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需要基辛格,世界需要基辛格

小萌王 汤山老王 2024-01-14


基辛格离世

11月29日,号称世界政治活化石的基辛格走了,终究还是没能见证他所一直记挂的2024年美国大选。

基辛格,1923年出生于德国魏玛共和国,15岁那年为了逃避纳粹战火举家移民到美国纽约,在纽约的基辛格生活很清贫,白天上学晚上还得去一家剃须刷制造工厂打零工补贴家用。

1943年他被征召入伍,由于有德语背景,他最终以谍报部队的身份被派到欧洲战场,由于洞察力天赋异禀,很快他就成了北约间谍学校的教官。

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一线见识了大国博弈之下战争的残酷性。复员回到美国后他进入了哈佛大学修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而他在当时的毕业论文《被修复的世界》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国际均势观点,他觉得欧洲19世纪初期长达百年的和平就是来源于大国之间“互相尊重底线、重视国际体系”的结果。

而他在接下来漫长的75年人生中也正是这么践行的,从60年代开始,基辛格几乎亲手建立了中美关系的新秩序,奠定了未来50年中美对话的基调,也与每一代中国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基辛格和中国的渊源还要从一场差点把人类拉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纷争开始说起。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认为世界是苏联和美国的,为了确保霸权延续,两国应该遵循“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与和平共处”原则,听起来是不错但是赫鲁晓夫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收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他要求所有国家都遵守三和路线,为苏联的发展让路。为了配合苏联所谓的发展,赫鲁晓夫还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在中国境内建设军用长波电台,二是要在中国领海与中国组成联合舰队,并且拿这两个要求作为早就承诺支援中国建设的前置条件。

这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尊严,高层一口回绝,然而这让赫鲁晓夫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他开始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里的刺头。

自此之后,双方的关系急转直下。1965年,中国高层就公开表示“要有两面作战的准备”,一面是美国,而另一面就是苏联。

1966年中苏关系已经实质上决裂,我们没有按照惯例派遣任何一个人出席苏共第23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层的论断是“无非就是兵临城下,看看谁的拳头硬”。

到了1967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发表了社会主义国家“有限主权论”后,中国就发现苏联在原来防卫力量较少的中苏边境开始有增兵的迹象。

1969年,苏联部署在中苏边境的部队更是增加到了42个师,号称“陈兵百万”,苏联之所以敢这么狂就是因为它吃准了中国会和美国长期交恶,觉得中国除了苏联之外没有任何一个靠山可以依靠了,只要一施压中国必然服软。

在如此紧张的气氛下中国领导层也不敢大意,一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名为“三线建设”的备战备荒全民大动员,把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型工厂和要害企业全部本着“分散、隐蔽、靠山”的六字原则进行拆分,并且向着西南和西北部转移,为的就是如果一旦遭到全面入侵,中国的每一个省都可以形成独立的自循环生产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如今看到很多三线国营工厂选址貌似很不科学的原因,需要人力的厂房偏偏盖在山区里,需要密集化加工的企业反而像是被打碎了一样散在全国到处都是,其实为的就是防止被苏联一锅端。

同时全国也进入了“深挖洞、广积粮”的状态,现在绝大多数我们能看到的防空洞都是那个时期挖出来的。

然而无论中国再怎么单方面努力做出保守姿态,最终依然没能阻止1969年由苏联挑起的珍宝岛冲突。

当年9月,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奉命进行了中国首次地下核爆并且核爆成功,然而此举不仅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动摇莫斯科激进派,反而激怒了他们,不久之后苏联境内对准中国携带核弹头的导弹数量增加到了50枚。

同月,苏联克格勃新闻发言人维克多 路易斯发表了署名文章,公开宣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核基地展开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到了10月苏联宣布战略火箭军已经全面进入加强警戒状态,而这个状态整个苏联历史上只做过两次,一次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次就是苏联入侵捷克。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高层在10月18日夜里9点半签署了新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份让核导弹部队全面进入警戒的第一号文件,除此之外,情况紧急到在这份文件中还专门强调了,要让各大军区立即开始对重型武器的疏散和隐蔽,同时全国全力组织反坦克武器的生产。

就在1969年中苏时刻紧绷神经的同时,地球另一边的美国总统正在根据时任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谏言做出自己的决断,当时大家都很清楚,这个即将出炉的决定将会永远改变整个世界面貌,而人类的未来也会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但是是好是坏,谁都摸不准。

最终让尼克松一锤定音的是基辛格的一句话,他说:在两个互相对立的伙伴中,你最好与其中的弱者交好,而不是与强者结盟。

拉拢弱小,削弱强者,这就是基辛格的计划。在后者的眼里,这将会是一场完美的政治营救行动,因为既然美国无论如何都必须向中国张开怀抱,那就不如在中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而眼下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在尼克松上台之前,美国已经深陷越战泥淖,前几任政府已经合计向越南派遣了超过50万士兵,士兵伤亡惨重,经济代价也非常沉重,对美国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撕裂。

对于越战,尼克松政府也想撤兵,但面对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一方面美国无法承受战败的耻辱,另一方面又会让自己信誉扫地。

美国和尼克松如果想体面的离开越南,就必须得和地缘大国达成一致。但是如果直接与社会主义的掌控者苏联直接和解,且不说会被勒索多少好处,就是对国内民众也没法交代。而这个时候,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刺头中国,就成了完美的人选。

10月15号,美国通过英国媒体明确表达了中国的利益与自己相关,并且已经制定好了和苏联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

并且尼克松直白的表示“当前的苏联对美国来说更加危险,如果中国失败,那将有损美国的利益”。

这种发言无异开启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一场革命,让整个西方世界开始尝试以一种全新的合作视角去审视中国,而这场革命的操刀者毫无疑问就是站在尼克松背后的基辛格。

根据时任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的回忆录,他为此收到了勃列日涅夫的电话,了解完情况的苏联领导人说“苏联被美国出卖了”。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字面消息,半信半疑间苏联继续维持武力威慑。当年10月中下旬中苏关系已经极度恶化,全世界都预判核大战几乎一触即发,美国觉得是时候介入这场纷争了。

10.25号,几乎三分之二的美国战略轰炸机群奉命挂满核弹,从空军司令部紧急起飞,开始沿着美国和加拿大海岸线来回巡航。

在27号和29号两天,更是有几乎20架B52轰炸机带着核弹在北极上空连续施加威慑。

本就对可能陷入中国汪洋人民战争有着极大恐惧的苏联,被美国核武保护这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倒,最终撤回了所有进犯士兵,双边关系恢复平静。


中美破冰之旅

但是美国的基辛格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节奏,为了进一步强化与中国结盟的信号,美国完全停止了在台湾海峡持续了快20年的“福摩萨巡逻”。

听说了这个消息的周总理喜出望外,连说“摸着门道了,可以敲门了”。1个月后,中国释放了两名从香港驾驶游艇侵犯中国领海而一直被拘留的美国人,作为有意持续推动关系改善的信号。

为了进一步释放善意,毛主席在1970年邀请了中国的老朋友斯诺访华,并在国庆大典上,让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紧挨着他。

一个美国人站在毛主席身边,这也直接向全国人民表明,跟美国人接触是可以的,骂了二十年的美帝也不全是坏人。

当然,领导人的态度转变只是开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都在谨慎的通过中间人进行传话并且间接释放善意。

在基辛格的建议下,尼克松选择了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和法国的渠道,他传达了愿意与中国高级领导人会晤的信息,并让他们带话给北京,而中国则选择了挪威和阿富汗向美国暗暗示意。

最终中国对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的传话做出了回应。后来巴基斯坦几乎就成了中美之间信息传递的中转站,这也为后面基辛格的访华破冰之旅找到了跳板。

虽然有了沟通渠道,但沟通依旧没有规律和效率,因为双方依然无法把握对方的真实态度,直到乒乓外交的出现。

中国乒乓球队建国后第一次出国参加日本举行的国际比赛,相对比赛结果,中国队更关心的是如果比赛中遇到了美国队该怎么办,在特殊时期,球队高层经过激烈的辩论决定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但北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打破大家的顾虑,让外交部亲自出马,“邀请美国队访问中国”。70年代,中国对意识形态依然看得格外重要,其实在美国,意识形态之争同样困扰着尼克松。

为了保证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之前所有和中国的沟通都仅限于白宫极少数人,基辛格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一旦公之于众,美国政府内的层层审批,以及难以把握的舆论,都很可能让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1971年7月,在中美双方的努力下,基辛格一行终于踏上了中美破冰之旅。但为了掩人耳目,基辛格一行以到巴基斯坦调研为由,取道西贡、曼谷、新德里和拉瓦尔品第才前往北京。

到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后,基辛格突然说自己身体不适需要休息,于是名义上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个避暑山庄躲了48小时,实际上却悄悄登上巴基斯坦的总统专机立即飞向了北京。

1971年7月9日中午12点,一架巴基斯坦民航客机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叶剑英元帅等人早已等候多时,为的就是迎接辗转来到的美国总统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因为是秘密访问,机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简单的寒暄后,叶剑英陪同基辛格坐上红旗轿车,直奔钓鱼台国宾馆而去。

基辛格说,此行之前总统尼克松给他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性会谈。

1971年7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到钓鱼台五号楼,中美双方的会谈正式开始。基辛格说,见到周总理“既紧张又兴奋”。

48小时的安排是紧锣密鼓的,双方交谈的核心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和越南问题。

之前中美之间134次华沙会谈无疾而终的痛点在于,中国始终要求把归还台湾作为中美谈判的先决条件

但这一次会谈,中方释放出了巨大的诚意,表示先从容易达成共识的小事情谈起。

而基辛格也没有咄咄逼人,他明确表示并不急于让周总理在越南问题上表态,坐下来打开谈话沟通窗口更加重要。

双方都给了对方面子,也给了对方台阶。美国开始逐步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并承诺撤出驻台湾所有武装部队;而中国也给出了不会卷入越南军事冲突的承诺。

双方对于坦诚的谈判非常满意,但到了发布访问公报时,对于此次访问的定性又陷入了僵持。

双方都想让对方显得更主动,最后只能选择折中的方案,毛主席批示: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向其发出邀请”,而尼克松总统“欣然”接受。

7月15日,在洛杉矶和北京两地,基辛格的秘密之旅和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同时公之于众,在当时可以说是震撼了整个世界。

中美走在一起诚然是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战略考虑,但是双方依然需要克服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国际舆论等很多困难和掣肘。

但正是双方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才让中美真正走到一起。虽然从1971年基辛格访华,到1979年两国建交,中间还经历了非常多的波折,但是1971年基辛格的破冰之旅依旧被认为是中美之间最关键的一次相向而行。

对于现在的中美关系,基辛格认为,“美国应避免将中国视为永久敌对关系,因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双方陷入无休止的对抗,而无法实现期望的目标。

他同时表示,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的做法是相当错误的,美国需要克制盲目的对抗,代之以寻求同中国对话。”

美国现在确实需要像基辛格这样具有历史视野和大局观的外交官,他对历史趋势的感知,使他能够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耐心、克制和理性。

他知道在追求一个宏大目标的同时,也应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他更知道世界只有在稳定秩序下才能获得普世性的繁荣与和平,这个观点他从大学时代一直践行,直至整个政治生涯。

就在4个月前,哪怕已经100岁高龄,基辛格还亲自坐飞机赶来中国,为的就是在中国给美国拜登政府的所作所为尽可能的擦屁股,给双边关系再上点润滑油。

其实基辛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后来中国的崛起,他的声音在美国主流政界已经式微了,不少建制派的美国政客甚至认为就是基辛格的思维导致了美国放任中国崛起,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地试图边缘化他,他早已人微言轻。

其实那次访华更多的是以他个人的身份来的,100岁的老人家早已不图什么虚名更不为什么利益,他是完完全全背负着个人的政治情怀与憧憬而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习主席专门接见他这个“民间人士”并且说出了那句“中美关系永远和基辛格这个名字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一个怀有大义的人无论放在哪里都是被人尊重的,可能有些人会说基辛格不过是站在美国战略角度做出的那次改变世界、改变中国的决断,但老话说得好: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都说人在临终前会快速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基辛格老爷子可能会回想起来29岁的自己在哈佛校园写下的那篇《被修复的世界》,希望他可以感受到这个被他尽力修复过的世界所给予他的尊敬,因为是这个世界需要基辛格,而他如今已不再需要这个世界。

往期精彩回顾:

房地产相关:

中央三部门发声不惜贷、抽贷、断贷,“棘手”的房地产问题靠政策刺激还能够解决吗?

10月地产数据出炉,一线城市全面转跌?

“毒土地”事件,谁是地产下行周期的过错方和买单者?

万科美元债下跌事件和日本的“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

二次“房改”来了?中国楼市的新变化

中国宏观:

美国加息接近尾声,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中国经济要复苏了?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星舰二次发射失败,中国的“金融强国”痛点在哪里?

10月CPI再次转负,频繁的刺激为何又是通缩?

万亿国债分配细则公布,全面通胀就要来了吗?

中国10月PMI不及预期,说好的复苏呢?

一万亿特别国债,重点真的不是“一万亿”

多组宏观数据超预期,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了?

产业链:

一场决定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内斗

美国改变科技封锁策略,对中国芯片下了狠手

近期火爆的减肥药,背后也是资本精心的布局吗?

人民币“无锚时代”,银行业的困局与迷茫

海外宏观:

法郎是如何收割非洲的,美元霸权为何难以颠覆

11月美联储按兵不动,年底还有最后一加?

日本经济强势复苏,要走出“失去的30年”?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经济连超预期,为何经济学家预测被打脸?

中东土豪买爆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日拱一卒

巴以冲突,让世界经济遭殃的中东“局中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需要基辛格,世界需要基辛格

小萌王 汤山老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