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荐书第35期】马克·罗斯科《艺术何为》——《教导未来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新方法》

2017-11-03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河卓远文化

- 每周荐书第35期 -

 - 马克·罗斯科《艺术何为》 -

《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

〔美〕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著

艾蕾尔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ISBN 9787301274378


可 点 击 阅 读 原 文 购 买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在马克·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误解”与“不了解”的地方:他所描述的“黄金时代”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 腕的方式离开世界…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本书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诚探索,是我们理解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试读

教导未来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新方法

(1934年)


倘若仅在天赋卓越、训练优良与经验丰富的层面来思考问题,本次展览的意义不外乎表明,我们这群孩子在媒介的表达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此外,本次展览还揭示出艺术作品的本质性价值。在艺术批评体系当中,我们应当肯定他们的表现方式。也许未来,其中一部分孩子会把艺术创作当做人生的主要乐趣,他们会继续进行绘画或雕塑的工作。因此,此次展览会为这些孩子未来的创作指引方向。

艺术天赋、训练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外行人常常对此有所误解。当然没有人会否认艺术天赋、长期的训练经验,以及一些艺术准则的价值,但我们不妨关注一些例外状况。我们和孩子掌握着某种共同的媒介—语言。我们共同拥有讲故事、解说事情、与人交谈的能力,有时候我们会用情感丰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有意思的是,我们表达的时候并不需要依靠一套固有的知识,譬如某种刻意的文法、句型或修辞规则。同样,当即兴哼唱某段旋律、某个音调的时候,我们亦无须具备音调、和声等专业的音乐素养知识,很自然就能做到。绘画犹如哼唱,犹如说话,它是一种天生的语言。绘画是制造视觉经验(视象或想象)的一种途径。我们凭借感受和直觉进行色彩的涂抹,就像哼唱或说话一样简单直接。你若不信,就来欣赏一下这群孩子的绘画作品吧。孩子们把人物、图形、想法全部都纳入他们的绘画中。画画时,他们无意识地使用了视觉透视和几何规则,却浑然不觉,犹如人们说话时无意识地使用语法一样。

我们凭借这种简单的理念,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率性涂抹。这就是为何孩子们的作品如此新鲜、生动、多样。唯有此种绘画品质是艺术家摄人心魄的关键之处,而其技巧精湛与否并不重要。

我来描述一下孩子们的绘画过程。孩子们进入艺术教室的时候,颜料、纸张、泥巴、彩粉笔—所有的绘画用具都已经齐备。大部分孩子兴致勃勃,脑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新奇想法,十分清楚自己想画些什么。一些孩子画神话传说,一些孩子画希伯来的历史故事,还有一些孩子画电影片段、夏令营的独特经历、参观船坞或者工厂时留下的印象,或者街头的趣闻偶遇。这些题材往往来自他们的经验直觉、情感触动,抑或梦境,总之完全是个人的独特创造。

孩子们开始画画的时候,完全无视任何困难,并清除一切令人困惑的所谓“障碍”。不久他们的想法便形成各式各样清晰理智的形式。随着绘画经验不断增加,孩子们也越来越明晰,那些所谓的“障碍”很快便消失不见了。他们画人群、狭长的街景、一串故事、乡村景色、肖像—他们把所有一闪而过的想法都画出来。即便最胆怯的孩子,也能轻松画出一座房子。

美术教师的作为是激发并维持孩子们高涨的情绪,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小障碍的时候,给他们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不管如何,都要竭尽全力关怀学生,而不是把规范强加给他们,因为规范会引起想象力的停滞或重复。教师通过表达自己赞赏或不赞赏什么,维持一个标准:孩子们需要通过绘画作品去表达他们的认知,而不是忽略认知。

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自然而然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一个孩子的风格都和他人有所不同。这样,孩子就能获得一种技法,一种能代表自己观点的个人化的技法。虽然孩子们一同作画,但是你不会看到有人抄袭他人的作品,或者受他人作品的影响。因此,从我们的展览中,多样性、明晰性、独特的技法都是显而易见的。

有一个偶发的例子,可以表明我们艺术课堂的团体精神。有一个男孩对于表达的主题有些迷茫。美术教师建议他基于自己的经历去画些什么,比如曾参观过的工厂或者农场里的植物。但是那个男孩从来没有去过类似的地方,于是他旁边的一个女孩就过去帮助他。她那些天见过一台轧棉机,她就向男孩描述轧棉机的样子。最后,他们两个决定合作,一个人负责画面的细节,另一个负责用刷子蘸取颜料勾勒图景。

结果,他们的绘画主题完全表达了各自的想法。画面里那饱满的情绪、完美的形式、充满活力的设计,令我们感动。简而言之,很多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足以令人动容。不必牵扯那些复杂难懂的美学讨论,这个展览就能直接告诉我们好的艺术作品是关于什么的。有几十个艺术家在其评论文章里写道,这些孩子的作品令他们感到吃惊,并唤醒了他们。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我们的艺术评论家、诗歌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戏剧评论家、电影评论家强烈反对艺术家用矫揉造作的主题来支撑艺术作品,例如绘画里寂寥的生活、戏剧和文学作品里颓废的恋爱处境、音乐里琐碎的无调性。他们谴责我们的艺术家不关心社会,漠视自己的生活,并呼吁艺术家投入波涛汹涌的生活中去。现在,让这些评论家看看这些孩子的作品吧。那里有所有的事物:工厂、码头、街道、人群、山峦、湖泊、农场、牛群、男人、女人、船舶、水流—每一个可以想象到的东西都在画面里。这就是社会性的艺术。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大多数人也许会失掉丰盈的想象力和勃勃的生机。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会。我希望,这八年的绘画经历不会被他们遗忘,在未来,仍旧可以继续感受这段美丽的时光。对于那些将来可能从事其他工作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时常想起儿时曾有过的艺术乐趣。

这次布鲁克林博物馆所展出的作品,大约有一百五十件,是从三百余幅作品中甄选出来的。因为展览空间有限,所以我们无法展出更多。

同样,有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本文只能涉及五个主题。另外,有一些很值得赞赏的绘画作品,因为印刷的质量问题,就没有附图提及。

授权转载-


点击以下标题可跳至前期荐书

每周荐书第1期 贝克特《梦中佳人至庸女》

每周荐书第2期 福柯《说真话的勇气》

每周荐书第3期 纳博科夫《尼古拉·果戈里》

每周荐书第4期 阿甘本《论友爱》

每周荐书第5期 阿甘本《神圣人》

每周荐书第6期《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

每周荐书第7期 卡佛《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每周荐书第8期 尤瑟纳尔 《虔诚的回忆》

每周荐书第9期 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每周荐书第10期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每周荐书第11期 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每周荐书第12期 莫里斯•布朗肖《无尽的谈话》

每周荐书第13期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每周荐书第14期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

每周荐书第15期 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每周荐书第16期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

每周荐书第17期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每周荐书第18期 萨缪尔·贝克特《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

每周荐书第19期 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每周荐书第20期 尤瑟纳尔《北方档案》

每周荐书第21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你说“喂”之前》

每周荐书第22期 克洛德·西蒙《四次讲座》

每周荐书第23期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每周荐书第24期 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

每周荐书第25期 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

每周荐书第26期 尤瑟纳尔《何谓永恒》

每周荐书第27期 罗伯特·休斯《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

每周荐书第28期 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

每周荐书第29期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

每周荐书第30期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每周荐书第31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每周荐书第32期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每周荐书第33期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每周荐书第34期 吉奥乔·阿甘本《剩余的时间》


点击可查看:


2017年,上河新书重点推荐

2016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 | 年度总结

 


编辑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