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世相 | 恶臭女孩VS油腻中年:互联网鄙视链何处是尽头?
| 全文共2369个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场关于“恶臭女孩”和“油腻中年”的骂战。
微博用户@胖虎鲸(女性青年)列举12个“中年男性去油腻步骤”,包括不戴各种串、不留长须,不穿唐装等。一些网友力挺,另一些则为中年男性“沦为全社会的审美公敌”鸣不平,觉得博主是在立规矩,以主观审美批判他人。
“油腻中年”话题微博截图
于是微博用户@藏狐小王(男性大学生)写下“当代恶臭女孩实录”回击。其中列举了种种细节,认为有恐婚、矮胖、想减肥却不运动、喜欢云养猫(通过网络关注宠物猫动态而获得快感)等特征的女性就是当代的“恶臭女孩”。女网友们愤怒不已,又将中国男青年最不堪的一面集合起来,对应描述了穷矮丑、没文化又素质低的“恶臭男孩”形象。
六天内,“恶臭女孩”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胖虎鲸号召网友围观写“恶臭女孩”的博文,随后大量套用该文格式的“恶臭男大学生实录”、“恶臭二次猿(元)实录”“庸俗中年妇女实录”的文章涌现。一周后,“恶臭女孩”作者反驳网友“歧视女性的直男癌”的控诉,声称要卸载微博避避风头。
在这场争论中,多方拉锯后无一方得益,最终形成了多条涉及财富、平权、个人癖好的互联网鄙视链。一方面,女青年反感中年男性的油腻现状,按理该由中年男性代表进行反驳,却意料之外地招致男大学生的言语攻击,可见微博个体用户的攻击言论并非针对其敌对个体,而是错位地指向其他群体。另一方面,男大学生强烈鄙视集恐婚、文化水平低、爱追星等特征于一身的女性。可实际上,他所鄙视的特质并非集中于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分散存在于整个16-25岁的青年女性群体中。
由此,被提及的网友在浏览众多信息时,看到符合自身的特征就极力反驳,并情绪化地寻找下一批鄙视目标,重复由个体迁怒群体的过程,甚至扩散至男女平权领域,导致鄙视链病毒式发散。
一位网友@沙丁魚soap说:“中文互联网真是没办法看了,每天一起床,看到不是‘油腻’就是‘恶臭’,双方都是以某种审美来禁锢另一个群体,一些将群体的“缺点”以某个词概括,另一些则将碎片化信息拼凑成一个想象的人型,无限循环diss。”无论是“恶臭女孩”还是“油腻中年”,言论的发出者或是想彰显独特的自我,找寻归属感,或是消除不安,借助“还有人比我差”来寻找心理安慰。然而现实是,再强烈的鄙视,都不能为他们赢得个性与安全感。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于长江看来,热衷鄙视是因为在从同质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的转化中,社会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从而产生差异性。但有人难以摒弃那些秩序之别、等级之差,所以就只好用传统的等级制度来论证自己的差异性。
在互联网时代,一块屏幕成为所有人共用的面孔。为了区别自身,用户们本能地给自身和他人贴上标签。他们快速而又主观地划分出有共性的群体,为所谓“更高级”的本阵营摇旗呐喊;同时排斥、贬低异于本群体的其他“低级”群体,以求等级分明带来的秩序感和优越感。
社交平台中,数知乎、豆瓣、天涯网友的品位鄙视最为典型。根据活跃的论坛不同,各派网友产生分歧和争执。多数情况下,知乎网友自认客观冷静,豆瓣用户自诩品位精英,但两个用户群体都强调要和微博和QQ空间划清界限。平台用户之间的针锋相对虽未直白显露,但圈子里的鄙视网却已逐渐成型。在知乎问题“相比贴吧、豆瓣,知乎的回答有什么可以总结的特点?”中,下图收获近三千赞。
网友总结的社交媒体平台及论坛鄙视链
“另一种可能是为了找寻认同。在鄙视别人的同时,找寻到自己的群体,实现自我认同,而这恰恰是一种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于长教授补充道。“别人越低等,我就越优秀”的共识构成了鄙视链的核心。中游用户受到上游的压迫,于是将压力嫁接到下游,由此获得“稍胜一筹”的快感。
实际上,这种掩耳盗铃式的举动并未反映出当代人的自满或自恋,反而恰恰揭露出网民极端的自卑。
“恶臭男孩实录”作者微博截图
除心理因素外,财富的差异才是“鄙视链”存在的基础。在定义“恶臭女孩”的长文中,“劣质化妆品”和“高仿爆款衣服”等词汇明显带有针对性,博主自身已经构成了财富鄙视链的一环。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他所处鄙视层级的高低。
第一财经周刊对此作了比喻,“原本大家都爱吃炸鸡喝啤酒,现在有人吃得起米其林了,回头一看,咦,垃圾食品”。今年7月,微信平台大量用户转发图片“中国式相亲鄙视链”,房子、户口等硬性条件都等价为摆在桌面上的交易筹码。传统的相亲标准经过网络过滤后仅以数字量化,沦为盛大的个人营销和阶层买卖。部分基于拜金主义、功利风气的互联网鄙视链亦逐渐渗入社会,实现跨次元的影响。
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图
另一方面,原创、国际化和小众优越感也是鄙视链的来源。如有人在电影论坛中这样排序: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莱坞大片>内地片;还有浏览器鄙视链:谷歌Chrome、Firefox>苹果Safari >IE系列>360等国产山寨货。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本无可非议。然而一旦身处互联网大环境下,当用户可比较的对象增多,而对比成本降低,就会导致其言论责任感减弱,自身优越感被瞬间放大,从而造成这类用户容易下意识地评断他人他物的优劣好坏。同时,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带来了话语权的分散,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又削弱了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约束。
当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候,用户需要为单向度地辱骂、影射他人所付出的代价就愈发变得低廉。
在网络言论已经变得公开、无畏、无所顾忌的当下,似乎不鄙视无以证明自己的优秀。“鄙视链直接意味着人与这个社会最核心价值的距离”已成为比特(网络)世界潜在的共识,利益驱动、心理作祟导致的鄙视食物链将再次建构早已消弭的等级制度。
尽管鄙视链没有尽头,但其交织的鄙视网中有交点,这也意味着“交点人群”要承受更多鄙视、孤立和误解。远离社会核心的边缘弱势群体,如LGBT和低收入群体,甚至呼吁平权的女性正是这样的“交点人群”,有可能同时被“恶臭女孩”和其他鄙视链的上游嘲笑。他们也曾试图在鄙视链交点中艰难发声,但在群体规模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下,弱势群体求助的呼声难以逆流而上,向底端的号召更是成效寥寥。
相比“恶臭男孩”、“恶臭女孩”这样的口水战争,边缘群体受限于鄙视链的问题无疑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畸形的网络狂欢之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原先属于弱势群体或者缺少话语权的群体。他们该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崛起,为自己发声,进而淡化刻板成见、消除鄙视排挤甚至是社会偏见,这才是这条莫比乌斯环的症结所在。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民大西路整改 | 北外后街故事 | 曼彻斯特爆炸 | 性教育 | 地下租客 | 艺考 | 盲目放生 | 视障群体 | 战地记者 | 小众服饰 | 素食主义 | 共享单车 | 医院挂号难 | Live House | 网络平台Up主 | 电子竞技 | 数字音乐 | 曾海若 | 配音演员 | 大鱼海棠 | 独立纪录片 | 中医药 | 低龄留学 | 知识分享经济 | 北京地铁工作者 | VR体验站 | 瓶内画 | 三联韬奋书店 | 北外零点后 | 大栅栏 | 法医 | 北京小剧场 | 网络文学 | 相声“新生代” | 京剧 | 北理工足球 | 抑郁症 | 海淀城中村 | 北京站流浪人员 | 大学生微信公号 | MH370失联两周年 | 诗歌巴别塔 | 网络课程 | 网络主播 | 脱口秀 | 传销 | 线上支付 | 独立出版 | 性少数派 | 外研书店 | 斗狗产业链 | 尘肺病 | 皮村纪实 | 裸模 | 飙车族 | 人大东门假学生证 | 广东“麻风村” | Cosplay ️| 粉丝应援 | 导盲犬 | 宋庄画家村 | 跨性别者 | 中关村乱象 | 高校博物馆 | 唐家岭 | 癌症村 | 青旅义工 | 打字员兼职
记者|何晓晴 郑芷柔 梁晓健
文编|朱鹏
美编|梁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