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并不是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1995年11月,我和成都市玉林中学初98届6班的孩子们在郊外。)
【李镇西专栏】
并不是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原创作者|李镇西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今天这篇文章是前年写的,曾经在“镇西茶馆”推出过,老茶客们都读过。最近都在写我的教育失误,特重新推出,新来的朋友可以看看。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一
至少20多年来,特别自从《爱心与教育》出版后,我渐渐在一些读者的眼中成了一个“神”。在许多人看来,我非常爱学生,学生也非常爱我,这种师生关系简直像童话一样美好温馨,又像神话一样难以置信。我要说,读者这种感觉真实但不全面。
说“真实”,是因为我和学生的关系总体上说的确很纯真,不含一点儿杂质,许多故事确如童话般美好,我自己想起来都那么温馨。这样的故事在我的书中,已经写了很多,但写不完,更多的是存留于我和历届学生的记忆中。
说“不全面”,是因为我不敢说教书30多年来,每一个学生都那么喜欢我——不,可能也有学生恨我,这是并没打引号的恨。当然,我说的是“可能”也有学生恨我,也可能没有。但不喜欢我的学生肯定有。
也许有读者不知道,与《爱心与教育》同时写作并几乎同步出版的还有《走进心灵》。在这本获得了“中国图书奖”的书里,我专门写了一章《我的教育失误》。里面写了我犯的许多教育错误。我当时的用意在于,既告诫自己尽量避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也提醒年轻的同行以我的教训为戒。但遗憾的是,二十多年来,人们读我的书,只记住了我爱学生和学生对我的爱,却没注意到我伤害学生和也有学生不喜欢我。
二
那天翻开我从教用过的第一本语文教材,看到里面夹着一张纸,打开一看,是1982年4月,我班学生李松写的检讨。我一下乐了:这个李松,居然还有“把柄”在我这里!
李松当年是我大学毕业后带的第一个班里最让我头痛,不,最让我恨的学生,顽劣到了极点。班上让我头痛的学生当然不止他,但毫无疑问他名列第一。他当年对我也“恨之入骨”,但几十年后我们成了称兄道弟的朋友。
我把他这份已成“文物”的检讨在这个班的微信群里晒,一下给大家带来了乐趣,大家调侃着。聊着聊着,李松突然来了一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成为西哥的骄傲,西哥却成了我的骄傲!”
(▲2017年寒假,我和李松)
也许李松是不经意说的,但我却十分感动。我相信他说我是他的“骄傲”是很真诚的,但他现在也是我的“骄傲”啊!当初那么顽皮的男孩,现在一家医院工作,善良正直,尽心尽责,虽然不是什么“名人”,但难道不是我的骄傲吗?
我和李松当年彼此都不喜欢甚至恨对方,现在却互为“骄傲”,教育就是这样的有意思,这样的耐人寻味。
想想,在我从教三十多年中,尤其是在年轻时候,不喜欢的学生有多少?因为不喜欢,情不自禁冷眼相对,不由自主地挖苦讽刺,或不公正地批评、惩罚……(不要以为李镇西老师就没有这样做过,不是的!)有多少?那有学生不喜欢我甚至恨我,也很自然。
当然,像李松一样,许多恨过我的孩子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了老师的批评,也宽容了老师的刻薄,重新尊敬老师。但并不是每一个这样的孩子都像李松。
我不愿意用“没有经验”“急躁”等理由来原谅自己那时的种种错误。对李松这样的学生,我当时确实是很恨的,巴不得他转走。这种心理就是一种自私。我想,后来又教了许多届学生,同样也遇到过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李松”,我的教育当然更加成熟了,犯的错误越来越少了,但也不能保证再也没有伤害过李松那样的学生,只是也许我不知道,永远不知道,可在学生心里留下的阴影却完全可能是永远的!在此,我向这些学生表示真诚的歉意!
三
其实,教师对学生还有一类伤害不容易意识到,就是对中等学生的冷落。这里说的“中等生”,不只是指成绩中等,主要是指那些不“起眼”的孩子,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孩子。我说的伤害,不是说我们冤枉批评了这样的孩子,而是说当我们过多地关注后进生时,对这类学生的漠视,就是一种伤害。
比如李燕琼同学,三十多年前在我班上,论成绩是不错的,尤其是数学突出,但表现似乎不那么“优秀”。我这里将“优秀”二字打了引号,就说明她并非不优秀,其实她善良,刻苦,乐于助人,有集体荣誉感,只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她不是那么活泼,再加上也没有什么文体特长,出头露面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我眼中就“平平”了。我记得我去她家家访过,那是因为每个学生我都要家访的,但平时却很少和她单独谈心。她现在在北师大工作,研究脑科学。有一次我去北师大讲学,她特意来听我讲未来班的故事。说起未来班她眉飞色舞,很是自豪,对我的尊敬丝毫未减,后来还陪我去东北传播新教育理念。我感到她现在对我的好,远远超过了当初我给她的。想起来就觉得当初对不住她。
和李燕琼相似的,还有她的同班同学毛加庆。当初在班上除了成绩不错,其他我感觉一般。所以直到初中毕业,他都没有当过三好生,也没当过班干部。我觉得他的不调皮不热心让我省心,也让我冷落了他。几十年后,他现在是四川省武胜县县委书记,对我依然尊敬有加。他曾特意请我去武胜县给全县教师作报告。说实话,在现在的背景下,我对我从政的学生总有一些担心,但我通过四川省委组织部我的朋友侧面了解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李老师,您放心吧,您的学生毛加庆干得很棒!”我的确放心了,同时自责,当年我没看出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连小组长都没当过,我真是“瞎了眼”了!
还有张红霞。当年在班上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常常笑眯眯的。但成绩中等,表现中等,自然就很少被我特别关心。几十年后见面,我觉得对不住她。可几十年后,她还记得我对她的关心。昨天在微信聊天,她还说,她当时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高中,离开了我,去了一所普通中学,我还给她写信鼓励她。她说:“因为没考上乐山一中,你从北京回来还去过我家。后来,我高一收到过你的信。当时我到一所普通中学读高中,落差比较大,你的信真的对我有很大作用。所以您才算得上我们毕生的老师!”我回忆了一下,1984年暑假,我是去过北京,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还去了谷建芬老师家感谢她为我谱班歌。回到乐山,还去已经毕业的张红霞家里安慰她,哎呀,这事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可红霞还记得。我这里并非借她的回忆来表扬自己,甚至炫耀自己多么“爱学生”,不是的!我是想说,我们给学生的伤害,他们往往忘记,而我们给他们一丁点儿好,他们一辈子都记着。
我这里随便举了三个中等生的例子,其实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不喜欢”我,相反现在对我很好。但这样被我冷落的中等生绝对不少,更多被我冷落的学生呢?他们可不一定如这三个学生一样。如果我给他们的心灵投下了阴影,我真诚道歉。如果他们到现在还在心里不喜欢我,我完全理解,不怪他们。
四
还有历届学生中,被我粗暴批评或伤害过自尊心的。我的书中曾写过一个叫“耿梅”的女生,曾经因为犯了一个小错误,被我骂“脸皮厚”;还有一个叫“付饶”的女生,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被我责令把写的检讨贴在学校大门上……这都是我刚当教师那几年发生的事,毫无疑问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同样的,她俩也不能算“不喜欢”我的学生,因为多年后,他们都原谅了我,至今对我非常尊敬——我再次感到,学生对老师的宽容远远超过我们对他们的宽容,孩子的胸襟其实比大人更宽广。
(▲三十多年后,耿梅来看我。我展示当年她给我写的信。)
但我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耿梅和付饶。也是在八十年代,有一次,校长告诉我,某家长找到他,要求将其女儿转出我班。后来这位母亲也来给我解释,说孩子要求转班,原因是某次迟到我没让她进教室,这让她很没面子。我很惊讶,也感到很委屈:我觉得我对这孩子是很关心的,比如我曾单独辅导她的作文,还帮她修改,最后这篇文章还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但是,我后来意识到,无论你为别人付出了多少“好”,但是,只要有一次“不好”,那以前的所有的“好”都等于零。后来我反思,这女孩肯定不是或不只是如她母亲所说是因为迟到罚站,而是还有平时我也许不知不觉的严厉,让她怕我,感觉在我班上很不快乐。后来她当然转班了——这事本来也由不得我同意与否,再后来她一直不理我,直到几十年后的现在。但我一点都不怨她,只怪我当初没善待她。其实,同样的严厉,我对其他孩子也有过,甚至更甚。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耿梅和付饶,但还是那句话:“我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耿梅和付饶。”教育的个性,就包括对不同的孩子得用不同的方法。三十年来,我已经多次在心里感觉对不住那个转班的女孩,今天,我愿意在此公开向她表达歉意!
五
比呵斥、体罚更伤学生心灵的,是教师的不公。我曾在高一新生中做过调查:“你最不能忍受的老师缺点是什么?”统计结果让我意外,排在第一的是“老师偏心”,其他诸如“辱骂”“体罚”“工作不负责”“上课不吸引人”等等都排在“老师偏心”的后面。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我对他挺好的,可因为有一次几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认为我对他处理特别重,而从此耿耿于怀,到现在都不怎么理我,虽然每次聚会也和我打招呼,还敬酒,但我感觉他心里有疙瘩,和我始终不能像哥们一样随便亲热。
昨天,一位当年我对她既欣赏也很严苛的女生给我聊天,说:“李老师当年对我的影响很大,正面负面都有,有段时间我是有些怨气的。但现在人到中年,回头望去,有句话不知适不适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我向她表示,对她有些内疚。她说:“老师当然也有个人喜好,不可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当年您也才二十多岁,越有热情,可能反而越爱憎分明。”
我理解,她说的“爱憎分明”,其实就是有时候对学生没有一视同仁。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一视同仁”并非是否定教育的“因材施教”,不是的,这是两回事儿!学生希望我们也应该做到的“一视同仁”,指的是感情和尊严的平等。当然,如果往深处思考就会觉得,感情是不能伪装的,老师也有喜怒哀乐,凭什么要对所有学生都平等地充满感情呢?我的观点是,是的,如果说一开始就要甚至必须爱每一个学生,那是矫情,但可以暂时做不到从感情上爱每一个学生,却必须在行动上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能够做到的。可惜,当时我连这个有时候(的确也只是“有时候”)都没做到。
我上面列举的学生,都是我八十年代教的。但这并不说明我后来就没犯过类似的错误,只能说我后来被我伤害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我记得后来我还在课堂上撕过学生的书。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不等于我们马上就能改正。相同的错误,有时候还会重犯。当初反思教训是真诚的,后来旧病复发也是真实的。不能因为旧病复发就说当初的反思是“虚伪的”是“说假话”。人性就是如此复杂。可我们对学生却很苛求,只要他们犯了刚刚不久才犯过的错误,就会骂他们:“上次你怎么说的?检讨还在我这里呢!你就会欺骗老师,说话比放屁还不如!”——我曾经听见有老师就是这样骂学生的。
六
最不喜欢我的学生,也许是成都市玉林中学初98届6班的孩子们。当然,说这个班所有孩子都不喜欢我,绝对夸张了,事实上直到现在这个班还有学生和我保持着真诚的交往,但这个班不喜欢我的孩子最多,这是事实。算起来,他们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可在我心中,他们的确是“孩子”,因为一想起他们,我就想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当初,我带他们这个班的时候多投入啊!还没进校,我就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地家访了,那可是八月中下旬酷热难耐的时候啊!进校第一周,我给他们举行“露一手”主题活动,让每个孩子都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甚至绝招;在世界乐园,我们留下了开心的笑脸;在濛濛春雨中,我们徒步去郊外踏青,穿过油菜花,走过原野,走着走着天晴了,我们放飞的风筝在蓝天写诗……教他们的时候,是我的教育相对比较成熟的时候,所以自我感觉我带他们这个班得心应手,浪漫而富有情趣。但是,但是,两年后我离开了他们,关键是离开的原因我难以抗拒而又无法给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解释。于是我在他们及其爸爸妈妈眼中成了“无情抛弃”他们的人。近二十年里,这个班的大多数孩子很少和我联系,想起他们我就心痛。
(▲春天的原野,虽然飘着细雨,但我们依然快乐。)
让我惊讶而感动的是,2015年8月,这个班的孩子举行进校20周年聚会,那天上午聚会活动即将开始前的半个小时,他们突然给我打电话,请我参加聚会!当我赶到现场,孩子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虽然我很清醒地知道,这掌声更多的是出于礼貌,但我已经知足。何况,他们对我带他们时候的许多往记忆犹新,欧阳懿哲同学居然还带来了他保存的当年我指导他们办的手抄报《玉林日报》,而且一份不少!太让我感动了。在饭桌上,有学生对我说:“当初,您突然离开我们,我们真像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我理解了他们二十年来对我的“恨”。但我依然没有(因为不能)给他们解释当初突然离开他们的原因。经过这次聚会,这个班的大多数孩子重新和我建立了信任,但依然有少数学生没有“原谅”我。我发自内心地不怪他们。毕竟在他们看来,我当初是“抛弃”了他们,而调到了一所“更好的学校”,典型的“嫌贫爱富”!
前两天收拾书房,我发现了1997年暑假,我给学校的一封信的复印件,信上我明确表示,因为我所带的班马上进入初三,我不能走。我给学校提出:“第一,我暂不调走,待我教的两个班初中毕业后我再走;第二,一年后我调走,但我依然愿意以借调或兼课的形式留在这个班,把他们教到高中毕业;第三,如果学校觉得不好管理我,我愿意与学校签订有关的“责任协定”;第四,以上设想我已经向我拟调往的有关单位谈妥,并得到理解与允诺。”但很遗憾,学校不但没有同意我的这些请求,而且还采用了一些强硬措施使我不得不离开。于是,我只好不辞而别“抛弃”了孩子们。
之所以“不辞而别”,是因为我给学校做出过承诺:为了维护学校声誉,我绝不给学生做任何解释,一切以学校给这个班的学生及其家长的说明为准。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写出这些,我的心已经平静,我也不怪学校,更不怪学生。因为每一方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有道理,都值得理解。只是那一班十四五岁的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已经无法抹去。前年聚会,我没向孩子们表达歉意,因为我觉得我离开他们非我所愿,但今天想来,不管怎样,客观上他们是因为我的离去受到伤害了,所以,我在这里不求原谅地向成都市玉林中学初98届6班全体同学表示真诚的深深的歉意!
七
我高中的班主任张新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老师,深受她历届学生的爱戴。去年教师节前,《中国教育报》给我约稿,希望我写一位我的老师,他们教师节弄个专版。我一下就想到敬爱的张老师。后来我写张老师的文章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后,赢得张老师历届学生的点赞。我问过张老师:“你教了一辈子书,有没有学生恨过你呢?”她想了想,说:“嗯,有的。一个学生比较贪玩,我就去家访过他的家长,这个学生对我就不高兴。后来参加工作了,在医院工作,见到我都不理我。”张老师接着说:“其实,教书是我们的职业,教好书是我们的本分,学生记不得我,喜不喜欢我,我不在意。”
(▲高中毕业时,我们和张老师的合影。前排左一蹲者为我,中坐者为张老师。)
张老师说的那个学生至今对她耿耿于怀,并不是因为张老师做错了什么,但她都这么坦然;而三十多年来,一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或者说“恨”我,主要是因为我的教育失误,那就更不应该去计较学生“不理解”甚至“不感恩”了。
说到“感恩”,我一直有个不同于绝大多数同行的看法。教师教书领了工资,要说“回报”,每个学生的家长已经以纳税的方式,通过我们每月领到的工资给我们“表示”了,你还希望得到什么格外“感恩”?至于有老师希望学生多年后记得自己,甚至经常回来看自己,这可以理解,但不可强求。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他不来看你,是很正常的。并不是我教过的所有学生都来看过我的,其中原因很复杂,不看我们不等于学生就不喜欢我们,也许是因为工作忙,也许是因为失去联系,甚至也许就是因为性格内向。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不喜欢甚至恨老师,那也不要紧。我们完全不必伤感,因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我们应该完成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寒心”不“寒心”。
与其计较学生不喜欢自己,不如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这样,我们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会更理解孩子,自然便会赢得更多孩子的心。在我看来,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笔教育财富。
2017年6月10日
延伸阅读:
李镇西:面对一塌糊涂的升学成绩,我是怎样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的?
李镇西:如果老师被学生骂了,或者老师忍不住骂了学生,该怎么办?
李镇西:“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也说何老师被抓被关七小时
李镇西:真实有效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间……
李镇西:“我没有‘逆流而行’,我只是觉得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李镇西:难道充满人性的师生依恋还比不过冷冰冰的“获奖证书”吗?
李镇西:老师的假期不能被“缺斤短两”,否则放假就成了放“假“
李镇西:领导,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迹管理”给老师们带来了多大的负担吗?
李镇西:校长的第一压力应该是什么?——由刘爱平校长跳楼自杀所想到的
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要孩子读书的人却不读书,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李镇西: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嘛,为什么还要“营造书香校园”?
李镇西:如此诽谤整个教师群体,说轻些叫“无耻”,说重些叫“无耻之尤”!
李镇西:当这位10岁女孩在擦拭车厢地板时,周围的成人为何那么麻木?
李镇西:学生考差了,她对孩子们说——“不怪你们,是我没教好。”
李镇西:别拿“一线教师”作标签掩饰自己的苟且与卑下,这是对真正一线教师的玷污
杨东平:我们的学校教育最令人痛心的是, 对孩子太狠、太敢下手
独家对话 | 杨东平:“疯狂补习”真的是一道无解的教育难题吗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