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侧记丨问道吕敬人“书艺问道”的“道场”
1. 吕敬人先生与本文作者吴勇在上海展论坛上的合影。
吕敬人
祖籍山东,父辈湖州,1947 年生于上海。书籍设计家、插图画家、设计教育家,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编主任、编审,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其作品多次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和“中国最美的书”,曾获邀在美国、德国、韩国等地举办其书籍设计作品个展,并曾担任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委。
编者按 :
2018 年 8 月 8 日,“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 40 年”作品巡回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这一主题展,曾于去年 2017 年 11 月初,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以同等规模举办。吕敬人的作品曾多次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和“中国最美的书”,获邀在美国、德国、韩国等地举办其书籍设计作品个人展览,并曾担任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委。在他眼里,传承创新即“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的主张,这也是吕敬人先生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一贯秉持并积极践行着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由吕敬人先生的得意门生,深受吕先生多年教诲熏陶,并将先生做人、治学、学艺的真谛深谙于心的吴勇教授亲自撰文。作为吕敬人先生巡回展的主要策展人,他对于展览的策划思路、空间展陈等细节上有诸多思考和探索。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展览本身倾注与印证了他与恩师吕先生多年亦师亦友的惺惺相惜与同心同力。所以,无论是一气呵成的展线,还是富于诗意的展陈方式,抑或是阅览区与影像区场景的设置,都非常吻合吕敬人先生所希望的,在书籍设计道路上要“走得慢,走得远”的意境。这也正是吕敬人先生“书艺问道”的“道场”。
在策展人吴勇心中,吕敬人不仅是恩师,还是中国书籍设计的亲历者、推动者、实践者,其中的艰辛、困苦、荣辱、委屈、欢愉与付出共同构成了当代书籍设计的全部过程。正如外界所评价,吕敬人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书籍设计史”。于是,他以吕先生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变革的呼应作为展览主要脉络,划分成三个主题进行筹划,借以充分展现吕先生那些充满时代印记和风格特色的各类书籍作品及学术观点。通过“传承创新,现代语境”“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不空谈形而上之‘大’美,不小觑形而下之‘小’技’书籍设计方法论”这三个主题,试图阐述吕先生在四十年的书籍艺术征途上求索问道的设计哲学和价值观念,映射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出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吴勇教授在文中撰写了“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 40 年”巡回展览的策划思路与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
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本期《纸上展览》
能逐渐意识到书籍设计绝不是
“书衣打扮”的表面功夫
而是需要设计者由表及里地用心投入
(徐璐/纸上展览)
策展主旨和共识
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吕先生推崇“承其魂 拓其体”,并实质性地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一贯秉持“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的主张。这也正是今年骄阳似火的八月初,“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 40 年”作品巡回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主题。这一主题展,曾于去年深秋沁人的十一月初,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以同等规模隆重开幕。这两次展出无疑给业界长久以来的纸质、数字媒体孰优之争,洒下了一缕温暖的阳光。从展览现场的人潮涌动至络绎不绝的“吕敬人现象”追风,更从两次临近展期末均破例延期的现象来看,虽然当下尚处出版物的“低潮期”,但人们对呈现中国传统书香文化和阅读之美的书籍,依旧充满敬仰与热情。两次展览期间,媒体进行着内容丰富且深入的报道,报道主题聚焦于吕先生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变革。作为展览策展人之一,我特别认同外界的评价,“本次展览不仅是吕敬人先生从事设计工作 40 年的个人成就展,而且还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书籍设计史”。这亦是我们当初策展的主旨和共识。
2. 敬人工作室书籍设计作品组合。
3. 北京今日美术馆“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 40 年”巡回展(北京展)外景(小马哥设计)。
4.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 40 年”巡回展(上海展)外景(小马哥设计)。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出版的观念与体制均发生了巨大变革,技术与社会结构也在不断产生变化,而这其实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四十年的骤变,却几近于凤凰涅槃。其间,吕敬人先生努力从落后的观念和滞锢的文化中突破各阶段的个人及社会局限,始终设法让自己奔走于历史的前沿。而当他回顾这一切时,无限感慨这是一段充满着风险与艰难的历程。吕先生是这股势头中敢于与时代、环境、观念抗争的人,他不是为了抗争而抗争,而是为了使改革开放之窗开启之后,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它山之石能落在实处。在这一段历程中,他不但是经历者、推动者,更是实践者,身在其中的艰辛、困苦、荣辱、委屈、欢愉与付出共同构成了当代书籍设计的缩影。
5-8. 北京今日美术馆的巡回展(北京展)展览现场。
在吕敬人先生的心中
他们这代人的经历
命运与时代进程紧密相关无法逃避
曲折是常态
奋斗是生存
隐忍是修行
时间是生命
所以,回过头看,我们从历史脉络中能发现其默默强悍的身影扑面而来,坚毅而执着、深沉而敏锐。他们能时刻把握历史的命脉迎头而上,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中成为砥柱 ;精神与肉体常常被一排排凶猛不测的浪头拍打吞噬,伤痛不止。在这排山倒海般的历史浪潮中,吕先生与他的夫人是很有意思的一对伉俪。专业上仿若两条永不相交而只可并行的轨道,仿佛观念也不在一个频道上,但又都是各自专业领域中的翘楚。他的夫人是留德的医学专家,也是一位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当初吕先生留日时恰好与夫人留德同期,于是他们年纪尚小的儿子只能寄养在别人家。他们以不算年轻的岁数,勇敢且几乎竭尽全力地奋斗,语言、专业、经济、家庭等等都不再是困难。于是,一个挥汗于拯救人的肉身之急诊室,眼见荣华富贵、生生死死的肉身均为过眼烟云; 另一个则挥汗在救赎人的灵魂之出版社,眼见权高位重、墨守成规的势力终成烟消云散。灵与肉的解放成为他们那代人最为敏锐的意识,而他俩置身所处的行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的两个领域。各自所经历的阵痛、剧痛及悲痛无不更加激励他们奋进于谈笑间。这种缘分使得他们个人的奋斗与近四十年中国社会进程相辅相成,行业发展在其奋进历程亦不无踪影,绕不过也抹不掉。
9-12. 北京今日美术馆的巡回展(北京展)展览现场。
在策展初期,我们便着手将展览划分为三个主题进行筹划,借以充分展现吕先生那些充满时代印记和风格特色的各类书籍作品及学术观点和理念。通过“传承创新,现代语境”“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不空谈形而上之‘大’美,不小觑形而下之‘小’技’书籍设计方法论”这三个主题,试图阐述吕先生在四十年的书籍艺术征途上求索问道的设计哲学和价值观念,也映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出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3-16. 北京今日美术馆的巡回展(北京展)展览现场。
于是,在我眼前便展现出一幅从插队北大荒的知青到成长为国际著名书籍设计家,从一名出版社美术编辑到清华美院及众多大学设计课程的热门教授、导师——吕敬人先生的个人奋斗历史长卷,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出版业的进步史画卷。
在展厅中,那引人注目的几十米长的
图表便记载了这一段不凡的历程
仿佛可以看到以两千多本书籍设计作品
铺设的当代书籍设计湍急的历史河流
既充满着惊涛拍岸、洪流漩涡
又回荡着两岸猿声的激情与浪漫
17-22.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巡回展(上海展)展览现场。
23-24.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巡回展(上海展)展览现场,由小马哥设计。
展览形式与内容
1. 展览第一部分 :“传承创新·现代语境”
北京和上海展览使用的两个美术馆,均为以陈列大幅艺术品为常态的空间,重头戏第一部分“传承创新·现代语境”都被安排在主展厅。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主展厅是高度达到十几米的超高层空间,尺寸再大的书在这样的空间之中都显得渺小,体量上无法抗衡“空”的压力。同时,从面积来看,两个美术馆的面积却又都“小”到不足以展示经吕先生精挑细选、压缩再三的三四百套近千余册庞大数量的书籍作品。所以把“小”面积的不利向“空”的场去填充,“补足”成为展厅设计的出发点。于是,三个巨型“装置”分段入户,艰难地安装在美术馆的主展厅。其造型挑战着重力与平衡,却十分引人注目。
主展厅展陈体现的是吕先生“法古创新”的理念。众多代表作中既有著名的《朱熹榜书千字文》,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中华善本再造工程》的数册再造善本,也有精装的《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平装的《梅兰芳全传》,更有荣获“世界最美的书”大奖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等,将沉寂雪藏的典籍、珍品、人物通过融贯中西的阅读形态和信息导读构建起来,成为引人入胜的精致读物。这些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乏国家领导人用作国礼与珍贵的收藏类书籍。观众仿佛步入一座书籍的圣殿,流连忘返,揣摩品赏,细端慢详。
25-26.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巡回展(上海展)展览示意图。
当观众身临其境,行走在起伏跌宕的地台上,时而至高处一览无遗,时而在底处穿梭流连,展线与展台的设计流畅,适度设置使读者沉醉于书的美妙与遐想中。从观众浏览展览的路线心理上看,丝毫没有觉察到展厅空间面积的狭窄和高度的空洞。其中的巧妙之处在于对空间的合理应用和分割,充分考虑到了观众在俯身细品隐形灯源下展柜里的精美典册后,再转身远视高墙上的格言、理念间的转承切换中的细微感觉,保证视线的流畅并适度地将文字映入眼帘。
27-30.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巡回展(上海展)展览现场。
三米多高,造型独特的巨型“装置”,虽有以高度博眼球的“标志物”之嫌,实则为双层展台。极限的悬挑是为了正、反面的无障碍最大视角。观众在面俯视、另一面平视的不经意地视线转换间完成了两层空间的书籍浏览。而纵向上则是由正背横竖不同放置的屏幕所构成,屏幕里播放的视频完整展示了台前陈设的一部部不能翻阅的珍品,从封面、内文、长短插页到封底悉数“翻阅”一遍。三个装置承载了七八部吕先生的力作,以弥补展厅提供的展示面积的局限,这些珍品得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31.《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全套书以古线装、经折装、筒子页、六盒套等传统书制作为装帧形态,但不拘泥于古籍模式。设计应用文本信息的编辑设计概念,解读折扇工艺的全过程,运用多种编排语言戏剧化地传达文本信息。通过夹页、长短页、单拉页、对折页、M折页的翻阅设计,体现折扇的多层重叠特性舞台。折扇被视为中国文人雅士的象征物,故书脊钉口特意分别设计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函盒进行结构功能上的创新设计。全书基调雅致且质朴,传统却不陈旧,充分展现东方的文化气韵。
32.《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内文的筒子页包背装结构,组成中国式阅读语境;跨页的 M 折法,使图像得到完整性的体现和阅读的互动性;编辑设计则强调文字与图像的主次关系和余白的节奏处理 ;封面运用具有水墨意蕴的长城摄影,腰带以中国典型的文化遗产图像反印纸背,视觉图形若虚若实、亦真亦幻,烘托一种跨越中华历史时空的氛围环抱全书,设计核心定位是体现东方文化审美价值。《中国记忆》是北京奥运会馈赠各国领导人的国礼书,该书于 2009 年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
这一富有仪式感的空间呈现,是试图以立体多元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并呈现吕先生丰富多样、影响甚远的书籍艺术成就。基本上把他所经历的四十年间设计思想的探索、构建,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全部以视觉文献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了其开拓影响中国当代出版物设计“历史”的视觉脉落。吕先生的恩师杉浦康平为展览作序,他写道 :
吕敬人和中国的同道们,不满足于现代机械印装书籍(折页、装钉、裁切)立方体的批量生产,回归手工做书 :触摸像鸟的羽毛般的丝绢质感,柔韧又饱孕体温,可谓穷尽中国特色的手工技艺。其丰穰的创想,为中国许多艺术家提供了爽快淋漓的知性的畅游平台。”
——吕先生的恩师杉浦康平为展览作序
”而吕先生更进一步阐明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拥有更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西方的设计方法论和西方审美语言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东西方的设计思维并非处在两个对立面,而是互相学习,兼容并重。传承创新的现代语境,即‘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成为我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想做一个传播东方书籍美学的寻梦者和实踐者。”此主题展区中的这个平台正是集其思想与实践的大成之所在。
33-35.“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策展人、空间设计者吴勇教授为展览专门设计、绘制的书籍展示装置和可拆卸组装的展台、展柜。
2. 展览第二部分 :“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
这部分是展现吕先生推崇的设计观的核心,展厅以空间区隔和转承衔接,形成了一气呵成的展线。同时,极富诗意的展陈方式,以或聚或散的排列形式进行各个概念板块的分布,以充分体现他倡导的“书籍设计 3+1”理念 :即,装帧(Bookbinding)+编排设计(Typography)+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信息设计(Infographic design)。吕先生绝不是空谈概念,其所有理念都呈现在他的实践作品上,不仅如此,还有来自作品实践过程的思考与印证。所以,清晰的“图解式”展陈方式变得更为行之有效。首次在其故乡呈现个人成就的“书艺问道·上海展”设在了刘海粟美术馆,策划初始也希望通过刘海粟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继续营造在北京展览时广受好评的、集“观、品、读”于一体的独特阅读环境。因此,展览的结构形式及道具展台均继续沿用了北京展的模式。好在策展初期就预估到北京展后,一定会收到来自各地的巡回邀请展。目前,除上海外,深圳、成都、武汉的展览方也相继发出了邀请。所以,基于此考量,更为节约资源、控制成本,我在设计展台道具时,所有设备都已考虑到轻便节能、易拆易装,方便压缩其体量,便于反复巡回使用。于是,便将展台设计成木质架构,瓦楞纸台面,有机玻璃罩。木纹、牛皮纸面很符合书卷气质,属性明确,也不再需要传统形式的衬布做底,许多书放进去气息相融,效果协调。如 :《美丽的京剧》《怀珠雅集》《剪纸的故事》《书戏》《李冰冰——十年映画》《书筑——历史的场》《中华舆图志》等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众多佳作,陈列在展台里很是相宜,不冲突不干扰,给人以素雅恬静的观感。为便于长途运输,展台还被设计成有微小差别的三种尺寸,可以相互套合集中装箱,以缩小体量。除此之外,书籍展尤其需要灯光聚焦投射,使观众可以不受环境影响,聚精会神地阅读观赏。当然,照明被巧妙地设计为隐形结构,观众在行走浏览时不会感觉晃眼,且所有电源线路都从展台底部及桌腿内侧凹槽引入地台下,这就是为什么三个展厅遍布光源的展柜看不见电线的“秘密”。但由于是固定式的展具,在不同的空间必将受到场地差异的考验,所以空间容量的计算和展线设置下的形式设计更为“烧脑”。特别是展厅为异形的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不仅要把两百多个展台合理纳入,还要保证环状展线精细程度以物理“分寸”和心理“分寸”的单位来考量。
36.《美丽的京剧》,以生、旦、净、丑不同色彩为文本阅读结构的划分系统贯穿全书,编辑设计强调翻阅的过程,犹如入场、启幕、高潮、平缓、幕间、结束的观戏氛围。如序言页用的红地白字,借喻在戏院第一眼看到的红色戏牌 ;辑页分别为“生旦净丑”的“做念唱打”的典型手势和眼神 ;文本体例参照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杂志的京剧广告模式,传达传统京剧的时代味道 ;后记页面由红色渐渐减淡,最后变成白地,意指全戏结束离开剧场,观众拿着设计成节目单的版权页回家,合上书页后犹如看完了一出戏。书籍设计不是简单地把信息平面展陈在单一的页面上,还要贯穿和调动时间与空间的信息陈述过程,注入时间、事件和故事的概念。
37.《中国美术全集》。
38. 展台设计成有微小差别的三种尺寸,可以相互套合集中装箱,以缩小体量,便于长途运输。
39.《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设计是吕敬人先生从日本学习归来,在理论家王朝闻先生的带领下,与一群年轻而有活力的学者、编辑们一起度过真正意义上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设计中介入了编辑的观念,从选题开始,探讨全书从外到内视觉形态和文图的阅读结构。打破“简约”习惯,注入“繁复”元素,从封面、书脊到封底,从主副图的归属到民间色彩划分,构建全书的识别系统。版面上第一次运用了网格设计,并大胆进行了极细线和边框离切口 5 毫米的尝试。该书获得第五届全国装帧艺术展书籍整体设计金奖。
40.《书筑——历史的场》,书是信息诗意栖息的建筑,东方的书籍就像容纳森罗万象的建筑。这是一本关于“空间·场”在建筑与书籍领域的东方思考对谈。书设有两个入口,即两个不同专业的人将话题沿两个阶梯逐层深入。随着话题深入,书页翻动,信息通过阅读在书籍间游走,书成为图像与文字舒适居住的地方,如同建筑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得出居住审美的结构关系。设计师要拥有阅读设计的信息构筑意识,将空间和时间融入到书籍设计概念中。
这个空间还承担着吕先生众多“大部头”丛书的展示。两地展馆均采用了将作品裸露展陈的方式,以大面积的开放式平台和书架形式凸显丛书大体量的阵势。吕敬人先生认为,设计丛书“要有聚珍汇集,信息整合的思维方法和将个性统一于整体的智慧”。他在版面中第一次运用网格设计,将不同体例的文本进行有序布阵,设计出了气势恢宏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七册一函的《最后的皇朝——故宫世纪珍藏旧影》等丛书。
41-43. 为陈列丛书的展览空间设计的展示书架装置(吴勇设计)。
这个展厅的展示设计与面貌呈现,传达了吕先生孜孜不倦地推行的“书籍设计”理念。他鲜明地指出 :“‘装帧’是时代的产物,长期以来书的设计仅停留在书衣打扮的层面,装帧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使设计者缺乏由表及里整体设计的用心,弱化了文本阅读功能的编辑设计力量的投入。他还指出 :
书籍设计多了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工作层面 :从文本理解、调查研究、信息收集、数字积累、解构分析、编辑组织到信息视觉化表达。书籍设计师除了完成装帧、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之外,还要增添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工作范畴。
——吕敬人
”这些理念都被展现于相应的展厅墙面上,人们可以边欣赏美书,边阅读这些设计理念的金句,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书籍设计的核心价值。
3. 展览第三部分:
“不空谈形而上之‘大’美,不小觑形而下之‘小’技”
这部分的主题以吕敬人先生与宁成春、吴勇、朱虹共同在 1996 年提出的书籍设计概念为先端,试图展开“改变空谈固化的学术风气,探寻学以致用的设计语言与手法,期待业内开启一个生动、务实、创新的设计局面”的宏大理想,进而形成“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的求索同道的艰辛历程。
44. 吕敬人书艺问道40年图表(吕旻设计)
该区域的展览主旨既生动地展现了吕先生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奠定“一代大家”地位的生涯历程,又系统地展示了他从东瀛留学到学富五车的艺术观的演变。通过“循规家训”“装帧入门”“求学寻道”“书籍设计四人说”“建立工作室”到“教学生涯”的渐进历程,向观众展现了书艺问道的丰富多彩及艰难跋涉。上海展则以逾二十米长的巨型图表为主轴,对这一历史展开叙述,并相应地以线性排列该展厅的展柜,用历史沿脉的方式,视觉化地呈现了吕先生“入行 40 年,摆脱华而不实的浮躁,专注书艺问道的过程”,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叙述了其“书籍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他认为 :
长期以来书衣打扮的装帧观念,使设计范畴相对狭窄,并阻碍设计者就文本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努力。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过渡,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思路的转换,也需要整个出版业对书籍整体设计观念的认知。
——吕敬人
”这些都以不同形式,在线性展线上,以照片、影像、手稿、旧作等载体,以视觉化的夹叙夹议的方式,结合展墙上的设计理念,使观众感受到一位富于哲理思考的书籍设计家、设计教育家思维轨迹的形成。“书籍编辑设计”“信息视觉化设计”“书之五感”“书籍设计须触类旁通”“社会化设计教育的探索”等思想,引领观众“拾级而上”,攀登书籍设计的学术制高点,使观众从中深切感受到吕先生作为一位一如继往致力于社会化设计教育,以提升中国设计水平的探索者与实践者的社会价值与祟高理想。
45. 上海展以逾 20 米长的巨型图表为主轴,对这一历史展开叙述,并相应地以线性排列该展厅的展柜,用历史沿脉的方式,视觉化地展现了吕敬人先生“入行 40 年,摆脱华而不实的浮躁,专注书艺问道的过程”。
同时,展览还有大量文献呈现其个人成长的鲜活经历 :从北大荒的天上掉下个“贺老头”,他第一次深入体会如何体验生活、寻找信息、 寻找素材、重新架构,从而变成创作元素,到被称为“日本信息设计的建筑师”的杉浦康平老师让他懂得“信息图表”的价值所在——可将烦琐、看不见的信息、数据经过视觉化整理,便于辨别、阅读、记忆。杉浦康平老师的言传身教,更让他了解到书籍设计和装帧的区别。再到96 岁的老父,以吕敬人名字当中的一个“敬”字专门写了一纸家训:
“敬人吾儿铭记:敬事以信、敬业以诚、敬学以新、敬民以亲。”
——96 岁的老父给吕敬人专门写了一纸家训
”62. 百岁老父亲为吕先生题写家训。
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跃然纸上
使观众有一种仿若行走于
历史长河的真实观感
46. 吕敬人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事务所学习、工作,其才华得到恩师的赏识,令其从设计观念和设计道路上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为日后成为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领军人物奠定了理论与设计基础。
48. 留学德国并成为医学专家的夫人与年幼的儿子在一起。
47. 吕敬人一直保持与恩师贺友直先生的联系,还亲自策划、设计、出版了多部贺先生的著作、画册。吕敬人只要回上海,必定前去拜访贺先生,师生关系亦师亦友,直到贺先生仙逝,吕敬人还在为设计出版其全集奔波。
49. 与父母的合影,前排左一为五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年幼的吕敬人。
这个展区最后的文献展陈,以吕敬人先生至今依然在从事的设计教育事业为重心,充分展现其“纸语书籍设计研究班”的由来与宗旨。正如当初他不满足在出版社的人浮于事,如今退休后的吕先生也不满足于在清华美院十年意犹未尽的教育热忱。他指出 :
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不足的地方,并非学校不作为,而是在当前教育制度下,一些课程不能灵活安排。如学生‘走出去’或是把外教‘请进来’,都有一定的难度。手工实践往往也受到固有的局限,尽管学校里各种机器设备都齐全,但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学生们不能自由地操作、实践。
——吕敬人
”50. 吕敬人 20 世纪 80 年代的设计作品。
51.《剪纸的故事》重新演绎一位剪纸的艺术家的作品,编辑设计把握剪纸的特征和民间的味道,以及现代新剪纸的概念。与作者探讨作品展示的叙述方式,得到艺术家分解重构文本作品的共识。设计把部分剪纸解体,有意味地游走散落于纸本之中,模拟由外往里的剪纸方式,书页中呈现许多由外朝内裁切的断页,将作品上下分离拼合,产生灵动的阅读感受。全书还运用了多种色彩丰富柔软的纸,以彩色的线缝缀。书中插有薄纸,象征民间窗花用纸。每一本书的塑封里有意装入裁切下来的纸屑,读者抽取书时,纸屑纷纷扬扬撒落下来,似乎这是作者刚完成的剪纸作品,还带着艺术家的温度。该书获 2012 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
52. 吕敬人编著的书籍设计教材《书艺问道》风靡全国。
53. 书籍设计者单凭艺术感觉还不够,还要相应地运用工学概念去完善和补充 ;光具备美术知识还不够,还要像一位信息建筑师那样去调动一切工学因素,设计创造具有感染力的书籍形态的一切有效因素,来完成设计结果的增值工程。
从 2013 年至今,每年的寒暑假,吕敬人先生都会在北京开设书籍设计研究班,尽力把国内外最优秀的设计师请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书籍的整体设计。参加研究班的学员中很多是老师,其中不乏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的教授、院长,也有不少“世界最美的书”和“中国最美的书”的获奖者。他们本身都是传播者,带着过去的工作和教学经验,聚在这里重新开发、梳理理念,随后回到各自的学校,再把新观念和新方法传播给更多的学生。现在,更是有不少出版社的文字编辑来参加研究班,通过学习提升审美认知。社会性的再教育成为近些年吕先生身体力行的大事,他每年两次向世界各地发出邀请,甚至登门邀请行业的翘楚,给优秀的弟子、新锐设计师亲自打电话力邀也是不遗余力。对每届因招生人数有限而挤破头才得以申请进班的学员,他身体力行、悉心辅导、循循善诱,甚至废寝忘食地全日制陪同学习。他在主持、授课、点评、答疑时的忙碌身影令人不容懈怠,令人更加充满敬佩。只要身体许可,他还每每亲自率领学员们去韩国坡州出版城参观访学。可以说,这个班的“资源”是豪华的,但“收益”却是捉襟见肘的,甚至前几年财务一直亏损,直至这两年经调整后才持平。
54-55. 吕敬人设计的“五感”装置作品,充分传达了他对书籍物化设计的认知。
56. 阅览区的座椅也是专门为展览设计,材质与展台桌面相同,均采用瓦楞纸板,座椅的设计也为可拆卸组装式。
57-58. 为展览而设计的展台及瓦楞板台面设计图(吴勇设计、绘制)。
59.《梅兰芳全传》原为无一张图像的 50 万字纯文本,设计过程中寻找了近百幅图片编织在字里行间,使主题内容表达更加丰满。三维的书籍切面(书口),为读者在左翻右翻的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梅兰芳“戏曲”和“生活”的两个生动形象,很好地演绎出梅兰芳一生的两个精彩舞台,读者在阅读中留下了主人公完整的印象。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当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书成为一个能够驾驭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设计者不仅仅只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位编剧,甚至可以成为导演,进行戏剧信息细腻化演绎的编辑设计。
60.《梅兰芳全传》手绘图,吕敬人绘。
61. 吕敬人书籍设计手稿。
吕敬人先生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的影像资料和著作教材的展示,引导观众走向这一主题的尾声,这似乎又是下一阶段的开始。展线最终被导向了作品阅览区、播放影像资料的影视厅直至出口长廊。这是一条风趣幽默的图文叙述路径,寓意新的征程正在年逾古稀的吕先生脚下徐徐展开。
结尾区域,他那充满活力、稚趣感人的背影照竟然成为众多观众模仿、留影的“景点”。而作品阅览区更是座无虚席,在高高的地台上潜心读书的读者身姿是如此优美,仿若一出阅读生活的现实版舞台剧映入眼帘。行至于此,每个经过者都不由得想融入此情此景。阅览区的座椅也是专门为展览设计的,材质与展台桌面相同,均采用瓦楞纸板,也为拆卸组装式。通过结构支撑点的合理设计,即使是体重二百多斤的观众坐上去也毫无问题。虽然这只是展览的一个辅助设计,尺寸之大略有夸张,但其中暗藏着一种心理暗示:在书的面前,你永远是个坐在大大的椅子上的小学生。这个座椅的设计理念也获得观众和朋友的认可与赞誉。刚开始,大多数人在面对一个纸质座椅时还是心存疑虑的,从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坐,到大胆舒适地放松坐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从试探到发现未曾感受过的体验的乐趣。
63. 展览结束区域,吕敬人先生那充满活力、稚嫩感人的背影成为众多观众模仿、留影的“景点”。
结 语
对于神秘的造书,建筑师出身的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一直倡导“创造围绕书与人的连环”的理念。在他看来,一本书,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参与,产生一个巨大的圆环,将著者—编者—出版社—设计师—印装企业—书店—读者,全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圆环,即是通过人们的齐心协力,环环相扣而生成。吕敬人先生也在这个圆环中,让年轻人发现做书的有趣,并附加了培养接班人的教育平台。他机智幽默、古道热肠的为人,不知疲倦的活力,促进这个圆环不断地扩大,并在尊重和友情基础上,将纷扬散乱的世界凝聚打造成圆环。由此看来,作品阅览区甚至整个展览不就是杉浦先生所说的“环”吗?设计、书籍设计的价值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去把“发现、创造、呈现、共享”作为人类应有的智慧,而只是禁锢、守旧,那无疑是一种浪费和犯罪。这正如他自己所说 :
一味模仿传统,会缺失创造的动力,创新必然是传统有生命力的衍生。”吕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智者、一个勇敢的领跑者、一个富有理想的人。
——吕敬人
”
最后,长长的坡道把观众从高处的阅览区缓缓地引向“现实的地面”,在展厅出口处右侧设立的影像厅里,还可以观看到吕先生正在娓娓道来他的设计思想与实践历程。阅览区与影像区场景的设置,非常吻合吕先生所希望的 :在书籍设计道路上要“走得慢,走得远”。他曾深有感触地写下以下这些发人深省、充满哲理的字句,并始终身体力行、践行至今。在此,与大家共勉。
读书是修行,做书是苦旅
做书是一种责任
做好书也是一件善事
做人的底线是知耻
做事的底线是良知
敬人人敬,善始善终
注 :展览宣传形象及海报由小马哥设计
作者: 吴 勇
来源:《装饰》杂志2018年第9期纸上展览
原文标题:《敬人人敬·册卌载道 :“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 40 年”展览侧记 》
排版:孟彤
审核:艺履微言
点击以上链接可查看60周年宣传片
及嘉宾发言简介
相关阅读:
点击以下图片即可查看本期更多内容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购买本期杂志
《装饰》杂志精彩内容:
《延禧攻略》带火了“延禧色”,但将其等同于“莫兰迪色”则是误解
如何设计一座美术馆 ?设计师唐克扬基于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竞赛任务书的思考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装饰》杂志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介绍"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介绍“《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介绍“设计·扶贫”
《装饰》杂志2018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7期介绍“技术与审美”
《装饰》杂志2018年第8期介绍“现代博物馆”
《装饰》杂志2018年第9期介绍“设计研究”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