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人入选!他们是最亮的闪Star!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21-11-06


近日,2019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结果揭晓,经基层推荐、组织评定等环节,我校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闫晓明、2019级本科生左热古丽·乌斯曼,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本科生杜尔基·阿丽腾,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兰兰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详情见: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拟获得者名单公示


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定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开展。活动以“青春自强 刚健勇毅”为主题,自开展以来,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密切关注,寻访青年榜样,弘扬自强精神,掀起了“校校皆有、人人可为自强之星”的热潮。



优秀事迹


01闫晓明



闫晓明,我校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他出身寒门,怀揣梦想,始终牢记总书记“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殷殷教诲,自强不息,励志成才,一路向阳成长,毕业时自愿放弃省会工作,选择扎根基层,守望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他的教育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西部红烛精神”。


▎初心:“在心底埋下教育的种子”


闫晓明出生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区的一个贫瘠小村庄,家境贫寒窘迫。他的历史老师是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公费师范生,老师告诉他,“我们决定不了出身,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做最好的自己,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无需羡慕别人的成就,只要有上进心、肯吃苦、肯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想要的一切。”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暗下决心,不轻言放弃。


此时,回到家乡,同老师一起,用自己的青春“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想法,也像一颗种子一样,悄然在闫晓明的心中萌芽。


▎成长:“汲取阳光,让自己日益茁壮”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闫晓明考入了历史老师当年求学的地方——陕西师范大学,如愿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走出大山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学习和生活上,每一次的手足无措,都更加坚定了他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就像一株嫩芽汲取阳光日益茁壮,他开始努力提升自己。



为了练好发音,闫晓明坚持晨读,一点点纠正自己不太规范的普通话;为了提升教学能力,他坚持在空教室里一个人练习讲课,丰富教学技能。大学期间,他的专业成绩始终排名年级前列,多次荣获“优秀奖学金”“毅宁奖学金”“渝杏奖学金”;他尝试将基础教育中发现的问题,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针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以思维型教学模式为例,探讨解决方案,发表相关论文五篇。他还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曾获得“大学生年度人物”“五四青年”“实践之星”“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30余项。



▎担当:“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大学期间,闫晓明从未忘记传承那份“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就像盛开的向日葵一样,他将温暖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他连续两年参加学校知识援助活动,义务帮助农民工家庭子女辅导功课;连续三年参加“优秀学子寒假回访母校”宣传活动,结合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宣讲活动,帮助学弟学妹们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2018年10月,闫晓明被选为陕西师范大学首届青年讲师团团长,带领28名宣讲团成员赴校内外开展百余场宣讲活动。在赴长安南路小学宣讲期间,闫晓明以自身经历展开,结合少先队、共青团的相关知识,鼓励农民工子女好好学习,用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9年9月,带着对基层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闫晓明来到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初为人师的新鲜劲过后,他才发现,真实的课堂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授课的班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西安市区之外,还有许多藏族学生,整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课堂进度很难把握。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闫晓明每天晚上义务帮助藏族学生补习汉语;在指导老师生病期间,他承担起班级教学与管理的双重责任。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所带班级的平均成绩提升了将近10分。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他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家长的感谢信。


▎抉择:“扎下根,朝向生长的地方继续成长”


2019年10月,闫晓明怀揣简历,参加了2020届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就业地点的选择让他犹豫不定,留在省会大城市教书,各方面条件成熟,生活便利,但是县区的教师资源更加稀缺。所以当面对河南省排名最靠前的两所中学伸出的橄榄枝,面对高薪收入和家庭的特殊情况,他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回想起家乡教育的现状,回想起教育实习时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回想起入党时的铮铮誓言,闫晓明毅然决然放弃了留在省会郑州的机会,为了圆当初的那个“教师梦”,践行内心深处那个最纯粹的想法,就像成熟的向日葵扎下根、朝向生长的地方继续成长,不断播撒阳光、贡献力量,他坚定地选择回到了母校,立志终身从教。



闫晓明深知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生存现状,但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践行弘扬“西部红烛精神”,希望通过像他这样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孩子,去改变山区教育的现状,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美好,帮助他们有朝一日走出大山,完成自己的理想,改变自身命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闫晓明看来,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还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去努力,“我愿意成为西部红烛,守望教育初心,回到家乡、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一路向阳成长,在投身基础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02左热古丽·乌斯曼


左热古丽·乌斯曼,我校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热情真诚、敢于担当,以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以拼搏进取奏响青春活力赞歌。


▎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


古丽出生在一个风景秀美、自然纯朴的新疆小村庄,在她还年少的时候,便用双脚丈量了南疆的许多条曲折蜿蜒的乡间小路——那是校园与家之间的路,无数次奔跑,只为了走向更远的地方,通过学习拥抱更好的明天。


学习和生活在古丽的世界里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上学前和放学后总有繁重的农活等着她,以至于凌晨星辰未眠,古丽还在书桌前伏案学习,甚至通宵达旦。为了能在分担父母重担的同时继续学业,她常常透支精力。人并不是机器,一次撑不住晕倒了,醒来见到父亲时,她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爸爸,我要去学校。” 在她的心中,可以在校园里学习是无比珍贵、快乐与幸福的,校园和家的距离不仅仅是一条的蜿蜒小路,更是通往心灵净土的曲幽小径。



古丽就像是那一朵平凡的花儿,尽管风雨兼程,责任在肩,也会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


▎责任肩上扛,战役显担当


古丽在寒暑假返乡期间总会积极地参与村里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在扶贫工作中为村组整理居民档案,走访入户了解贫困户生活情况,帮助村干部们制作表格、上报数据等等,为家乡的建设奉献着青春力量。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古丽第一时间报名,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为居家隔离的群众配送医疗用品、防护用具和蔬菜面肉等生活必需品。她积极捐款,主动组织当地大学生帮助体弱多病老人做家务。乡亲的正常生活需要继续,疫情防控工作也不容怠慢,她常常服务到很晚,却从未有任何怨言。


疫情期间,古丽所在的村子因大风吹起村民不慎留下火种,引发了火灾,大片森林被点燃。发现情况后,她第一时间联系村组相关负责人,并和父亲一起即刻赶往火灾现场,投入到灭火工作中,四五个小时后才得以控制火势。由于来回奔波取水,她鞋子都跑丢了,乡邻们关切地让她先穿上鞋再来帮忙,可她灭火心切,心系着家乡的这片树林。火灭后,古丽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而那时已凌晨4点。



村干部是这样评价古丽的:“她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村子里美化自然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农业养殖生产等各类活动,总是全力投入,吃苦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民族心相映,追梦不停歇


在古丽眼中,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们都是一家人,是大花园里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各民族同胞都应在互帮互助中传递温情,让民族团结之花香飘满园!这样的想法来自她的爸爸和汉族友人们的故事——每逢节庆假日,爸爸和汉族友人便会互相邀请到各自家里做客,分享民族饮食,互相了解各自的文化,纯朴真挚的友情里传递的是最纯朴真实的爱,无需贵重的礼品相赠,无需过多繁冗的礼节,也无需太多华丽疏远的言辞,相聚一起,便是一家人。



在校园教育和自己父亲的影响下,古丽结交了很多的其他民族的朋友们,并且以真诚、真心相待。在她成长的路上,各民族的同胞们总会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耐心地为她答疑解惑,在生活中热心帮忙。心与心之间传递的暖流流进了她的心里,她也同样以爱的方式予以回馈:在校期间,她乐于帮助身边的同学,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大家相处;在假期里,她作为返乡大学生回到家乡后,积极地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疫情防控期间,她配合村干部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家乡以及全国各族的同胞们一起抗击疫情,共克时艰。古丽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她的笑容也温暖感染着每一个她身边的人,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大学期间,博学儒雅的老师,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灿烂多姿、底蕴深厚的周秦汉唐文化都让古丽兴奋不已。她也满怀着兴趣与好奇努力汲取其中的精华与养分,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她期待着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学到的知识、看到的人物和风景都带给家乡的孩子们,用爱心去托起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用智慧之花浇灌出更多智慧的生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丽曾在大学军训时写下这么一首诗:“有那么一朵花,风雨倒不怕,青春永在线,气质人人夸;有那么一朵花,绽放在师大,步入追梦列,芬芳竞启夏;有那么一朵花,军姿蛮潇洒,心中燃热血,立志振中华!” 她就是那一朵平凡却闪耀的花儿,满怀青春热血,始终追寻着更美的绽放!


03杜尔基·阿丽腾



她的家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阿吾斯奇牧场,风声呼啸,大雪纷飞。从一名新疆塔城阿吾斯奇普通民兵,到一名公费师范生,到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她就是中哈边境上抗疫戍边的蒙古族女孩——杜尔基·阿丽腾。目前就读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3108千米求学路,道阻且长,素履以往


阿丽腾的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牧民,父母一直在草原上放牧护边,用勤劳的双手抚养三个子女。气候恶劣,生活窘迫,但是父亲并未怨天尤人,他教育孩子们,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草原,用知识改变命运,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县城离牧区四十多公里,阿丽腾常常要花三个小时到达县城上学。她乖巧懂事,勤奋好学,掌握了蒙汉双语,并在课余时间肩负起照顾好弟弟妹妹的责任。这些经历造就了阿丽腾坚强勇敢、自立自强的性格。她发愤图强,励志求学,通过不懈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


从西北边陲到西安古城,横跨半个中国。从牧场到县城,从县际汽车再到来西安近40小时的T字头火车,68小时,阿丽腾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陕西师范大学。


3108米边境线,巾帼戍边,抗击疫情


在阿丽腾的家乡,老边防军人李明秀甘化身躯当界碑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也深深影响着她。高中毕业后,她就报名参加了驻当地的某边防连,成为了一名守卫边防线的女民兵。嘹亮号角是起床令,草原晨曦是集结号。起床洗漱、整理内务,阿丽腾开始了新一天的军旅生活。白天的工作紧张而忙碌,早课、晨训后,她立刻奔赴边境线上进行巡逻任务。长达80多公里的中哈边境线,空旷寂寥,鲜有人烟。一天的巡逻结束后,阿丽腾常常四肢疲惫,脚底生疼,经过一晚上的恢复后,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巡逻工作中。向老兵学习,向前辈取经,她在军营里一天天成长。



在新疆疫情防控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后,边境执勤站人手紧缺。作为边防连的民兵,阿丽腾立即主动联系了边境执勤站,在经过相关考核后,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护边员。疫情期间的巡逻工作比平时更为严格,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着边境线上的动态,搜集并汇报突发事件,一方面要向边境线附近居住的牧民宣讲防疫知识、进行爱国护边法治宣传教育。这时,掌握蒙汉双语、学习思政教育专业的她,发挥专业优势,筑牢边境疫情防线,守护边境人民安全。除此之外,她还负责边境道路的治安防控和边境区域外来人员的排查,每日向指挥部视频调度汇报值班备勤、巡逻情况。


一面党旗,践行初心,不负使命


在连队里,阿丽腾对党组织和党员有了最初的认知,在成长过程中,她也得到了党组织的许多帮助和指导。那时,加入这个组织的愿望就在心里扎根生长。


在刚进入师大满18岁时候,阿丽腾就立即向党组织递交了她的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从少数民族预科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她已经光荣地成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的一名正式党员。现在,她也是连队里唯一一名党员民兵。在连队里,年龄虽小,但每次布置任务时候阿丽腾总是抢着做,初心永远不能忘,使命要永远扛在肩上。在学校,她担任学院融媒体发展中心摄影部部长,在运动会上,在大小活动里,她扛着相机的身影深深刻在了同学们心里。在2020年学院“七一评优”中,她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夜间巡逻时间是晚上12点至第二天清晨。二三月份的新疆格外寒冷,有时候遇到暴风雪天气,风刮得脸生疼,让人彻骨生寒。但特殊时刻,在边境一线,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阿丽腾真正体会到了“神圣”和“责任”二词的含义。当她穿上制服、拿上器械和连队战友们一道在边界线上巡逻时,她更加明白了肩上的使命。那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和边界安全的守卫,是对严防疫情境外输入的郑重承诺。


五年精耕细作,化身红烛,照亮家乡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戍边任务重任在肩,学习任务也不能马虎。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开设了网课,学生需要线上学习。上山值班备勤时,常常没有网络。为了追赶课程进度,执勤日时,阿丽腾也会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寻找网络信号,保证听课质量。每天要兼顾好戍边任务和学习任务,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辅导员王雨薇老师时常和阿丽腾谈心,了解她戍边执勤的情况。随着网课开展,她发现,她在课程留言区的一些提问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老师们的细致解答,这让她获益匪浅,也让她体会到了老师的贴心关怀,体会到了学院和学校倾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浓浓关爱。



能够来陕西师范大学读书,阿丽腾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校期间,她不辜负国家对少数民族学子的关注,努力读书,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让她受益良多,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让她肃然起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在不久的将来,她也会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以老师们为榜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点亮星星之火。


阿吾斯奇,在蒙古语里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阿丽腾和在这里祖祖辈辈生长的蒙古族儿女一样,深爱这片热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后,她将回到家乡,走上讲台,践行“西部红烛精神”,让阿吾斯奇的小黄花开得更为茂盛。


04杨兰兰


杨兰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她始终铭记自己的责任,不管身处何方,都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疫情防控,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在学校时,杨兰兰经常在自己空余的时间做一些志愿活动,“义卖绢花”“拉拉手活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杨兰兰毅然决然参与身边的防疫战斗中,挨家挨户登记居住人员信息,录入网上系统,在疫情防疫点坚持站岗劝返来往人员,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您好,请登记一下你的个人信息”“您好,家里有从疫区回来的人吗”“您好,出门记得一定要戴口罩,不聚餐、不聚会、勤洗手、多通风”……这样的话,杨兰兰每天不知道要说多少次。连日来,她身穿红马甲,顶着冬日的严寒,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家乡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一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认为参加疫情防控,不仅能为家乡做贡献,还锻炼了实践能力和水平。


“疫情防控是每个公民的职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责无旁贷。”疫情防控期间,杨兰兰连续两天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5点,都在帮助将台乡火沟村大队部在电脑上录入西吉县居住人员信息。由于村部较多,村里人数也较多,作为青年志愿者的她们顾不上回家吃饭,只草草的在村支部吃了泡面,便接着继续我们的信息录入工作。“虽然一直在电脑上输数据很累,眼睛很疲劳,但是作为大学生,我们青年志愿者心里还是很高兴,可以为防疫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时刻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社会中发光发热。”



▎刻苦钻研,坚持“三不”


在学习方面,杨兰兰认真踏实,刻苦钻研,始终坚持“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在大一这一学年里,她上课前积极准备,认真听取每一堂课,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永无止境,课堂的时间远远不够,独自上自习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杨兰兰还经常向老师提出学习方面的困惑,积极探讨,期末考试中她取得了好成绩,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获得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学好自身专业课的前提下,杨兰兰还喜欢阅读书籍,以此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她喜欢图书馆安静的学习氛围,每次上完课,她都会去图书馆将老师讲的内容再回顾一下,直到完全弄懂熟悉之后才会放心。


杨兰兰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个信念成为她逐梦奋斗的动力,让她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青春自强 刚健勇毅

作为师大人

他们平凡 却自强

一步步向着梦想努力

愿他们乘风破浪 勇往直前

也愿师大群“星”闪烁 更加辉煌



微尚工作室

编辑/ 赵悦言 刘书芳

责任编辑/ 张 莹

部分内容来源/ 锦绣文心公众号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一点


亲爱的读者们,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方便您能够继续阅览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公众号设置“星标”(点击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设置星标即可),让系统知晓“陕西师范大学”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第一时间关注到我们的消息啦!



大家都在看




中央首次召开这个重要会议,系统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

藏不住了!没想到你是如此不一样的师大!

远方

陕西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双十一!快来师大寻“宝”!


师大·风采




西部红烛精神 丨 校风学风 丨 我心中的大学 丨 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丨 1960年5月7日 丨 校庆纪念日 丨 青春告白祖国丨 青春为祖国歌唱 丨 去师大旅行 丨 好想你 丨 新区搬迁十四载 丨 我在!故我书 丨  师大爱情故事 丨 陕师姑娘 丨 陕师男生 丨 师大人的歌 丨  丨 师大十二时辰 丨 师大24小时 陕西师范·大雪 陕西师范大学℃ 丨 师大PPT 


师大·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师大学人    霍松林  | 迟铎章竹君傅钢善李玉虎郑哲民 红柯 刘学智陈锦屏于赓哲王双怀李化成郝亮亮杨清源韩钢田大宪朱文斐陈亚芍胡曦明

 先生的书房   甘枝茂胡安顺张懋镕南长森尤西林林乐昌王晖裴亚莉

 教授的实验室     房喻王喆之杨鹏



进入师大文创小店


快来为师大点亮300个和在看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