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三角
被微信屏蔽
科技
苹果:百度你挡住我了
文|西坡大家好,我是本报评论员西坡。今天是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阴。懒得读字的朋友,可以“听全文”。今天的主题是AI。头条新闻:苹果遇到了百度这个槛。12月4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援引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与百度进行合作,旨在为中国市场销售的iPhone增添人工智能功能。据悉,双方计划于2025年在中国推出“苹果智能”(Apple
被微信屏蔽
科技
套牢是个好事,没被套牢的玩家容易跑
图|ChatGPT文|西坡大家好,我是本报评论员西坡,今天是11月29日,星期五,晴。冬天的阳光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明亮却不温暖。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本日新闻。懒得读字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然后“听全文”。今日关键词:套牢。央财贺强:套牢是个好事11月28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分享了自己对股市的观点。对于目前的股市行情,贺强表示,行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是牛市、熊市?是疯牛市还是慢牛市?牛市和熊市都是长期股市的一种趋势,它是在市场化条件下靠市场自己走出来的,我们只能期望是牛市。”对于老百姓是否要入市炒股,贺强强调,要给新股民讲清楚风险和问题。“股市有一句老话,没被套牢的股民不是真正的股民,我相信老胡(胡锡进)已经成为合格的股民了。当股民要考虑好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和检验,套牢得能挺得住,套牢是好事,促使股民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股市走势,时间长了了解了股市,可能才能赚钱。”(搜狐财经)我们得还原一下真相,贺强在说这些话之前,还说了一句:“你不了解股市啊,盲人摸象,最好别进去,进去就被套牢。”众多媒体在报道这个新闻的时候,都把这句话掐掉了,可以理解,为了突出专家的形象。但作为负责任的自媒体,我们还是要还原一下。该说不说,“套牢是好事”这句话是从贺强嘴里字正腔圆冒出来的,所以也不能说冤枉了他。按照当时的语境,他应该只是想抖个机灵,说句片汤话。但人下意识讲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最有意思的。就像段子里讲的,那些人渣发酒疯,为什么不冲到派出所打警察,不冲到单位打领导,而只敢在家里欺凌弱小。人的意识是分层的,醉了也知道谁能惹谁不能惹。贺强教授这番高论,无意间泄漏了一个天机。股民套牢了之后,才会关心大事、走势,才会积极学习上进。整个社会的运转不也是如此吗?在大家明白怎么回事之前,让足够多的人进入游戏,当你想要退出的时候,发现沉没成本已经很高了,所以才会拼命打怪升级。这就是孔子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之”会有什么后果,还没套牢就跑了。天机不可泄露啊,咱们点到为止。下一条,深圳一男子打80元彩票中了2.25亿11月29日中午,深圳宝安新桥庄村路70号86铺的中国福利彩票店,人气颇旺。“太激动了,我一晚上都没睡着。”投注站老板罗先生在得知自己的投注站中出大奖后开心坏了。因为祝贺横幅还没做好,老板罗先生在门口用小展架写了一段贺语“祝贺本店彩民喜中2024137期双色球一等奖40注,奖金2.25亿”,并买了橘子和喜糖放在店里,有人进店,就让大家吃点糖沾沾喜气。据罗先生回忆,中奖者是一位中年男性老彩民,来他的小店打彩票有两三年了,平时喜欢打“快乐8”,很少买双色球。昨天这位彩民进来买彩票时,罗先生正好在向另一彩民介绍双色球12亿派奖活动。这位彩民当时先是购买了20元刮刮乐(幸运66),没中奖,正好听到派奖活动,一时兴起,说也打双色球。他观察了一会走势图后,就在纸上写下了一串号码,“老板,我也来一注,打40倍”。(南方都市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啊。遗憾的是,新闻热度有点低,我换了好几个关键词去搜,只找到寥寥无几的转发,跟帖数也都很稀松。难道大家不为这个幸运儿感到开心吗?不过原报道还是挺走心的,报道里投注站老板罗先生特意笑称,“这位幸运彩民平时购彩也比较理性,投入不算多。”最后一条,这届年轻人,逛商场只去B1B2甭管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都有不少维系两三代人集体记忆,存在十几年甚至更长历史的商场,如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深圳国贸天虹商场、武汉江汉路的王府井百货,它们都没能逃过关门大吉的命运。比起退场时还能听到一众缅怀不舍的叹息,更多闭店的商场收获的是“一棵树在森林深处倒下,却无人知晓”的寂寥。即便是还存活着的商场,生存状况也早已大不如前。为了自谋生路,许多商场开始转型美食广场。人们走进商场,绝不高看一眼那些售卖品牌服饰、包包化妆品的商铺,而是径直奔向
其他
供应商:实在卷不动了,比亚迪:我们可以商量
图|ChatGPT文|西坡大家好,我是本报评论员西坡,今天是11月28日,星期四,晴。下面是我在河边的星巴克为大家带来的本日新闻。懒得读字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然后“听全文”。今天的关键词:卷。头条新闻:比亚迪:卷不动了?我们可以商量。11月26日,网络上流传一份比亚迪致供应商的邮件截图。财新证实,这份邮件是真的。比亚迪在邮件中称,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2025年进入“大决战”“淘汰赛”,为增强比亚迪乘用车竞争力,整个供应链需要共同努力、持续降本。比亚迪希望,收到信件的供应商自2025年1月1日起,将供货价调低10%。网上还有一份未经证实的某供应商给比亚迪的回信。这封信的口吻十分激愤,称层层压榨的模式,导致国内供应商陷入“要么卷死,要么饿死”的恶性循环。不过这封回信没有署名。11月27日,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个人微博上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
其他
没有一片雪花是有罪的
图|马克·吕布文|西坡大家好,我是本报评论员西坡,今天是11月27日,星期三,阳光很好,空气冰冷刺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本日新闻。懒得读字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然后“听全文”。今天的主题是雪。头条新闻:北京下雪了。北京肯定不是最早下雪的城市,但一般都是最早因为下雪上热搜的城市。我还是很怀念北京的,还记得某一年冬天下大雪,第一时间冲到故宫看雪。那时候还没有小红书,也没有智能手机。回首已是沧海桑田。翻了半天热搜,一点意趣都没有。现代人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谈论雪了。这些年我们谈论过太多“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事实上,没有一片雪花是有罪的。不如读郁达夫:“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北平的四季》)下一条:研究生因扫雪不达标将取消评奖资格。近日有网友发布“辽宁大学化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细则中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多于30%的该学院研究生,将取消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11月26日,《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到辽宁大学化学院一学生,该学生透露,此细则于三天内发布,“昨天下午开始下雨,今天已经上冻了。今天12:50已经有学生去扫(雪)了,刚刚回来。”同时该学生表示,“准确的说不是铲雪,是铲冰。”该同学表示学校不雇铲雪师傅,其担忧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个路面这么滑,万一铲雪滑倒受伤怎么办?扫可以扫,但是学校丝毫没有雇人、雇铲雪车来帮着清理的意思,全让学生去整,完全就是拿学生当苦力!”记者随后致电辽宁大学化学院,该院工作人员表示:对该文件没有解释,是本学院所发。乍一看这条热搜,我还以为大家又要骂学校。而我碰巧知道,东北有组织同学们上街扫雪的地方文化。心想,新闻里这位同学是不是过于矫情了,都已经是成年人了,铲个雪能怎么地,万一受伤又能怎么地。万一铲雪师傅受伤了,又怎么办呢,人家不是人吗?没想到网友站在我这边:“只要是统一的,公开公平的,不针对个别人的,都没有问题,不愿扫可以不评奖呀”“有啥问题吗?20多年前小学中学还都组织学生扫雪呢,大家都可开心了”“支持,我小时候下了雪是要自己拿着扫雪工具去学校的,而且我也不是几十年前的学生,我也才是刚刚毕业的男大而已。”做一个成年人,不要老把自己当宝宝,没什么害处的。最后一条,巴菲特:我们的快乐从未建立在他人的羡慕之上本周一,沃伦·巴菲特发布最新致股东信,宣布将其慈善捐赠总额增加逾10亿美元,同时更新了他去世后的财富分配计划。信中,巴菲特不仅交代了自己的遗产分配计划,财富传承、反思了自己成功的原因,还分享了自己家庭财富理念,再次明确表达反对“世袭财富”的立场,并给所有父母建议可以给孩子钱,但不能让他们无所事事。巴菲特这封信还是值得大家读一下的,搜“巴菲特最新致股东信”即可找到。很多人一看到“慈善”两个字,就条件反射一样蹦出来“避税”,不能说不对吧,但一个人如果富到了巴菲特这种程度,还天天只想着避税,多少有些不合情理。巴菲特在信里说:“时间之神总是赢家。但它也是善变的——甚至是不公和残酷的。有时它会在生命开始之初就按下停止键,有时却会等上足足一个世纪才敲响门铃。目前来看,我一直非常幸运,但显然,不久后它也会找上我。”中国人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凡人皆有一死,在死亡面前,亿万富翁和月入三千是平等的。最让我触动的是,巴菲特说:“我们一致相信,平等的机会应从出生开始,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虽然并不违法,但它并不值得效仿。是的,我们很富有,可以拥有几乎一切喜欢的东西,但我们的快乐从未建立在他人的羡慕之上。”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一是他没有必要去立人设,“94岁的巴菲特走网红路线立好人人设”太荒诞了,二是我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里已经明白了,没有优越感的人生才是最优越的。只要你还想活在别人的羡慕里,你就还是二流人物。今天的新闻就播到这里。“毒舌新闻”是我突发奇想的一个念头,没想到还挺受欢迎,感谢大家的厚爱。冬日快乐。继续阅读地方政府开始“卖天”了世界冠军对擦边主播
其他
黄仁勋对马斯克,世界冠军对擦边主播
coming。下面是我在星巴克为大家带来的本日新闻。懒得读字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然后“听全文”。今天的头条新闻是科技新闻,《黄仁勋:AI成了可以理解任何东西的通用翻译器》。11
其他
胖东来大战钟睒睒,两警察跨省送温暖
图|ChatGPT文|西坡大家好,我是本报评论员西坡,今天是11月22日,星期五,天气晴,气温有所回升。下面是我在星巴克为大家带来的本日新闻。今天的星巴克服务员是一个羞涩的小姑娘,我说这做什么呢,想说就说了。对了,懒得读字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然后“听全文”。今天头条新闻是:《员工称胖东来不卖农夫山泉绿瓶水》。我看到这条新闻地方是,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条。新闻来源,“梨视频”转载“许昌时刻”:11月19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江西赣州出席活动时回应市场关心的各类问题。钟睒睒称,做绿瓶纯净水是为了名誉,让消费者自己选择。另据媒体报道,钟睒睒还表示,口渴的时候可以临时买一瓶、两瓶绿瓶矿泉水,没有问题,不要长期整个家庭从早喝到晚喝,长期喝一定是有问题的。对于农夫山泉绿色包装的矿泉水在许昌胖东来的销售情况,记者走访了胖东来天使城、金汇店等多家超市,发现均无该产品。胖东来员工表示:“我们所有门店都未曾售卖过农夫山泉绿色包装矿泉水。”说实话,这条新闻看得我很懵,完全不知道媒体想说什么。这也叫新闻?但它就是上了热搜。众所周知,只有重要事情才会上热搜,算法是不会出错的,网友是不会出错的,一定是我的认知结构出了错,是我太精英太骄傲太新闻保守主义了。其实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新闻就是——缝合怪。主编给记者开会,最近钟睒睒很火,胖东来也很火,咱们怎么火一把?角落里一个实习生怯生生举起来手,我有一个主意……听完实习生的高见,主编大喜,好,咱们就让钟睒睒大战一回胖东来。我估计,现在最开心的应该是张一鸣了。继续读新闻,《江浙企业家遭遇跨省“趋利性执法”》,我看到这条新闻的地方是财新:11月20日,浙江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以来该省“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比如,浙江省检察机关对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开展专项监督,帮助123家企业解冻账户资金7000余万元,解封房产6套,解除扣押汽车20辆。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一起典型案例:杨某某、占某某滥用职权案。根据官方通报:2023年5月下旬起,外省某县公安局民警杨某某、协警占某某为谋取个人非法利益,私自携带警服、手铐、执法记录仪等警用装备驾驶车辆前往浙江、江苏等地,意图以帮忙处理案件为由向企业家索取财物。同年6月11日,杨某某、占某某根据事先查询的信息,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案件为由,将企业家沈某从江苏吴江家中带走。在车辆行驶途中,杨某某暗示沈某可以帮忙处理案件并索要财物。后沈某乘二人不备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境内跳车逃跑并报警。看到这条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看一眼时间,看完手机上的时间,再看电脑上的时间,还是不放心,又随机打扰了几个小姐姐,“麻烦借您手机看看现在是哪年哪月”,在星巴克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骚乱。最后我终于确定,现在是21世纪20年代。我还以为我穿越到水浒传里头了呢。在《水浒传》里,那雷横“专管擒拿贼盗”,可是他捉到赤发鬼刘唐之后,没有直接回去交差,而是东溪村保正庄上“讨些点心吃”……最后宾主尽欢,双赢。当年读书的时候,雷横的人生智慧给我上了一课。我相信这两名警察本意是好的,只是操作过程中出了偏差,还是要多读《水浒传》啊,所以我把这个新闻的标题改为《两警察跨省送温暖》。下一条新闻:《王宝强又陷罗生门》,标题是我自拟。有博主发文,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向警方报案称,王宝强及其公司涉嫌诈骗。据悉,双方曾合作拍摄《八角笼中》,但在票房分成上存在争议。随后,王宝强工作室
其他
这社会,好像越来越压抑了
文|西坡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压抑的社会。很多人居于自己不喜欢的位置,做着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换个地方过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生活。有的人成功了,然后发现远方也不过如此,于是认命或者奔向更远方。有的人一直未能如愿,他们是值得羡慕的,因为他们的梦还没有破。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上,阎鹤祥讲了一个段子让人很感动,他说为了逃避自身的处境,一路跑到南美洲。在一个地方,他突然意识到他来到了对跖点。对跖点(antipode)是一个专有名词,是说如果从地球表面的某一点沿直线穿过地心到达地球的另一侧,这个终点就是起点的对跖点。从对跖点出发,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会离家更近。可能人性本来如此,习惯看到自己还没得到的,而不是已经拥有的。关键时刻还是请出叔本华帮我们放弃幻想,他老人家说:“人的幸福处境通常犹如一些小树林:从远处看过去,这些小树林显得很美;但距离靠近或者走进树林以后,原先的那种美就消失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距离还没有消失。可我还是觉得,我们的压抑好像比别处更甚一些,可能与我们的历史进程有关,前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看起来都松快一点。我们读沈从文在自传里讲他幼时在街上见到的那些景致,如何把它们当成一把大书来读,怎能不羡慕那种静美:“……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还必须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地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知道有人要说,社会总是要往前发展的,说这扫兴话的有时候就是我自己。可社会是什么,社会是想象出来的,人是真实具体的。人永远摆脱不了自己身上的动物性,我们总是在具体的场景中感受到快活。难道我们不是已经活得过于抽象了吗?小孩和大人,都天天抱着手机。每一个上划动作,都是对当下生活的逃离。我小时候农村还很穷,但有一种无形的财富给了我们,因为那时候农村还是一个半手工业社会,自己织布做衣服,亲戚邻里合伙盖房子,小孩也自己做毽子做沙包,在经济规律还没有统治一切的时候,劳作本身是有一种美的。现在具体的生活太奢侈了,隔着屏幕看别人生活不要钱。两个月前,我做了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苏州-杭州-景德镇-九江-庐山-抚州-衢州-苏州。越往内地走,经济越落后,这没什么可惊讶的。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一开始不太敢确认,后来觉得应该是准确的。我发现,经济落后的地方,人好像没那么压抑。一个直观的变量就是看人愿不愿意开口说话,越发达的地区,人好像越不愿意说话。我印象最深的是衢州,这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城市,一眼就能看出富庶,街上到处设置了饮水机。但我坐的每一个出租车和滴滴,司机都沉默不语,压抑气息直接传到我身上。我忍不住推想,发达是有代价的,在普遍欠发达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差距没那么明显,或者人的分化没那么精细,所以人的社交压力没那么大。但我知道,人还是会往发达地区流动。那段时间正好有两档脱口秀节目在播,我白天到处逛,晚上在酒店看脱口秀嘎嘎笑。笑着笑着我突然意识到,脱口秀这种娱乐形式是专门为发达城市定制的,内地人民不太可能看这些玩意,因为他们生活中没那么压抑,不需要这种烈度的释放。脱口秀引发的撕裂和争议,一群压抑的人恰好惹到了另外一群压抑的人。说了半天,什么是压抑,我琢磨了一个:压抑,就是总能在世间万事万物上看到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如果你能看到万事万物之本然,那你就不是压抑的。英国诗人Frederich
其他
都是苦命人,就不要相互为难了
文|西坡大家中午好。佐饭小菜又来了。最近有点堕落,昨天晚上看了半小时留几手和峰哥的聊天视频,所以今天又想聊一聊《再见爱人》以及相关现象了。不知道留几手和峰哥的也不用着急,两个网红,留几手的老婆葛夕最近很受网友待见,峰哥前阵去了乌克兰。留几手火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看他的,但是现在看他这个中年男人的状态,不管是真的还是演的,还觉得挺亲切。峰哥我现在看挺多的。和留几手相比,峰哥是个更自觉的网红,所以他不内耗,能量比较充沛。其实人们看网红,消费的就是底部的那股生命能量,所以用传统媒体思维去解读网红现象,很容易掉入认知优越的陷阱。喜欢读严肃读物的朋友,也不用瞧不起网红。太平洋那头,特朗普和马斯克在传统媒体全部站在对立面的情况下,就是靠网红的力量实现的翻盘,自己当网红以及其他网红背书。这是一个趋势,人们越来越喜欢与候选人直接交流,传统媒体作为中间商越来越难赚到差价了。我自己以前对网红就有偏见。我认知形成的时间,恰逢传统媒体最后的黄金期,事后知道那是回光返照,但当时是期待那束光越来越强。无论如何,我的认知结构是被传统媒体塑造出来的。我现在意识到这套认知结构是需要调整的,现在是海量信息的算法时代了,而且是算法时代的初期。我的年龄不允许我刻舟求剑,我还来得及重新学习冲浪姿势。有点扯远了。再扯两句回来。传统媒体时代和算法时代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有限信息,一个是无限信息。在有限信息的时代,总结是很重要的,所以编辑部是一个关键的中枢机构。而在无限信息时代,故事是来不及总结的,民主党媒体每次都能把特朗普总结成一个坏人,但总结未毕,特朗普已经宣布胜选了。一个活在过去,一个活在当下和将来,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还是说《再见爱人》。我算是明白大家为什么喜欢看这种综艺节目了,轻松啊。一边吃着瓜子喝着咖啡,一边看别人在一团乱麻中辗转腾挪,自己很容易就高屋建瓴起来。生活中朋友是干什么的,就是用来互相收听倾诉的。在互相倾诉、互相分析的过程中,大家都有站在岸上喘口气的机会。网友对麦琳的不爽,可能就在于她在水里游得太久,总也不愿意上岸。不过这个节目可能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节目效果,把岸上的观众架得太高,把观众的姿势定得太死。每个人的生活都像一片树林,只有拉开一点距离,才能看出它是风景,你要钻进去,可能一会踩一脚狗屎,一会被蚊子咬个包,转来转去还很容易迷路。真人秀节目把人们从自己的生活里拔出来,拉开一段距离去看别人的生活,这是一种解压,一种治愈。尤其当你看到一群比自己收入高很多的人,活得也这么拧巴,无形中就会受到许多安慰。我不太看这种节目,不是我比别人更高尚,而是就像我不怎么玩游戏一样,我觉得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一场秀。可能我的想象力比较发达,我比较容易在生活中跳入跳出。如果你觉得眼前的剧情不太好,你就跳出去,看这个倒霉的小人怎么通关,等剧情吸引人了,再跳回来享受当下。但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掌握这种技能,他们需要辅助。我想要提醒的就是,不要在岸上待得太久,忘了进入自己的生活,忘了还有自己的剧本,自己的角色。有时候,在分析别人的时候越清醒,在进入自己角色的时候越有障碍。站在岸上,谁都能当高人。给个沙盘,谁都能当军师。告诉大家一个我化解内耗的小技巧,当你觉得自己出了糗,大家要笑话你的时候,不要想象一个模糊庞大的“大家”,因为这是不存在的,想象一个清晰具体的人出来,“大家”就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想象这样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会担心被别人嘲笑,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的生活是没有观众的,那件糗事很快就被生活的波浪卷走了,它只留在你的心里。我们说有些人在看节目的时候太入戏,其实他们入的是别人的戏,而忘了自己的戏。付航说,舔狗的剧本里,舔狗才是主角。话糙理不糙。对我们这些有死的凡人来说,做一个再高明的观众,都不如做一个磕磕绊绊的主角。大家都是苦命人,谁又瞧不起谁呢。当你不小心遇到网暴之类的不幸时也可以这样想,一个人得过得多么不如意,才会这么入戏去做一个网络判官呢?继续阅读被麦琳气到了精神按摩,免费
其他
这个社会可能已经瘫痪了
文|西坡报复社会,报复社会,又是报复社会。接连发生报复社会类案件,人的精神难以承受。周六晚上,正要上床睡觉,看到宜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那起案件。原本是个美好平和的周末,兴致一下子被彻底破坏。之前有一次报复社会事件后,我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看了几个现场视频,太惨了。天天特么“报复社会”,难道“社会”就永远躲在后面不出声,只让无辜的平民随机遇害吗?!但是事后又觉得无味,说给谁听呢?今天有朋友在朋友圈里转了篇分析“个体为何报复社会、怎么防控”的文章,我忍不住发了句牢骚“谁能听得见呼吁呢?”朋友说:“总会有人的,该表达得表达。”我却没有这样的心力了,因为我知道没人听的。听见的人没有力量,有力量的人听不见,或者假装听不见。我有时候觉得,必须得过得自私一点、分裂一点、麻木一点,间歇性关闭感知和分析外部世界的触角,才能过得下去。否则真的太痛苦了。每天上网都有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美好与罪恶,救赎与毁灭,希望与绝望,宏大与繁琐,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并排发作,不容许沉浸不容许思考,人的一张脸必须同时做出许多相反的表情,才能回应这个世界,比如半边脸大哭半边脸大笑,半边脸微笑感动半边脸歇斯底里。总之,再不学会发疯就真的疯了。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放弃思考,放弃认为自己和这些事情有关系,放弃做一个灭火队员的执念。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尊重社会命运。从前有一段时间,人们喜欢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个社会怎么了”逐渐变成了羞辱人的梗——“这社怎”。谁要这么说,谁就是不识趣的家伙。现在我们有了越来越充分的理由去问: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社会特么到底怎么了。但是已经没人还有力气和兴趣继续这样问了。“能够继续维持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些糟糕的局面,又不是我造成的。”“即便分析明白了,又能怎么样呢。”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这样想。发现没有,这个社会已经瘫痪了,它已经无力证明自身是一个可以自我修复的社会了。把社会比作一具身体的话,神经已经坏死了,但各个器官可能还在垂死挣扎。具体来说,胳膊腿儿感到自己不舒服,但自己还能支配点钱,于是就找人按摩按摩。看起来还能撑一会儿。嘴巴呢,还能说话,但自己也知道说的话没人听,还是忍不住说,所以说的话越来越不在调上。比如刚才看到有人说对报复社会的人“只能建议恢复古代的凌迟处死”,这是解决方案吗?当然不是,既没有可行性,又绝不可能解决问题。你只需要想一下,在有凌迟处死的古代,社会更文明更美好吗?但是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同某种极端方案,来回应某种极端现象。这其实就是社会瘫痪的表现,因为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处于无力的状态,他们知道自己怎么说怎么想都是没用的。健康的反馈链条断裂了,过度压抑且被无力感支配的个体,是没有办法理性思考的。想象一个掉链子的自行车,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拼命去蹬,而不是停车检修。蹬着蹬着,假如突然有树枝卡了进去,你会感到突然有了着力点,第一反应是链条又挂上去了,于是更加用力去蹬。最后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一个身体,每一个器官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但是它们已经无法组成一具完整的身体,去思考,去行动,去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个无助的细胞,假如我们还不愿意放弃思考能力的话,我们只能把自己想象成植物。动物通常要生活在群体中,守望相助,植物却可以从单一个体分裂成庞大的群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且很多植物很神奇,连种子都不需要,一个枝条,一段根茎,都可以发育成完备的整体。我们能够变成植物吗?原谅我今天比较丧。期待被反驳。
其他
再焦虑一点,就不焦虑了
文|西坡昨天突发奇想,好想开个精神按摩房,通过聊天给客人把脉,开几篇文章作药,回去自行服用。有客人说,最近没精神。我龙飞凤舞写下几个题目,这是丘吉尔的几篇演讲,拿回去大声朗读三遍。客人问,饭前还是饭后。我说,饭中。又有客人问,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龙飞凤舞又写下几个题目,《加缪笔记》选段,“自从不自杀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对生命闭嘴”。客人说,这个药劲太大,吃不消。我说那就先服用《瓦尔登湖》选段,“人可是在一个大错底下劳动的啊……”又有客人问,我弄不懂女人,我说你先通读张爱玲的《谈女人》再来。又有客人问,如何拿捏男人,我说这个简单,不用文章,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重复一遍,加一句“原来是这样啊”,他很快就会变成你的奴隶。越想越兴奋,一边走路一边乐。检查我现在的生活,我发现我就是一台超大当量文章吞吐机,我每天的阅读量应该比很多人一年的阅读量都大。有时候想停都停不下来,一停下来就会胡思乱想。看到好的还总忍不住分享给朋友,这是个很讨厌的习惯,但一时也戒不掉,不如想想怎么用这点热能烧点开水。读过这么多文章,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没道理的。可能自从我们的祖先决定直立行走开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矛盾里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村子后面呢,其实又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时候当我们感到一种极致的快乐时,会有一种念头从心底冒出来,不如死在这一刻好了。就好像故事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尾,前边所有曲折都有了交代,再玩下去,有可能会烂尾的。我们还是会活下去,带着烂尾的风险。前几天在书店里翻一本《叔本华每日箴言》,印刷不错,但太贵了,而且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叔本华语录和世界名画印在一起。我想蹭一下得了,就站着翻完了。翻完感觉被叔本华抄了后路。不管你想说什么,叔本华都替你说过了,最后他还告诉你,不要阅读别人的思想。太坏了。容易焦虑的朋友一定要读一读叔本华,读完你会发现更焦虑了,比如他说:“我们全部的生命都在不停歇地与艰难险阻作斗争,后者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更焦虑之后,你可能就不焦虑了。你会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境况,在本质上是无解的。古往今来,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人,富可敌国的人,有如神助的人,都没能解开这个“戈尔迪之结”。人总会想着,我要是更聪明一点,更有钱一点,更漂亮一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会的,新的问题会接踵而至,造物主给每一种天赋搭配了一种诅咒。你以为那些聪明又勤奋的人,真的想勤奋吗,不,勤奋已经是他们能够找到的受苦最少的生存方式了。所谓发现自己,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苦,心甘情愿去吃。我头脑中的客人忍不住要问了,老板,你这是什么按摩手法,人家都是喂糖,你喂苦瓜啊。我说,你不懂,这叫釜底抽薪疗法。现代人的痛苦,绝大多数不是生存焦虑,而是身份焦虑。用阿兰·德波顿的话说:“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学会自己给自己充气,是现代人的必备技能。当你想想我们置身的这个游戏是多么变态,就会更容易原谅自己了。话虽这么说,最后还是来块糖吧。我最近刚读到的一首诗,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伊萨卡岛》。先交代一下背景。伊萨卡岛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故乡,奥德修斯在希腊联军攻克特洛伊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返程中遭到海神波塞冬的阻挠,历经二十年的漂泊才回到故乡。卡瓦菲斯在这首诗里,对奥德修斯的受难进行了反转。在《奥德赛》里,奥德修斯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回到故乡而不得,卡瓦菲斯却说“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其他
梁永安教授,不要再“啃”青年了
文|西坡在某媒体的热榜上,读到一篇热门文章,《梁永安:建议青年“啃老”不为躺平,是为探索世界走得更远》。梁永安是谁我不知道,但这个标题看得我很难受。观点好坏且不说,它不通顺啊。我又点开看了一眼内文,好家伙,听君一席话,废我十分钟。不过我转念一想,我也是码字的,这仇得报。这年头骂谁都觉得对方不容易,唯独骂专家是没有顾虑的。待我温酒斩专家。这是一个聪明的专家,不像很多专家蒙眼狂奔,稀里糊涂就挨骂了,这位专家显然是上过网的,知道年轻人压力大、怨气重,不敢给年轻人打鸡血了,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年轻人啃老。为了预防专家说我断章取义,引用一下专家的原话:“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啃几年老,起码啃3年”“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他们的父母维持生活本就十分辛苦。”这两句话摆在这里,两头一堵,曹丕来了都挑不出毛病。但一个人说话要是太正确,就没必要说了。我问ChatGPT什么是正确的废话,它说:“正确的废话”通常指那些语气严肃、结构看似合理,但其实没有实质内容的表达。下面是个例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紧跟潮流,不断提升自我,积极面对未来。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进取心,以更宽广的视野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新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段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信息或建议。你把梁永安的所有话看一遍,就会发现他完全没有跳脱ChatGPT给出的“正确的废话”的语言模型。我开头说的这篇访谈,不是他第一次鼓励青年啃老,而是“引发广泛讨论”之后,做的一个回应和解释。稿子里介绍,梁永安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这是在给中文系教授上语文课,刺激。先让教授说两句。梁永安:关于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这样的话我其实在多个场合提到过不止一次。所谓“啃老”并非指追求安逸、直接躺平、不劳而获。而是建议年轻人在大学刚刚毕业之后,先不着急直接投入工作。在找到理想工作之前,可以给自己两三年时间,慢下来探索自我、理解差异、认识世界,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如此能帮助他们走得更远。在我看来,一个年轻人如果按部就班地从毕业到就业,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缺环”,也就是缺少自我探索阶段。没有走过世界,就没有能力理解世界的广泛和差异性,眼下虽然安稳,但后面会缺失竞争力和生长力。其实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语境。按照社会人口统计,现在中国18到2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这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理应拥有更高质量、更具创造性的发展。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学历挤压现象较为严重,年轻人选择的质量开始下降,人生的可能性更加逼仄。甚至有不少人觉得毕业后无业会被判定为“失败”,为了逃避“无业焦虑”,有时候会仓促地选择一份工作就起步。但如果将就选择不喜欢的工作,年轻人很容易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职业倦怠。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来这里边的门道有多深,咱们来拆解一下。前边先说自己的话是有语境的,“啃老”不是躺平,而是指年轻人“先不着急直接投入工作”,后边却承认“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这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还能是什么?我们不要搞高级汉语,我们按人类正常使用语言的方式来说话,“就业形势严峻”的意思就是年轻人想要找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谈得上“先不着急直接投入工作”?就好比说,一群人吃不上饭,饿得前胸贴后背,专家却要建议他们“先不着急上桌吃饭,你可以先去健身嘛,把身体练得棒棒的,胃口搞得好好的,可以建立更宽广的美食观念,吃得更好。”一边说还一边吧唧嘴。你刚要骂他,他又说话了:“我是说有条件的可以先去健身,没条件的还是要吃饭的。”他还要告诉你,不要因为别人都吃上饭了,你就着急吃饭,你这叫为了逃避“饥饿焦虑”而仓促吃饭。你要是现在将就选择自己不喜欢的饭菜,很容易在吃了一段时间之后,出现饮食倦怠。也就是说,你要是过几年工作不满意,只能怪自己当初没有选择多饿一儿,没有充分地“探索自我、理解差异、认识世界”。当然,你要是真的多饿一会,把自己饿死了,专家一定会说,你这是没条件却误把自己当成了有条件,后果自负哦。再让教授说两句。梁永安: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意识到,目前的工作选择空间只是被前一代人建构出来的,这个世界上除了既有的社会分工体系外,还有很多工作选择的“空白”。年轻人应该尽量避免受限于被规定好的狭窄劳动空间,而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富有活力的增长点。很多时候,思维的受限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觉得可以考虑借鉴国外“gap
其他
理解美国大选,一个新的维度
文|西坡远程参与美国大选,或许是可笑的。但理解美国大选,总是必要的。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拥有的就是一部所有地方互相牵动的世界史,美国自然是最重要的一极。我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潮汐,很大一部分是被美国这个“月球”牵动的。如果不去理解其中的规律,就会滋生很多妄想。但是理解美国,又是极度困难的。我现在还记得,大学时候读《冷眼向洋》和《西潮与新潮》的时候所受到的冲击。那种冲击与其说是心理性的,不如说是身体性的,你会发现原来应该这样去看世界。我现在也推荐年轻同学先去读这两本书,再去思考世界上的种种问题。大部分人(包括上了大学乃至上了好大学的)的认知结构停留在高中以前的,那套东西有很多的局限。不同的网捕到不同的鱼,僵化的认知结构只能捕获自己内心的石头。要理解美国大选,最常见也是最理所当然的视角当然是看竞选双方的主张。主张有大有小,小的叫政策,大的叫主义。如果看政策的话,因为缺乏相应的生活实践,其实很难搞清楚他们说一句话的时候,究竟在暗示什么。有一个词叫“狗哨政治”,狗哨吹响时人类听不到,但狗能听到。政治人物或公众人物使用含蓄的语言来传达隐藏的信息,这种信息能被特定的群体理解,但对于其他人则可能显得无害或难以察觉。比如说共和党在谈论“守护传统价值”或“社区安全”时,可能暗示的反移民、反少数族裔等观点。而民主党有时会使用“经济公平”或“帮助工薪阶层”这样的表达,这表面上关注所有中低收入群体,但也可能传递更激进的财富再分配或加税政策。去理解他们的“主义”的话,就更容易受到误导了。比如说民主党是“自由主义”,自由不难理解,但是后边加个“主义”就很复杂了。民主党明明是“自由主义”,却总是被共和党批评要搞“极权”,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大体说来说因为,民主党现在的自由主义,主要是“进步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在社会事务上要有更积极的角色,来解决不平等、贫困、气候变化等系统性问题。但我们要钻到这里边去,很容易就晕了。“进步”本身又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共和党是“保守主义”,我们缺乏宗教生活的经验,其实也很难理解他们到底要保守什么。比如我们这边如果有人说“要恢复过去的美好”,他说的可能是秦皇汉武,也可能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显然跟大洋彼岸驴唇不对马嘴。特朗普虽然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但他是孤立主义者,对开疆拓土是没兴趣的。马斯克加入进来之后,就更奇怪了,他几乎就是个无神论者。顺便说一下,马斯克的世界观很有意思,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讲过一个“模拟理论”。“模拟理论”是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实际上可能是一个由更高级智慧(如未来的文明或人工智能)创建的计算机模拟。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折腾火箭去火星呢?马斯克说,科技公司做模拟有一个做法,就是这一局如果模拟不出新的东西,就要重启了。所以为了让我们的“造物主”满意,人类一定要创新,要搞出点新意思。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从具体的政策还是从“自由”“保守”这两大主义,我们都很难理解美国大选传递出的信号。所以我想推荐一个新的维度,一个新的认知框架,我个人认为是很有解释力的。我认为可以从“理性主义/浪漫主义”这对概念出发,去理解这次美国大选的结果,以及过去几年美国公众心态的变化。先给出定义:理性主义(Rationalism):重视逻辑、理性和科学,以客观的思考方式理解世界。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掌握真理,科学和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世界的规律。浪漫主义(Romanticism):反对理性主义对感情和直觉的忽视,提倡感性、情感、自然和个体独特的体验。浪漫主义主张人的情感、想象力和主观体验是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这对概念不是我发明的,而是现成的。以赛亚·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里,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人类历史就是在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循环往复,理性和浪漫都可能走到自身的反面。理性主义者相信,只要借助严格的学科知识,就能创造出某种理性秩序。人们都遵守规则,理智全面发展,理性主义步步推进,反动势力节节败退,人类社会就会不断变得美好。注意,这里的理性已经从个体层面上升到了抽象层面。你会发现,现在的美国民主党人都是理性主义者。他们相信自己站在历史正确的航道中间,他们所有的主张都可以找到一套逻辑缜密的说辞。必须支持乌克兰,因为乌克兰是被侵略的。反对传统能源,是因为地球正在变暖。引进移民,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LGBT就更不用说了,女性和少数族裔历史上遭受了太多的不公。每一条主张都正大光明、合情合理。再去看特朗普阵营的很多主张,其实是摇摆不定甚至自相冲突的。但他们有一个声音是清晰而且越来越响亮的——老子不愿意。支持乌克兰可以,但不要花我的钱。发展新能源可以,但不要提高油价。LGBT也不明着反对,但不能男的变形去参加女子运动。移民可以,但必须走正规渠道。总之,老子得过日子啊。特朗普说的很多话,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但谁也不是只在台面上过日子的。人的身体比嘴巴更诚实。名人和精英更多支持民主党,倒不一定非要用阴谋论去解释,主要还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收入更高,日常生活不太受通胀影响,另一方面,观念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愿意为之买单。而对普通人来说,遥远的战争和飘渺的观念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什么我不说他们是实用主义,因为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是实用主义加浪漫主义的,一体两面,但是实用主义被讲得很多,而实用主义这个词解释不了浪漫主义者一面。浪漫主义是说,他们更加重视直观感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星舰的一级成功被“筷子”捕捉之后,特朗普津津乐道,反复讲。特朗普的叙事方式特别能够反映他的受众的性格特点:“那天我正在跟一个重要人物打电话,我在电视上看到火箭正在发射,我让他等一等,然后我再也没拿起电话。我看见火箭很快落下来,我心想完蛋了,要爆炸了,但是没想到成功了。我打电话给Elon,我问他,中国能不能做到,他说不能,俄国能不能做到,他说不能,世界上除了你还有没有人能做到,没有。Elon是个天才,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天才。”就是这个feel。我相信,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并存的。再理性的人,内心都有一些不可解释不愿解释的东西。而对于人群来讲,理性主义发展到极端,就是教条、意识形态。浪漫主义发展到极端,则是野蛮与反智。人类通往疯狂的列车上,总是这两位列车员在轮流驾驶。就这一次美国大选而言,我们需要判断的是,究竟是民主党更疯一点,还是美国选民更疯一点。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可能是民主党走得太远了:因为政府的过度干预,一向远离政治、拒绝现代科技的阿米什人今年出来投票了,全都投的特朗普。继续阅读真实第一闹剧收场
其他
真实比所有观点都吸引人
文|西坡美国大选夜,特朗普获胜之际,马斯克接受采访,提供了几个关键信息:一,民主党在摇摆州的投入远远超过共和党,传统的主流媒体绝大多数支持哈里斯,80%、90%的名人支持民主党。但他们还是输了。二,马斯克是在特朗普被枪击之后的几分钟内决定支持特朗普的。“你可以看看有人中枪时,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因为你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勇敢还是懦弱。”“他被子弹击中,献血从脸上流淌下来。有可能还有第二名枪手,但他大喊:战斗,战斗,战斗!这是真正的勇气,装不出来的。”“而美国是自由的家园,勇敢者的国度。”入局之后,他迅速决定押上一切。“我的理念是,入局,就要全力去赢,不能只做半吊子。”三,马斯克认为,特朗普和万斯接受了长播客的采访,这一点让局势大为改观。“(选民)只要听这个人说上几个小时,就能判断你是否是个好人,就能决定是否喜欢你。”而哈里斯没有办法进行这种长时间的脱稿谈话,“因为她只要过了45分钟,就无法可说了。”前些天,我偶然在B站刷到两场特朗普的竞选集会视频,就发现他们攻击哈里斯的主要方向就是:她是一个傀儡,离开提词器她就不会说话了。自始至终哈里斯也没能有效摆脱“傀儡”的标签。对于这场大秀来讲,这真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至于她是否真的是傀儡,已经不重要了。反过来看,没有谁比特朗普更“真实”了。一颗子弹擦着耳朵过去。观众惊惶未定,他又站起来开始“战斗”了。即便说是表演,这也是充分入戏的演员。现在很少有人谈“后真相”这个概念了。但是分析这场“比赛”,绝不能忽略“真实”这个维度。特朗普在逻辑的严整、修辞的华丽和价值观的“前卫”上,绝对比不上民主党。但说到real,特朗普遥遥领先。主流媒体再怎么精心遣词造句,去“论证”特朗普是怎样一个“暴君”,都无济于事了。就像马斯克说的,“现在你就是媒体”。主流媒体一直讲特朗普赢在“极端”,其实看几场他的“表演”就会发现,他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赢在real,同不同意他的主张是一回事,但你很容易感觉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公众人物如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感”,接下来想必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那天跟朋友讨论,网红也好,自媒体博主也好,大家生产的到底是什么?知识吗?文化吗?道理吗?真相吗?朋友说,身份建构。我说,真实感。我们说的是一回事。由真实感引发的我存在着的感觉,是更底层的东西。如果没有真实感托底,再漂亮的身份都是无处立脚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多事情我就可以理解或者可以容忍了。比如自媒体内容的泥沙俱下。如果拿过去传统媒体的标准来看,很多东西都是垃圾。可是如果把当下看成算法时代的一个小小的开头,万里长征的头几百米,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可能对于算法时代来讲,还没有进去生产内容的阶段。我并不是好内容不重要,而是说到了一个新的场子,大家得先找到自己再干别的。存在也是需要手感和习惯的。从这一次美国大选到上一次,我发现我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上一次比较亢奋比较入戏,这一次比较事不关己。不过我觉得入戏一点也没什么,看什么不是看呢。只是不要为了这个去跟朋友吵架。赞吵可以去网上吵。继续阅读北国之秋,人间的天堂!永远不要跟系统共情
其他
如果高级动物必须高级,我们真的不如当猴
[Image]文|西坡昨天晚上看一个喜剧综艺,大张伟点评某个节目时说“我们搞艺术的……”,这时候一条弹幕轻蔑地飘过:“你们搞喜剧的,也配谈艺术”。我当时就很困惑,这位尊贵的观众,自己就在看喜剧,同时却鄙视喜剧。大卫·霍克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艺术家,相信再尊贵的人查一下他的作品价格...
其他
太压抑的社会,弄不了脱口秀
文|西坡昨天晚上看了一场脱口秀,把我气着了,今天一上午都没平复。爱奇艺《喜剧之王单口秀》9月27日这期,罗永浩是嘉宾。罗永浩讲得不好笑,马伊琍也不好玩,每个节目都不好笑。我本来准备放松一下,结果心情变得更糟糕了,我成随份子的人了。我跟朋友吐槽,朋友说我太把它当回事了。朋友说得没错,好了好听赖了赖听。我也承认,我是个容易乍悲乍喜的人。可我还是忍不住启动了我的思考程序,一个负责搞笑的节目,为什么这么不好笑?我不是针对具体哪个选手,我也不是针对这个节目,因为隔壁腾讯的那档脱口秀更不好笑,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现象。脱口秀这个外来事物,引进过来这么几年,已经深度融入到了我们的社会结构中,结果融入越深越不好笑。这可能不是哪个公司哪个人可以负责得了的局面。但我觉得这个现象本身挺值得说一说的。现在的脱口秀为什么不好笑,归根结底就一个词,压抑。选手压抑,嘉宾压抑,现场和线上的观众也都压抑。今年脱口秀的复活,本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因为去年整个行业都消失了。行业消失跟某个脱口秀演员有关,但那只是导火索。我今年一场一场看下来,越来越发现,去年杀死脱口秀的力量,还在杀着脱口秀。不是简单的尺度的问题,或者说,尺度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脱口秀现在最不好笑的一个表现,就是题材的单一和僵化。两档节目,几十个人,翻来覆去就讲那么两三个事情:打工不容易,谈恋爱不容易,和家人相处不容易。只讲这些,而且所有人都在非常狭窄的区间里讲这些。因为从前吐槽男人惹过祸,所以现在火力重点转移了,疯狂吐槽老板,疯狂共情牛马打工人。但是你听多了就会发现,大多数选手其实从来没有进入过亲密关系的内部,和职场的深处。所以讲来讲去只能讲一些蜻蜓点水的、故作聪明的刻板印象。不知不觉,脱口秀的性质变了。脱口秀演员都成了互联网嘴替,他们提供的不是幽默,而是情绪价值。脱口秀观众的心态也变了,不是来寻开心的,而是来寻发泄的。我不敢骂的你替我骂,供需匹配,但这玩意跟幽默没关系了啊。甚至网上还有人骂现场观众:“太年轻,家境太好,没吃过苦,某某某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他们都不笑不投票。”笑本来应该是很自然很本能的东西,如果仅仅因为某人“立场好”而强迫别人笑,那脱口秀成啥了?很不幸,脱口秀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战场了。在这个战场上,人是不可以共情老板、体谅异性的,否则就成了阶级叛徒。但过去的教训是,骂异性骂得太狠会引起反弹,那么骂老板这个赛道是不是可以无限发展下去呢?我看也未必。哪个赞助商的广告费,不是老板签字批准的呢?没准哪天,老板就回过神来了。那么到最后骂谁呢?或许脱口秀演员只能在台上表演自骂和互骂了。脱口秀被称为所谓“冒犯的艺术”,它首先得是艺术,冒犯只是手段,现在有点本末倒置了,变成了以艺术为名的发泄。这种异化了的脱口秀,其实逾越了自身的边界。责任可能也不在脱口秀自己。大家太压抑了,应该在其他地方讲的话讲不出来,只能挪到脱口秀上来讲。无论职场还是婚恋,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让大家很痛苦。但是大家又没有办法在原来的领域展开博弈,争取生存空间。所以这些压抑下来的东西,都在寻找出口。这也告诉我们,过分压抑的社会,没有办法搞幽默。因为台上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拿来代偿人们在现实中的情感缺失。幽默就变成了扎小人的把戏。演员没有自己,观众没有自己,大家只能转着圈子找不敢还嘴的靶子,表演荆轲刺秦王,刺的当然是秦王的影子。对脱口秀演员和脱口秀行业来说,这是短时间的蜜糖,长时间的砒霜。因为一个人可以不用观察生活,提炼技巧,只需要说出“牛马的呼声”,就可以成腕成神。但艺术不是这样搞的。这其实变成了某种形式的“文以载道”“奉命文学”。一个作品,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有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一切奉命文学,则不论其中有无惊人之语,有无独创的新意,它总是干瘪的”。我真的心疼脱口秀。对生命来讲,表达其实是大于一切政治的东西。继续阅读别浪费时间让人们喜欢你世界走得太远,变异了
其他
“你真的会越来越有钱”
文|西坡那天我刷到一个帖子,明目张胆地侮辱我的智商。帖子说:“墨菲定律,有多准,你真的会越来越有钱。从你看到这篇文章开始,你会越来越有钱,真的!因为你已经把你的频率,调到了接收钱的频率……很多人表面也喜欢钱,但会划走,为什么?因为这些人的潜意识不相信而你相信,所以你注定会发大财!留下一句’接收’,日后一起见证!信则有,不信则无,不信你试一试!”啰哩啰嗦,字句都不通顺,还想来骗人。我一看,评论还挺多,心想大家都是来骂他的吧,结果点开一看,清一色的“接收”。好吧,这世界终究是骗子和傻子的天地。这些互动账户估计会成为精准收割对象。不过我本能地还是想给骗子提点意见,墨菲定律说的是,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对不对题不说,不吉利呀,下次文案可以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但我转念一想,会思考墨菲定律到底什么意思的,可能已经被人家排除出去了。不是说骗子都会在话术里故意埋一些低级错误吗,就是为了实现高效筛选,因为要是把稍微聪明一点的人弄进来,很容易破坏学习氛围的。结合“大棋理论”“体制内有高人理论”,骗子是不会出错的,出错的只会是我们这些总高估人群判断力水平的人。每当你在那些风生水起的大师那里发现低级错误的时候,都可以这样思考一下,究竟是大师错了,还是我的层次不够?很有可能就是,所有会逐字逐句阅读的人,都不是大师的目标受众。你竟然做起阅读理解了,走走走,这不是你该待的地方。大师是不会出错的,因为大师与信徒有其他的更畅通滑润的对接方式。我是一个生活很单调的人,只有跟自己信任熟悉的朋友待着才觉得自在,不喜欢四处走动,结交这个那个。其实这样对大家都好,因为几乎我每次一出去,都会发现榫卯不合的地方。在我看来,知识应该是一套互相贯通的系统,有来龙有去脉,有框架有细节,要是局部的雕花出了错倒也无伤大雅,可要是支撑结构的核心部件摇摇晃晃,你跟我讲这是无师自通的如来神掌,那我点不下这个头。然而大部分人对待知识不像我这么死板。你如果指出来bug,他们会说,理论上是你说的那样,我们都学过,但实际上我们搞的是叉叉叉叉。但你听他们讲半天,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从理论跳跃到实际的,不知道那个叉叉叉叉到底是个啥。就好比榫头明明插不进卯眼,但他们愣是把它们怼在一起,然后外边严严实实绑上胶带,告诉你,接上了啊。不要问胶带是怎么回事,就问你有没有接上。这些年来,我们迎来又送走的无数独家特色的新生事物,大抵如此。比如水变油啊,屁to屁啊,恒大啊。骗子是不会出错的,错的是时间,假如时间能够停在原地,那一团团扎眼的鸡毛还是光辉灿烂的杰作。继续阅读这年头,做家长要有一点迟钝力卡在了高三
其他
至少不要帮着系统一起踩油门
文|西坡不做家长,不知道开学日是这么值得期待的日子。我女儿最近的口头禅是,我已经是小学生了,这个不用你管。我只能好好好。今天终于正式入校。我又可以回到我的全球五百强办公室悟道了。照例要一杯冰美式。坐下来整个灵魂都是安静的。话说前几天加了班级群,观察了一下老师和部分家长的沟通,确实有一些感悟。我发现,得益或受害于信息技术的发达,现在孩子、家长、老师这三个群体贴得太近了,完全搅在一起。看起来是贴近,其实又是一种拉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似乎是一切的中心,但是孩子很容易遭受无形的伤害。从前我们在没有手机的时代是怎么上学的,基本上从早上离开家门到傍晚回家,整个是黑箱状态。在学校怎么学习,有没有跟同学闹别扭,有没有被老师打骂,回家怎么写作业,所有这些,家长看不见也不关心。黑箱状态当然有隐患,比如体罚啊校园霸凌啊,但总体来讲,环境也没那么恶劣对不对,人心都是肉长的。就是说,从前家长只是阶段性介入一下孩子的学业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发育出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主体性。成绩好坏是一回事,有没有主体性是另外一回事。而现在从课堂到食堂,从课上到课下,从学校到家庭,一切都是可见的,一切都是留痕的。这杜绝了那些恶性事件、极端事件的发生。代价却是阳光太强了,孩子得不到必要的阴影空间。其实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原因正在于此,但人们往往只会觉得“管得还不够好”。过度曝光、过度干预是一个隐形的问题,就好像过度卫生会增加哮喘风险一样。有时候看到一些学校通知我会想,有必要这么细致吗,到时候让孩子自主解决不好吗?真实的世界哪有那么顺滑。可还是有些家长不放心,还要反复追问细节,明明是在上学,却搞得像是在无尘车间生产高精密零部件一样。这样下来,孩子很容易变成无时无刻不在响应外部要求的机器,没有轨道不会走路,操作规范不够精细也会不知所措。主体性没有发育出来,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失败了啊。但是好像很少有人在意孩子的主体性,因为主体性是不可测量只能感知的。老师、孩子、家长三方共生,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局面。因为老师和家长是成年人,我们已经没有发育的需求了,但是我们也都是有缺陷的成年个体,所以很可能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潜意识里边的一些诉求,比如权力欲、表演欲、完美主义情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最脆弱的,他们缺乏抵御干扰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其实也脱离了其本质,变成了教育表演。我每次看到学校公号推送的精美内容,都会心里紧张,因为将心比心,老师们如果要花这么多的心思进行记录和展示,还能有多少精力真正用来关心孩子呢?到最后很可能所有人都在为摄像头进行工作,所有精美的内容都是为了被遗忘而制作。从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干预的阶段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需要花时间来认识到过度干预的危害。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有一点迟钝力,该踩刹车踩刹车,至少不要帮着系统一起踩油门了。要相信真正的成长都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继续阅读梦回高三有几分胆量,说几分话
其他
卡在了高三
文|西坡现在的舆论场也好,朋友圈也好,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用历史垃圾时间来概括,好像并不是很准确。这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我这两天突然想到我的高三,顿时豁然开朗。就是那熟悉的味道。有必要回忆一下我的青春,我的家乡。我们是平原上的一个农业县,三省交界,是贫是富就不用多说了。用初中一位老师的话讲,全县大地上除了火葬场,就没有冒烟的厂。可我们县竟成了一个教育大县,这个“竟”字是我从前的认识,我后来理解了,落后对教育有一种助推作用。我从小的成绩都还可以,而且非常讨打地洋洋自得于“我从来不用功,也没人辅导”。上了高中之后,我发现好多同学都很刻苦,而且大家还自己去买参考书吭哧吭哧做题。我有样学样买了一本回来,实在没意思。继续我的无为而治。人在青春期,有很多情绪,我沉迷其中,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我也不会出去打台球打游戏,只是不时被老师没收一本课外书。但今时不同往日。小学初中的时候,我再怎么玩也都是前三名。到了高中,我心气依然很高,可是排名一下子就下来了。经常十几名,偶尔才能进前十。虽然我总是觉得自己下次能发挥好,但也从来不努力,该玩玩该闹闹,下次败了再等下一次。就这样自欺欺人到了高三,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没人跟我玩了。每个人都在默默地自觉地加班加点地学习。我也不知道是被人点拨了还是自己悟了,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前途。心想,生在这样一个地方,我要是考不好,将来可怎么办?其实以我的成绩,即使考不好,上个一般的好大学也是绰绰有余。但当时就突然陷入了要么考得极好,要么堕入万丈深渊的恐惧之中。这是当时的环境反复向我们灌输的恐惧,周围那些上进的同学早就把这份恐惧内化了,我一直拖延着抗拒着,直到这一刻才被它吞噬。然后我就加入了上进者的阵营,不再读那些没用的闲书,不再早睡晚起瞎聊天,别人早起我也早起,别人刷题我也刷题。我把自己变成了一架应试机器,我的眼前只有高考这一座独木桥。我想读的那些书先放一放,等到大学再说,我的那些情绪收一收,等到大学再说。从这之后,我觉得眼前变得澄明,享受到一个工具人的快感与荣光。我不再与环境格格不入,老师不用再敲打我,我也能够共情同学的苦与乐了。以前我觉得他们太呆板,现在我知道这叫时不我待。我们的社会行进到今天,就好像来到了我的高三。我早就应该看明白的,只怪我这要命的迟钝感。我这几年总是发现,怎么跟谁都聊不到一块去,现在才明白,别人早就进入冲刺状态了,我还在左顾右盼,得过且过,琢磨那些没用的事体,不知今夕何夕。历史垃圾时间,其实就是高考冲刺时间。在此之前,大家对自己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有很多美好的幻想,会批评,因为有期待,会讨论,因为有热心。可是进入冲刺状态之后,大家就心无旁骛了。可以说是成熟了,也可以说是死心了。在我们的语境里,成熟和死心是同义词。我们的社会和我们个人一样,是没有精神意义上的青春期的,从懵懂的少年直接跃入圆熟的中年。也就是说,大家开始意识到,世界可以有很多美好的可能,但是那些可能都跟我们没关系,跟我们有关系的,只有前方的独木桥,和通向独木桥的窄窄的轨道。生在这样的地方,就好比双手双脚被绑在自行车上,自行车卡在轨道上。一开始还贪恋一下原野的风光,但很快发现,人生的使命就是拼命踩踏板。所有幻想,等过了前边这座桥再说。当然,过了这座桥之后,还有下一座桥在等着自己。我们社会的前些年,其实有点像我高三之前的状态,不那么信命,有点野,开始想象其他可能了。而这几年,我们说的内卷也好,考公考编热也好,其实是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应试模式。只不过上学的时候,卷的是分数和学校。现在卷的是铜板和位置。这种全民应试模式,恰恰抑制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繁荣。盘子缩小之后,精疲力尽、苦大仇深的人们,只能把彼此视为眼中钉。卷的本质就是,在确定性极强的赛道上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但绝不相信还有其他路径。没人敢抬头看大千世界,好像看一眼就会被抛弃。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才是压在我们每个人头顶的乌云。高考之后那几年,我每年都做噩梦,要么是考砸了落榜,要么是忘答了某张试卷直接惊醒。后来渐渐不做这种噩梦了。谁成想,梦想照进了现实。借用这个框架,我觉得很多事情都解释得通了。继续阅读有几分胆量说几分话半兽人的春天
娱乐
练习做个文人
文|西坡最近读张恨水的散文,越读越喜欢。印象中张恨水是旧式文人,没想到他比鲁迅还小14岁。仔细看了一下资料,张恨水1895年出生,1918年春入职安徽芜湖《皖江日报》,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所有职务,在报界做了整三十年,被称为“徽骆驼”“全能报人”。拿辛亥革命做分界线的话,1881年出生的鲁迅,恰好是介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人,进入民国已经是三十而来的中年人,五四运动时正当壮年。而张恨水虽说生于晚清,但在心智上可以说是民国的同龄人。五四运动的时候,正是初生牛犊,他自己回忆:“‘五四’风潮后,我读书的兴趣又起,我就当了衣服到北平去投考北大。不料一到北平,就加入了新闻界,使我没时间读书……”。张恨水的成名作《春明外史》写于1924年至1929年,可以说是五四的潮水已经回落,很多“进步作家”正是心灰意冷的时候。而张恨水写的是世俗的或曰通俗的小说,张爱玲说“张恨水的理想可以代表一般人的理想。他喜欢一个女人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红绸旗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我们还知道,鲁迅把张恨水的小说买给母亲看。五四那一批旗手,理想主义高扬,关心谈论的都是大问题。晚他们一茬出道的张恨水,却放弃了这些宏大关怀,回到了私人天地。这固然有个人兴趣的原因,比如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分道扬镳,但也有“时代的召唤”。张恨水自己曾说:“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一见着面,便问《啼笑因缘》,这不能不使我受宠若惊了。”老舍称张恨水是“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在后来那些讲求思想性、革命性的文学史上,张恨水的位置大幅下滑了,只能算作无法绕开的一个“当年很红”的的通俗作家。如果按“进步”程度来排序的话,张恨水倒也不冤。他自己便承认,二十来岁的时候“我的思想,完全陶醉在两小无猜、旧式儿女恋爱中,论起来,十分落伍的了。”张恨水的很多写作,都是市场导向的。有人说那些通俗小说,写的就是民国时期中国市民的白日梦。其实他这个名字本身就落伍,“恨水”取自南唐李后主的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据说萧红萧军的笔名,连起来便是“小小红军”,张恨水的不求进步便格外明显了。张恨水并非不问世事,他的散文里有颇多对世态的描绘,与自己态度的袒露。比如他在1926年4月4日的一篇小文里写道:“大丈夫当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贼既无力杀,露布且不敢作,奈何?奈何?民不敢言而敢怒,秦人已极可怜。处今日之世界,则怒亦不得。”但他只是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报人、文人的位置上,去观察,去感受,去发声。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胆怯的态度。但我却忍不住感慨,当时的报纸还能容得下文人这个物种,可谓报纸和文人的双重幸运。张恨水在北京《世界日报》的时候,曾与作者、读者约法三章:(一)绝对不谈大问题。政治上也罢,社会上也罢,只拣些琐碎的事来说。好像人家吃面包,我们只在桌上去搜集些面包屑。(二)绝对不批评大人物。我们以前就犯这个毛病,蚍蜉撼树,要想——而实在不平的事也太多,管得了吗?(三)不研究高深的学问。这条似乎累赘,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哪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不过凑成三章罢了。不知当时的人读了这三章是何感受。我今天读来,很佩服张恨水的诚实。有几分胆量说几分话,不讲大话不讲空话,也不给人制造“我很勇敢”的误会。所谓术业有专攻,同样作为文人,我得承认我们有一种本事只谈面包屑却让读者相信这就是面包的。对于大问题、大人物,不敢言也不敢怒,不过他倒是敢把这些都明明白白说出来。不过要是只有这份诚实,还不够格成为文人。我对张恨水的喜爱,主要在于他的文章有趣,那是从古代那些著名文人一路传下来的趣味。这种趣味而今已如海上仙山,无处寻觅。比如他在北京居住时,听不到芭蕉夜雨,竟想到拿玉米杆子来平替:“京中若不能多得芭蕉,则于窗外辟地半弓,种玉蜀黍数十株。入夏披离直上,如荒园丛竹。夜雨能鸣,亦催诗之符矣。”中国式的文人情趣,全在一“当”字。“无事以当贵,
其他
居住手记 | 背靠城市,投身湖泊、丛林和村落
[Image][Image]©[Image]LOCATION:上海HOST:艾草几年前,在《乐活》杂志的一次访谈中,我们以“城市生活逆行者”自居,寻求避走山野、临溪而居的生活,但实践下来,确实有“乌托邦”一厢情愿之嫌,尤其是,远离城市意味着远离多样的美食、美妙的戏剧和有趣的小店,...
其他
很多道理一旦讲出来,我们就已经输了
文|西坡我现在的状态是,一看新闻就抑郁,可经常还是忍不住。不过我渐渐得出了一个哪些新闻可以思考哪些新闻不必思考的标准,那就是只忧天下不忧国。这是顾炎武的说法,“有亡国,有亡天下”,保国,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所谓天下,就是人心与社会。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人心无所敬畏,社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8月24日,贵阳飞上海的一架飞机上,两位女士因为忍受不了一位一岁多的小女孩的哭闹,将其从爷爷奶奶身边带走,关到飞机厕所里进行“教育”。现场视频显示,小女孩一直在撕心裂肺地哭喊,两位女士却冷血之极地继续“教育”:“不哭了就可以出去”“你是听得懂的乖宝宝”“不哭了阿姨带你找奶奶”。我知道近年来我们的社会中发展出了一种强烈的仇视孩子的情绪,但在看到这件事之前,我不知道情况竟然恶化到了如此程度,不是七八岁、三五岁的孩子被针对,而是一岁多的孩子都会遭到如此无人道的对待。这两位成年女士对这个一岁小姑娘的“教育”,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成语,率兽食人。无论两位女士的语言是怎样的“理性平和”,她们都是“兽”,因为她们知道自己在使用暴力,她们在享受对弱小生命的变态支配欲。而无论这个小女孩是怎样的哭闹,她都是现场唯一的人。这就是兽性对人性的欺辱与霸凌。而无论是小女孩的爷爷奶奶还是航空公司,竟然允许“兽食人”场面的发生,都难逃其责。这件事是在网络上发酵起来的。但是很多网友语气中的犹豫也让人感到不安,比如“这是霸凌吧?”“被陌生人带去立规矩,怕是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难道这件事的是非对错如此难以判断吗?恐怕在飞机上和网络上,许多人的心态都是这样的,他们竟然觉得这是一件可以商榷的事。陌生人岂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她们的所作所为,与教育又岂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行文至此,有一句话盘亘在我胸中不能不吐,这也是我近年来常有的一种心境,那就是:很多道理一旦讲出来,我们就已经输了。文明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水源,最核心的那些规则,不是用来争辩的。因为当我们退到家里进行战斗,说明城墙早就失守了。一个社会如果连怎样对待孩子都要从一加一等于二开始讨论,这个社会已经落入蛮荒了。关于当前的生育率困境有很多种解释,历史的,经济的,政策的等等,但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那些未出生的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好像有点玄学,但并不尽然,就是说,是那些身处另一个世界的孩子做出了选择,他们的选择就是不出生。继续阅读仇恨是一门生意
其他
穷得只有宏大叙事了
文|西坡米沃什说,以一句话为家。我最近找到的一句话就是:敢于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与自己有关。前几年网上流行“认知”,很多人靠着批发“高级认知”发了财,而那些想要依靠购买“高级认知”实现人生逆袭的,多半落了空。现在很少有人谈“认知”了,这年头,知识跟明星一样容易过气。我写过这么一段:房价涨的时候,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致富榜样,没赢的想追上,赢了的还想赢,所以大家想买点知识快速把自己武装起来。等到房价滑落,大家一方面没钱了,另一方面发现买来的速冻知识没什么用,所以风口就结束了。大概就这么一回事吧。归根结底,大家不是为知识买单,而是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买单。在许多人看来,“认知”就像手里的牌,人生就是抓牌、打牌、偷牌、换牌,“高级认知”就是大小王、四个二。当我认知到众人心目中的“认知”是这么一个玩意的时候,我便不想使用这个词了。但事后想想,实在有点心疼“认知”这个词,使用者不负责任,语言有何辜呢?这两年我用得更多的是“感知”,但愿“感知”比“认知”活得更久一点,别被他们发现。无论“感知”还是“认知”,讲的都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连接方式,严格来讲它们没有区别。无法感受到的东西自然也无法认识,所谓要在事上磨,磨的就是自己的感受系统和反应系统。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了新比喻,教育就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提示工程。题海战术已经毫无意义了。填鸭式教育的危害,就好比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下面这段话,是我给ChatGPT布置的题目“使用过拟合这个概念,来阐述填鸭式教育的错误”,ChatGPT返回来的答案:填鸭式教育类似于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问题,过拟合情况下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优异,但在新数据上表现不佳,因为它记住了噪音而非实际规律。同样,填鸭式教育使学生通过记忆大量细节应付考试,却缺乏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这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创新能力,学习兴趣降低,无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效解决问题。改进填鸭式教育需要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加互动和实践,通过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适应能力和实际表现。其实古人总结得很好了,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语言塑造人类思维》这本书里说:“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概念,是语言和思维科学的基石。但单一的符号系统只能让你走这么远。获得和使用多种符号系统不仅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能改变大脑本身的结构。这种效果并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脱胎换骨的。”“为己之学”是改变自己,进而改变自己看到的世界。“为人之学”则只是鹦鹉学舌,打个信息差,希望侥幸赢两个铜板。我常常发现,很多人的头脑里,穷得只剩下宏大叙事了。在封闭的自我意识和无能为力的天下大事之间,就没有他们感兴趣和愿意持续投入脑力心力的事情了。今天忍不住在一个群里发了一通感慨:“有些破罐破摔的话语自身,也未必不是另一种自我洗脑。洗脑式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落地,高举高打。操持这种语言的人,往往自以为很高明,但实际的思辨能力有限。“说到底,姿势是很容易复制的,但知识很难获取。纵使在最黑暗的时代,知识也依然有生长的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反正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远离各种毒性语言,活自己的。”冷静下来,可能对这些人也不应该嘲笑,而只应该感到悲哀。很多人是从小到老,没有机会与美好的事物发生关系。回过头来讲,讲米沃什那句话,他其实做了解释,人为什么需要“以一句话为家”,他说,“不是为了让名字留在后人记忆里。这是对于秩序、节奏、形式的无名的需要,这三个词对抗着混乱和虚无。”继续阅读当事物败坏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反对它了恶人从来不内耗
其他
当事物败坏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反对它了
文|西坡我发现很多人的精神状态是,对自己厌恶的事物时刻关注,鸡毛蒜皮的动向都了然于胸;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却总是吞吞吐吐,欲语还休。我自己曾经就是这样,后来一些尴尬时刻让我痛定思痛,开始正向地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世界如果一直这个鸟样,难道我们就不活了吗?恰好在我思想转变的时候,读到孟子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里的“殉”不是“殉情”“殉葬”的意思,而是指跟随。这句话跟《论语》里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一样的。从孔子和孟子的诸多言行都可以看出来,他们从来不主张为昏君乱民随意舍弃或者挥霍自己的生命。孟子的意思是,天下有道,贤人得到重要的位置,道就可以跟随自己得以推行;天下无道,小人窃据高位,那么贤人只能以身守道。即便避世独处,道也可以像北极星一样引领自己,这叫以身殉道。我们读陶渊明或者读梭罗,都会发现他们不是享乐主义者,而是在日常的劳作与休憩中每时每刻都在参悟宇宙间的真理。他们过着严肃的同时也是惬意的一生。如果因为天下混沌便轻率敷衍地使用自己的人生,那还真是“以道殉乎人”了。当事物败坏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再反对它了。批评是一种默契的游戏,只有在深厚、健康的土壤里才能发育出来。比如在中国古代极少数王朝的极少数时期,当权派与反对派是有这种默契的,他们都知道自己掌握的不一定是终极真理,为对方保留一条活路便是为系统保留另一个选项,也是为自己保留一条退路。而到了双方非要斗一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不管是鱼死还是网破,整个系统都已经输了。而那最初的赢家,风光不了多久,便会迎来更没有底线的挑战者。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大多数时候,都是这种疯狂逐底的游戏。我现在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印象,我自己想想都觉得好笑。当别人静好的时候,我批评。当别人抱怨的时候,我静好。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心里早就走完了全程。当大家还在cos叶文洁的时候,我已经进入章北海了。不过人的心智模式是有惯性的,从反向切换到正向,需要独自驶过一段不短的航程。我们谈论自己厌恶的事物,很容易找到一些看起来很高明的姿态和话术,我们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高明。而当我们一开始谈论自己热爱的事物,却会四面受敌,到处投来“这人好傻好天真”的目光。可是好傻好天真又如何呢,就让他们高明去吧。创造自己的活水,需要一个过程。熬过最开始的不适应,继续往前游,你会感受到海水变蓝的惊喜与安慰。法国思想家米歇尔·亨利在二战期间法国崩溃之后,加入了游击队,那段经历帮助他发展出了极具洞见的生命现象学。做一名游击队员,必须处于一种地下状态,一种匿名状态,必须隐瞒自己的想法,甚至自己的行为。他说:“归功于这种持续的伪装,真正的生命的本质向我揭示出来,也就是说,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见的。在最糟糕的时刻,尽管世界极为残酷,我在自我之中体验到了真正生命,如同一个有待保护的秘密,这一秘密也保护着我。这是比世界的显现更深刻、更古老的一种显现,规定着我们的人之为人的条件。将人定义为’政治动物’,这样是不对的。”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在书上划下了深深的线,我感到在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有着超越时间超越文化乃至超越文明的异常古老而牢固的联系。还有这句:“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就明白了,个体的拯救不可能来自世界。”继续阅读过一种在岸的离岸生活阴沟里出不了大鱼
其他
恶人从来不内耗
文|西坡我发现,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刷一刷底层人民吵架的短视频,特别解压。贵在真实。真实的东西最能抚慰人心。那些有了头衔或者有了财富的人,首先做的就是包装自己,要从他们身上找出点真东西,可太难了。当然短视频也是个名利场。我们看到的真实,很多时候只是别人知道我们想看,所以开发出来的预制菜。还有一些素人本来是真实的,有了流量之后,就不再真实。但总的来说,更多的真实还是在民间。在这个日益艰难的时代,与其琢磨庙堂之高,不如多亲近亲近江湖之远。今天刷到一个账号,当宝贝一样来回翻看了半天,还分享给了朋友。北方农村的一个姑娘,每天和自己奶奶斗法。我到了也没看出来是真的还是演的,但既然达到了这个效果,就不用在意真的假的了。姑娘的人设是农村大龄未婚女青年,泼辣、毒舌,她奶奶的人设是农村蛮不讲理的老太太,重男轻女,撒泼打滚,口吐芬芳,需要消音的那种芬芳。这老太太就是一个典型的小恶人。即便是演的,我感觉身上多少带点原型。一开始看着很讨厌,那种熟悉的讨厌。但看多了之后,不知不觉思考了很多道理。虽然是小恶人,可小恶人身上也有中恶人、大恶人的影子。最让我惊讶的是,这种恶人你看多了他们的嘴脸之后,明知道他们是恶人,却不怎么讨厌他们,甚至会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奇怪的魅力。我后来就一直琢磨,恶人身上这种臭豆腐式的魅力到底是什么。我发现很关键的一点是,恶人从来不内耗。他们欺软怕硬,无是非、无原则,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便宜就占没便宜下次再说,可以突然翻脸也会明哲保身,但他们从来不内耗。不内耗就是说,他们从来不让前一刻的行动与话语影响到这一刻的行动。永远流畅,永远丝滑,永远活力十足。你要是说“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那说明你还不是恶人,因为你已经启动了感受尴尬的程序,只是说服自己把尴尬放下,忘记,遮掩住。对恶人来讲,啥叫尴尬?他们的程序里识别不了这种东西。他们就是按照利益的原则、强弱的原则,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姿态,像草履虫一样随遇而安。因为不内耗,恶人有充足的精力去算计,去斗争,去撒谎,去表演。恶人的内心是没有纵深的。好人拿自己的那套道德程序去揣测坏人的心思,每次都会中圈套。他们不是看见善恶之后决定去做恶人,要是这样的话他们早就内存不足了。他们体内没有分辨善恶的程序,如果你看到了,那是他们为了骗你而伪装出来的。恶人身上散发出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算力充足。大多数普通人不想当恶人,却也会对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敬而远之。也就是说,普通人身上有道德程序,也有利益程序。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两种程序之间摇摆、纠结,结果是哪边都不得清爽。所以他们看见恶人,先是厌恶,人怎么能这样活,然后是诧异,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最后可能会心生一种自己也不愿意承认的羡慕,人这样活才够本啊。但是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还是会陷入道德与利益两种程序之间的黏稠地带。我的主张是,普通人还是不要羡慕恶人,因为你做不到,你要能做到早就做到了。归根结底,一个人缺乏道德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而只是人性的残缺。但普通人可以适当借鉴恶人的不内耗,那就是对于认同的核心价值,不解释,不纠缠。谁敢破坏你的核心价值,直接发起进攻,让对方感到痛。因为许多人只会通过疼痛的记忆来划定自己的边界,他们不关心是什么让自己痛的。但你如果不能在他们身上造成痛感,那么他们就会无视你的核心价值。继续阅读短期悲观,长期乐观阴沟里出不了大鱼
其他
仇恨是一门生意
文|西坡真没有想到,中金公司一个女员工的死亡,竟然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一开始看到,我都没想到需要写文章来谈这件事。虽然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把这个女孩的死亡跟经济形势做关联,但我觉得这种关联很牵强。经济确实在下行,女孩也经历了降薪,但即便降薪之后,她也依然是高收入群体。而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最需要社会关心的当然是真正缺乏保障的低收入人群,他们才是木桶的短板。我对公共事件的理解可能比较原教旨,我认为公共事件得是跟公共利益有关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假,但没有多少公共性可言,更多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房价、降薪、家庭关系、心理疾病,到底哪一个是最致命的因素,目前没有看到明确的答案。我更担心的是,“经济下行导致女孩死亡”的叙事逻辑过度流行,会造成不好的示范效应。不过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有那么多人从这个女孩的死亡出发,去批判“金融精英成功人士”的高收入乃至他们的“黑心”。还有一套嘲笑死者认知水平的说法流传广泛,摘录一条:“更搞笑的是,拿着百万高薪,名校科班出身,居然会选择在23年下半年上满杠杆买房。实在太菜了”。从这些言论中,我感受到一种比经济下行更冰冷的东西。这些人看不见发生在同类身上的不幸,他们只懂得拿别人的死亡,去证明自己的正确。时至今日,我对人间已经没有太高的期许。我知道恨意无处不在,我甚至可以接受一个社会很多时候是靠互相鄙视来维系的。假如说女孩还好好地活在世上,那些长舌妇一样的大V不小心得知了她的学历、收入,那么他们捕风捉影去攻击她的名校身份也好,含沙射影去批评金融行业的收入水平也好,都在我的预料范围之内。可这名不幸的女孩已经命丧黄泉了啊,这些人还要如此肆意地宣泄仇恨,如此冷漠地洋洋自得,真的突破我不断降低的底线预判了。一个无辜的逝者,也能被当作既得利益群体的典型来批判?有人讲医生多么苦,农民多么苦,工人多么苦,他们的收入却还不如这名女生。这是一种鸡贼而残忍的叙事方式。医生、农民、工人的收入如果是被剥夺的,难道是被这个女生剥夺的?如果说金融行业的收入水平是畸高的,难道是这名女生造成的?如果真的需要治理金融行业,难道需要拿这名女生当突破口?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讲这些话的人不是不明白,他们只是寻找一个足够安全的靶子,去勾引人群中隐藏的那些不定形的怒火。经济下行的阶段,真正需要担心的就是这些东西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人们会不知不觉失去很多东西,分辨力和同情心都是需要心理能量来支撑的。假如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失去心理能量,那么人们对于远方的故事、远方的人就可能失去理解的欲望和同情的本能。而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良心坏掉了但嗅觉极灵敏的家伙,不时地替大众找出一些仇恨的对象。给每一个清白的人泼一盆脏水,给每一个不幸的人找一个活该的理由,便是他们最拿手的把戏。仇恨是一门生意。继续阅读短期悲观,长期乐观阴沟里出不了大鱼
其他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文|西坡我说我现在的生活主张是,过一种在岸的离岸生活。不少朋友表示认同。也有人说,这是不是一种逃避?当然是逃避。如果不是眼前有我们不愿认同又无法搬动的大山,又何必在思想里拐这个弯。但我觉得这个弯是值得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逃避,有意识的逃避总好过无意识的逃避。比如最近某金融公司一名女生不幸离世,网上有些人的反应竟是“对金融从业者没好感”,这是连兔死狐悲的生命本能都丧失了。无冤无仇,只一个“金融”就让他们逃避了自己的人性,可以算作现代恐怖故事之一种吧。假如我们记着自己在逃避什么,知道自己是为了保存什么,那么就有可能在逃避中创造,乃至在逃避中重生。就像永州之于柳宗元,黄州之于苏东坡,更不用说在他们之前的陶渊明。元好问在金国灭亡后被蒙古人俘虏,他没有以身殉国,却写诗说:“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其他
阴沟里出不了大鱼
文|西坡那天在看财经新闻的时候,我突然想,一个人手握千亿美金级别的财富是什么感觉。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人进入了这个俱乐部。实在没有办法想象这样一笔财富。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下边的几项肯定不需要考虑了,那么只需要考虑自我实现、自我突破?会不会也很无聊?还是说,会有一波人专门开发并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会有什么常人想不到的花样吗?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真的没什么想象力。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在人格上,在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上,没觉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此庞大的财富掌握在个体手上,对人的心性、意志会产生何等影响,可能对超级富豪自己也是个新现象吧。把千亿美金的个人财富换算成我们收入的多少多少倍,是没什么意义的。到了这种量级,游戏的属性就发生变化了。尤其像马斯克这种,凭一家私营企业几乎垄断了“地-天”通道。你说他玩的到底是什么游戏呢?假如将来火星移民真的实现,火星会不会独立?鲍曼说,在全球化时代,权力和政治已经分开。“半个多世纪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民族国家还是最高机构。在其领土内,从各方面来看,民族国家都是主权者——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都如此。现在情况不再如此。权力已迁移到政治之外:首先,迁移到跨国公司统治的全球空间;其次,迁移到无法通过民主来引导和控制的消费者市场;再次,迁移到公民身上。”这几年出现的所谓逆全球化,就包含民族国家与跨国公司之间博弈的意思。但我想,全球化这个大势想必是不会逆转的。按雅斯贝尔斯的说法,现在及以后只会有人类史,不再有地方史。我是相信这一点的。不过我在琢磨当今这些超级富豪的时候,没觉得恐惧,反而有点子兴奋。排在全球富豪榜最前边的那些,大多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们的财富积累过程不仅是透明的,而且相对很干净。想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吧,马斯克不需要杀死自己的弟弟逼自己老爸让位给自己,他甚至不需要跟自己的出生国南非发生什么关系,黄仁勋是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东亚人也不妨碍他全世界指点江山。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变化了。虽然我们离硅谷很远,现在中美关系也不好,但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特斯拉仍在大街小巷跑。我正在用苹果电脑写文章。如果你不是足够不幸,一个现代人有很大概率可以清清白白过此一生。阴暗的角落当然还有,但人类中最聪明最勇敢的那些,不需要天天琢磨怎么互相杀死。事实上,如果一个地方还需要人们去研究阴暗的知识才能存活,那么这个地方就无法涌现出人类最顶尖的人才,这个地方本身在人类文明史上会不断趋于边缘。阴沟里出不了大鱼。不可能再有一个野蛮部落,像历史上的蒙古人那样,突然从神秘的角落里杀出来,依靠暴力和恐惧征服其余的人类。意外仍然可能发生,但概率很小很小。这为我们如何度过余生,提供了一个基础的保证。我想,一个人要想做第二个马斯克、黄仁勋,当不至于去读什么韩非子、商君书、厚黑学。我一直不喜欢批评消费主义、原子化个人之类的东西,因为不管它们如何不好,都是一种相对公开透明的游戏,一个人可以凭借公开的知识和理性的思考予以克服。我最恐惧的是,人被迫局缩于封闭的区域,看不见人类的过去与未来,终日只能与次等的知识与劣等的情感为伍。那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我最近想出了一个生活主张:过一种在岸的离岸生活。继续阅读什么都不相信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了
其他
赶紧从平台断奶,我是认真的
文|西坡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的判断,这是一个人人各自为战的时代。在过去的繁荣期或者说膨胀期,起来了大大小小许多平台,甚至都搞出一个“平台经济”的新名词。其中不少曾经风生水起的平台,要么已经原形毕露、灰飞烟灭,要么也是黔驴技穷、苦苦挣扎。这些平台的成员,不需要提醒,早已经主动或者被动与平台进行了切割。但还有一些表面上依然运转良好的平台,外部人乃至内部人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时间会对它们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会让它们过去的魔法失效,水面下的礁石、沉船会陆续暴露出来。过去有一句话,别把平台当能力。现在话要反着说了,别把平台不行当成自己不行。有朋友特别喜欢做趋势分析,最近比较悲观,不管看向哪里,都找不到增长点。我觉得,这种分析未免太被既有平台格局限制住了想象力。对个体来讲,在艰难时代,注意力要用来寻找缝隙,而不是跟随趋势。首先,便是尽快从平台断奶,不要再跟着自身难保的泥菩萨念经。我当然不是主张你连夜辞职,我说的是精神上的断奶。从前有朋友老是抱怨工作单位,抱怨甚至成了我们每次见面时的保留节目。一开始,我给他支招怎么对付变态领导,劝他辞职找工作,大好青春不要瞎耽误功夫。但是后来,他还是那份工作,甚至他的领导都已经变了,他还是坚持抱怨,抱怨领导,抱怨单位。后知后觉的我,这才明白,这份抱怨里边其实隐藏着一种依赖。有物质层面的不得已,但更多是精神层面的难舍难分。我发现很多人从家庭到学校再到职场,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集体。他们可以忍受恶劣的家庭关系,忍受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忍受职场PUA,只为换得一个可以持续抱怨的对象。总之为了避免孤身面对世界,人们什么都愿意忍受。我不知道这种不安全感到底是怎样养成的,以及为何如此普遍,但它确实催生了很多不合常理的事物。比如满世界的网红博主都管自己的受众叫家人,大家就这么缺家人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意义贫困,许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意义贫困催生了许多畸形的社会现象,所以我发了个朋友圈说:当足够多的人足够充分地成为自己,我们社会的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意义只能向内索取,依附于平台,不管什么样的平台,都是饮鸩止渴。马斯克的暴力裁员被许多人诟病,说他不近人情,但我觉得,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资本家的冷酷也是一种警醒,公司就是公司,合则来不合则去,大家别讲那些有的没的。如果马斯克错了,那么市场会惩罚他。该讲商业的地方大讲道德,一切都粘粘乎乎,最终成就不了伟大的企业,也成就不了伟大的个体。而平台的实质性进步,必然离不开个体的底线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否则它能把你当螺丝钉来用,为什么还要把你当人?经济形势如此,我当然不会鼓励非理性辞职。但从平台断奶是当务之急。每值此种变局,个体的适应性、灵活性都要优于平台。不要担心平台会伤心,那是一个没有人格的东西。事实上,当你摆脱情感上的依赖性,只拿利益交换来衡量彼此的关系,平台可能会更离不开你。你自己,才是唯一值得依赖的平台。继续阅读要不要学点厚黑学
其他
要不要学点厚黑学?
文|西坡【做题家写给做题家02】做题家从校园进入真实世界,面对的第一个疑问是,要不要学点厚黑学。我一向是厌恶厚黑学的,因为我觉得这是自降人格的一种生存方式。我的成长道路上,一直都有人预言,这孩子认死理,以后会吃亏的。吃亏是委婉的说法,直接的说法是“会被社会淘汰”“会饿死”。非常遗憾,我现在还活着,可能比这些预言家的生存状态更好。我发现,那些心眼子多的人,往往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其实原因很简单,人的算力是有限的,在芝麻大小的事情上耗费了99%的算力,自然就看不见房间里的西瓜和大象了,遑论窗外的风景。所以,算计太多的人通常是不会算计的。算小账吃大亏,是他们的人生常态。而我们这些“认死理”的人,可能早一些年会踩一些坑,错过一些投机机会,但越往后走,身上反而会越来越轻,道路越来越宽阔。这是少私寡欲的好处。我也有过后悔的事,但每次后悔的都是自己不够老实,竟然想模仿他们的捷径思维。反省之后发现原因有二,一是贪心发作,二是耐不住寂寞。现在算是比较老实了。其实在一个羊群型社会里,虽然很多羊都幻想自己是一头狼,对着书本视频模仿狼的姿态、嚎叫,但因为缺乏直观经验,学习的结果总是四不像。所以倒不如认真研究身边的羊,他们都往一个方向涌动的时候,你就得当心,因为真正的好事不会让那么多羊同时知道的。不时跟他们反着来,你才能找到水草丰美的栖息地。这可能是一种逆向厚黑学。不是为了害人,而是为了自保。不是为了多吃多占,而是给自己预留生长的空间。有人问,你是狼是羊,我说我们不如做豪猪。豪猪是一种植食性为主的动物,在极少数情况下,也会吃一些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豪猪以其身体覆盖的坚硬刺毛而闻名。这些刺毛是中空的、带有倒钩的坚硬结构,能够刺入掠食者的皮肤并造成疼痛和感染。在面对潜在威胁时,豪猪会发出警告姿态,包括竖起刺毛、发出嘶嘶声或咆哮声,并用脚拍打地面。这些动作可以吓退许多掠食者,使其不敢靠近。必要时,豪猪会将刺毛刺入掠食者的身体。我后来也发现,年轻人对于厚黑学的兴趣也要分情况来看。有些人是品质有问题,还有很多人,只是想要学一些防御技巧,免得步入社会之后,被人当作肥美的猎物看待。奈良美智画的那种凶凶的,甚至拿着小刀的小女孩,表现的就是这种状态。关于如何防御性地练习做一个“坏人”,我是乐于总结并传授相关技巧的。有些环境确实很恶劣,你把内心的善良礼貌表现出来,别人就会轻视你,嘲笑你,占你便宜。你表现得像个“坏人”,他们才会发现你身上的优点和不可替代之处。但不要尝到“变坏”的好处,就真的同流合污,因为那样你反而不特别了。很多做题家在练习“变坏”的道路上,没有把握住这个分寸。我们只需要学会隐藏自己。简·赫斯菲尔德在探讨诗歌的隐藏技巧时,引用一位生物学家的说法:“对于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而言,隐藏是一种默认条件。可见性通常会让你付出生命代价,或者至少付出一顿食物。性或毒性的广而告之是任何有脉搏和有感觉的生物想要引人注目的唯一原因。……野生动物通常会因为总是被人观看而感到恼火。由于隐藏是默认的,因此可见性是一种奢侈。褐色色调很少是富贵和皇室血统的象征。我们隐藏起来时感到最舒适,但我们却渴望被人看见。”我们渴望隐藏也渴望展示,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自己的同时隐藏自己。这要求建立内在的复杂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当你变得气象万千,就没人可以轻易穿透你。这比机械学习一些包装技巧要有效得多。现在很多人在算法的调教下,变得越来越没有纵深了。输入和输出之间,就是一条平滑的轨道。他们自以为机智地抓一些树枝挡在头上,其实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猎人的眼睛。所以我说,你的不可理解,才是你的安身立命之处。要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复杂性。继续阅读做题家写给做题家:欢迎来到真实世界每年高考,都让人怀疑教育
其他
不翻车的网红是不完整的
文|西坡抬头一看,又有网红翻车了。不知道有没人跟我的反应是一样的:这人谁啊,怎么我不认识,就已经塌了?不用管我说的是谁,过几个月、过几年再看,依然能对得上。上网时间足够长的人都知道,某天某月哪个网红会翻车是偶然,但所有网红的命运延长线都指向翻车,这是必然。昨天在我们的秘密基地,韩老师说到一个绝妙的比喻。安迪·沃霍尔曾经预言: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做十五分钟的名人。那是上世纪70年代,电视时代,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他所说的未来了。网络生产和毁灭红人更加高效。一个人突然就红了,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一堆人分析这个原因那个原因。不久莫名其妙翻车了,翻车理由多种多样,又一堆人论证他们如何傲慢如何活该如何德不配位。可是在外部人看来,楼起楼塌的那些理由,都是可轻可重的。此为知识背景。重点来了,韩老师说,这是罗马角斗士啊。罗马的角斗士在一场胜利之后会受到欢呼,如果他连续多场胜利,就会红遍罗马,甚至会有贵妇人与他幽会。不愿意读历史书的,可以参考美剧《斯巴达克斯》。就跟今天的网红一模一样,大家似乎忘记了接受欢呼的角斗士随时会丧命,以及这只是一个自己无法决定生死把性命交给看客的职业。接下来,这个幸运的角斗士只能一直保持胜利、持续接受欢呼,直到失败的那天。那天,他会送命,一个新的明星诞生。这就是今日之网红,以及今日之翻车。不要忘了,角落里还有许多无法挺过第一关的角斗士。小钟哥补充说,古罗马主宰角斗士命运的是贵族,今天捧红那些网红的看起来是网友其实是平台。神话的成就与破灭,都是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更符合平台的利益诉求。人类的命运就是这么几个主题。我现在想到的是,现今这些平台在应对那些网红和MCN的时候,会不会借鉴古代的帝王术,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唐王朝与藩镇的博弈等等。在网红塌房的舆论中,仔细品味一下广大群众对网红的爱憎交织,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信息,可能还有点恐怖。从出身来讲,这是离群众最近的一个有钱人群体了,网红的名气和财富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积累起来的。因为亲近,人们才会追捧他们,期待他们中的一部分走红,代表自己跻身成功人士的阵营。这表明我的环境并非完全没有出路,只是我还不够努力不够幸运。这是一种代偿,一种慰藉。但是当这些人真的走红之后,粉丝的心态就会复杂起来。表现为对网红的一言一行严格审视,拿着放大镜观看,天天开会讨论,核心议题就是看这人有没有背叛阶级弟兄。由于舞台上下的双方昨天还是一样的人,知根知底,所以一挑一个准。网红常犯的错误,就是粉丝想犯而没有机会犯的。网红遭到的审视,比一般的演员、歌手更加严格,而他们接受的相关训练则微乎其微。当一个网红倒掉时,不排除有的粉丝会真的伤心,但更多的粉丝收获的是一种不便为外人道的满足。他/她本来就不是全凭自己的才艺起家的,而是靠我们的选择。他/她要一直红,很可能就会脱离我们,即便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是可疑的。他/她倒掉,我们就放心了,而且这说明选择让谁红的权力依然在我们手上。体面人家的孩子是不大会做网红的,因为他们能看见更多的上升通道,提早做好相应的准备。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看见这一条摆脱地心引力的上升之路,竞争的激烈只是一方面,即便他们真的能像鲤鱼一样跃上龙门,那些曾经陪伴、托举他们的其他鲤鱼,也会随时在他们身上伸张自己的主权。也就是说,一个网红的体内,早就预埋了引爆自身的弹药和引线。不翻车的网红,是不完整的。我对网红这个职业不很了解,但我猜每个网红在他们的生命周期里,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都在紧张练习着拆弹技巧。没有一条鲤鱼是容易的。行文至此,心下恻然。继续阅读取代房子,刮刮乐成为新的刚需这个社会为啥这么压抑
其他
取代房子,刮刮乐成为一种新刚需
文|西坡最近的文章有点沉重,以至于有朋友看见上一篇的标题,问我是不是涉嫌贩卖焦虑。我说这年头,焦虑早就贩卖不动了。写阅读门槛这么高的文章,还有人看,我很知足。这是一个刮刮乐的时代。那天看到一个新闻,标题就把我看懵了——《官方回应刮刮乐大面积缺货:督促指导省市彩票机构进一步优化,保障即开票供应》。这里边的官方在回应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我是这么体会的,就好像我打牌抓到俩大王四个二然后故作镇定跟对家讲,这啥破牌,全指望你了,我好好配合。看来真没必要操心财政缺口。当时也闲,我搜了一下,发现今年的刮刮乐新闻特别多:《西安:3月1日起领结婚证将获赠1张刮刮乐》。网友评:“寓意明确,婚姻就像一张刮刮乐,至于是谢谢参与还是一张大奖只有刮开了才知道。”《上海:身无分文男子刮掉面值2.6万元彩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男子交代,自己身无分文,且名下无房无车,其本意就是想通过先刮彩票,中奖后再支付的行为来搏一个翻身暴富,正是这种赌徒心理,导致其越陷越深、越欠越多。《武汉:两男子配合“调虎离山”,偷走彩票店90张刮刮乐》。看完这些,我觉得这个时代太抽象了,自己俨然已经活成了岸边的一个老实人。想暴富为什么不直接去偷钱,而要打刮刮乐的主意?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运气,还是过于相信刮刮乐的公信力,还是无法拒绝刮一下的参与感?我还想到一个技术性问题,万一他们偷走刮刮乐,中了奖,怎么算?我想法律应该是不承认的,建议彩票店赶紧张贴告示“偷了没用,中奖不算”。灵感借鉴“光缆没铜,偷了没用”。我又想,刮刮乐的大面积缺货,没准是有一种深层寓意的。其原理或许与所谓的口红效应类似,即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会压缩大宗开支,但会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给自己一点心理慰藉。作为一个比喻来讲,刮刮乐比口红好多了,形象生动,可以表达人们对即时满足的追求。尤其在汉语里,“刮刮”还是一种声效。刮一刮,你就能呱呱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刮刮乐或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中,唯一的一种刚需。我说的不光是这种形式的彩票,还会有其他很多形式的刮刮乐。比如我发现社交媒体上的人,脑回路越来越短,我们说的标题党、震惊体、阴谋论都属此类。这也不能全怪平台和作者,读者端也要平摊一些责任,许多读者的要求就是,不要跟我讲这么多,你就告诉我该哭还是该笑,该骂这个还是该骂那个。你要说这事我也不确定,我们一起想一想,一大半人已经骂骂咧咧离开了。一茬一茬的网红人物、网红现象,大概也源于类似的受众心理。你就告诉谁又火了,什么又上热搜了,什么地方的小吃又开始排队了。至于这些人物、地方、食物背后,有没有值得说道的东西,有是最好,没有现编也无所谓。人们需要的是火本身,火既是现象也是原因,既是结果也是动机,火是自我预言的奇迹。这是一个渴望奇迹的时代,最好是立等可取的奇迹。我们的猜测是有数据支撑的。“2024年1月-3月,全国累计共销售彩票1494.66亿元,同比增加246.42亿元,增长19.7%。”而不同类型的彩票,增长幅度是不同的。“其中,即开型彩票销售额增幅最高,1-3月期间销售389.75亿元,同比增加174.85亿元,增长81.4%……竞猜型彩票销售579.49亿元,同比减少2.75亿元,下降0.5%。”我都来买彩票了,你还让我竞猜,活该逆市下跌。博尔赫斯有篇小说《巴比伦彩票》。在他虚构的巴比伦这个神秘国家里,彩票最初是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游戏出现的,彩票中奖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奖金。然而,为了增加悬念,游戏操纵者增加了一些号码,这些号码的彩票持有者需要缴纳一定的罚金,而不是获得奖金。后来,制度发展到拒不缴纳罚金者就会被判一定的狱刑,最终这一制度扩展至许多非货币性的奖惩方式。彩票游戏逐步变得更加随意、更加具有强制性和无所不能,并且越来越神秘。所以才有了小说开头的一幕:“正如所有的巴比伦人一样,我当过总督;正如所有的人一样,我当过奴隶;我有过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受过屈辱,蹲过监狱。瞧:我右手的食指已被剁掉。”彩票公司实际变成了隐身幕后的实际统治者。但因为彩票公司“谨小慎微,避免一切招摇”,人们开始猜测公司是否还存在,有人说公司已经消失了几百年,有人说公司是永恒的。在小说最后,博尔赫斯提出最后一种关于公司的“恶劣的说法”,即“肯定或否认那个诡秘的公司的存在无关紧要,因为巴比伦无非是一场无限的赌博。”以上就是我想说的。继续阅读“这个社会为啥这么压抑”在历史垃圾时间,总要信点什么
其他
“这个社会为啥这么压抑?”
文|西坡后台有读者朋友问:“这个社会为啥这么压抑?”我回复以四个故作高深的大字:时代症候。他不满意,嫌太抽象,让我展开说说。好吧,不能装神弄鬼了。那就展开说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压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好文章讲究一个抑扬顿挫,生活也是一样,要是没有抑只有扬,人会出毛病的。参见《武林外传》佟掌柜吃了千年人参之后的状态。我们的教育,打小便要消除人的“灰暗消极”思想,殊不知看得见的“灰暗消极”并不可怕,因为缺少出口,“灰暗消极”慢慢转化成自我憎恨和相互憎恨,这些精神毒素才是可怕的。压抑之中的沉思,和压抑之后的豁然,都是美妙的享受。《桃花源记》里捕鱼人发现世外桃源的过程,可以看出陶渊明不仅懂诗歌而且懂空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要没有中间“极狭”的数十步,后面的屋舍良田便不会那么让人目眩神迷。到了唐朝,柳宗元对山水之乐做了总结和发挥:“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旷、奥就是扬、抑。扯远了?并没有。我们感受到的社会氛围也好,时代精神也好,与人在园林、建筑里产生的空间体验是非常相似的。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说起来可能有点玄妙,但人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存在,人的身体知道很多头脑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关于压抑发生的社会原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好比一条长长的行军队伍,首尾不能相望,但是前军突然停了下来,中军、后军按照惯性继续向前,于是人与人之间原本的空隙就会急剧收缩。假如前军不光停了下来,还要向后抢占中军的营地,中军反应过来之后再去抢后军的营地,那么后军里的普通小兵可怜兮兮站在荒野中,感受到的就不仅是压抑,而且是无助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最前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能感到整个队伍队形与士气变化的后军小兵。历史上,每当重大变化发生的时候,不管信息的传递多么隐秘,都有人能够捕捉到空气中的异样。1968年12月20日凌晨,诗人郭路生(笔名食指),从北京站乘每天一班的四点零八分的火车到山西农村。在此之前,他是一名主流价值观认可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勤奋读书,爱好文学,思想活跃,还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曾这样诠释个人与时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我将永远为你歌唱/那喧响激昂的波浪/我将永远为你倾倒/那碧蓝深沉的海洋”。到了这个时候,最高指示已经下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表面上看,离开大城市到广阔天地继续战斗的青年们依然是激情澎湃的。但是随着火车开动前的那“哐当”一下,郭路生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于是在火车上,郭路生写下那首著名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为一代人精神转折的标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是我的最后的北京短短几年,他那一代年轻人,从“我将永远为你歌唱”的小小主人翁,到坐上开往远方的火车,“一切都明白了”。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一定明白后来要经历的所有事情。但时代通过幻化为火车的“哐当”一声和车窗外的“手臂一片”,直接作用于诗人的心灵,然后借诗人的笔预言了一代人断线风筝般的命运。跟郭路生一起插队的知青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喜欢听郭路生念诗。“郭路生是唯一念诗能把我们念哭的人。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有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大概,在她们放声大哭之前所感受到而没有说出来的心情,也是压抑吧。这几年,我重读和新读了许多古诗文,其中的一条线索便是隐逸和山水,如陶渊明、白居易、袁宏道、张岱,眼下在读的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我发现,所谓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关于失败的精神,是那些被主流放逐或自绝于主流的人,于风筝断线的孤立与绝望之中,捣鼓出来的东西。“这个社会为啥这么压抑?”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一个周期性重现、延亘几千年的问题。如果非要使用骄傲的语气,也可以说,在压抑学这条保留赛道上,我们早就压出了风格,抑出了水平,领先了他们不知道多少年。鄙人不才,年未四旬,也已经是压抑界的一名新军了。前边兜这么大圈子,不过是为了显摆我对压抑学这门传统学科的熟悉。只是显摆完之后心生一种怃然,我知道这些做什么呢,年纪轻轻学点什么不好。我宁可自己不掌握这些压抑学的掌故,更加希望这门学问早点失传。不过我既然已经会了,面对这么对口的提问,就只能像GPT一样喋喋不休了。在这门学问被扫进历史垃圾箱之前,姑且可以记住以下知识点。其一,压抑是一种结构性的、长时段的外部力量,不必责怪自己。有用的话,可以责怪别人,但几乎你能找到的每一个别人也都觉得自己是压抑的。如果责怪他人没用或者不方便,尽快寻找个人的解决方案,才是正事。不要拿有限的生命,和无人格的一些事物赌气。把自我作为一个基本单位来想象和建设,珍惜仅存的元气,先谋生存再谋发展。其二,使用得当的话,压抑可以成为有用的力量。就好像珍珠里头是一枚沙粒。但切不要浪漫化,不要替那些倒霉的蚌感谢沙子。郭路生的后半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一下。但假如说,压抑已经成了你生活中难以挣脱的敌手,这里有一个友情提示:想象一个出口,对人有莫大的抚慰作用。桃花源是陶渊明的出口,考证桃源是否真的存在是很无聊的,因为当陶渊明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之后,它就已经存在了。每个人的出口是不一样的,哪怕在想象中。我从过去的那些失败者身上学到了一点,就是当压抑到了一定程度,改变世界的逻辑就要切换为精神的自我保存与世界的重新创造。可以借用露易丝·格丽克的一首诗来说明:世界曾经是完整的,因为它已破碎。当它破碎了,我们才知道它原来的样子。它从未治愈自己。但在深深的裂缝里,更小的世界出现了:人类创造了它们,这是件好事;人类了解它们需要什么,比神更了解。(《乳酪》节选)继续阅读总要相信点什么看谁先绷不住
其他
侠之大者,在朋友圈发疯
文|西坡看到一个话题:为啥年轻人不发朋友圈了。附带一项数据,微信总用户12亿,但每天只有3亿人发布朋友圈。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个数据的出处。这就是当前的舆论环境,人们热火朝天讨论的事情,既没有头也没有尾。不管了,且拿它下个饭。还在发朋友圈的人,总数量肯定不会太少。但朋友圈还值得一看的人,已经快要绝迹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微商胜似微商。有人是完成公司的单位的上级的任务,有人是完成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任务。要我说,后一种还不如前一种呢,他们好歹有个说辞,你小心翼翼精致给谁看?我们是一个热衷于互相监督的民族,监督对象包括言语、表情、声音等等等等。张爱玲说:“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中国人在那里也躲不了旁观者。”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相信“事无不可对人言”,“最幽微亲切的感觉也得向那群不可少的旁观者自卫地解释一下。这养成了找寻藉口的习惯。”我们的一生,就是与一群永远摆不脱的旁观者相处的一生。跑到天涯海角,这群人都跟着,因为他们早就在我们脑子里安营扎寨了。原以为社交媒体让我们得到了自由,还记得微博和朋友圈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愿意分享真实的生活与感慨,连明星都敢爆粗口跟人对线。但是随着这些平台的商业化、职业化、工具化,全民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的进程便开始了。大家把自己训练得日渐成熟,只发符合身份的东西,于是集体走向乏味的无意识之海。然而发疯是一种刚需,我现在发现,因为微博足够乌烟瘴气,所以有些人又愿意在微博上分享生活了。不要提小红书。小红书经常让我有恐怖谷效应,那种经过精心包装又故意显得像随手发的东西,真的没法细想。我只能理解为他们都是看在钱在份上,如果有人不图钱还过得跟小红书一样,那真的太吓人了。有一次刷到一个庐山瀑布的视频,弹幕里全是“上岸上岸上岸”,真有大白天活见鬼的感觉。我发现,人们预留的和外部世界的接口越来越窄了。每个人都越来越像NPC,你说对了台词,他们就可以跟你无限地聊下去,但聊来聊去都是车轱辘话。如果你说错了台词,他们也不跟你生气,只是通过沉默来告诉你,你说错词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盖房子种豆子发呆闲逛的梭罗,据说他的爸爸有一家铅笔厂。这个故事可能是假的,假如是真的,那么这个厂应该也就是个作坊。梭罗继承了铅笔厂之后,努力工作,终于造出了一根完美的铅笔。然后梭罗就把铅笔厂关闭了。因为他觉得在铅笔制造这个行业,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这个故事我两年前写过一回。但我觉得值得再讲很多回。人们在朋友圈缩手缩脚,不就是在专心致志为自己的那根最好的铅笔等待主顾吗?他们生怕在现存主顾和潜在主顾面前破坏了自己的人设。就像我刚做自媒体那阵,我觉得我也应该融入自媒体的圈子,扮演一个合格的自媒体人。后来我突然想明白了,我都已经做自媒体了,还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还有什么意义?前怕狼后怕虎还怕被人当成二百五,我这个自媒体还有“自”可言吗?从那之后,我才成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自媒体人。朋友圈想发什么发什么,不再刻意维护作为一个自媒体人的形象和人际关系。我发我的,你爱看就看,不爱看大可屏蔽。发了一阵我才知道,自己之前想多了,我并没有损失什么,除了一些我不太认可的人的认可。可这也不能叫做损失,你都不认可他们了,还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简直有病。再往后,我发现在朋友圈发疯还是一件积功德的事。有些朋友自己的朋友圈规规矩矩,不越雷池半步,但他们愿意在我的发疯帖下边说话。好像我成了一棵树,可以给这些风尘仆仆的赶路人一个歇脚乘凉的地方。继续阅读不允许发疯,是东亚孩子痛苦的根源
其他
不允许发疯,是东亚孩子痛苦的根源
文|西坡我有时候写一些不太明媚的文章,就会有朋友过来开导说,咋了,想开点,别整天琢磨这些没用的。朋友当然是好意,但我哭笑不得。这么多年下来,大家还没有摆脱“思想要积极向上”的枷锁。事实上,我每天的日子好着呢。正因为生活有保障,我才有时间和心力去思考这些大家都不愿意思考的问题。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理解到的。那就是,所有严肃的耐心的表达,不管看起来是灰心也好无力也好绝望也好,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对未来的乐观。必须得有人直面惨淡的现实,淤塞的河道才有可能被打通。房间里有大象。我也不想被大象踩死,所以很多话没有办法说得太痛快。而且有时候,痛快的表达也不一定是最准确的,很容易滑向另一种过分简化的概括。我想,尽力去接近我眼中所见的复杂,是值得的。碰巧读到一首诗,或许跟我想说的有关。《隐藏的事物》C.P.卡瓦菲斯从我所做的和所说的一切中别让任何人试图发现我是谁。一个障碍在那里,改变了我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举止。总有一个障碍在那里阻止我,当我要开口说话时。从我最隐晦的写作中——只有从这些中我才会被理解。但也许不值得这么关心,不值得花费这么大的努力去发现我的真面目后来,在一个更完美的社会里,某个像我这样的人定会出现并且自由地行动。每个社会的障碍是不一样的,但每个社会都有障碍。我们这里的障碍或许更特殊一点,但我判断,还没特殊到需要保持沉默的程度。其实我发现,一个写作者最终触碰到的,需要与之共舞与之搏斗的岩石,不是别的,而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如果不能改变,那么所有表面的改变都是徒劳。这也是我不愿意写那些提供爽感的文章的原因。对所谓“负面情绪”的排斥,就是集体潜意识的一种发作。你会发现,很多粉丝都会要求偶像阳光正面无瑕疵,正如家长和老师不允许孩子思想消极。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垂头丧气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想不通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想要大喊大叫的时候。从小到大不允许发疯,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里都没有表达负面情绪的空间,这才是东亚孩子痛苦的根源。经常看到家长说,孩子本来又聪明又听话又开朗,到了中学大学突然蔫了。其实完全不是突然。就像一根橡皮筋突然断了,怎么会是突然呢,必然是压力的累积超出了内在的弹性。人的一生必然是有阴影,有沟壑,有痛不欲生,有难言之隐的。对阳光的过度追求,会让阴影无处藏身,最终变成锋利的刺,伤害生命的本原。用韩炳哲的说法,现代社会越来越变成“肯定社会”。肯定社会不容许否定的情感存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处理苦难(Leiden)和疼痛(Schmerz)的能力。他引用尼采的话说,人类灵魂的深刻、壮丽和坚强恰恰要感谢在否定者身边的栖息。人类的精神也是“疼痛”的产物:“灵魂在不幸中的张力,培育出它的坚强……它在承受、忍耐、解读和利用不幸方面的创造性和勇气,以及它从深刻、秘密、面具、精神、诡计、伟大那里获赠的东西,难道不是通过苦难,通过孕育巨大的苦难而获得的吗?”对否定性情感的回避,在东亚社会尤甚。这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不是从无微不至的保护转向放任不管,而是要尊重孩子身上不可穿越的那部分,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去痛苦,自己去成长。当然,首先家长自己要有丰富健全的生命体验,这最基本的一点,恰恰是许多家长不具备的。继续阅读现实,关心不动了我们真是害了不少书
其他
现实,关心不动了
文|西坡这几天的天气太好了,正是古人所说的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还不足以形容,我昨天憋了十分钟只憋出一句——天气好得像活在诗里边。可怜的词藻贫乏的我。今天早上穿过清凉明澈的空气,继续来星巴克悟道。一边岁月静好,一边苦大仇深,这就是我当前的使命。这些年下来,越来越多的朋友表示不再关心现实,一是冗事增多,时间精力有限,但主要还是心累了,关心不出个所以然。一个游戏没有反馈,就没人愿意玩了。据我观察,现在的舆论场还剩几类人,一类是利益相关方,有东西要卖;一类是各种机构号,机械执行着内容生产的功能;一类是精力无处释放的学生群体。除此之外的发言者,微乎其微,而且日益凋零。我还是有些心疼现在的年轻人的,在智力发育的黄金时间,天天浸泡在这样的信息环境里。我年轻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有见识有水平的人愿意公开发言的。虽然你视野打开之后,会发现他们中有些人也没那么靠谱,但参差多态才是世界本来面目。而且恰恰是在争论中,你可以更加接近真实。现在表面上的争论还有,有时候还很热烈,但有意义的争论几乎没有了。遗憾的是,人们已经失去辨别这些的能力和心情了。停滞,是不知不觉发生的。一边是锣鼓喧天,一边是鸡毛蒜皮,间杂以远方的炮火纷飞。似乎亘古如斯。裹挟与自我说服是同步进行的,顺滑极了。只有若干年之后,一些机缘发生,还活着的人们才会猛然发现那些被蝗虫吃掉的日子。现实是生产出来的。把无穷无尽的事实元素推送到你面前,这不叫现实。我们必须得借助一套话语,一种认知体系,一个活着的、开放的场,才能发现现实。关心现实的人少了,生产现实感的链条就更加难以维系。你不去生产自己的现实,就会被别人生产出来的伪现实淹没、扭曲。这就是现实。我绝不是说现实等同于新闻,但现实与一个立体多元的新闻系统分不开。我一直想要为现实感带货,因为我知道这玩意太重要了,它关乎我们的生命质量。但我知道,所有人都关心食品质量、教育质量,但很少有人关心生命质量。人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有人问,你要现实感有什么用?我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不只有我们这些天生愿意苦大仇深的人需要现实,许多社会问题的重复发生,许多行业的停滞不前,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品牌,都与现实感的供应不足息息相关。但我不知道该如何为现实感带货。失去现实感,失去一切。但每个人似乎都能脱离现实而活。活着和生活是有区别的,但怎么描述这种区别呢?我还是不愿意放弃。我从我的书架找到一位援军,让他试一试吧。这本书叫做《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作者是以赛亚·伯林。伯林告诉我们,好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小说家具有一种相似的才能,能够洞察具体时刻的特质和微妙关系,这就是“现实感”。什么是现实感?按照蒂莫西·斯奈德在序言里的说法,拥有“现实感”就是能够以个人的方式在心中描绘一个特别的时刻,能够将它的感觉传达给其他人。伯林写道,历史学家有“一种眼光,能发现独一无二、没有重复的东西,看到一连串境况间的特定关系、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它们赋予一个人、一种情境、一种文化、一个时代以独有的特征”。优秀的历史学家能将某个过去的时刻为我们娓娓道来,就像听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一样——假设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确实能讲得清。因此,我们是否理解过去,取决于两点:历史学家的文笔如何,以及我们自身能否理解我们身处的这整个时代,也就是我们的“现实感”。在一个失去现实感的时代,人们会本能地逃向历史,逃向虚构。可是一个丧失现实感的社会,也没有可能产生一流的历史学家,一流的小说家,一流的导演,一流的诗人,一流的建筑师。最好的虚构作品,需要最好的现实感来支撑。所有的精神生产,都是与现实连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继续阅读这种心态,最好不要读书东亚人的一生,是假装相信的一生正在消失的东亚家庭
其他
我们真是害了不少书
文|西坡人不是非得要读书。王阳明小时候装过一回大的。他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小王阳明说,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是做圣贤。老师只好连连称是。这个故事翻译到现在的语境下就是,你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好好读书,长大挣大钱,周游世界。你说,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是做接班人,发光发热。老师不敢不同意。做圣贤也好,发光发热也好,都不一定要读多少书。六祖慧能就不读书。有人拿一本佛经来请教,慧能说我不认字,没读过,你读一下,不懂的我给你讲。王阳明和慧能确实都达到了圣贤的境界,如果我们可以明白圣贤一词的本意的话。而他们打通关节,靠的都不是读书,而是读自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王阳明这句:“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我得承认,我本人是读过一些书的,其中也包括不少讲出书名就可以唬住一片人的书。这不是什么成就,因为我读了这些书才能明白人可以不必读书的道理,可见天资多么有限。不是诋毁这些书,它们都是好书,所以才会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世间重要的东西不在书里边。卡夫卡说,我们可以从生活里提炼出许多书,可从书中提炼不出什么生活。叔本华说,读书太多,心灵就会失去弹性,天才是直接在世界之书中阅读的人。要不是他们告诉我,我怎么能想到这些呢,即便能够想到,我也不敢相信啊。现在我是信了,我读过的所有书,实现了一种奇妙的中和,我可以没有负担地不读书或者读书了。就好比人在健康的时候是不必吃药的,但生了病就得吃药才能知道什么是健康。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健康的时候了,自打记事起就处于药不够吃的状态,所以后来虽然基本实现了吃药自由,心理上还是无法摆脱对药物的依赖。有一些年,逢新书就买,买来就读,读来读去却发现大多数新书都不值得读。但这么一个无法自制的阶段,想来也是必经的。只有练习过放荡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制力。一路克己复礼过来的人,很难经得起考验。读书读到最后必然是一无所获。博尔赫斯说:“我的大半辈子都花在阅读、分析、写作(或者说试着让自己写作)以及享受上。我发现最后一项其实才是所有之中最重要的。”博尔赫斯的享受是写诗,“在诗中’小酌’一番”。但我想,如果你的享受是做饭,养花,喝茶,发呆,看蚂蚁上树,跟写诗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博尔赫斯接着说:“我已经快要七十岁了。我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贡献给了文学,不过我能告诉你的还是只有困惑而已。”你看,人生可以累积的,只有困惑而已。所以读不读书,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我们这里最常见的误区是,人必须得苦着自己去读书,而且必须得读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书。读书就是吃苦,吃苦才是读书,但凡一本书你读得津津有味,读书这项活动就会从上进的、有出息的,变成有害的、腐化堕落的。在吃苦之外,读书的价值为零。所以许多人一离开校园,立马就把书戒掉了,同时把所有三十岁以上还在读书的人都当作怪胎来看。书是可以不用读的,但书也不是必须不读的。一来一回,我们真是害了不少书。我很幸运,基本上高中之后就不必再读那些不得不读的书。所以我这些年吃的亏仅限于读了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书。但我也得到了一个收获,就是我自己的读书法则。所有的法则都是需要警惕的,但我还是说出来吧。我现在坚持的读书法则是,如果没有好处,最好不要读书。如果我有困惑,自己想不明白,那我只能读书。如果有事情我不知道,书里有讲,网上也有讲,多数时候我倾向于相信书里讲的。不是书比网好,还是书背后的内容生产系统,目前还是更可靠。如果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打发不掉,我会翻开一本诗集或者一本小说,这是性价比很高的愉悦。我也会在烦躁的时候开始读书,不拘什么书,身体会变得平静,脑子里那些乱麻般的想法会自己编织出形状。总之得有明确的意图再去读书。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无事生非去读书,尤其不要慕名去读那些大名鼎鼎高深莫测的书。我见过许多人的脑子,都是被这样的书读坏了。他们把书当成通关秘籍了。厉害的人都读厉害的书,所以我也要读厉害的书。厉害的书读得越多,便觉得自己越厉害,便要求享受厉害的人所享受的物质的荣誉的待遇,如果享受不到,便怀疑书且怀疑自己了。他们读书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弯道超车。这是赖上书了。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困惑出发,踉踉跄跄地,进三步退两步地增进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锁的时候,便先找到一堆钥匙,最后只能成为看门的。读书最好的状态,打个粗俗的比方,就像旧社会逛青楼,讲究的是知情识趣,互不相欠。书能给你的,立马就给了。不要老想让书帮你打江山,给你生孩子。继续阅读东亚人的一生,是假装相信的一生正在消失的东亚家庭
其他
现实,越来越遥远
文|西坡每周一上午都是我读新闻的固定时间。从前每天早上都要先过一遍新闻,否则便觉得心中不安,现在改成了每周一次,但即便如此,值得点进去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今天干脆读了一篇英文文章,讲身份政治的,写得真好。态度诚挚,观点中正,不疾不徐,深入浅出。我的英文不好,让浏览器自动翻译过来,一段一段对照着读,顺便学英语了。但我辨识文章水平的能力,还是有的。读了除了佩服作者,还剩一点小情绪,这是远方的人写远方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与我有关的那些事,已经有多久没有读过有深度的文章了?每天在网上翻来翻去,除了嚼一些别人的口水,实在看不到什么东西了。偶尔还是会有新闻出现的,但要么是随机产生的网络热点,要么是不小心上网的社会突发事件。靠这仨瓜俩枣,远不足以绘制一张可靠的现实地图。现实是生产出来的,现实是一种奢侈品。当一个群体里不再有人生产现实,一代人、两代人的生命,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都可以石沉大海。我怎么又开始念这个经了。毫无意义,毫无作用。实在不能理解我自己。小时候发现父母总会聊一些明明已经聊过许多回的琐事,后来猜想,或许人不足够健忘便没法熬过那么多无聊的时间吧。现在我也到了父母当年的年龄。我曾以为自己摆脱了那种静止的时间,没想到绕了一圈,又回到了熟悉的剧情里。最近频繁想到一个词——坍缩。跟AI聊了一下,AI告诉我,坍缩,通常是指物体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发生体积缩小或结构塌陷的现象。AI还说,坍缩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坍缩通常指的是天体(如恒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最著名的例子是恒星在其生命周期的末期,由于核燃料耗尽,无法抵抗重力而发生坍缩,最终可能形成黑洞。在建筑学中,坍缩可能指的是建筑物或结构因为支撑结构的失效而发生的倒塌。在数学中,特别是在拓扑学中,坍缩可以指一个空间中的某些部分“折叠”到一个点或更低维度的对象上。我继续问AI,在人的精神领域,坍缩是怎么发生的?无所不知的AI告诉我,在人的精神领域,“坍缩”这个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它可以被比喻性地用来描述某些心理状态或思维过程的转变。然后提供了一些用法给我。其中一条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严重的心理压力或创伤后,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可能会经历一种“坍缩”,从正常的功能状态迅速转变为一种更为原始或混乱的状态。我又问AI,一群人的精神如何坍缩?AI提供了一些情况,其中两条是: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成员可能会因为强烈的凝聚力或对leader的追随,而放弃个人判断,导致整个群体的决策能力“坍缩”;群体中的个体可能因为社会影响(如顺从、模仿或社会认同)而改变其行为和信念,这可能导致群体精神的同质化。跟AI聊了一会,我恢复了一些信心。虽然现在的AI还有很多不完美,但它好像已经比许多人更具备现实感了。我只是略微有点担心AI背后的人,会不会嫌它知道得太多了。继续阅读这可能就是东亚性
其他
最后一个铜板,买一场好梦
文|西坡这几年常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我不是说浮生若梦的那种文人情绪,就是正常过日子,发现自己摸不到世界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没有那种美感,只是觉得不踏实,悬在空中似的。我成了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目送大地沉向时间深处。为了找回真实感,我刷网络看新闻,手机在屏幕上戳来戳去,越点击越不安。这些电子碎片拼不出我想要的真实。我去找朋友聊天,做媒体的朋友,做生意的朋友,做艺术的朋友。他们也失去了世界,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收集的碎片,有时候好像能拼出点什么,更多时候只是杂乱无意义的随机图像,就像旧电脑卡顿之后的屏幕。世界明明就在眼前,却隔着万水千山。我试着不去理会世界。我去读那些古老的经典,惊喜地发现一些新的意思在心底溢出。我去读我喜爱的诗词古文,整个温柔的旧日宇宙瞬间把我吞没。我尝试理解一些新的领域,建筑、艺术、人工智能,一知半解却也其乐无穷。可是当我把世界晾在一边,去享受独属于自己的静谧、诗意或者纯粹智力的快乐时,时间一长就有一种不满足钻了出来。不够,不够,它说,你不能把头扎进沙子像一只愚蠢的鸵鸟,你得回到自己的时代,回到自己的领域,拿回自己的扳手,解决自己的问题。你不能满足于与世界遥远地相处,去搏斗吧。世界需要你,正如你需要世界。可是当我不情不愿从安乐窝里抬起头来,看着窗外黄沙统治的天空,哪里又是我的家园,哪里又是我的战场,哪里又是我的应许之地呢?我早已不再期盼远方,因为我知道远方也只会有更多的黄沙,更多的镜子,更多的人们期盼着自己的远方。我渐渐发现,整个世界就是一面巨大的弯曲不平的镜子,你所见的真实,早已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形,有时是人工干预,有时是系统误差,还有各种各样的扭曲力场。一种变形刚出现的时候或许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但在镜面上反射几次之后,就变得暧昧起来。人的一生这么短,工具如此简陋,又要吃喝拉撒养老爱幼,剩下的功夫又能校正得了几束光线呢?你修正好的形象,抛出去不还是要被扭来扭去?所以我越发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幻象面前尽情舞蹈了。《红楼梦》里的贾瑞,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小角色,一个小丑。他出场时就是一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调戏凤姐不成反被戏弄,失财伤身,最后惨死在“相思局”中。贾瑞病入膏肓之际,来了个跛足道人,号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完给了他一面镜子,就是著名的“风月宝鉴”,镜子两面可以照人。跛足道人叮嘱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贾瑞拿起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贾瑞要是信了道士,多看一看这个骷髅,兴许就会参透——所有美人终将化为骷髅。这样他对凤姐的相思病应该就会好了。可是贾瑞的反应时,大骂道士:“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正面是什么。”贾瑞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他心中一喜,荡悠悠道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将他送出来。如此三四次,最后一次,刚要从镜子里出来,只见两个人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可怜贾瑞临死前那句话,“让我拿了镜子再走。”真相便是骷髅,可以治病,但人难以承受。幻象则是貌美如花、温柔缱绻的美人,人要是经不起诱惑,轻则伤身重则丧命。年轻时读这一节,想到的便是这些。现在重读,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那跛足道人手握风月宝鉴,有高强的法力,岂会不知贾瑞的心性?跛足道人明知贾瑞会忍不住照正面,还要将风月宝鉴给他,是何用意?而另一边,贾瑞被凤姐送出镜子之后,焉能意识不到之前的云雨是假?明知是假,还要反复进入镜中,难道就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危险?我于是想到了故事的另外一种版本。贾瑞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只是想用生命的最后一个铜板,换一场美梦。若是如此,你便不能说他是非理性的,而那跛足道人也不是利用人性弱点的坏人,他做的是临终关怀,还真是活菩萨。继续阅读老实人不够用了历史在转圈
其他
一言以蔽之,老实人不够用了
文|西坡我们的经济出了问题,这已经没有疑问了。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能盲人摸象,我想可能永远不会讨论出一个公认准确的大象的全身像出来。回顾历史我们就知道,美国大萧条有定论吗?日本经济泡沫有定论吗?苏联解体有定论吗?人们一边解释,历史一边往前飞奔,两者往往是互不相干的。所以我也斗胆摸一把大象。我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名人偶像,但正因为我谁都不是,所以我可以说一些他们都不方便说的话。我大胆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老实人不够用了。不光是眼下的老实人不够用了,而且是未来可以预见的新生的老实人都不够用了。前几天跟朋友吃饭,回忆小时候农村人交公粮、交这费那费、交罚款,还要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不约而同感慨,那时候的农村人真听话啊。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但比实际生活水平提高更快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维度,既包括容易量化的物质指标,也包括难以量化的尊严等等。理想与现实的增长速度的差额,就是经济前进路上的拦路石。从前只能吃一个馒头,心里想吃两个馒头,加把劲一干,竟然吃上了三个馒头,于是干活的力气更足了。疾病也好污染也好意外也好不公也好,所有这些阻力加起来,也抵消不了前面三个馒头、四个馒头甚至五个馒头的激励效果。现在人人都吃上五个馒头了,如果你想吃的话,同时也没人想吃那么多馒头了。在手机上,人们已经看到别墅洋房山珍海味了,虽然大家还是务实的,不会人人要求顶配生活,但对生活的标配需求,早就不是几个馒头能够衡量的了。每顿至少得有俩菜一汤吧,回家不能天天挨骂吧。所以从前问题的问题,现在成了问题。从前那种一年忙到头只能从地里扒拉出几百斤粮食,还愿意交出一半的老实人,真的消失了。不管你有多么想念他们,他们都不会再出现了。如果想要解决问题,这是必须正视的最大现实。事实上,经济结构不一样了,即便真有亿万老实人从天而降,也解决不了问题。现代经济讲究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特种作战、协同作战,考验的是系统综合实力。勤苦耐劳的重要性急剧降低,创造力的重要性急剧增加。新的经济体系,必须能够吸引聪明人,容纳聪明人,赋能聪明人,至少不要让聪明人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吧。一说到这里我就心虚,生怕不小心得罪谁。但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聪明人难以施展拳脚的社会,最终所有人都会是输家。这里还想提醒一下,如果你要做重大决策,尽量不要去网上征求意见,免费的意见是最贵的,那些人要真有水平和见地,就不会天天在网上吵不要钱的架了。我自然知道,每当这种时刻,都会出现反面的意见,他们会说,现在的问题,都是因为聪明人变坏造成的,必须把聪明人好好管起来。不过,这种方案曾经付诸实践过,结果怎么样呢?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轻易俘获那些敌视知识与智慧者的芳心,这里的bug是,傻子好骗,但傻子没钱啊。再多傻子凑一块,也解决不了关键问题。傻子还等着别人给他分钱呢。这就是我摸到的大象。纯属梦话,请勿当真。继续阅读经过独立思考,他们确实都该死
其他
经过独立思考,他们确实都该死
文|西坡最近读了一本书,《打破社交媒体棱镜》,副标题是“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作者美国学者克里斯·贝尔。这是一本传播学的书,观点十分新颖,不是那种“大胆假设,胡乱论证”的新颖,而是通过周密的实证研究,推翻了一项约定俗成的“常识”。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每个人都要读点传播学,因为传播无所不在,我们的心智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干扰甚至操纵,就当打疫苗了。从这个被推翻的“常识”出发。大家知道“信息茧房”吧,或者说“回声室效应”,是说社交媒体允许人们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结果导致人们最终被同样的观点包围,导致心灵越来越封闭,认知越来越固化,观点越来越极端。这种现象有一个专有名词就是“极化”。这些年来,关于“回声室”有许多的讨论。大家默认的一项假定是,如果人们从各自的“回声室”里出来,不断接触不同的人群、相反的观点,那么心胸就会变得开放,随之整个社会也不会那么暴躁。然而,克里斯·贝尔他们设计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实验,最终的结论却让人大跌眼镜:“让参与者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温和,如果非要说这么做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强化了他们既有的观点。”他们是在美国做的实验,实验思路简单来说,就是找一群民主党的人,让他们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共和党的观点,同时找一群共和党的人,让他们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共和党的观点。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调查他们的变化。结果发现,原本温和的人,接触对方阵营观点之后,变得极端起来。“他们不仅更加强烈地认同自己的政党,而且对以前知之甚少的问题形成了带有党派偏见的观点。”这个观点太有意思了。一开始我觉得匪夷所思,但想了一想,觉得这才是人性的正常表现。观点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们先拥有一个观点,然后这个观点拥有我们。假如一个人身边都是同类,他不需要表现地太有战斗性,或者说,他的观点大部分时候都是非激活状态。但是突然从舒适区走出来,看见那些不一样的观点,那么原有的观点就会感到自身受到威胁,于是从非激活状态进入激活状态,它必须通过战斗来捍卫自己。我联想到《武林外传》里的一个情节。凶残成性的公孙乌龙来到同福客栈,大愚若智的吕秀才稀里糊涂把他驯化了。吕秀才告诉他,下次再杀人之前,心里默念三个问题:一,他是来寻仇的吗,二,他会伤害你吗,三,他非得死吗?一开始公孙乌龙变成了“乖徒儿”,但很快就本性爆发,吕秀才提醒他,那三个问题你还没思考呢,公孙乌龙于是掰着手指头一板一眼地思考起来:他是来寻仇的吗,是的,他是来寻仇的;他会伤害我吗,会的,他会伤害我;他非得死吗,是的,他非得死。公孙乌龙代表的就是普遍真实的人性。吕秀才代表的就是天真的启蒙派知识分子,他认为公孙乌龙之所以凶残,只是没受过教化,给他启个蒙,让他学会独立思考,他就会变得文明了。然而公孙乌龙只是从无知的凶残,变成了“有知”的凶残。他开了眼界,看见了“他者”,但杀心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放大了。而且他第一个想要杀的,可能就是给他启蒙的吕秀才。“经过独立思考,他们都该死”,这种认知转变的现象,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看见。一群人原本不会上网,对于想象中的敌人,只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内心的观点也不能够笃定。但是上了网之后,他们每天都能找到敌人的新的罪证,每次看到敌人狡猾的说辞都怒不可遏,于是“他们都该死”的信念越来越坚固不可动摇。咋办呢?不知道,但至少别去重复吕秀才的错误。继续阅读亚洲人创业,只是为了当老板
其他
亚洲人创业,只是为了当老板
今天看到黄仁勋和张忠谋的一段对话。这俩人创办的企业,放眼整个亚洲人创业史,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了。所以他们的观点还是值得听一听的。视频放在这里,但我认为文字读起来其实更快,所以做了一下摘录。黄仁勋提问,你的公司搞这么大,搞这么多创新,这在亚洲是非常反传统的。张忠谋说,我同意亚洲的文化通常不会创造新事物。亚洲人虽然也以创业精神为荣,但亚洲的创业通常不是由新想法驱动的,而是由想要自己成为老板的欲望驱动的。接着张忠谋讲了个小故事,家门口有家理发店,那家店里只有两个理发师。有一天,当员工的那个理发师说,他再也受不了老板了。于是就在边上开了一家新的,把自己的老顾客带过去。然后两家理发店还打起了价格战。可想而知两位老板都很辛苦,但他们挣不到太多的钱。司空见惯的一个小故事,却道出了许多行业的现状。我们身边能够听到的创业故事,大抵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公司里干着干着,某一天突然觉得,老板也不过如此,于是自己出来搞一个一样的东西。不是为了创业而当老板,而是为了当老板而创业。员工为什么觉得内卷,企业为什么大而不强,产能为什么总是过剩,股市为什么总在3000点,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似乎都可以从这两家理发店这里得到一些启示。但目前为止,我们只是谈到了现象。底层的原因是什么呢?老板为什么留不住员工,员工为什么执意要翻身做老板?如果站在老板的角度,会说员工不知道感恩,自己没能守住商业机密。如果站在员工的角度,会说老板没人性,开店本来就没有门槛。每个人的立场都有道理。然而站在大范围、长时段的总体角度,就会发现,归根结底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出来,大家只是在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有市场不一定有创新。市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东西,可能原始人就会做生意了。传统社会一直都有市场,但那样的市场无法带领人们走出静态停滞的生存状态,现代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创造性破坏”驱动的。“创造性破坏”这个概念经常归功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但是塔勒布告诉我们,“创造性破坏”和“破坏性创造”其实是尼采第一次提出来,用来形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谈到两种力量:太阳神阿波罗的精神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精神。阿波罗代表的是可衡量的、平衡的、理性的,充满了逻辑和自我约束;狄俄尼索斯代表的则是黑暗的、本能的、野性的、未驯服的、难以理解的,源自我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的力量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在尼采看来,看不见的力量才是更本原更强大的。但是人类很容易被看得见的力量诱惑,忽视看不见的力量。比如他很重视神话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有机纽带,一个民族一旦毁弃神话的家园,“开始历史地理解自己”,其生存就会出现“一种断然的世俗倾向”,其文化也会“丧失健康的天然创造力”。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离不开酒神精神。也就是说,创新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产物,一定得带有冲动的、亢奋的、妄想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样搞出来的新生事物,当然不可能都能存活下来,但是它们为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可选择性。按照塔勒布的观点,可选择性比智慧更重要,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反过来说,如果是完全由理性驱动出来的“创业”,就会是一家理发店变成两家理发店,内卷就出现了。每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但整个生态没有向前推进。行文到最后,想起前一阵看到的一个新闻。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说,我们不会打价格战。我们建立品牌,让顾客享受我们店内的体验。竞争正在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咖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顾客更了解咖啡,他们会想要从低端或打折产品中升级。只要我们继续赢得市场的尊重,他们就会选择升级到星巴克。继续阅读雷军的数字催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