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 唐都医院高国栋 王学廉团队联合电刺激防止海洛因复吸临床预实验结果发表在Brain Stimulation

作者供稿 神外前沿 2022-04-17

学术前沿

第41期 

神外前沿讯,近期,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高国栋教授访谈链接)、王学廉教授演讲整理)团队在《Brain Stimulation》(脑刺激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ong-term results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nucleus accumbens and the an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 for preventing heroin relapse: An open-label pilot study》(脑深部电刺激伏隔核和内囊前肢防止海洛因复吸的长期结果:一项开放性临床预实验)的文章。


成瘾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脱毒治疗,二是防止复吸,而后者是成功治疗的关键。传统戒毒方法在脱毒方面是显效的,但对防复吸疗效不佳,目前缺乏能够维持长期戒断的治疗措施。



文章链接:https://www.brainstimjrnl.com/article/S1935-861X(18)30308-5/fulltext


源于1960年代的外科手术——脑部毁损成瘾相关的核心结构——成为成瘾治疗新的、探索性治疗措施。该团队2000年首次将伏隔核(NAc)毁损术用于戒毒,术后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长期戒断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措施。但因毁损术的破坏性、不可逆性,在戒毒的同时,核团相关的正常功能也被影响,部分患者出现如淡漠、动机缺失、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近些年来,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的发展、成熟,让研究者能够更安全地探索手术戒毒的可行性。


基于既往多年的毁损手术戒毒经验,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伏隔核和内囊前肢联合电刺激戒毒理论。与以往用于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系统不同,戒毒脑深部电刺激系统能够在一根电极上负载两组完全不同的刺激参数,同步调节伏隔核、内囊前肢两个脑结构。这就为成瘾防复吸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措施。

 

图一.伏隔核和内囊前肢联合电刺激戒毒示意图


研究结果表明:纳入的8例受试者中,5例保持了3年以上的未复吸,2例操守6月后复吸,1例失随访。保持操守的受试者,对毒品渴求程度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同时,伏隔核/内囊前肢联合电刺激改善受试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等伴发的精神症状,提高以前额叶控制功能为主的相关神经元的葡萄糖代谢水平。

 


研究结果还发现:伏隔核/内囊前肢联合电刺激实际上刺激的是伏隔核和走行于内囊前肢的内侧前脑束的上外侧支(slMFB)。联合刺激后,大部分(6/8)受试者出现刺激诱发的急性反应,包括情绪提升、精力增加、爱笑、说话增多、易激惹等。这些患者大部分(5/6)都保持了未复吸,而未出现刺激急性反应的2例受试者最终都复吸(1例复吸、1例失访)。提示联合刺激急性反应的是否出现可能成为预测长期疗效的指标


研究推测:伏隔核/内囊前肢联合电刺激戒毒的机制:电刺激纠正成瘾造成的脑组织异常的病理状态、从而促进受试者保持长期未复吸。具体可能通过改变受试者对毒品异常敏化的动机,调节负性情绪状态,提高面对毒品诱惑时的自我认知、抑制性控制/决策等功能实现。


伏隔核/内囊前肢联合电刺激戒毒的临床疗效仍然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验证。目前,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正在该团队的牵头下进行,有望回答这一问题。


主要作者

高国栋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脑科医院院长,全军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40年来以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了大量药物成瘾、疑难复杂的颅内和脊髓内肿瘤及血管病病人。在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微创定向手术戒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颅面部血管病和高血运颅内肿瘤栓塞与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军“九五”、“ 十五”重大科级成果奖各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手术戒毒是其中一项)、二、三等奖各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及实用专利5项;承担国家“863”“973”“十一五”支撑计划、国科金重点、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军队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7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培养博、硕士生140余名、博士后3名。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国家特殊津贴、全军育才金奖、基层建设标兵、科技银星等荣誉。


相关报道

名单| 中华医学会神外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换届 组长高国栋

"芳·华"视界| 专访唐都医院高国栋:手术已近极限  胶质瘤治疗的突破在于新药和新技术研发

功能神外| 专访唐都医院高国栋: 探索DBS治疗成瘾性脑病 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 张建国点评

[第178期专访]唐都医院高国栋: 从小科室到西北地区最大 唐都神外这二十五年做对了什么


王学廉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副主任委员、副组长、委员等职务。从事立体定向治疗功能性脑病工作20多年,擅长: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梅杰氏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药物成瘾、药物难治性癫痫等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近5 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7 项,军队临床高新技术课题及陕西省课题10 余项,累计获得各类课题资助经费1500 余万元。“手术戒毒技术”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相关报道

功能神外| 唐都医院王学廉:内侧前脑束在DBS治疗精神疾病中的机制研究和前景研究

[研究]扩散张量成像在运动障碍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 陈宇昆 王学廉

鸣谢:本文资料整理和编译:陈磊,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博士,主要从事功能性脑疾病:成瘾性脑疾病、运动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方面研究。


学术前沿往期学术前沿 | 2019年瑞金医院功能神外SCI论文30篇摘要   厌食症研究获Neurosurgery年度最佳论文
学术前沿| 系统阐释药物成瘾是否应外科治疗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在NSR发表文章
学术前沿| 天坛医院赵继宗 张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述国人出血型烟雾病自然病史 发表在Stroke学术前沿| 从侧枝循环入手 段炼团队提出烟雾病新分级系统  发表在Stroke杂志学术前沿| 清华大学与天坛医院的一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像研究  登陆Neurology封面学术前沿| 刘福生团队发现可提高脑胶质瘤化疗效果的新型基因载体 发表在国际期刊学术前沿 |陶英群团队- 陶氏DBS手术评分法发表在World Neurosurgery 填补本领域国际空白学术前沿| 为何胶质瘤复发常累及脑室壁及脑室旁区域 301神外在国际率先发现GBM复发新机制
学术前沿| 发现CAR-T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潜在靶点CAIX   美国NIH与华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学术前沿 | 冯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ATRX缺失肿瘤生长机制  奠定脑胶质瘤特异治疗重要基础学术动态| 宣武医院张鸿祺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阐释脊髓动静脉畸形自然病史   论证早期外科干预价值
学术动态| 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靶点何在 蒋传路团队等发现Lnc-TALC 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学术动态 |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揭示ABCB1基因多态性影响氯吡格雷在脑血管病中的疗效   发表在《JAMA Neurology》
学术前沿| 发现FUBP1缺失可致低级别脑胶质瘤发生 康奈尔大学与华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学术前沿]探索AVM病因宣武医院张鸿祺与阜外医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KRAS/BRAF通路突变在AVM中的核心作用[学术前沿]DC疫苗治疗脑胶质瘤临床试验结果积极有效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江涛和港科大王吉光团队在《CELL》发表以脑胶质瘤恶性进展机制为基础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结果[学术前沿]天津总医院张建宁团队首次证实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  系中国神外在国际上第一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成果[学术前沿]通过影像技术预测脑干胶质瘤H3 K27M基因突变概率 清华廖洪恩和天坛张力伟团队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学术前沿] 探索免疫治疗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证实HLA-DR评分与脑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学术前沿]研发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团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并举行项目启动会[学术前沿]南昌大学一附院洪涛团队基于内镜手术在国际上提出颅咽管瘤新分型 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
[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杨新健团队通过虚拟支架技术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预测动脉瘤术后复发几率[学术前沿] 卞修武院士团队发现伊布替尼特异性杀伤肿瘤干细胞  可提高脑胶质瘤疗效
[学术快讯]301医院神经外科完成国际首例混合现实配准多模态导航下神经外科手术
[学术前沿] 人工智能预测脑胶质瘤相关癫痫发生 天坛医院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术前沿]重度强迫症手术治疗的神经环路机制何在  瑞金医院孙伯民团队联合中科院神经所研究揭示[学术前沿]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介绍-江涛尤永平王伟民等 | 201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前沿]下丘脑错构瘤治疗新突破  SEEG微创毁损疗效优于手术 宣武医院赵国光单永治团队在国际上首发相关研究成果[学术前沿第9期]天然蚕丝蛋白“变身”颅骨固定系统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与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前沿第8期]术前如何预测功能障碍发生几率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首次发现胶质瘤与脑功能区定量位置关系 <6mm是高风险因素[学术前沿第7期]人脑岛叶“兼顾”感觉与情绪功能 清华大学王小勤团队发布论文首次揭示[学术前沿第6期]左耳与右耳"不一样“  301医院余新光团队在"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处理听觉信息偏侧化特征[学术前沿第5期] 脑功能保护要从"区域"升级到"网络"  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团队脑连接组学研究将为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提供新视角[学术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复发风险预测又有了新指标 天坛医院潘岳松 王伊龙 王拥军团队连发两篇力作[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

神外前沿-科技推动学科进步,投稿邮箱 shenwaiqianya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