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舟八千里

其他

琢舟的2023年

历史:揭开故事的面纱(上)》《白酒
1月4日 下午 10:25
其他

茅台 | 经营:茅台是怎样产酒的

6.79km²。所谓「保护」,通俗点说就是只有茅台股份公司才能在此生产贵州茅台酒,也就是标准茅台酒。所以可以看到,即便同样是出自股份公司,飞天茅台酒执行的标准是「GB/T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2023年上半年小结

「我输过1553场比赛,我丢过9000多个球,我错过了26次绝杀的机会,我曾经失败过一次又一次。这,就是我的成功之路。」——迈克尔·乔丹2023年上半年对我来说是动态的半年,我辗转在5个城市之间,下飞机之后常常会有一种「重新开始」的感觉。每当这种时候,我都需要不少时日去调整自己所谓的状态,即便落地的是我很熟悉的城市。但是,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常常又进入了下一趟旅程,此前所积累起来的心气儿借机散落一地。我知道我又将「重新开始」了。于是在这样的循环当中,我磕磕绊绊地看了些书、写了些字,也将投资学习向前推进了分毫。在此,我将上半年的阅读、写作、投资以及接下来要做的事记录下来,也借着半年之际去调整一下方向,以期完成今年的规划。01阅读如果给自己三年多以来的阅读评个级的话,这半年的阅读一定是最次的等级,因为我既不会在无聊的时候翻开书,又难以在阅读的时候保持专注。这与我将精力倾斜到了写作上有关,也与我应对生活的态度有关。今年以来,我在中国的西部、北部、南部都待过一段时日,行李箱中一直放着几本我想看的书。我在旅途中会时不时地翻看它们,看完一本后会换一本没拆封的放进去,这些书就在我的行李箱中轮换着。但是有本书一直放到了现在,被压皱了都还没被翻几页。我每次从箱子里拿行李的时候都会看到这本书,它就像班主任一样地注视着我,我甚至能从衣服的夹层中看见它的瞳孔,仿佛在对我说:你别藏了,我都知道。于是,我在它的注视下,遮遮掩掩地打开电脑看起了视频,兴致好的话还会点几份烧烤啤酒。当然,我都会尽量背对着那本书撸串,就像当年背着班主任玩手机一样。这两者带来的兴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玩的就是刺激?也或许不是。言归正传,上半年的阅读是以白酒为轴心而展开的,与品牌、历史、工艺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都看了一些,草草地建立了初步印象。虽然阅读的效率不是很满意,但效果还是很显著的,至少让我鼻腔里有股酒味儿了。六个月时间一共看了14本书,值得推荐的如下:评分制为五星制,三星可读可不读,四星推荐,五星强烈推荐,还有一些二读和不值得推荐的书就略过了。02写作今年以来,我在动车、飞机、山顶、海边、酒局、婚宴...几乎任何场景下都掏出过电脑、手机、便签来写,写感悟、写思路、写正在梳理的白酒框架。就这样紧赶慢赶,我在不知不觉中发表了24篇公众号文章,虽然已经完成了去年底的规划,但是按照每周一篇的速度来算的话还欠着一篇(其次零零碎碎写过89篇日记,还有一些有的没的草稿)。24篇多吗?不多,但是说实话,这已经是我出生以来最大功率的写作了。所以我对唐朝老师、冠亚师兄、兔兔这样每周至少两篇文章的大佬,就只能膜拜了😱。当然,我对自己能写这么多文章还是很满意的,甚至从未想过要写这么多,只是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因为年初的时候比较闲,写了好多篇碎碎念,开了个好头。后来想停的时候却发现,我要是停了不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就一直颠了吧唧地滚到了现在。(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沉没成本还是机会成本呢?๑乛◡乛๑)不过我在去年《致读者朋友的一封信》中有提到过:「自我苛责实在是对自我心理的摧残,人是不可能变成机器的」。逼迫自己就非常容易造成自我苛责,特别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很容易打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探索新的领域又一定是不熟悉的,所以我今年以来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让自己进入商业世界的同时维持一定量的写作。直至目前,看来我是找到了这个平衡点。关于写作我暂时没什么好补充的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写的文章(《规律写作喝酒吃肉》、《写作小记》)。其实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去写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想什么。03投资上半年的投资可以说是毫无建树,也可以说是龟速前行。前者是因为我在投资理念上没什么进步,还停留在去年那个水准,甚至有所退步。后者则是因为我一直在梳理白酒的行业框架,看了一些书和论文,先后写了几篇文章。虽然还没形成完整的逻辑链,但是已经让我对白酒行业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也让我隐约知道接下来该去探索什么了。这个真的很重要。举个例子,我从2020年开始,花了一年多时间将唐朝老师几乎所有的文字看了不止一遍。茅台、腾讯、洋河、陕煤...这些唐朝老师日常念叨的企业我也很熟悉,不止文章看得懂,并且能参与每一次作业。但是如果让我脱离唐朝老师去建立自己的观点的话,我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压根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不就是「道理都懂,但就过不好这一生」吗?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只是理解了唐朝老师的理念,却无法应用于实践。从人脑学习的角度来讲的话,我这就是「记忆」了这个信息,但却无法将这个信息「泛化」,无法将其应用于未知事物。对我来说茅台、腾讯、洋河、陕煤...其实都是未知事物。在去年9月之前我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直到我意识到唐朝老师离开的必然之后,我便从去年底开始着手「从零开始学习茅台」。从《茅台为什么这么牛》开始看书,看书看得差不多之后又开始梳理白酒行业的雏形,写了一些文章:《白酒
2023年7月1日
其他

​白酒 | 历史:相关事件时间表

作者按:这篇是《揭开故事的面纱上、中、下(点击可跳转)》中所述事件的简单摘取,尤其是2000年后的内容,权当时间查询表了。中石器时代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发酵现象发现了酒。新石器时代掌握并形成了固定的果酒、乳酒的酿制工艺,出现了行业雏形。商朝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工艺。先秦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朝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朝从西域引入了蒸馏酒,此前市面上常见的是米酒、果酒、药酒、葡萄酒等发酵酒。明朝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酒迅速普及,出现了完整的蒸馏酒产业。清朝黄酒依然是高端、正规宴请用酒,有世家背景的遗老遗少就喝绍兴黄酒。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商界人士,如果喝白酒的话,喝汾酒。一般的社会大众,喝本地或附近产的白酒或黄酒。1689年:康熙下过「饬禁盛京多造烧酒糜费米粮」的谕旨。——《清文献通考·征榷考五》1691年:康熙谕内阁:「闻畿辅谷价翔贵,遣户部笔帖式一员往谕直隶巡抚,令其于所属地方,以蒸酒糜米谷者其加意严禁之。」——《古今图书集成》六九七册,酒部汇考三》1722年:康熙谕总理事务王大臣:「其开烧锅者禁止。」——《畿辅通志》卷一百七1737年:乾隆「特降谕旨,永禁烧酒」,对违禁者处以刑罚并追究官员的失察责任。1749年:朝廷对南方运贩红曲红糟严加禁止。「如运贩五百斤以内及广收米面制造运贩一千斤以上者,分别治罪。红曲变价入官,地方官失察贿纵,俱论如法。」——《清文献通考,征榷考五》民国北洋政府的钱权集团与清朝统治阶级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他们沿袭了清朝的饮酒文化。南京政府的社交文化多用香槟、葡萄酒、鸡尾酒等洋酒作为社交用酒,而且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在早期喜好香槟,但我没找到可以证实的史料。1912年2月:美国总统塔夫脱正式宣布,美国决定于1915年2月在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邀请各国参加。博览会的举行,是为了纪念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太平洋发现400年,并以此促进各国贸易增进,故这次博览会被称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14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撤销赛会事务局,成立「驻美监督处」也就是赴美代表团,任命陈琪为监督(团长),加上其他成员共计18人(名单实为20人,应该有两位夫人是正式团员)。名单:陈琪及其夫人、欧阳祺及其夫人、沈祚延及其夫人、陈承修、章祖纯、陈清任及其夫人、李宣谏、周椒青、陈琼、桂一仙、裘毓麟、夏菱球、裴士、何士准、于厚基、华英德。1915年2月20日上午8时:巴拿马博览会正式开幕,当天参观人次达21万6000余人。整个展览期间参观人次达1900万余人。1915年5月3日:巴拿马博览会进入审查选评阶段,展品由世界各国科学界、艺术界、工商界共500人组成的评审团审查,十分之七为美国人。同时,北洋政府派出了实业代表团应邀访美,实地参观了博览会。随后,代表团抱着向美国学习的态度,火速参观了26个城市、243座工厂,并同美国商界积极接触,达成了3个商贸协议。1915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全国烟酒公卖和公卖局的暂行简章》,决定实行「官督商销」的「公卖制」。这其实就是专卖制的前身,甚至比专卖制度还要强硬。1915年8月:巴拿马博览会审查结束。1915年12月4日:巴拿马博览会闭幕。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实施严苛的农税制度。1927年-1937年:「赋税繁苛,长期过度剥夺农村;防灾、治灾、救灾基础建设严重被忽视而极其薄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大为降低,农村连年遍地灾荒。苛政『人祸』与自然『天灾』交织相迫,农村经济连年衰败;广大贫民也『命悬一线』,陷入求生无望、『坐而待毙』的绝境。」——翁有为.《民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1927-1937)—以赋税与灾荒为研究视角》1934年12月15日:红军突破黔军阻击,从湖南进入贵州黎平,31日到达瓮安,次年1月7日占领遵义。到1月底撤出,红军机关和主要干部住在城里,部队驻在郊区,在遵义待了半个月。1935年3月16日-3月17日:红军在茅台镇三渡赤水河。1935年4月24日:红军从黔西南兴仁县进入云南。至此,红军一共在贵州待了129天,总共只走了1000多公里,平均每天不足10公里,算是中场休息(长征12个月走了1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走30公里)。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往后的11年间,在延安的国事宴请、和平活动、战时动员等宴会用的白酒基本都是汾酒。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几乎全部沦陷。1948年7月:汾阳解放。1949年6月:老汾酒厂经理杨得龄之子杨汉三,组织汾酒厂恢复了生产,将一批成品酒运往了北京。现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官方在对待「酒」的态度上有些暧昧,一方面想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又想保证粮食够吃。就这样,白酒行业在计划经济中经历了几番波折,最终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了市场化阶段。1949年9月21日: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1949年9月30日: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1949年11月2日:解放军由湖南进入贵州,11月21日解放遵义。1950年2月:茅台镇解放。1950年12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华北酒业专卖总公司发布《关于华北公营及暂许私营酒类征税管理加以修正的指示》,官方在其中首次提到了「白酒」一词。1951年1月:中央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首届专卖会议,明确专卖政策是国家财经政策的组成部分。1951年5月5日:财政部颁发《专卖事业暂行条例(草案)》并试行,开始对白酒实行专卖。至此,各类烧酒、土酒、白干等蒸馏酒正式被定义为「白酒」,并被纳入专卖管理范畴。1952年:为了节粮增产,酿酒专家方心芳先生带人在北京实验厂搞麸曲发酵技术,并应用于二锅头酒。1952年9月: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办,评选出了全国名酒8种,其中包含4种白酒,也就是俗称的四大名酒。1955年3月-7月:地方工业部召集
2023年6月6日
其他

白酒 | 历史:揭开故事的面纱(下)

个省市的酿酒技术工人和专业干部
2023年6月1日
其他

写作小记

琢舟图
2023年4月9日
其他

创造角色

琢舟图
2023年4月2日
其他

规律写作喝酒吃肉

琢舟图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探寻时空截面

琢舟图
2023年3月18日
其他

玩投资这个游戏

琢舟图
2023年3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Hathaway
2023年3月5日
其他

人脑外骨骼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全文共3920字作者按:本篇文章的主题是由@AKA小铁匠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丢掉包袱做个普通人

琢舟图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返老还童

琢舟图
2023年1月7日
其他

琢舟的2022年

琢舟图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少有人走的路

琢舟图片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大跌:将恐惧塞进大脑

琢舟图片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我来告诉你我想成为什么

琢舟图片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商业世界的通用语言

写在前面:各位读者朋友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琢舟。因为一开始这里没几个人光顾,所以我当时随便取了个“朱红妆”的名儿。但最近有不少读者私信问我:“你真的叫‘红妆’吗?男的女的?”这里统一回复:我叫琢舟,性别男,喜欢猫,不爱吃牛蛙✌。目录01.语言的局限性02.如何习得一门语言03.如何学习会计语言?04.商业世界的通用语言前言“投资本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除了会计知识是必须要学习的之外——因为会计是商业世界的通用语言,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拥有正确的理念,加上可以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的平和心态。”——巴菲特,1992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广义上来讲,语言是大脑理解现实世界的工具,既然巴菲特老先生说“会计”是商业世界的通用语言,那么笔者便从“语言”出发,尝试去探索:如何使用会计语言来帮助我们理解商业世界。01语言的局限性语言的起源在学界中众说纷纭,有一派认为语言起源于生产力剩余,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记账,这冥冥之中与会计搭上了边。如今,我在准备学习会计这门语言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会去拜访邻居的山洞:“阿巴阿巴拉古夸(借我一只羊吃吃)。”但邻居可能会误解我的来意,以为我是在说:“巴哈巴哈夸古拉(借我一头牛骑骑)。”真误解了就麻烦了,我把牛认成羊倒还好,如果把邻居朝夕相处的坐骑烤来吃了,那估计邻居会把我烤来吃了。在邻居动手之前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符号,它在我与原始邻居的交流中充当了通信信息的角色。将其扩充一下就是:语言是思维的映射,其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去理解现实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很难通过语言来全面描述某个现实,甚至会因此造成误解。若把现实想象成一个建筑物的话,那语言可能就是放置在东南角的一台照相机,很可能会盲人摸象。同时,语言也会反向影响我们的思维。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因为语法和时态等原因,汉语母语者与英语母语者的思维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除了语法时态,词汇也会对使用者的思维造成影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照镜子。我们照着镜子用右手刷牙的时候会发现,镜子里的“我”是用左手在刷牙,这也是常识中的照镜子会“左右颠倒”。但来自澳大利亚土著部落Guugu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致读者朋友的一封信

各位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我是为什么朱,前日有幸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读后感”征文活动中入选,并且入选的文章被唐师通过“唐书房”推送了出来。而且由于我既想加唐师微信又想进后院,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写了两篇读后感(《创造价值》、《大航海时代》),导致我一个月以来有幸得到了许多读者朋友的关注。这其实是别人花钱都买不到的“引流”,这也是唐师给我们这些入选者的“奖学金”。这让我感到很荣幸,因为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也很开心读者的数量比我微信好友还多,更开心我写的文章能对你们有所启发。正因如此,我琢磨着是不是该有规律的更新,让读者们能有东西读?所以通过公众号“每周一文”的窗口持续更新,至此一共有6篇,每一篇我都会尽力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逻辑。写文章的过程很爽,写完之后也很通透(自我安慰嘿嘿)。但由于我不是“职业写手”,工作中也没有啥写作经历,甚至高中语文作文还得过“班史最低分”。所以我就不是啥擅不擅长,我压根儿就是个“写作白痴”,我就不在这装大尾巴狼了~一个写作白痴想要规律性的写出“好文章”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我想通过“每周一文”的窗口规律性的写作简直就是不自量力。这就导致我若没有什么“好点子”的话,就会努力去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若找不到的话我会感到气馁、自责、迷茫…这立马让我产生了警觉,这样的状态不正常,与我2020年的状态非常的相似。我在那一整年,头一天晚上会对第二天做出规划,然后第二天晚上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个评估是真评估,我截取2020年10月3日日记的评估部分:这是由于我当时给自己设立个啥“Machine计划”,意在把自己改造成纯理性机器人。本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我用自己做了一场实验》就是“Machine计划”的第一次总结,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去年这个计划就破产了🤣。当然这个计划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让我认识到:自我苛责实在是对自我心理的摧残,人是不可能变成机器的!所以我之后越来越“随性”,想干嘛干嘛,尽量不去逼迫自己。在我看来这不是懒惰,这样反而更有效率,这样才能让自己专注到极致,这也就是“该干嘛干嘛”。而且我强烈怀疑唐师也是这么干的,我一直认为他口中的“随性”、“乱来”是他经历过某种“自我摧残”后的进化而不是妥协。综上,直到今晚我才发现:我本来就是个“写作白痴”,因为没有写出“好文章”就感到气馁、自责这样的情绪是不极其合理的。甚者,在大部分情况下的【自我苛责】都是不合理的,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最重要的是,我创立公众号的初衷也不是想博取关注、靠这个吃饭,我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给自己一个输出的渠道。这样会让我的学习更有方向性、系统性,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我的学习效率,特别是“投资”这样一个睁眼瞎的行业。在此基础上,能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让你们有所收获更会让我感到开心、满足。这是一个对作者以及读者都有益的模式,这样的平台才能持续良好地发展下去~所以我也就此打住,往后也不会苛责自己要定时输出,或者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希望你们能理解。其实本公众号的初衷以及原则也都写在了“关注推送语”里,我贴在这儿:至此,本公众号的目标是登上“求知之船”出海远航、探索真相。也正因如此,我才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要不连船票都买不起😭。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可能还需要3年,也可能是5年、10年…但时间很重要吗?重要但没那么重要。因为我知道我迟早会启航,只要我沿着“巴芒唐”画好的地图走下去就行,何况走的过程本就很快乐。这很简单,但也不容易。在这路上认识你们很高兴,也很荣幸我的文章或可对你们有所启发,祝你们生活愉快~🌹以上。2022年8月13日夜为什么朱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脱离现实引力

“这个宇宙希望你成为普通的人,并千方百计地吸引着你,千万别让它成为现实。”——贝索斯最后一封致股东的信目录一、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二、宇宙的尽头是创造三、现实引力四、脱离现实引力一、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自从2020年清华北大研究生“挤破头”进街道办开始,“考编”就逐渐替代疫情前的“创业”成了热门话题,连我今年刚高考完的亲戚都说:“考上哪个学校无所谓,只要是本科就行,反正也要出来考编制。”现在“考编行动”已经被戏称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它还伪装成人生终点,就像当初的高考一样,让我们误以为过了坎就能过上幸福生活。抛开自嘲与玩笑话,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我猜可能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是社会地位。过年回趟家,发现张二狗换上了令人艳羡的制服,西装革履的,说话颇有一副人模狗样。甚至连隔壁最瞧不起他的陈姨都想把女儿倒贴给他,说他俩是青梅竹马、郎才女貌。二是福利待遇。编制内的工资可能不会多高,但也不会多低,还有朝九晚五、五险一金。张二狗入职后立马买了市中心的房子,每个月用公积金还贷款,用工资买皮肤,吃单位的、用单位的,自己还养了条金毛狗。三是工作稳定。疫情过后经济出现了停滞,很多企业大规模裁员,包括曾经势头猛进的互联网行业。自从京东兄弟“被毕业”,辞退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普通人的头顶,于是编制内就成了陈姨心目中的“铁饭碗”(好像一直都是?只不过近来更盛)。但这真是幸福生活吗?社会地位?借助职权便利得来的所谓的尊敬,定会随着职位的变化而更替。就算张二狗琢磨着想在里面干一辈子,他那可怜的脑瓜子也不会同意,他60岁的某一天还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周围的人都不尊敬我?”福利待遇?收入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但也只能这样了。张二狗在里面干着尽心尽力的工作,朝九晚五的日子没几天,但自己遛狗的日子也没几天。进去之前听说是躺平人生,确实,里面的老家伙挺躺平的。工作稳定?工作了之后发现是很稳定,但要知道编制内的工作不像外面,它没有商业属性创造不了价值,是赤裸裸的“零和博弈”。什么意思?就是你得到的肯定是别人失去的,这会造成极大的冲突。到时候万一张二狗想换工作都不成:他除了做PPT写公文还会些啥?未经审慎思考的潮流往往就是一个陷阱,张二狗企图进编制享受“躺平人生”,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看不见的手”会逼迫张二狗们“仰卧起坐”。最贴切的例子莫过于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在中考之际大部分都选择了专科学校,为什么?因为包分配,因为可以吃饱饭,因为可以进城上工。但是后来呢?国企改革之后呢?有留下来继续上班的,但更多的是下岗了。不过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没工作了可咋办?去人才市场仰卧起坐,网上一搜就有,我搬两图过来:为了养活自己他们啥都能干,不管是清洁、电钻、瓦工还是力工(非贬低,职业无贵贱,就事论事,见谅),因为他们只会这些。原来的职业技能呢?要么是不需要这么多工人,要么干脆整个行业都消失了。张二狗可能会说这是偶然现象,世界上能有几次国企改革?但其他地方可能就是换了个名字,可能是技术革新、可能是产业革命…这些都会引起供需关系失衡,导致落后的劳动力被淘汰。举个例子,以前的纺织女工可以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没有哪个地方不需要,连巴菲特都是开纺织厂起的家。开个玩笑~只不过伯克希尔起初是一家纺织厂,但是现在呢?伯克希尔早就不干纺织了,那纺织女工都去哪了?再举一个例子,1956年4月26日,一架起重机把58个铝制卡车车厢装到了一艘停泊在港内的老邮轮上,这也就是后来的集装箱。随后的20年,码头搬运工逐渐消失在了码头,他们去哪了?由于不在现场,我也不知道他们去哪了,但我相信他们和下岗工人一样,也要吃饭、也是上有老下有下,他们还能去哪呢?被流水产业线替代的纺织女工,被集装箱挤掉的码头搬运工,被国企改革裁掉的工人,他们在消失之前会不会也以为自己端着一个“铁饭碗”?甚至在当时也会被看作为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在当时的相亲市场会不会也是个香饽饽?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这一切,让他们不得不从躺平人生中仰卧起坐,否则就得挨饿。在第一个纺织女工被替代之前,她们肯定不会相信区区铁疙瘩能替代自己;在第一个码头搬运工被挤掉之前,他们也不会相信大铁箱子能把自己挤掉;在第一个工人被下岗之前,他们也不会相信铁饭碗都会破洞。巧的是,在第一个编制被变相甚至强制清退之前,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个世界最奇妙的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二、宇宙的尽头是创造既然这样,那我们还如何能生存下去?我认为答案很简单,也是经济学中最简单的原理:要创造价值。我们见识了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偶然,但我始终坚信一点:只要我们给别人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个世界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回报我们。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顿宴请,也可能是别人的尊敬,但更可能是应得的财富。纺织女工用自己的时间和技术为顾客带来了优质布料,顾客反之以更为高昂的价格回报;码头搬运工用自己的劳动和力气为货船带来了运输便利,船主反之以适当的酬劳回报……他们创造了价值,也得到了应得的回报,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生活越来越便利的根本原因。可能有人会说创造多累啊,每天躺着玩手机不好吗?非得整得二五八万累死累活的,何必呢?其实这是大脑在欺骗我们,要从人类的【驱动力】说起,也就是驱动张二狗买房子,驱动陈姨送女儿的驱动力,这概略分为三种:①是由【幻想驱动】。是多巴胺刺激大脑,让大脑产生对未来的“行为幻想”所带来的驱动力,但这种驱动力在行为结束之后就会消失,从而感到空虚。比如:吸烟、发朋友圈、刷短视频;②是由【恐惧驱动】。是由原始情绪“恐惧”带来的,自己会在“害怕失去”某种事物的驱动下,被迫去做一些事。比如:迫于生计的工作、不想做的家庭作业、被前女友甩了后的减肥;③是由【创造驱动】。是由人类创造出对自己、对他人有价值的事物所带来的,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这会带来持续性的满足感。比如:孩子在海边堆的城堡、按照自己想法画的一张画、企业家的使命。张二狗买房子毫无疑问是恐惧驱动,他怕啥?是怕他没地方住吗?我想不是,租房肯定难不倒他。我猜他是怕房价涨上去自己没赚到,更怕房价涨上去别人赚到了。陈姨送女儿是为什么呢?我猜是幻想驱动,她幻想自己的女儿跟着张二狗可以吃穿不愁,可以每天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等张二狗跟女儿生了娃,陈姨自己每天带娃、跳广场舞,享受“天伦之乐”。那这个故事里就没有创造驱动了吗?有,张二狗养金毛狗就是。张二狗每天起早贪黑回到家,牵起金毛狗出去溜达,给它洗澡,喂它狗粮,把它养得黄黄胖胖的,这就给金毛创造了价值。然后金毛就以自己的依赖、信任、陪伴回报给张二狗,甚至张二狗也有一种“天伦之乐”的感觉。那么,这里面什么时候是大脑在欺骗呢?回到故事看看,张二狗养狗的过程中自己并不会感受到“被强迫”(恐惧驱动的后遗症),做完事情之后也不会感到空虚(幻想驱动的后遗症),会产生持续性的满足感,是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这时候的张二狗就是最真实的自己,没有受到大脑的欺骗,可以说是张二狗本狗。注意:笔者并不是想抨击幻想和恐惧驱动,加上创造驱动,这三者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只不过创造会带来强烈的、持续的动力,并极其满足。这会让张二狗持续性地去做这件事(养狗),同时这件事还能带来回报。若将这件事换个顾客,能直接以金钱来回报张二狗,让他可以用来换取生活所需,甚至换来相当可观的财富,那张二狗还需要所谓的“铁饭碗”吗?三、现实引力如何找到这样一件事呢?我在《自由财富》里面写过,也提到过一个思想实验:放弃事物所带来的结果,你是否还想继续做这件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去瞅瞅,我这里贴一条出来:假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外星人,它给了你一个胶囊,说只要吃了这颗胶囊你就可以马上拥有梦想的身材。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吃了这颗胶囊之后你就禁止去健身。那么,你愿意吃下这颗胶囊吗?如果你不愿意吃的话我就得恭喜你了!如果想的话也不用焦虑,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我想最难的是创业,最简单的就是写作,实在不行拿起笔写一写试试(连我这样的都在写,你还担心什么呢?)。话说回来,这一切都是我们内心中的臆想,但现实中我们需要与身边的人交互,如果他们无法理解你,甚至心生邪念,就会产生很痛苦的撕裂感。因为他们看到你想要做些其他的东西,就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为了给自己的内心圆谎,他们就会拼了命地阻止你,让你回到他们身边,声称这就是现实。就像我们身边的人普遍认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一样,他们也会认为创造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他们更会认为刷抖音、还房贷的生活才是合理的。但这个世界没有标准的生活,所有的生活都会有快乐和痛苦,最重要的是是否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张二狗买房子真是因为自己想要有个家,还是别人都有自己没有,或者是怕自己没赚到别人都能赚到的钱?陈姨送女儿真是因为希望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是为自己的心安理得套上一根锁链,让自己不再担心?但他们中的99%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张二狗不知道房子增值在股票面前就是一坨屎,张姨也不知道“用上一代人的经验去教育这一代人,让这一代人用陈旧的经验去应对未来的世界”是多么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他们不愿意真诚地面对自己。如果他们连真诚地面对自己都做不到,就根本不值得我们去理会、不值得去参考。你若做了跟他们不一样的事,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以往的日子都白过了。为了给自我存在找到合理的解释,他们会用尽全力扯住你的裤腿不让你离开,让你回归到群体中去。这就是现实引力。四、脱离现实引力张二狗的狗有个习惯,只要陈姨的车从车库里出来,它就会过去又追又叫的,但它追到后就不知道该干啥了。咬还是不咬呢?咬的话肯定会被揍,但不咬的话又多没面子?二十五六岁是一个集中的人生迷茫期,因为这时候大部分人会第一次做重大抉择:职业选择。但我们之前都是跟别人做着一样的事,义务教育、高考、上大学、找工作、上班,直到我们上班上了一阵之后,我们才会回到内心:我在做什么?这时候我们就会像张二狗的狗追到陈姨的车一样,不知道该干啥了。辞不辞职呢?不辞的话肯定会很难受,但辞职的话又多没面子?没面子是啥?是会饿死吗?我想不是,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我想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就算没有经济收入也饿不死。那是什么呢?诶嘿,我想你可能猜到了,我就是想把你引导到【现实引力】上面去。没错,这肯定就是现实引力。你所谓的抹不开面子,怕被身边的朋友、亲戚碎嘴,还怕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都是现实引力。怎么办?除了寻找自己想去创造的事物之外,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公务猿,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程序猿,更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儿子、女儿、成年人…不是因为我认为这么做是错的,而是因为人是复杂的。如果胡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那会极其限制自己,让自己最多只能成为这样的标签人物。如果你感受到了现实引力,除了恭喜你之外,我还要建议你忽视他们,不要听他们说的话。就像王二狗的狗一样,就算它进化出了超级智慧,每天记录王二狗早上的出门时间:8点、8点半、9点,然后把这些数据归纳成一个函数。它也无法用这个函数准确预测王二狗明天的出门时间,因为它根本就想象不到王二狗每天是去一个叫“单位”的地方上班,更想象不到王二狗马上就要跟自己记恨的陈姨变成一家人。那该怎么办呢?二十多岁的我们不知道世界运转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样是成功?什么样是失败?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可怎么办呢?如果非要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的话,我会给自己贴上初学者的标签,于此,我有一些粗鄙的建议:①大量阅读。阅读是自我成长?去他的吧,阅读是快速摄取信息。去摄取别人的经验,参考你认知中最厉害的人,不要觉得遥不可及,就去读他们读过的书,去思考他们思考过的问题,去做他们做过的事,去做他们死皮赖脸的学生;去听巴菲特、芒格、唐朝、贝索斯、扎克伯格他们都在做什么,听那些已经创造一大片的人的意见,不要去听其他人的意见。②做点有挑战的事。可以让你在艰难的环境里找到自我,找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挑战自己,爬上马拉松的跑道吧;③做点简单的事。就算明天早起也算,就算是明天跑步100米也算,就算是马上写100字废话也算。给自己一些正反馈,自信心会让你更有动力去做新的事情。把自己当作初学者,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循环当中,不断阅读、挑战、正反馈,迟早有一天能够脱离现实引力。所以如果我哪一天追上了陈姨的车,我肯定咬他妈的。
2022年8月7日
其他

自由财富

目录前言一、错误的命题二、什么是自由?三、你不想做什么?四、你想做什么?五、什么是自由财富?前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朋友将海子的诉说当作自己的梦想,这也是很多朋友正在追寻的生活,他们赋予了这种生活一个神圣的名字:财富自由。但这是一个骗局,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自由财富。一、错误的命题我曾严肃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财富自由?甚至还为此列出过周密的行动方案,就像课程表一样的去完成,当然肯定没奏效。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这个命题充满了期待且乐此不疲。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设想一个场景:你是在什么状态下才会想到财富自由?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领导的摧残压迫?债务纠葛接踵而至?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你肯定是在一个极不舒适的状态下才会问自己要如何才能财富自由。甚至你只会在难受的时候会想到财富自由,当你在滑雪场里撒欢儿的时候只会想时间暂停。你会以为只要有了很多钱,眼前的这些麻烦痛苦就会烟消云散,自己也能从这个状态中脱离出来,用这笔钱去周游世界,去享受人生。就像海子一样。但事实上即使你有了钱也不会去过喂马劈柴的生活,更不会去享受人生,从滑雪场里出来后也要继续去面对生活琐事,周游世界在你那里只会是永远到不了的灯塔。因为你并不知道什么才是自由,你心中的自由是消费文化设下的一个骗局,更不可能知道自己需要多少财富才能去做这些所谓自由的事,那又谈何财富自由?所以财富自由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是应该反过来,要先知道什么是自由,然后才能去寻找财富。二、什么是自由?那什么才是自由呢?抛开学术哲学命题,现在所谓的自由很大程度上都是别人赋予你的,为什么呢?先试想一下70年代的人所期望的自由是什么?喂马劈柴?80年代的呢?酒足饭饱?90年代的呢?儿女双全?21世纪的呢?周游世界?我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但我知道每个年代的人都会有无数所谓的自由,这些自由在随着时代而迁移。所谓的自由是随着我们所接受的信息潮流滚动往前的,是每个社会阶段的消费文化通过意识灌输,将消费者也就是你塑造成各个时代的羊,绵羊、山羊、喜羊羊,然后在你长毛的时候薅一把,长胖的时候吃一顿。可以试想一下,当看到“自由”的时候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冲浪?别墅?滑雪场?高级餐厅?全球旅游?这样的场景你去真实体验过吗?如果有的话,你愿意做那些事做到入土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你怎么知道有这样一个场景呢?是不是你在电视广告、抖音视频、小红书小绿书上偶然见到过?我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你见到自己喜爱的明星出现在上述场景中,Ta脸上洋溢着笑容,自然而然地,你觉得Ta很享受,你觉得你也肯定会享受。叮!当你看到Ta脸上的笑容是5个人在布景、10盏灯在打光、20个工作人员在制作的话,你会不会觉得这样一个场景很逗?几十号人围在一起,给Ta制造出一个“自由”。然后支付给媒体一大笔钱,通过媒体把这个东西灌输给你,在你脑子里说:Ta很享受,爽得很。Ta享受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冲浪手90%的时间是在等海浪,滑雪运动员经常骨折,打扫别墅里的房间要花好几天,高级餐厅里的低级食材到也不少。你从来不会怀疑Ta的真实性,你从来不会去想支付给媒体的钱会从哪里薅回来。因为你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才是自由。什么才是自由?去思考这个问题至少要分两个层级:首先是你不想做什么,然后才是你想做什么。三、你不想做什么?你不想上学?不想上班?不想结婚不想生娃?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每个人从出生到入土会经历万千不同的生活。同时,从这些生活当中总会生长出一些我们极其抗拒的事物,可以是上学、可以是上班、也可以是结婚生娃。但一定要弄清楚,抛开事物所携带的舆论,我们所抗拒的事物本身是什么?举个典型的例子:性取向。以现代稍微传统一点的家庭来说,同性恋者在其中会遭受很大的质疑,会被排挤,被认为是一种异类。但这跟历史上同性恋者所遭遇的罪责相比,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于是同性恋者在生活中会对自我产生怀疑:我真的该喜欢异性吗?在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之后,有的人选择了放弃,然后就有了形婚,有的人选择继续斗争,处在与社会舆论对抗的风潮当中。就像同性恋者一样,我们需要抛开我们被社会舆论裹挟的意识,从内心去思考我们内心不想做的事,仔细地去思考。当然光靠思考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我们连“我们正在做我们不想做的事”都意识不到。但每个人都会有幸运的时刻:痛苦。我们经历痛苦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不想做的事,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去思考、去经历痛苦。当思考和痛苦装填好数据库之后,就能开始思考想做什么了。四、你想做什么?你想吃好吃的?想去健身?想去滑雪?想去旅游?想去周游世界?我前面说或许你已经陷入了消费文化骗局,所以要抛开被消费文化所裹挟的“兴趣爱好”,抛开多巴胺和性冲动,你需要从头到脚地去思考你到底想做什么。否则就算你有了无数财富,也只会在无限的空虚漩涡中迷失自我。说的有点神棍了,回到现实,我建议朋友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放弃事物所带来的结果,你是否还想继续做这件事?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外星人,它给了你一个胶囊,说只要吃了这颗胶囊你就可以马上拥有梦想的身材。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吃了这颗胶囊之后你就禁止去健身。那么,你愿意吃下这颗胶囊吗?还可以举很多例子:A.如果给你钱、给你时间,可以让你无忧无虑地去周游世界。但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将你周游世界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你还愿意去吗?B.如果给你机会读最好的名校,让你可以去听任何一节课,去向任何同学、教授请教。但有一个前提,学校记录里面不会有你的名字,你也没有文凭。你还愿意去吗?C.如果给你最好的舞技,让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跟着音乐节奏做出顶尖的动作。但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因此发朋友圈、发小红书以及任何社交平台。你还愿意吗?如果你抛开自欺欺人,真的还想去健身、去旅游、去上学、去跳舞,那我真心恭喜你了~但如果你仍然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一做这个思想实验。去思考你是想做这件事本身,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还是想要这件事带来的结果,从结果中获得些什么(很可能是多巴胺和虚荣心)。不要小看了【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会暴露你是否真的想做这件事。并且我可以下一个结论:所有盯着结果去做的事,都会在得到结果的同时丧失吸引力。如果你将这件事定义为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只会被消费文化彻底胁迫,彻底迷失自我。五、什么是自由财富?假设你已经知道了自己不想做什么,并且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么自由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取舍:不做不想做的事,做你想做的事。但由于世俗肉体又不允许我们放弃一些东西:人总要吃喝拉撒,总会有七情六欲,也会生老病死。这种情况下我们第一反应是:要是有钱就好了。但其实不是,财富是一个边际收益很低的东西,虽然我这穷鬼这么说有点离谱,但我始终坚信:自由不是你能得到什么,而是你愿意放弃什么。你愿意为了旅游而放弃将这件事告诉别人吗?你愿意为了求知而放弃文凭吗?你愿意为了专心跳舞而放弃从社交平台获得虚荣心吗?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取舍不公平,那或许你根本就不是想做这件事。但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愿意为了专心看书而放弃任何“体面”的工作。你连放弃都做不到还要什么自行车?还谈什么自由?还谈什么财富自由?扯远了扯远了,拉回来,在知道什么是自由之后,我们便能算出我们每年需要开销多少钱,然后去赚取与自由匹配的财富了。多少财富才够呢?这个因人而异,根据大师的经验来看至少是年消费的20倍。举个例子:如果你近几年平均消费是10万/年,那么你就至少需要200万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以毫不费力的获取5%也就是10万的投资收益用于生活开销,另外还有结余去将财富越滚越大(10%的年收益是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收益率,否则就是懒)。如何获取10%的年收益呢?定投指数基金,网上有很多这样的书,豆瓣里随便扒拉个评分高的看一看就懂了,讲得都差不多。什么是自由财富?就是通过排除自己不想做的事,来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取舍,来预估自己需要多少“财富”,并以此为基点去努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本金。最后用这些本金来投资,用睡后收入去填补生活需求,解放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里面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找到你想做的是什么。否则就算拥有了财富,你也会在第一时间被消费文化胁迫,迷失自我(还记得开头那首诗的作者海子吗?这位天才诗人在山海关卧轨,生命停止在25岁);另一个就是通过投资来解放时间。最基本也是最无脑的就是定投指数基金,想获取更高收入怎么办?这又是另外一个命题了~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估值之锚

作者按:本文通过梳理唐朝老师的历史文章来学习估值思路,所以有大量唐师的文字。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发现有两个视角,出发点是【现金流折现法】视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假设,将折现率、永续增长率与无风险收益率固化下来,便可以将视角转换到【债券】上,从而找到【估值之锚】。目录一、相对/绝对估值法二、现金流折现法三、转换视角四、寻找自由现金流五、股票是特殊的债券六、估值之锚一、相对/绝对估值法什么叫做估值?在《估值》(阿斯瓦斯·达莫达兰)中作者是这么阐述的:“对于能创造现金流的资产而言,其内在价值取决于我们预期该资产可创造现金流的时间、现金流本身的大小及其可预测性。”翻译成人话就是:“对于能吐钱出来的资产,它的价值取决于我们预期它每年能吐多少钱、能吐多少年以及我们能否预期得出来。”不能吐钱的资产呢?没有价值。在此基础上大概有两种方法可以将这些预期变成数字: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简单说就是给需要估值的企业甲找一个可比企业乙作为参照物,依照企业乙的市值与X之比,得出一个系数,然后套上企业甲得出它的价值。这个X有很多,常见的有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市屎率PEbit(芒格说的Ebit是坨屎🤣)。总而言之就是,将可比企业乙的市值与它任何财务数据相比,得出一个比值PX,然后用PX乘以目标企业甲的相应数据,得到企业甲“应该有的市值”。分析师很喜欢这个方法,因为它相对另一种方法有三大“优势”。一是易于推销:顾客通常只会给分析师几分钟的时间来推销,这个情况下相对估值法可以列出一大堆好理解的数据、公式来增强可信度。二是易于辩解:由于目标企业的价值来自于PX乘以可比企业,如果上级或者顾客对这个估值结果有异议,分析师可以直接甩锅给市场,而绝不会承认其本身有问题。三是市场迫切需要:从定义出发,所有相对估值通常都会更接近于市场价格,对于那些需要每天盯着价格的顾客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绝对估值法就是利用“现金流折现法”或者其变种“股利折现法”,将一家企业从现在到它消失的全部时间段里,能从中拿回多少钱,这些未来或可拿到的钱折合到现在的价值。关于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的辩论火爆得像菜市场,相对方拿出各种公式、模型、历史数据砸在绝对方脸上,绝对方总是脸色不变回复道:“我不信你。”开个玩笑,言归正传。对于分析师来说,绝对估值法有三大“劣势”。一是难于推销:相对简单易中的各个比值之外,要让顾客理解和接受现金流折现法(推导见《现金流折现法》)确实困难得多。二是难于辩解:由于现金流折现法里所有参数的假设都是分析师自己拍的板,出了错板子就得打在自己身上。三是远离市场:绝对估值法里所有的假设都与企业本身有莫大的关系,但与市场价格没啥关系,这导致顾客很难从价格中看到目标企业的“价值”,没啥意思。双方优势劣势一比较,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市面上到处都是相对估值法,因为人性使然。就算不承认人性如此,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相同的吗?茅台和五粮液是相同的吗?特斯拉和比亚迪是相同的吗?你或许会说即使不相同,也可以用相对估值法进行评估,可以用系数进行修正,可以用PX进行劈叉。那如果市场失效了呢?或者说市场群体性行为不认同这所谓的相对估值呢?这时候发现,相对估值法总是能找到理由来说服自己:我没有错。鉴于我不会用PX在我现任女友和前女友之间劈叉,我也乐意从自己身上找纰漏,所以我选择相信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我选择相信绝对估值法。二、现金流折现法绝对估值法利用的是现金流折现法对资产进行估值,其评估的是投资者能从企业存续期间拿回的钱。其公式为(推导见《现金流折现法》):V是企业估值、R是预期回报率(折现率)、g是永续增长率、Fn是第n年的自由现金流,终值分子中的第三年的自由现金流F3也可以取值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十年…只要将企业的各个参数带进公式就可以得到估值了吗?显然是不行的。主要是因为上面的参数都是通过假设而来的,甚至假设中还有假设,这就导致它们轻微的变化会引起估值的重大变化。换句话说,你想要什么样的估值,我都能用假设加上这个公式给你算出来。那为什么巴菲特还说现金流折现法是唯一可靠的估值方法呢?因为现金流折现法不是用来估值,而是用来排除企业的。如何排除?将关注点聚焦在公式中假设的参数t、Fn、g、R上。①存续时间t。因为企业价值等于其存在周期里产生的所有现金流的折现值,所以生命周期短的或无法确定的企业,pass。②终值自由现金流F3。我们无法预测利润,以及利润含金量低的企业,pass。③预期回报率R。这个取值完全自由,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取值越高估值越低。但感觉还不如投宽指基金的,pass。④永续增长率g。由于永续增长率对估值影响很大,所以,企业会不会增长,肯定是绝对估值法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但这个增长,不是计算增长率为2%、3%还是5%的问题,而是展望未来,预计这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会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弱?只要能估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予以保留。否则就直接pass。通过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去寻找和甄别那些可以持续产生现金利润,且未来不依赖大量增量资本投入也可持续产生现金利润,又属于我们能够理解的企业。三、转换视角经过现金流折现法筛选剩下的这些企业,就是我们或许能估值的企业。但估值方法并不是把视角又转回到现金流折现法,而是通过固化某些参数,将视角拉到【债券】上面去。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是通过两步假设,pass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从而达到固化的目的。第一步,通过唐师的假设,简化现金流折现法公式。首先,唐师将第一段时间预设为了三年,同时将现金流折现法标准公式中的折现率分为了两类:预期回报率R(8%)以及现金折现率r(4%),这是为了将前三年自由现金流当作这份特殊债券的利息。其次,将第一段的估值与第二段折现减少的额度作模糊抵扣,也就是将下面蓝色框和红色框作抵扣(详细请见唐师的文章)。最后,得出估值V的简化版:第二步,固化其中的永续增长率g、预期回报率(折现率)R,使之与无风险收益率挂钩。首先,将永续增长率与整体经济增长挂钩。因为企业的永续增长率不可能大于整体经济增长(GDP增速),否则这家企业将占满GDP,所以“永续增长率≤整体经济增长”。其次,将整体经济增长与无风险收益率挂钩。俗称的无风险实际上以国家为背书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将整个国家视作为一个企业,将其中的高收益、低收益相互抵消之后得到“无风险收益(实际上是平均收益)”。根据这个定义,它也必定收敛于整个企业(国家)的整体收益,也就是整体经济增长率。所以“整体经济增长率≈无风险收益率”。于是,得出“永续增长率≤整体经济增长≈无风险收益率”的结论。最后,永续增长率g就直接取值上限,取值无风险收益率。通过这两步假设,直接pass掉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同时,预期回报率则取值两倍无风险收益率(来自格雷厄姆)。此时就可以将估值公式简化为:V=F3/无风险收益率。通过这个视角得到的就是企业的合理估值,同时这也是债券的估值方式。但股市里没有像债券这么纯正的投资品,如果股票全都用简化公式估值的话,那我们投资者就可以去工地搬砖了。这是因为,即使股票的估值思路与债券的吻合,但分子“自由现金流”上有差异(见第四节),股票与债券性质上也有三大区别:利润留存、成长、确定性(见第五节)。四、寻找自由现金流首先来解决自由现金流上的差异。上述现金流折现法到特殊债券的思考,就是对企业进行筛选,只留下能应用于债券思维的企业,从而将企业估值拉到债券视角上来。但企业的利润与债券的利息有一些差异。首先,企业经营利润可不一定和债券一样全是白花花的现金。其次,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一定能够维持,因为高盈利肯定有某种护城河,否则资本一定会跑步进场。最后,即便是含金量十足,但企业也不能像债券利息一样全部给你,它经常还要投进去更新设备或者扩产什么的,需要资本再投入。那要如何找到自由现金流呢?首先,我们要仔细甄别真真假假的报表利润。其次,我们要去了解企业这种护城河(竞争力)的强度怎么样。再次,要知道哪些投入是维持现有盈利能力必须耗费掉的钱,哪些是为了扩大盈利能力的新投资。唐师将这个筛选过程简化为了三大前提:①利润为真否?②利润可持续否?③维持当前盈利能力需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详细请见《创造价值》中的“老唐估值法”对于维持现有盈利能力的钱,我们将它当作费用处理(就叫维持费吧)。从含金量十足的利润里,减去维持费,剩下的就是自由现金流。接下来要解决的是股票与债券性质上三大显著的区别:①利润留存,②成长,③确定性。五、股票是特殊的债券①利润留存。企业的净利润不一定会全部给投资者(债券利息会全部给投资者),可能有朋友下意识认为这是一个缺点,但其实它是股票的优点。如果我们将所有上市企业的股票视为一个整体,它大体拥有约10%~12%的净资产收益率,这个净资产收益率就类似于债券的“票面利率”…相比于债权,投资者拥有股权将会有三重回报:首先,投资者享受了远超真实债券息率的公司经营回报;其次,这些回报的大部分又以特权形式,重新认购了他人无权认购的高息债券;最后,当前面两点好处被广泛认知的时候,股票会受到资本追捧而造成股价攀升。——摘自唐书房《如何面对铁公鸡?》意思就是,企业每年的收益只有一部分以现金的方式分给股东,股东可以自行分配。另一部分将留在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继续帮助股东赚取10%~12%的高收益(无风险收益率为4%的情况下)。这就相当于特权收购,因为如果市面上真有10%收益的债券,在无风险收益率为4%的情况下,资本肯定第一时间跑步进场。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并没有将留存利润产生高回报的投资途径,仅仅因为管理层或大股东意图掌控更多资金而不分红或低分红,那么,这就不是特权,而是一种价值的损失。这种情况令人讨厌,但不难规避。首先,如果公司在无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不分红或低分红,我们需要怀疑公司利润的真实性及管理层诚信问题,可以作为对公司估值的扣分项。其次,如果公司很赚钱,控股股东也没有必要冒着违法违规的风险去占用本来可以通过分红后合法使用的资金。这种想法会驱动对管理层的制约。再次,在资本市场里,如果一台收银机里堆积的钱多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资本去想办法取出来,这种博弈本身会纠错或者推升股价。2015-2017年围绕万科展开的一系列精彩资本大战,就是这种博弈的体现。最后,在我国资本市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有一些规则上的强制要求。所以目前绝大部分优秀企业,都有股东回报规划,有按年现金分红的比例约定,这也算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给历史分红记录及分红率更多的权重,从而获取分红再投入的回报。——摘自唐书房《如何面对铁公鸡?》②成长。要说企业成长与价值的关系,我们估值时都会将预计的成长速度考虑进来。你对这个成长速度的假设值越高,成长因素在估值里权重也就越大。具体就是预测的第三年现金流越高,估值越高。从这里可以看出:成长是价值的组成部分。另外,巴菲特曾说他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芒格让巴菲特慢慢开始投资成长股。巴菲特坦言:“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巴菲特在1997年的股东大会上详细说过这个进化。股东:在你1992年的致股东信里,你说你倾向于用两种方式来处理未来的盈利问题。一是你了解的业务,二是安全边际,你说它们同样重要…但是如果你不能找到一个低估值+高成长的最佳组合,你会更侧重哪个,成长还是低估?巴菲特:它们要在一起考虑。但很显然,如果是你能理解的企业,对企业的未来比较确定,你就不需要那么多安全边际。而你打算投资的生意越脆弱(注:指护城河浅,容易受到竞争者的攻击)或者变化的可能性很大,你需要安全边际就越大。就好比,如果你驾驶着载有9800磅货物的卡车,通过一座载重量为1万吨的桥,且这座桥距离地面只有6英寸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没事。但是,如果这座桥坐落在大峡谷之上,你可能就想得到大一些的安全边际,你可能只会驾着4000磅重的货物通过这座桥。所以说,要求多大的安全边际取决于潜在的风险。我们现在对安全边际的要求没有七十年代那么高了如果是你能够理解的企业,对企业的未来比较确定,你就不需要那么多安全边际。这句话在另外一次访谈里,被巴菲特精简为: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只要我们能确认未来会有成长,大师的经验是出价可以触及当下合理估值的上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投资时间越长,投资收益就会越趋近于企业的ROE。这时候估值的影响也越小,买入价格(价格折扣)的影响也就越小。所以成长可以是安全边际,成长也只是安全边际。这是为了防备我们过于乐观,给予成长因素太高权重,导致投资道路上的重大挫折。对于这个安全边际的理解,唐师将它量化为:最高出价可以触及当年合理估值的上限。当我们以当年合理估值的上限(以当下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来说,就相当于约30倍的市盈率水平)去买入一家企业时,我们的目标收益就只有一个:这家企业未来成长速度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那部分。这时,除成长以外的其他安全边际,就被我们放弃了,成长成了唯一的安全边际。这已经是对非常确定的企业、非常自信的判断下,可以接受的出价上限。除非有非常可信的价值证明,否则在依赖估算的条件下,这个出价不能再高了。具体怎么实践呢?我们只要能估计企业未来会比现在更好(好多少,不管),ok,不用去算永续增长部分的估值了,将成长看作价值的安全边际,按照不增长出价,以无风险回报率作为对应PE倍数,给企业当前的自由现金毛估估一个价格上限作为【合理估值】。③【确定性】。前面说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这个安全边际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抵扣。至此,我们解决了股票与债券自由现金流的差异,并解决了利润留存、成长、确定性上的区别。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股票视作为特殊的债券,用“自由现金流/无风险收益率”便能得到它当年的合理估值。六、估值之锚那么什么是估值之锚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对企业进行估值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步思考。第一步,通过自由现金流折现法,筛选出利润含金量高,且未来不依赖大量增量资本投入也可持续产生现金利润,又属于我们能够理解的企业。第二步,通过假设,将折现率、永续增长率与无风险收益率固化下来,可以使估值视角从【自由现金流折现法】转换到【债券】上。第三步,通过三大前提:①利润为真否?②利润可持续否?③维持当前盈利能力需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去寻找自由现金流,并将找不出来的企业排除掉。第四步,去知悉企业的成长,并认真思考两个问题:④成长的幅度会有多大?⑤成长是否需要依赖于大量的再投资?当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便能够理解企业,也有胆拿出它的成长,模糊地抵消确定性不足100%的劣势后,得到合理估值的上限,这也就是【估值之锚】。我们对一个企业进行估值也就是需要回答上述①②③④⑤五个问题。对于①,在学习过《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之后就能知道如何去辨别,通过学习的不断深入也能扩展自己的辨别范围。但是对于②③④⑤唐师只给出过一个玄学答案:去理解你关注的企业,去阅读和企业有关的一切信息,去各种角度思考这些信息。然后就能[大致地]回答出来了,没有捷径。理解、关注、思考什么呢?A.这家企业靠销售什么商品和服务获取利润?B.它的客户为何从它这里采购,而不是选其他机构的商品或者服务?C.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眼看这间公司坐享丰厚利润,为什么其他资本没有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或服务,抢占了它的市场份额,或逼迫它降低利润空间呢?更高性价比,即可以是同样质量/数量+更低价格,也可以是同样价格+更高质量/数量。D.假设同行挟巨资,或者其他产业巨头挟巨资参与竞争,该公司能够保住乃至继续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第五步,通过阅读企业的一切,并能够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安全边际】,就得到了企业的【理想买点】。于是我将唐朝老师的估值流程图再细化了一下:所谓估值之锚,就是企业当年合理估值的上限,只要低于合理估值买入我们就有得赚,只不过是赚多与赚少的区别。这大多属于投资的艺术范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此范围内尽力获取折扣即可。
2022年7月24日
其他

大航海时代

作者按:再次阅读《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浮现出另一幅场景,且站在股权诞生之初,以船主的视角来理解投资这件事。目录序第一回
2022年7月10日
其他

2022年上半年小结

2022年上半年,我大半的记忆都是各种魔幻事件,身处事件中心深圳、上海、唐山、郑州的朋友可能更是刻骨铭心。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我始终坚信:即使我们无法控制90%的客观事实,但仍然有10%的选择权力。认真阅读、思考、犯错、纠正,在浪潮来袭时理智决策,这样迎来的结果都是我们应得的,且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虽然半年来的经历不多,自己的步调也不稳定,但仍然有三件小事和一件大事想记录下来:①阅读、②写作、③投资、④加入唐书院。一、阅读及推荐4月份之前的阅读体验都不错,特别是过年回家。家里阳台上有一张旧餐桌,我回家的时候已经沾满了灰,简单整理一下随便搬张凳子就当书桌了。我会早上六点过起床做一杯咖啡,坐在阳台上练字,然后开始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着去走访亲戚。一开始我母亲认为我迫使自己这么做挺难受的,虽然我一直声称这是享受,但她每次都回应我冷笑“哼!”。过了两天,我母亲早上七点过起床也端本书,坐在我对面假装看书,实则偷偷观察我。没过两天,她早上也六点过起床,我给她也做了杯咖啡,她拿着书和笔记本坐在我对面,认真地在写一些什么…我离开家乡之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朱简直变了一个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若一定要找原因,这可能阅读带来的副作用,让我时时刻刻都在想些什么。同事驰哥曾对我评价:“每次看到你愣在那不说话,我就感觉你的脑子又在猛转”。我觉得这个评价特有意思,好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每每想到驰哥最近也开始学投资我就会偷着乐。就好像我离开家乡之前,偷偷瞄了一眼我母亲的本子,笔迹还停留在我坐在阳台看书的最后一天,每每想到这里我也会偷着乐。我偷着乐的是:坚持做自己觉得正确并享受的事,真诚地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真会影响身边的人,给他们带来同样的享受。推荐:上半年工作波动比较大,投资体系的梳理又牵扯了很大精力,所以上半年一共读书9本,详细情况如下:评分制为五星制,两星可以不读,三星可读可不读,四星推荐,五星强烈推荐。其中《逻辑学导论》推荐看前1/3推理的基础内容,其余的结合实际进行翻查。二、写作及犯错上半年共写日记180篇,随笔及文章18篇,公众号发表过9篇。其中,投资相关写了6篇,因为将其中前3篇汇总到《以生活的视角走进价值投资》当中,并将前3篇删除,所以投资相关现在公众号可见3篇。发表数量少得可怜,想到发表文章需要做一些梳理和润色,所以我一直觉得是因为我懒。直到昨晚我才搞明白真正的原因:我害怕失败。因为自尊心作祟,我害怕发表出来的文章不完美、有错误,会被仅有的23名读者发现,甚至嘲笑。但事实是大家并不会在意。而且,难道经过我精细推理、校准之后的文章就不会有错误了吗?我现在回看“巅峰之作”《创造价值》就感觉写得很浅,不能指导投资,并且发现了6个错别字,甚至有的地方逻辑还有问题。但这些错误影响我进步吗?影响,大大的影响,若没有这些错误我是不可能进步的。因为写作正是通过构思、推理、表达这样的行为,来对我的理念进行梳理。若没有错误,或无法找到自己的错误,那将永远无法改善自己的理念,漏洞也将永远留在那里。所以也趁这个话题对读者朋友们诚挚地说:若发现了我文章中的错误,请劳烦提醒我,我将不甚感激!三、投资及择路第一次接触投资是19年,在一名同事的推荐下我进唐书房看了些文章,提不起兴趣也就没当回事。之后疫情爆发,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投资书籍,其中有老唐的三部曲,但我再次没当回事😭。直到21年12月底,自己“投资”了两年的账户正好盈亏平衡(实则血亏)。苦恼的我将老唐的书和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顺带看了一些价值投资的书。随后,为了熟悉会计准则,我花了24天时间连带着招股说明书,将茅台当时21份年报从头看到尾,同步写了3.6w字的分析思考。当最后一天晚上,捧着一叠茅台财报笔记的我靠在椅子上,回味着这24天的充实与进步。这时候我才知道哪条路是适合我的,于是正式开始学习价值投资,并在今年6月《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面世之际,对我的投资理念进行了梳理。事不过三,我非常重视这次读后感征文的机会,并将我的投资体系雏形浓缩在了《创造价值》当中,用时16天,也凭借这篇文章通过了读后感评审,顺利加入了书房后院。最后附上截止今年6月30日的投资收益,同时提个问题:若我持有的企业经营蒸蒸日上,那么我亏损了吗?😏四、加入唐书院我在6月11日加入了书房后院,这可是件大事,一开始我还以为里面都是些生禽猛兽,尖嘴獠牙的,吃人不吐骨头😜。进去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以老唐为首的老司机,每天从“摸你贴(morning)”嘚吧到晚上闭馆🤣。原本以为我的水平总能算上中等,在经历一次对DCF模型的推导之后才发现厉害的人多的是。而且各位前辈的文章写得又顺又合理,特别是对一些企业的分析,让我切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截至目前,书房后院共有2838名团伙成员,10653张帖子。这些人里有很多未来的亿万富翁,甚至现在就资产上亿。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帖子里藏着成为亿万富翁的“秘籍”,若能保持好奇,持续地阅读、写作、犯错、纠正,相信我也能成为其中之一。既然我发现了绊住自己的罪魁祸首:【害怕失败】。那么接下来,我会在公众号里不断地分享自己的思考、进步和错误。分享只是一个结果,无论错误与否,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就已经受益匪浅。倘若还能给您带来些许启发,我将荣幸至极,同时也请您不吝唾沫,提醒我今后文章中的错误,我将不甚感激!
2022年7月1日
其他

估值模型:现金流折现法

前言:就像买房子一样,在购买企业股权时也需要对其价值进行估算,这样才能决定买还是不买。估算的模型有很多,但任何估值模型都无法对企业进行精准的估算,否则股市中就只有0和1而没有脑细胞,所有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只能去加入搬砖大军了。本文是通过梳理估值模型中的“现金流折现法(DCF)”,了解其原理以及思路,从而引导我们对投资的思考。若对公式推导不感兴趣,读者可跳过公式相关,或直接阅读第四、五节,不影响文章主旨。因为公众号不支持公式格式,所以我把公式相关以截图列示,请您见谅。目录一、预热二、估算第一段价值(快速增长期)三、估算第二段价值(永续增长期)步骤一步骤二四、估算总价值五、估值修正一、预热现金流折现法的内涵就是把企业未来存续期间内的预测现金流折现为现值,并定义此现值为企业的估值。其中有两个关键点:预测、折现。预测是预测企业的未来,包括现金流、永续增长率、存续期;折现是将未来的现金以某折现率进行折现,减扣出它们的机会成本。接下来我准备梳理的是“现金流折现法(两段法)”,第一段为企业快速增长期、第二段为永续增长期,在我们进入估值模型之前需要嵌入一些信息:公式推导、预设条件、情景再现。二、估算第一段价值(快速增长期)此时,我预设【第一段折现率】为r,于是估算出企业第一段快速增长期估值V1,并列图如下:注意:虽然今天是2022年3月1日(图中小黑人),但估算的快速增长期V1(蓝色区域)却是我从企业年报结算日(2021年12月31日小灰人处)思考出来的,又因为此估值无法体现企业在2022年1月1日~3月1日之间产生的变化,所以需要将2022、2023、2024年年末的自由现金流F1、F2、F3折现到小灰人处。三、估算第二段价值(永续增长期)【步骤一】从前提条件中抽取企业第二段中的现金流并折现:这里所用的折现率为【第二段折现率】R,这是我预设的另外一种折现率,目的是为了将上面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到第三年年末。另外,预设企业第三年年末开始永续增长率为g,各个现金流年份与第三年年末的时间差异为t,从而估算企业的第二段折现值Fn:再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根据信息列图如下:注意:虽然我是用2021年12月31日的信息估算出了F3,但我对第二段中各年现金流的折现,使用的R(第二段折现率)与第一段折现率r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我将第二段中各年的现金流折现到的时间点是第三年年末(2024年12月31日小白人处),它离估值之间还差三年折现时间。【步骤二】将第二段现金流Fn折现到年报结算日(2021年12月31日小灰人处),从而估算出第二段永续价值V2:列图如下:注意:永续价值V2(图中红色区域)是对第二段现金流Fn的折现,是从第三年年末(2024年12月31日小白人)折现到年报结算日(2021年12月31日小灰人),期间资金跨过了三年时间,所以对其折现三年。四、估算总价值将两段价值加总,则估算出企业的价值V:这是我今天(2022年3月1日)对企业价值进行的估算,但思考的出发点是企业年报结算日(2021年12年31日),从数据中预测的是第三年年末(2024年12月31日)的自由现金流F3。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在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设置了r、R两个折现率参数,是为了便于思考“快速增长期”和“永续增长期”之间的异同,r、R数值取决于我对这两个增长期资金折现率的预期,或许相等,或许不相等。五、估值修正由于预测未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便是三年时间,也需要我们从年报结算日之后出现的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有必要的话需及时调整估值。另外,随着企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企业肯定会产生一些预期之外的变化,我们需要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定期调整估值,比如季报、半年报、年报公布后。随着我们不停地接受新信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小灰人)、预测的现金流(F3)、折现率(R、r)…都需要随着我们的思考进行调整。所以对企业的估值是一个【动态行为】,我们要在时间长河中对估值不断的修正,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创造价值

我们揣着这一套一套的秘籍,信心满满地回到股市准备大杀四方,不成功便成仁!
2022年6月5日
其他

【投资体系】创造价值:以生活的视角走进价值投资

序:我在收到老唐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平装版后立马迫不及待地拆封(精装版还没收到),看完之后发现此辑比第一辑逻辑更加严谨,章节更加顺滑,而且老唐针对估值方法和实战案例做了很大的更新。我从这里面比第一辑得到了更多的启发,让我再次感动于认识老唐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本文从第二辑出发,描述了我是如何以【生活的视角】走进价值投资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

多数人会选择信奉科学,虽然科学也不能感知真实。但科学却有唯一的评估标准,那就是所有与观测不一致的信息都会被丢弃,因此我们可以依赖,因为不用面对太多选择。(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因为它暂时无法被证伪)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去阅读、去思考、去尝试

老唐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人生的努力,就是不断抬高自己机会成本的过程。”今年9月份以来,在不断地阅读、写作、思考、健身当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越来越珍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每天起床都在想要更有效率一点,但是往往最珍贵的东西也失去的最快。2021年已经没剩几个小时了,我今年做了几件很“单调”的事。这里在记录的同时也想分享出来,抛砖引玉,只要能给任何一个朋友带来思考,那这篇文章就是有分享价值的。一、阅读今年的阅读量和去年差不多,其中纸质书29本,文献资料若干。但是阅读的质量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能由于今年更加专注,但更多是因为今年更节约时间了。阅读的内容比较杂,但以投资为主,政治、传记以及历qu史也看了一些,外加一点财报(如果也算阅读量的话)。其中,在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穷查理宝典》以及《自控力》,分别在思考和心理上给我指引了一个不会错的方向。其次,在行为上最有帮助的是《睡眠革命》以及《刻意练习》,前者虽然写的有点絮叨,但是核心理念“R90睡眠”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助力;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理论性的教材,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对我的行为有指导意义,适用于很多想要掌握的知识。最后,有一些政治方面的书籍也让我对生活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其中《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意外贴切地描述了整个TZ,不同的人看了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其实我进行阅读并不是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去完成,而是设置一个概略的目标,让自己不至于耽误时间。我认为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启动自己行为的地基,是自己所有输出的能量源(思考、写作、决策)。二、写作今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找到了写作的快乐,写作并不是为了去完成某项工作,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学习”很有趣?

学习始终都是在对抗未知,宛如盲人摸象,又仿佛是在残缺不全的经验当中,寻找出事情共有的模式,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学习很有趣呢?把第一句话引申一下:学习也像是在拼拼图、堆积木,像是在编程,往芯片(大脑)里镶嵌代码模块。但我认为学习更像是在玩游戏其契合点在于,学习的反馈奖励和游戏的反馈奖励系统很相似,甚至更为强烈。这个反馈系统主要是“验证成功后”或者“顿悟”后的成就感。相信所有人都体会过。就像是游戏中的“成就系统”一样在玩解谜单机类游戏的时候,游戏中无法从外界获取信息,这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游戏探索)达成了某一阶段的目标。玩过类似游戏的都知道,这件事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特别是“世界首通”。但学习比游戏更有意思的是,你不用做到“世界首通”,只要做到“自我首通”就能得到很强烈的成就感。就像是第一次理解乘法、线性代数、立体几何、微积分、拓扑学原理的时候。学习若只是达到了【理解】的层面,其实仍然还停留在第一层,也就是所谓的“看懂了”。这是一个很具有欺骗性的层面,若只是到这就停下来了,那其实前面的学习都是【无效】的。也就是“道理都懂但还是过不好人生”。(其实我蛮反感这句话,给我传递了一种逃避、畏惧的情绪)那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将学习【有效】化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去解决问题如果你刚理解了3*3=9的乘法口诀,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将4*4得出=16的答案,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解决问题然后再不停地应用乘法原理,直到能够算出四位数以内的任何数值之间的乘法,那你的乘法能力已经【有效】达到小学水平了。其实这个过程从学术上来讲叫做【泛化】,学习其实就是将【经验】中的有效实例进行【泛化】,直到能够【有效】预测未知情况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坎坷,很可能会遇到【欠拟合】(归纳不足)、【过拟合】(以偏概全)、【负迁移】(中式英语)...很多这样的野怪如何应对这些障碍,通过【练习】与拦路野怪过招,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宝石,这也就是学习之路吸引人的地方。学习之路还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尽头,是一款永远玩不腻、随时在更新、绝对不NG的无尽游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习只能将知识加工到满意的程度为止。这个“程度”的定义标准,是自己满意,意思就是它没有尽头,横向上很广,纵向上很深。从横向上来看它很广就像是学习“打篮球”,它的目标,是在满足比赛条件时(野球场、正式比赛等),学会使用“各种技巧”,在规则的允许下取得比赛胜利。需要泛化的是“各种技巧”假如说,你球都接不住。那叫“不会”假如说,你会投篮、会防守。那你可以胜任“3D球员”假如说,你会运球、会传球,会控制节奏。那你可以胜任“控卫”假如说,你会投篮、会快攻、会策应、会突破上篮。那你可以胜任“小前锋”假如说,你啥都会,那你可以在2K里胜任乔丹或者詹姆斯。从纵向上来看它很深就像是学习“三步上篮”,它的目标,是在满足上篮条件时,“各个情况下”,可以控制肌肉,实现上篮成功且不犯规的动作。需要泛化的是“各个情况下”假如说,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功。那叫“不会”假如说,你在无干扰,固定距离,固定角度下,可以成功。那叫“会”了假如说,你在无干扰,不固定距离,不固定角度下,可以成功。那可以叫“熟练”了假如说,你在有干扰,不固定距离,不固定角度下,可以成功。那可以叫“精通”了假如说,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成功,那可以叫出神入化了。
2021年12月28日
其他

回到2016年你会买茅台吗?

如果回到xx,你会xx吗?问了也没用,做过的决策就是肯定会做的决策,不会根据假设而变化。最近有看到媒体在讲“贵州茅台”多好多好,市值从2016年底到现在翻了8倍,如果那时买了的话,现在已经blabla。那现在问一句:“回到2016年你会买茅台吗?”那就挑一个2016年10月21日,回去看看现在的我在当时会不会买茅台。一、2016年营业收入1.茅台酒销售量茅台工艺中是从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到次年开始的蒸馏取酒,七次取酒出来的基酒进行装坛,装坛后存储3年,基酒经过勾兑后需要存储0.5-1年时间再进行灌装、封箱、出售。推理得出进行出售的酒为4-5年前的基酒制作而成;季克良:“当年可供销售的茅台商品酒,大约是四五年前(取决于勾兑后存半年还是一年)基酒的75%,其他部分则是必须要存起来的老酒和保存期间挥发的部分”。但是由于不能确定这个75%是否包含添加进去的老酒(53°茅台大致由85%基酒和15%老酒构成)。所以假设当年可供销售茅台酒为4年前和5年前产量各取50%中的75%进行勾兑,并且在此基础上取85%(高值)~100%(低值)的区间:25965吨±7.5%。2.销售单价每吨茅台酒换算成53°飞天茅台500ml可为2124瓶,得到每年销售53°飞天茅台500ml假设锚定数量,同时测算每年销售500ml53°飞天茅台的锚定单价,以此为依据观察市场中是否有论证依据。茅台酒有多个品种,其出厂价均不同,以此可推论之所以锚定单价有所不同,是因为每年销售的品种比例不同。由于这个原因更为合理,同时费用支出与“销售价格”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销售比例的变化应该就是
2021年12月12日
其他

关于注意力的思考

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是差不多那也是有细微的差距。但我今天早上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天做的事情(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极其相似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出奇的一致。我想也可以这么说:每天在同样事情上花同样时间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很相近。其中“花时间”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应该就是“倾注注意力”,或者说“关注”什么的。而“关注的某件事A”与“对某件事B的看法”中,我猜测A与B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且认定为:A与B是配对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引申为:每天在某件事上倾注相同注意力的人,对于特定的另一件事的看法是相近的。本来我思考到这里的时候就没继续了,但今天跑完步碰见一个同事,他说我几乎每天都锻炼,所以体型才是这个样子的。随后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然后说他每天要是跟我一个训练量,那肯定也能瘦下来。我随声附和了他,我没好意思说的是他跟我之间的观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每天跑步并不能减肥,就算每天跑步把自己跑吐了,吃俩汉堡就啥都没了;“减肥”的东西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率的是“基础代谢”这个东西,我尽量维持锻炼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持一个较高的基础代谢,而跑个十公里的热量也就占了它的1/3;我锻炼不只是为了维持体型,更大的原因是为了保持较高的【专注力】,因为锻炼可以恢复专注力,提高上限;每天锻炼并没有什么难的,甚至坚持两个星期之后还能上瘾。我觉得更难的是保持良好的睡眠(早睡早起),这个才是真正bug级别的能量补剂;然后我就继续了今天的那个思考,其实我的那个同事并不是“蠢”,而只是没有将注意力放在“锻炼”这件事上,所以他是“暂时”的与我观点不一致。甚至在另外一件他注意力所放置的事情上面,他很可能会因为观点与我不一致而觉得我很“蠢”。比如前一段时间EDG夺冠,懵逼的我在朋友圈炸开锅后紧急搜索了一下,才知道是LOL(其实我十年前就开始玩了,但近几年没接触)。我想我当初的几个网吧“队友”肯定就会觉得我很“蠢”。这些经历让我想到一句话:你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因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受到头脑中理论框架的限制。而这个理论框架就是随着我们每天所关注的事情、思考的问题而逐步演变的。那我是否可以提出一个假设:我可以刻意地将自己的肉体(甚至是大脑)训练成我想要的形态。我想这个假设在理论上是成立的,首先肉体的形态不用多说,健身的理论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我这2个月以来刻意训练我的跑步能力(心肺、步频、步幅、核心力量),成绩已经有了质的提高(配速比之前3公里的提高了1min):其次关于大脑的形态也是可行的,具体的话有点多,得睡觉了(睡眠也可以通过练习刻意改善)所以在这里我给自己留个年度作业~
2021年11月14日
其他

行为变阻器

今天计划着看热门电影《长津湖》,结束之后跟着人群下楼,然后又跟人群一起被暴雨困在了影院门口。眼看着雨一直下,就索性躲进对面这个餐吧里,正好将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记下来。总的来说电影还不错,题材上等、演技偏上、剧本中等、特效次等。但电影最后展现的一幕却是上上等:志愿军战士在冰雪中被冻成了冰雕。在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铺垫的最后,影片才迎来了我认为的这个高潮,让我思绪跌宕到了现在。电影里的对手不说不堪一击,也至少是打得你来我往。但其实简单搜索一下就能知道,“抗美援朝”这场战役并不容易,大约3:1的伤亡战损比可不是闹着玩的。但当时刚建立起新家园,一切百废待兴,影片中提到的“这场仗其实不想打”其实也说明了局势所迫。在当时钱包、拳头、科技都跟不上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呢?我想,除了指挥能力、志愿军生命、战略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志愿军战士们的斗志,也可称之为意志力。意志力是个什么东西呢?要了解意志力之前,首先要知道一个叫【多巴胺】的东西。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其实这个东西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成瘾、少了会得帕金森,与其说它是快乐的源泉不如说它是上瘾的电闸。奥尔兹和米尔纳实验室里的那只小白鼠,就是按电闸用多巴胺活活把自己“爽”死了。而现在很多现代电闸也顺时代而生,比如短视频、吃瓜文化、电子游戏等等(香烟不是,之前有聊过《诞生于社会舆论的香烟骗局》,它连电闸都算不上,最多算个骗局)。大家都喜欢称之为【及时行乐】。大脑中往往与多巴胺势均力敌的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前额皮层】。也就是这个东西:详细的暂且不说,这个东西大概就是控制咱们“理性行为”的一套神经,又有人称为“延迟满足”,但我认为【长期欲望】更为贴切,而这样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则被称之为【意志力】。意志力有什么用呢?前面提到的【多巴胺】与【意志力】,它们就分别掌控了我们的【及时行乐】与【长期欲望】,而我们【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这两个条件互相牵制的,网上有一副图是这样的:为了方便理解,我在这个基础之上利用经典电路图建立了一个冒牌电路图:咱日常行为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电路图,多巴胺与意志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行为变阻器】。其中多巴胺是滑动变阻器的“阻力”,意志力是滑动变阻器的“导力”。情况一:当意志力充沛的时候,变阻器的阻力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导致日常行为功率增大。我们的行为就会偏向【长期欲望】,从而使我们做一些符合长期利益但是得不到短暂快乐甚至会痛苦的事情,比如规律饮食、健身、学习、早睡早起…而咱们被冻成冰雕的志愿军战士们,就是将意志力调节到了最大…情况二:当意志力萎靡,或者多巴胺旺盛的时候,变阻器阻力增大,电路中电流减小,导致日常行为功率减小。我们的行为就会偏向【及时行乐】,从而让我们做一些能暂时爽到,但可能得不到长期利益的事情,比如赌博、吃甜食、刷抖音、打游戏…这样看来岂不是将意志力调节到最大咱们就能考第一、升职加薪、八块腹肌了?无敌了?那怎么可能,准确意义上来讲这不是意愿上的不可能,而是生理上的不可能,因为意志力也就是前额皮质的耐久度是有限的,不能无限使用。多巴胺也不能用多了,用多了就会像奥尔兹和米尔纳的那只小白鼠一样,上瘾到丧失理智。当然多巴胺也不能没有,多巴胺少了会得帕金森,抑郁症患者也缺乏多巴胺。那该怎么使用意志力呢?从电路图上来讲,就是将行为变阻器的电阻调节得越低,那咱日常行为功率就越大,但也不能将长时间保持低电阻,否则你这个日常行为灯泡就会过热爆炸。需要偶尔降低一下意志力,让意志力恢复一下,然后再次进入高功率状态,这样才能“无敌”。当然降低意志力之后不一定就要走向多巴胺了,而且多巴胺控制的行为往往也不利于意志力的恢复,甚至意志力还能通过练习来提高上限。说的有点多了,有机会再接着聊!
2021年10月8日
其他

《如何与自己相处》残篇(上)

在2020年一整年中,除了2、3月份之外,其他时候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但是到了9月份我的自我系统出现了问题,我正在做的事并不是我应该做的事,于是我后来不停地责备自己、鞭策自己。这在一开始是很见效的,但是到最后导致我行为效率直线下滑,而且招致了很大的痛苦。所以我在年底留给自己了年度作业,其中之一便是“如何与自己相处”。这并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在《自控力》、《非暴力沟通》中找到了一些启发。这次想聊一聊《非暴力沟通》(Marshall
2021年10月1日
其他

如何懒惰到极致

我是一个懒惰成性的人,而且极其享受这个过程,在偷懒时放空大脑、瘫软四肢躺在床上,工作、学习全权下放到“下次一定”,随后细细品味这时候身体上带来的顶级快感,妙不可言。但由于偷懒过于频繁,很多时候都在重复性偷懒,这样来的懒惰食之乏味弃之可惜。困于不能津津有味、堂堂正正地偷懒,我决定研究一下怎么做到这一点,好让我下次想偷懒的时候也可以偷懒,正如标题:如何懒惰到极致。找个简单的,最近几年挺流行的话题“健身”,怎么在健身当中偷懒呢?行为懒惰首先来想一想,如何在健身这件事上偷懒?最简单的就是不完成今天的训练计划。“今天去健身房后做了热身组,立马身体发热、心跳加速、眼冒金星,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不了这样的训练量,我该回家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可以让我避免接下来的肌肉疲劳、洗摇摇杯、一身臭汗、洗澡洗衣等麻烦,我且称之为【行为懒惰】。行为懒惰的好处是:可以让我规避因为“作为”而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让我从本就没有发生的事件当中抽取到收益。这种无中生有的懒惰是快餐型懒惰,可以随时享用!思维懒惰然而仅仅是行为懒惰的话肯定填不满我的胃口,这种懒惰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收放自如之后都无法产生快感。所以我想到了更高一级的懒惰---【思维懒惰】。从健身这件事上来说,思维懒惰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就是从网络中随便找找“大神”的教程跟着练就行了,《每天5分钟练出马甲线》、《一个月减肥20斤的我经历了什么?》等内容最为过瘾,然后该吃吃该喝喝,熬夜抽烟喝酒都不影响。思维懒惰的好处是:可以让我轻而易举的达到健身效果,而不用学习营养、运动、人体这些领域的知识,也不用通过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动作和节奏,更不用逼迫自己去做好睡眠、饮食、情绪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种不用脑子的懒惰谁用谁知道,可以让我越来越没脑子!情绪懒惰随之而来的是,想偷个懒都需要这么多的思考路径吗?那多累啊?我为了偷懒做了这么多事,我是傻逼吗?甚至因为没健身整不到腹肌,而产生了挫败感,何必呢?所以我又找到了无敌偷懒包---【情绪懒惰】。从健身这件事上来说,情绪懒惰的方法有点玄乎,就是不去开启可能会健身失败这个“赌局”,也就是压根就不去想健身,凭什么胖子或者瘦子就不能更被社会接受?凭什么脂肪挂在身上就不好看?借口好找的很,说白了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畏难情绪”去克制自己去做出一些超出我认知之外的事情。当然情绪懒惰的好处有很多:可以让我不用考虑自己的自我认同、精神状态、生活舒适度等主观认识,也不用考虑身体健康、运动表现、能活多少岁等客观结果。这种不会开启“赌局”的懒惰可以让我立于不败之地!懒惰的反面行为上面简单聊了聊我对懒惰的分类,以及针对【行为懒惰】、【思维懒惰】、【情绪懒惰】这三种懒惰的食用方法以及思路,但其实往往在偷懒中这三者可以同时食用,合理搭配比例可以更加快乐。如果朋友们想偷懒的话可以借鉴一下。语文阅读题教会我们要以辩证思维来看待各种事件,我不能只看事物的正面,同时也要想一想事物的负面。懒惰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吗?一点都没有,只会带来快乐!但如果真的有朋友想不开企图克服懒惰的话,我只能被迫聊聊我的一些愚见。其实我在《我用自己做了一场实验》有提到过惰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疏忽,在于突然之间没有坚持去做某件事。若想再度输入的话,必须得从头开始,将同样的模式重复一遍。一旦深入的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为过。说直白点就是,将某种懒惰的反面行为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比如养成某种饮食习惯,让自己觉得很舒服;比如每天看几页书,让自己享受思考的快乐;比如每天迫不及待地去睡觉,让自己第二天享受这个睡眠带来的高效率…诸如此类,让自己享受这些【懒惰反面行为】带来的结果,更加愿意去做,从而融入自己的生活。具体怎么做呢?容我偷个懒嘿嘿
2021年8月3日
其他

《放纵》

这是我昨天日记的标题,在《我用自己做了一场实验》中我曾提到我会对每天的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尽量客观的打出一个分数。满分是16分,这是24小时扣除8小时正常睡眠之外的数字。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给自己打了四五百天的分数,偶尔我也会在日记中写一些想法,这种日记我会复制一份放进另外一个笔记当中。久而久之这种有感而发的笔记已经积攒了几十份,平时没事儿我也会翻看这些笔记,时不时感叹一下:自己以前真的这么自律吗?我每天会针对5个项目对自己进行评价:学习、睡眠、健身、饮食、奶嘴。在最初的时候我会拉单列表、详细地对每个项目进行分析,自己在哪方面做的不令我满意,然后在后面列上一个代办项目,次日进行改进。期间无论在哪里我都必须完成,飞机上、火车上、海上、图书馆、酒吧、海滩、床,这个模式持续到了今年2月7日:突然有点累了,然后就开始只记录自己每天完成的事,以自己的满意程度打出一个公允的分数。这个方式可以很好的舒缓我的大脑,恢复状态。此前的修仙模式的确可以提高我的效率,但随之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强烈,也就是很大的心理压力。一种不敢轻易放纵的压力。所谓放纵,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诠释,银行柜员和极限运动员的就不同。由于银行柜员长期处于重复的工作当中,在大脑已经适应这种节奏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放纵”就是蹦极、跳伞这种活动。而极限运动员则不同,他们的放纵可能就是堆积木、参加中老年人联谊,这种在重复的生活中没有出现过的事物。以我自己为例,一年半以前我会觉得酒吧、游戏、旅游是很不错的放纵方式。但现在我更多的认为这些并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一种没有效率的行为。那么现在我应该怎么放纵呢?我的主要问题是长时间处在紧绷的状态之后,引发的疲乏、懒惰、欺骗等现象,所以我放纵的应该是我的状态,是我的神经而不是我的肉体。怎么放纵神经呢?或许在一段时间不做任何计划,就简单的完成我每天的例行任务,然后分析这段时间的体会,以作为下次放纵的历史数据。或者更“放纵”一点,每天啥也不干,好好工作。这么看来,放纵并不是一定要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也不是一种恶性行为。而是为了使自己每日重复的神经得到伸展,以产生一种精神活性物质。这种精神活性物质可以解除顽强的防御,使灵魂柔软通透,可以融化突出的自我,使个性酥松滑嫩。就像是课间休息,使自己以更好的状态进入下一次修仙当中。
2021年3月18日
其他

学习与进化,生存与死亡

学习就是进化,这个事得从物种起源聊起,但我对什么草履虫、真核细胞已经退化到初中水平,就不献丑了。不过大概的思路应该就是“优胜劣汰”,打个比方,吃草的跑不过吃肉的就会被吃掉,而吃肉的牙齿不好使也会被饿死。胖虫与吃草(1-1)在寒武纪之前的物种,基本上算是简单粗暴,在环境中生存不下去的就pass,然后通过个体的死亡和变异来适应环境,从而产生进化。打个比方,有个胖虫和瘦虫,寒潮来临的时候瘦虫就会直接被冻死,胖虫就存活了过来,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一种粗鲁的进化方式,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因为在神经系统出现之前,生命是无法实时感知环境并立刻做出运动反应的。(1-2)接下来就到了寒武纪,寒武纪不仅仅出现了三叶虫,更重要的是还出现了。神经网和神经细胞简单的说就是有线电话(我一个门外汉就义正言辞地瞎说了),什么电话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东西:突触各位看着可能有点熟悉,再看看下面这张图:(1-3)想必应该还记得住,这个当年在上面没少画画的东西,就是链接神经元的插销,什么电子游过来游过去的就不提了。那突触与进化有什么关联呢?突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异变,出现了,使得突触上的受体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可以根据经验自动调节。由于这个原因,从那之后的个体,学习就不能像机器人那样通过算法来实现,而是,学习来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学怎么比吃肉的跑得快的方法了。打个比方,上述吃草群体中出现见了吃肉就跑的个体,而愣在原地的就是不会跑的,还有一些会发现跑了就不会被吃的,通过时间筛选剩下的就都是会跑的了,它们就进化了。【突触可变性改变了进化模式】学习与进化(2-1)个体学习所依赖的是总结经验来找出规律,然后预测这些经验之外的的情况。第一个,需要的是记忆以及检索能力,咱智人运气好与生俱来;第二个,,可以俗称为逻辑能力,专业一点讲叫,这个东西有天生的,也能通过打磨习来,基础教育很大程度就是在锻炼这项能力。(2-2)有了这两项能力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然而泛化能力强的规律不是说有就有的(深度的学习),跟物种进化一样需要不断的尝试和筛选。第一个,尝试在大脑里表现为,这会强化相关链接的神经;第二个,筛选在大脑里表现为,这会弱化相关链接的神经;所以个体总结经验来预测的行为,也就是所谓学习,是不断地通过重复和遗忘,去强化或弱化相关链接的神经,来达到增强的行为,这也是物种进化中的。(2-3)如果某个人没有遗忘能力,那他除了会处在庞大记忆的痛苦中之外,还不得不以死亡为试错的代价,来实现学习进化---学习就是让脑子里的小人替自己去死。【遗忘不是大脑缺陷,它是学习,是让脑子里的小人替自己去死】智人学习进化模式猜测(3-1)学习一项技能、一个知识,其实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去强化相关神经,同时遗忘来弱化另外一些神经,当重塑两项神经到一个美妙的平衡点时,就会有人来叫你一声“大师”。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模式就是用百度百科,不断地点击词条深入探索,然后关闭标签的时候逐渐收拢思路…有点偏了,有机会再聊。(3-2)我们怎么才能掌握一项技能呢?我想答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是练习。如果想学会跳绳,不是跳200个就开始擦汗,而是每天坚持跳2000个,不限卡壳次数,两个星期包会;如果想学会游泳,不是游20米就趴在池边喘气,而是每天坚持游2000米,不限踮脚次数,两个星期包会;如果想学会剪辑、编程、健身…不是每天刷视频看教程,而是找到权威就开始不断打磨自己的神经,直到自己满意为止。(3-3)总而言之,大脑里的小人是个好东西。同时大脑也是个超级“吃货”,不过就我们身体总重的
2021年2月22日
其他

诞生于社会舆论的香烟骗局

其实这篇很久之前就想写,但由于工作波动以及学习进度推进,实是抽不开身来梳理。本文不是为了让朋友们戒烟或者斥责吸烟有害健康,我尽量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分析我自己是怎么开始吸烟,后又怎么抛弃它的。大概梳理一下我的时间轴:11年因为听说吸烟可以缓解感情伤口而开始的第一根;19年偶然看了一本书,看了一半居然很反感香烟,于是把书扔了;20年由于感到时日无多,吸烟又太浪费时间,于是把那本书又捡了回来。我想我9年的烟龄应该能对烟瘾有一点点见解,且本文也建立在那本书之上。男人的手指间不应是晨光笔,而是一支烟炮火熄灭之后,瑞恩背靠战壕燃起一根烟,劫后余生;陈浩南拼杀后,倚在引擎盖上点起一根烟,遍身鲜血;我感情失利后,坐在烧烤摊上点起一根烟,满嘴油腻。我认为我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所以应该以一支烟来缓解心中的伤痛,如果我吸了一整包,那么我的痛苦则是无与伦比的。甚至事后我还会以此为谈资,与大家诉说我对感情的用力,而且相信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吸烟的开始就是这么“与众不同”,其余烟民们可能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于是我采访了几个“同僚”。我尽量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收集信息,采访的人群各异:行政、艺术、个体、学生、富二代:朋友们入圈的姿势也是千奇百怪,八仙过海。我努力从我们的姿势中找相同点,发现大家的一个共性:在吸烟之前并不确定吸烟能有什么好处,但是听说、觉得吸烟会带来xxx,为了融入某个群体,在好奇心以及虚荣心的驱使下跳了进去。这么做的前提是,生活环境中普遍认同这种观点,这也是书中提到的:【社会舆论】。而这种社会舆论是怎么来的呢?小一点说是来自生活的圈子,特别是在中学期间和工作之后的环境。抽烟在同事中获得的认同感,警察就会比医生更强烈。大一点说就是我在本段开始提到的,在战争结束、斗殴胜利、感情失利之后就应该点上一根烟,因为在广告、电影、小说、游戏中就是这么讲述的(我那个年代)。那在这些情节中点上一支烟能够带来什么呢?对于吸烟带来的好处,我的同僚是这么说的:其中也有例外,但是也在继续保持吸烟行为:为什么我说的的是【社会舆论】,而不是【理论】呢?因为这种行为是没有道理的。先不要否定我的说辞,各位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或者随便找个烟民问:“你吸烟能够获得什么?”。得到的答复很可能就是“缓解压力、提神、镇定剂、平复情绪、带来灵感...”,而这种能够带来的“好处”的前提是自己处于【某种负面状态】,而吸烟则是缓解这种状态的行为。这里比较混乱,我将【某种状态】罗列一些出来大家可能会更好理解一点:【放松】的时候会吸烟来提劲【紧张】的时候会吸烟来放松【无聊】的时候会吸烟来提神【兴奋】的时候会吸烟来平静【准备运动】需要一根烟来提升动力【运动结束】需要一根烟来缓解疲劳【早上起床】需要一根烟来启动整天【晚上睡觉】需要一根烟来催眠入睡吸烟没有道理就出自于此:烟是万能的。【放松】&【紧张】、【无聊】&【兴奋】、【准备运动】&【运动结束】、【起床】&【睡觉】这些都是完全相对的状态,或者再举例一些其他状态,相应也能够找到与其相对的状态。而吸烟分别可以将人从这些相对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没有道理就是在于,有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同时作用于这种相对的生理、心理状态?除了修仙之外,应该就是【骗局】了。吸烟是一个诞生于【社会舆论】的骗局。遇事不决来一支?如果大家对第一段嗤之以鼻的话,不妨一起聊聊吸烟之前的状态: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次呼吸,可以让我感到精神百倍;每早起床后能够闻到空气的味道,能够在顺畅的呼吸中分辨出今天是否会有雨(当然不是很准);高中课堂上我从来不会犯困,就算是开小差也是神游天际;在陌生场合会担心有人吸烟;晚上关上灯躺在床上,细数今天遇到的趣人趣事。相信很多不吸烟的朋友会觉得上面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烟民的心中,这些时候是什么样个状态呢?我谈谈我自己的:每天早上起来第一次呼吸,会觉得晦涩难入;起床后如果不能及时来一支,就会感觉自己无法呼吸,心神不宁,更别提能不能闻到什么味儿了;大学课堂瞌睡不断,注意力无法集中,就等着下课去来一支;在陌生场合很担心有“禁止吸烟”的字样;晚上关上灯无法入睡,认为是需要吸烟,但来一支后更难入睡了。各位可以简单想一想自己的前后变化,到底是得到了什么,还是失去了什么?我放弃吸烟不是开始于有害身体这种深明大义,而是来自于吸烟浪费时间。我粗略地计算过我吸一支烟的时间,不是一支烟燃烧的5min。是我从专注中脱离出来→点烟→熄灭→重新专注的时间,需要15min。而且在吸烟的过程中并不能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烟头只会自己燃烧(烟民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回过神来烟灰都快掉下来了),而如果脑子里想着:“我手中有一支烟”就肯定不是专注的。而我之前一天20支,就是一天中有5h无法专注。拾起晨光笔做一个不成熟的男人尼古丁是无法专注的罪魁祸首。我此前并不这么认为,直到我在停止吸烟后一个月左右,能够很快进入专注状态,而不用时时刻刻想着“我想吸烟”。这也正是【尼古丁戒断症】之一,对于它的描述在网上有很多,我这里罗列一下其影响时间:从熄灭30min后开始,直到吸下一根,根据烟瘾大小这个时间也不同;生理依赖会在停止吸烟21天之后消失,烟瘾再大的人也不会相差太远;所以在这个阶段,我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我在吸烟时浪费的时间这个问题。经过不到1秒的权衡,我就决定丢掉吸烟。我想大部分烟民都有过这个想法,就算是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能做出选择,选择的结果也肯定是丢掉吸烟。我是这么做来丢掉吸烟的。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别扭,我不称之为【戒烟】而是【丢掉吸烟】是因为这个行为并不需要放弃什么,而且正相反,是需要“丢掉”吸烟这个累赘。而在没了这个累赘之后,我可以恢复...这些我本来就拥有的状态。就像是做一道数学题,在题目结尾看到了需要得到的答案【丢掉吸烟】,那么接下来就是从各个逻辑分项中解决问题,来一点一点找寻自己原本的特性。而这道题的分项就是【社会舆论】+【尼古丁戒断症】,也是我在前文中提到过的两点,而且前文大概也是我的解题思路。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归纳一下:戒烟的过程并不需要放弃任何东西,反而能一点一点捡起自己所珍视的特性。1.其中【尼古丁戒断症】很好解决,找一件能够集中注意力的爱好,就能很轻松地克服掉。最长也不会超过21天。2.难点在于【社会舆论】,由于这个骗局对民众身心影响还没那么大,而且烟草是朝廷的蛋糕,每年烟草税收入和军费开支差不多,上面改善社会的行为也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虽然我很支持禁止在广告影视剧中出现吸烟的暗示,但是回过头来还需要靠自己来揭穿这个【谎言】。如何揭穿呢?很简单,就像当初学习理解那样来理解“吸烟是一个诞生于【社会舆论】的骗局”这条定律。至于如何理解,我想大家都很在行,也比我的笨方法好使。而且在停止吸烟捡起本属于自己特性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满足。我所借助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我前文提到的那本书,叫《这本书能让你戒烟》,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觉醒,相信迟早有一天【香烟的骗局】会为大家熟知。但可惜这位作者已逝,否则这一天会来得更早。
2021年2月13日
其他

我用自己做了一场实验

生物都有独特的行为模式,处在不同的进化周期当中,那自己周期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我也只能简单梳理一下我今年的周期,给大家分享一条思路。本次实验的灵感是从看书开始的。但今年到现在也只看了31本书,去年给自己定下看50本书的目标很遗憾不能完成了,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因为菜,向自己道个歉。之所以看书,是因为看书是一种引发思考的途径,而且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并且可以顺便学习。之所以学习,不是因为要参加任何考试,而是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产生很强的满足感,或者满足好奇心,纯粹的欲望,欲望都写在了日记(笔记)里。之所以写日记,本打算的是记录每一天的行为,在困惑的时候能有迹可循。但是在有幸接触到《原则》一书之后,便想用自己来做个实验来摸索摸索自己的进化周期,正好用上日记作为数据参考。首先达里欧描述的周期大概是这样的↓Ray
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