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世汽车研究院:E/E架构演进推动产业玩家多重变化

韩亦可 盖世汽车社区 2023-10-15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联系咨询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硬件架构从分布式向域控制/中央集中式方向发展,软件架构从高耦合向分层解耦方向发展,通信架构由LIN/CAN 总线向以太网方向发展。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立足于E/E架构,将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方案融入整车架构、系统需求与软硬件设计,同时基于实际运行,持续验证和迭代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设计,从而进一步保障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围绕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产业报告(2023版)相关热点话题,本报告核心观点有:


  • 现阶段主要处于域集中式阶段,各主机厂量产的E/E架构方案主要分为三种:功能域、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平台+区控制器。2017年量产的Model 3车型是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理念的最早实践者;从国内落地进展来看,部分新势力品牌相对领先,如小鹏G9采用X-EEA 3.0的“中央超算平台+左右区域控制器”架构,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通信架构。另一方面,在新一代EE架构的设计中,国内主流车企普遍将“面向SOA”的服务通信网络和标准API接口作为EE架构的主要能力;


  • 在跨域融合EE架构的趋势下,现阶段的“行泊一体”“舱泊一体”方案因具有成本优势受到产业认可;此外,各企业也进一步探索“舱驾融合”,从融合层级来看,目前实现“单SOC芯片舱驾一体化方案”仍存在挑战。未来主流的多域计算平台路线为”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器” ,多家主机厂开始布局该类型的EE架构,也有厂商从其他域融合技术路线切入。同时,国内外Tier1厂商纷纷发布其多域计算平台产品;


  • 面向软件定义汽车的新开发模式下,OEM不仅只是架构的定义者、系统的集成者,还主导智能汽车的基础软件平台和大部分策略层面的软件开发,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差异化的特性,满足千人千面的用户需求;

  • 伴随电子电气架构演进,烟囱式的、以功能划分的组织架构将被打破,硬件整合、软硬解耦的趋势下,高效协同的开发需求将推动企业人员/组织架构的进一步调整,同时OEM/Tier1等对于软件研发人才需求与投入也将迅速增大。近年来主机厂纷纷成立数字化中心、软件中心等新的组织,也是迎合该发展趋势;


  • 架构升级使得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可能,主机厂原有的盈利模式被大幅拓宽,然而目前数据、内容变现的路径与速度依然局限。但用户对智能汽车通过软件技术创造价值与体验感知逐渐明显,车企应不断推出新的高质量服务内容,激发消费者兴趣、增强用户粘性是其兑现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的首要环节。


本报告主要从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概况、主流车企E/E架构、产业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新一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需求包括高计算性能、高通讯带宽、高功能/信息安全性、软件持续升级更新能力等多方面,由于不同车企的品牌矩阵、车型结构有差异,架构也需要考虑平台共用性和沿用性。



从硬件架构来看,汽车EE架构由分散式、嵌入式逐渐向集中式、集成式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汽车中央大脑(one brain),对汽车的各种功能进行统筹管理;软件架构上,引入SOA使汽车传统封闭、固化的软件系统逐渐成为具备开放性、复用性的软件生态。在新一轮的软件架构升级中,基于分层解耦的SOA服务化架构,利用设备抽象和原子服务实现硬件能力的充分服务化。另外,智能化的发展带动了汽车数据内容和传输速度呈指数增长,高带宽、低延时的以太网开始逐渐应用,并将成为汽车主干网络的主要应用方案,整体通信网络架构呈现由LIN/CAN 总线向以太网方向发展。



2017年量产的Model 3车型是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理念的最早实践者,通过自研硬件架构+软件平台不仅实现了软件定义汽车,同时简化了车辆成本,提升效率。国内车企近几年迅速跟进。现阶段各主机厂量产的E/E架构方案主要分为三种:功能域、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平台+区控制器,从落地进展来看,部分新势力品牌相对领先,如小鹏G9采用XEEA 3.0的“中央超算平台+左右区域控制器”架构。



在传统开发模式下,OEM负责定义功能架构和系统集成,基本不参与软件开发;面向软件定义汽车的新开发模式下,主机厂参与部分软件的开发,目的是形成差异化的特性,满足用户需求。近年来主机厂纷纷成立数字化中心、软件中心等新的组织,同时打破烟囱式的、以功能划分的组织架构,迎合高效协同开发的需求。



另一方面,车企/Tier1的软件相关部门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未来部分企业在软件方面的研发人才占比也将迅速上升。


-END-

获取完整报告

欢迎扫码订购

盖世汽车研究院年度服务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2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3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4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5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2版)

6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7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8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2版)

9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10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11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12

车载语音交互产业报告(2022版)

13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2版)

14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15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16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17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18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2版)

19

ADAS产业报告(2022版)

20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2版)

21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2版)

22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23

人机共驾时代HMI发展趋势(2022版)


自动驾驶

1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2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3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4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5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6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2版)

7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8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9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0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11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2

氢燃料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3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

4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5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6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7

混合动力技术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8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2版)

9

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0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11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市场分析

1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

2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3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2022版)

4

2022年国内疫情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评估

5

俄乌局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其他

1

汽车产业碳中和行动与思考(2022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盖世FM


“音频化”行业资讯及产业洞察,通过“听”解放你的双手和眼睛,持续不断的以信息流的形式,与你分享汽车产业全球快讯、行业政策、月度销量分析、产业及头部企业研究、行业尖端科技,扫码加入盖世汽车研习社即可收听800期音频/年,还有每月销量报告、行业内参、大学堂、实战营等权益供你学习~



联系咨询


咨询/获取更多行业研报资源欢迎联系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