给

B.宗正少卿    除:任命,授职

C.金实兵    厌:满足

D.每执书明    就:到

5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祸乱之作,天所以开圣人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皆中兴本也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帛缕

C.太常博士召

不赂者赂者丧

D.言十事

罚所及则思无怒而滥刑

5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请覆实,囚果诬服者

于是要求重新核实,囚犯果然是被诬陷服罪的

B.职在详刑,可邀赏乎

我的职责就是审慎地断狱、用刑,能要求奖赏吗

C.特不可轻易以苟安耳

特别不能轻率行事而苟且偷安。

D.纵未能惠民,其敢困民耶

纵然不能使人民得到好处,怎敢困扰人民呢

57.下列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朝廷策试进士,张九成慷慨陈词,直言不讳,透析宋金形势,因得考官赏识,选为廷试第一。

B.金人求和,秦桧劝诱张九成支持和议,张九成严辞拒绝,并在朝堂上劝谏皇上要明察敌情。

C.被贬邵州期间,张九成发现仓库空虚,便督促缴纳各种赋税,使得当年政府税收早于往年。

D.在谪居南安的十四年里,张九成静心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并且依然保持着清廉自爱的本性。

5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未有枉己而能直人。

 

(2020·北京西城区·北师大二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1),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2)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3)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4),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5)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6)则曰:“效不识,无功犹不败;效李广,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卫尉:汉代守卫宫禁的官员。(2)军屯:指驻屯的军队。(3)刁斗:古代军中警戒报时之物。(4)斥候:古代的侦察兵,可泛指侦察。(5)汲黯:西汉名臣。(6)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5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②然虏卒犯之                                 卒:士兵

③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④若夫堂堂之阵若                            夫:至于

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传:记载

⑥匈奴畏李广之略                            略:韬略

⑦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⑧鲜不覆亡                                  鲜:少

A.①⑥B.②⑦C.D.④⑤

6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

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

C.叙广不啻口出

陈述李广(的事迹)不仅仅脱口而出

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

6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2)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62.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二、名著阅读


参考答案

 

1.《春秋》

2.B项,“敝:抛弃”错误,“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所以“敝”的意思是“损害”。

3.CA项,第一个“以”,连词,“来,用来”的意思;第二个“以”,副词,“才”的意思。B项,第一个“以为”,“把……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以为”,“认为”的意思。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第一个“其”,副词,“还是”;第二个“其”,代词,“它”的意思,代指宫车。

4.A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由此可知,“现在老了”是指“烛之武”,所以省略的是主语“烛之武”,而不是“然”。

5.要想退秦师,不仅仅只从秦国入手,还可以利用有力的关系瓦解他的同盟,达到退秦师的目的。可利用公子兰跟从晋文公攻打郑国的友谊,来请求晋国退兵。

翻译:

【经】三十年春天,王朝钦定历法的正月,晋人、秦人围攻郑国。

【传】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


扫码添加作者获得word版


或者直接加微信号:27643345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