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昱-神经科学专栏】| DBS术中借助CT精准调整电极位置

2017-08-15 TIM 神外资讯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景昱—神经科学专栏”第四十七期,由Tim带来的DBS术中借助CT精准调整电极位置,内容精彩,欢迎阅读。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查看原文


Ref: Bot M, et al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17;95(3):183-188. doi: 10.1159/000475672. Epub 2017 Jun 10.


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过程中,精确定位电极放置部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以往,在术前植入的电极,至术后通过MRI确认。而在术中直接判断电极实时位置与术前预设位置的一致性,更为重要。术中CT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近期,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的Maarten Bot等通过比较术后MRI显示的DBS电极坐标位置,分析术中CT定位DBS电极的精确度,结果发表在2017年6月的《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在线。

 

该研究纳入32例施行DBS术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61岁。其中20例行双侧DBS术,12例单侧DBS术。手术在Leksell立体定向框架引导下进行,利用术中CT和术后MRI分析植入电极的立体坐标,与预定的靶点部位相比较。记录两类放射学成像显示的电极坐标,包括X-内外、Y-前后和Z-背腹的数据绝对差值,即ΔX、ΔY和ΔZ,并计算欧式距离。

 

结果显示,通过术后MRI与术中CT计算的欧式距离分别为2.7±1.1mm与2.5±1.2m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2)。术后MRI显示的电极坐标X、Y、Z的平均距离绝对值分别为1.3±1.1、1.0±1.0和1.7±1.1mm;而术中CT的上述坐标距离分别为1.3±1.0、1.3±1.1和1.3±0.9mm。两组数据仅在Z坐标距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计算24例患者左、右侧硬膜下气体体积,平均值分别为7.9±6.3和11.6±9.6ml,通过分析发现,无论是术后MRI还是术中CT取得的欧式距离或绝对距离,均与硬膜下气体体积无相关性。

 

最后作者指出,术中CT与术后MRI对于DBS电极的定位效果相近。术中CT对电极的立体定位可以帮助术者及时调整电极位置。而且认为,有术中CT的调整,就没有必要在术后应用MRI验证电极位置。


Tim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景昱-神经科学专栏】往期回顾



神外资讯微信公众订阅号可以置顶啦!!!打开手机微信(6.3.16以上版本),找到订阅号中的神外资讯公众号,打开并点击右上角头像,进入神外资讯详细信息页面后,选择置顶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将神外资讯置顶啦!从此,重要信息不再错过哦!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微信公众号、网站及客户端尊重《神外资讯》版权,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神外资讯”。《神外资讯》,欢迎您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