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2018-01-25 李晶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原创作者|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内容导读

1、父母为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一忍再忍”?

2、父母绝对不能“一忍再忍”的事有哪些?

3、孩子培养习惯过程中的“极点”现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29qpbdn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是很多父母觉得养孩子累、带孩子难的重要原因。

开始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顾虑着他年纪小、不懂事,总是不愿意把话说得太重,也不舍得轻易打孩子。但是他却越来越蹬鼻子上脸,不发脾气就震慑不住。

其实很多父母并不是天生的“暴脾气”,发火过后也会后悔、自责、反思。

他们想不明白的是:自己是怎么从原本的好脾气,变得在孩子面前越来越容易失控的?

 

晨晨四岁了,一直由妈妈照顾,长得很壮实。亲朋好友都夸妈妈养得好,可是妈妈总为一件事情发愁。

晨晨从小就特别喜欢在家里的沙发上蹦。妈妈怕他摔着,想抓着让他停下来,他就从沙发的这头跑到那头,不让妈妈抓到。

妈妈有时候气得想打晨晨,可又觉得这是小孩子的天性,若是管得太严,让他失了灵性反而不好。所以每次都忍着不说,只是在旁边看着、保护着。

可麻烦的是,每次妈妈带晨晨走亲访友的时候,他也会在人家的沙发上蹦。妈妈怕他摔下来,也怕把别人的沙发踩坏了,就让他停下来,可是怎么说都不听。

有一次她气急了,实在忍不住,回到家就拿扫帚狠狠地打了晨晨。


蒙蒙上初中时玩手机上了瘾。本来约定只能周末玩两个小时,但蒙蒙总会找各种理由向父母要手机。

看到儿子的理由都是跟学习有关的,不给说不过去,就要求蒙蒙用完后及时把手机还回来。蒙蒙嘴上虽然答应了,可每次都是父母追着要,否则他就不主动还。

每次把手机要回来的时候,父母都想好好地批评蒙蒙。可是看到不是作业没写完,就是怕时间太晚,也就忍了。

但是慢慢地,父母发现想把手机要回来越来越困难,而且蒙蒙睡得越来越晚,作业的错题也越来越多。

直到期中考试的排名出来,蒙蒙从班里的第10名掉到了第25名,爸爸再也忍不住了,把儿子的手机摔了个稀巴烂。

可以看到,不管晨晨还是蒙蒙,他们的父母都能看到孩子有哪些毛病需要纠正,而且也采取了一些行动。可是为什么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呢?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忍无可忍“之前,自己为什么会“一忍再忍”?

所谓“忍”,就是不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不把想做事的做出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忍”就是看到孩子的缺点,不指出来,或者不要求他改正。

也就是说:父母其实很清楚孩子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毛病,也清楚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害。

 明知如此,父母为什么仍然要忍着不管呢? 

1

怕孩子伤心

芳芳在商场的娃娃机夹娃娃,硬币都用完了也抓不到一个,于是开始发脾气大哭。

妈妈每次看到女儿哭,心里都一揪一揪的,只好马上去商场的玩具店,想买个一样的安慰她。可是那里也没有,最后只好按芳芳的要求买了个芭比娃娃,她这才止住了啜泣。

没有任何人能够“万事如意”。

如果为了不让孩子伤心而构建一个假象,他就会以为自己一发脾气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甚至更好。

当带着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入到一个没人会宠着、纵容着的环境,他面临的将可能是比伤心更为严重的心理伤害。因为父母从小剥夺了他学习和训练应对方法的机会。  

2

怕孩子恨我

小学五年级的丁丁,看到同学玩手机游戏,就要求妈妈也给他买一部。

妈妈知道玩手机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将来上瘾了更麻烦,就对丁丁说:“你现在太小用不上,以后上中学再买吧。”

但丁丁说:“我的好多同学都有手机,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爱他。你不给我买就是不爱我!”

妈妈听了这话心理很不舒服。心想反正早晚都要买,何必给儿子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最后还是答应了丁丁的要求。

只要父母的要求合理,并且准确地传达给了孩子,孩子的恨又从何来呢?

为了取乐孩子而纵容明知对他有害的行为,那么当孩子因为玩手机上瘾而伤了身体、误了学业,并且意识到已经无法补救时,他是不是反而会恨你当时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呢?

3

担心孩子怕我

娜娜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抓零食吃,然后晚饭当然吃不下。

有几次爸爸看到了,就瞪起眼睛,板着脸,叫她不要吃。娜娜看着爸爸生气的样子,只好立刻把零食放下,低着头回到自己房间。

看着女儿可怜巴巴的背影,爸爸忽然有些担心。

他一直把女儿当作掌上明珠,如果因为太严厉而让她不愿意与自己亲近,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好。

从此,他对女儿吃零食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

孩子最怕父母的,不是发脾气本身,而是不明原因、不可预期的发脾气。

只要把道理给孩子讲清楚,并且得到孩子的理解和认可,他就能明白:父母的严厉只是帮助他一种手段。

这样,孩子只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令父母满意,而不会惧怕父母。

4

怕孩子心理不健康

磊磊特别爱在院子里与小朋友一起玩儿,妈妈每次都让他在约定的时间回家,可是他却总是忘记。

于是妈妈跟磊磊约定,如果下次再晚回来,就不许看动画片。这之后,磊磊有好几次因为晚回家还要看电视,跟妈妈耍赖、哭闹。

有一次,妈妈听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讲座。那位老师说:教育孩子要顺势而为。当他还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时,不要强制执行,因为那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妈妈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每次即使磊磊没有按时回家,只要他坚持,也就不阻拦他看动画片了。

一般来说,心理阴影是源于超出承受能力的压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要是提前约定好适度的处罚,都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不是看他的反应是否激烈,而是看父母的做法是否理智。

虽然知道“一忍再忍”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反而会使孩子越来越不可控,也不能整天总是板着脸对孩子。因为时间久了,一定会使亲子关系僵硬、缺乏弹性。

 父母绝对不能“一忍再忍”的事有哪些呢? 1法律、道德规范

飞飞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每次跟父母出去串门,总是随意打开人家的抽屉,有时还乱翻。别人不好意思直接批评,只说“这孩子好奇心真强。”

一次妈妈发现他从别人家里偷拿出来一个玩具,不仅没有批评他,让他把玩具送回去,还顺口说了句“你本事真大!”

后来飞飞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父母对他非常满意。但是忽然有一天,他却因为在办公室偷东西被抓了。

细问起来才知道:原来飞飞自那次开始,逐渐养成了偷东西的习惯。小时候觉得好玩、有成就感,长大后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手痒,即使知道不对也停不下来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家风,流传下来很多家训,教导后代如何修身、齐家。比如晚辈应该孝敬长辈、父母应该给子女做榜样、不能恃强凌弱、不能赌博。

今天的父母,除了要求孩子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以外,也会要求他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比如做人应该善良、正直,做事应该诚实、守信,不能损人、害人,以及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这些原则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地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犯错时,也应该“有理、有利、有节”地严格要求。

有的父母总觉得孩子太小不懂事,做不到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孩子的角度,他只会认为父母不制止,就说明认可自己的做法。

这种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当然会导致孩子的发展方向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

因此,在涉及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原则问题上,父母的任何忍耐都意味着对孩子的纵容。

而且,往往即使只有一次没有立刻批评、制止和要求改正,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态度十次、百次。最后形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就是必然了。

2规矩

规矩,在家庭里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内容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虽然家家都有规矩,但家家都会有所不同,这与父母的认知有很大关系。

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回家必须先写作业再玩,有的要求自己的房间必须自己整理,有的要求不能买零食,有的要求回家必须向父母打招呼,有的要求每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有的要求得到允许就不能动别人的东西。

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2012年河北高考状元何思雨:

小时候,妈妈就要求她把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必须放回以前的位置,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上学后,父母让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然后监督执行,并且必须完成。

2014年安徽高考状元董吉洋说:

我上小学时写作业磨蹭,别人半小时就可以写完的,我能磨蹭2小时。后来爸爸规定:所有作业必须在20分钟内解决,写不完就不要写了。

因为害怕被老师批评,我自此改掉了写作业磨叽的毛病。


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认为:幼年时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能把家长解放出来。以后就不用整天盯着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辅导功课、也不用陪着孩子去上辅导班。

虽然家家都有规矩,但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家家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与父母的坚持有很大关系。

长跑时有个状态叫“极点”。就是跑到一定距离时,人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心悸、腿软、头晕恶心、步子发沉的现象。

“极点”出现后,只要不停下来,继续坚持运动,随着内脏器官机能的调节和改善,所有症状都会逐渐消失,呼吸变得更均匀、动作变得更轻快。

孩子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极点”现象。

此时,如果父母能够充当教练,坚定地陪伴孩子度过这段难捱的时期,达成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当你确定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符合他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对他的人格修养是必要的,对他的长远发展是必需的,就不能轻易妥协、不能半途而废,而应该坚定和毫不松懈地陪着孩子一直向前走。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父母之蜜糖 孩子之砒霜

你能为孩子未来的婚姻幸福做什么?

做到这四点,帮孩子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

你怕孩子太善良么?

被忽视的腹泻:乳糖不耐受

父母的远见,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不学习,你可能会误了孩子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她的目标!她的坚持!

得的到,也要守得住——学霸的悲剧终结美丽童话

你真的准备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么?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当当网购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