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印度历史上为何没有受到王朝历史周期律的致命影响?施舍何以成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2017-10-20 强光中 文明比较

请点击上方蓝字“文明比较”,敬请关注!


一般来说,施舍行为只是涉及极少数人之间少量物质资源的无价赠予活动,然而,在印度却由于施舍行为与业报轮回信仰的结合而演变为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再调整、再分配。当施舍行为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信仰,这种延伸性的经济活动又必然会介入到印度社会上层建筑的架构之中。施舍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种姓制度实现了紧密结合;施舍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又与业报轮回思想实现了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说,印度文明的高明之处,主要体现在施舍行为作为一种经济基础与种姓制度、业报轮回思想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上的深度结合。

印度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施舍行为改变了经济要素交易中有价的、可量化的本质特征,亦即取消了经济元素流动中的内在规定性。在中国,王权专制主义者通过收取赋税等形式维护国家的运行,从而保障了特权政治集团的特殊经济利益。各种资源一旦被占有,除了礼尚往来或贫弱社会阶层行走于乡间的乞讨行为等局部利益调整之外,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而在印度,施舍行为通过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介入到了经济活动本身,从而打破了财富的专有属性,进而推动、加速了财富在终端消费领域的流动性。印度式的财富调整方式在古代世界具有革命性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贫富分化因素导致整个社会的动乱,因而难以出现中国式王朝历史周期律。

 

通常意义上说,世俗社会的人们往往存在着有了财富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占有一定的财富,有了财富就可以交换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然而,这一以占有为目的的财富观在印度社会是被否定的。历史上的婆罗门种姓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否定了财富对于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代表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施舍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印度人的财富观乃至人生观的价值取向。

 

那类不愿尽职保护人民,反而向他们收取六一税,结果聚敛了大量不义之财的国王,那些手头宽裕,却又不肯施舍的人,他们都要入地狱。(《摩诃婆罗多(六)》[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06页)

 

印度人笃信业报轮回思想,相信今世的行为必然影响到来世的果报。人们不再是像中国人那样关注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否不义,而是认为积聚财富这种行为本身即是不义行为。拥有财富而不进行施舍的人就像毒蛇一样,其不义行为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来世果报,必然在来世进入地狱。

 

你们应当将母牛、公牛、食物、伞、衣服和鞋子施与婆罗门。婆罗多(古印度名——附注)的后裔啊,你要把纯净的酥油、饭食、套好马的车辆、房舍和床具送给主持祭祀的婆罗门。对于施主来说,这是一种获得回报的捷径。因此,婆罗多的后裔啊,应该尽力去设法发现那种家境贫寒,个人品德无可挑剔的婆罗门。要在生活上资助他们,方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私下的。(《摩诃婆罗多(六)》[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02页)

 

对于印度人来说,施舍财富是积累善德的重要途径。《摩诃婆罗多·教诫篇》共154章中,有88章涉及到施舍,其中全部用来讨论施舍的有38章。关于施舍行为,《摩诃婆罗多·教诫篇》认为,人们依照自己所做的业在此世和来世生活着。所施舍的物品、施舍的对象与所得的报偿是相对应的,一般来说,施舍物价值更大以及施舍对象为更高种姓的如婆罗门的果报将会更好。此外,贫弱者的施舍行为会比富贵者得到更大的果报。业报轮回思想为印度人的施舍行为提供了信仰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支持。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多地相信上帝与真主,印度人更倾向于相信来世。如果没有来世,施舍行为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所有的施舍物品中,土地无疑至为珍贵。土地是大地之神的象征,大地孕育万物,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食物,这一切都可视为大地的布施。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地孕育万物的过程使施舍行为具有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人们施舍土地的行为正源于大地女神的“可爱之施”。

 

在所有可以施舍的东西中,人们说,土地是首屈一指的施舍物。土地是不可挪动的,不会毁坏的。它能够给人类带来他渴望得到的最好东西……大地之神是丰饶之神。她总是向她喜爱的人慷慨施舍。一个大地之主在此生施舍了水和不毁坏的土地,他在来世定会生而为人,并且再做大地之主。人在此生做了什么样的施舍,便在来世享受什么样的果报……大地女神有一个永远的秘密,就是:她的名字叫“可爱之施”。无论指进行布施,还是指接受布施,对她来说,“可爱之施”这名字都是可爱的。所以,一个国王一旦得到了土地,就应该施与婆罗门。(《摩诃婆罗多》第六卷,[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03页)

 

施舍能增强施主自身的生命力,今生的施舍可使人在来世进入更高的种姓。在等级森严的印度社会,这对人们无疑具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对于刹帝利来说,这样的施舍带来的好处比举行王祭或者马祭带来的还要多。它可以为你涤除罪恶,求得纯洁,使你日后升入天堂。国库的钱财虽会因为这种施舍而损失,但它对你统治王国却很有利。实际上,你终究还会因此而获得丰富的财物,并在来世生为婆罗门。(《摩诃婆罗多》第六卷,[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02页)

 

施舍能在来世得到丰厚的回报。今生施舍伞具的人,可以在来世获得华丽的住宅;一个施舍鞋子的人,来世可以获得车辆;一个施舍衣服的人,来世可以获得美丽的容貌;一个施舍香膏的人,来世可以获得美好的名声;那些把香花、果实、树木施舍给婆罗门的人,来世可以轻易获得美宅,其中财宝无数,美女如云。《摩诃婆罗多·教诫篇》极其浪漫地描述了经常施舍食物的人在来世的种种果报,那是一个人在天堂里的奇异幻景,这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印度人民来说,显然是一味高效的精神麻醉剂:

 

让我告诉你属于施食者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吧。这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居住在天国光芒闪耀的宫室里。宫室的外观和颜色各不相同,梁柱的形状也不一样,装饰四周的是成串的银铃。它们有的放射出月轮一般清澈的光辉,有的又如掩映在太阳初升时艳丽的霞色之中;有的固定不动,有的又可以到处转移。宫室培养着数百种动、植物,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生活在水中,很多都闪耀着吠琉璃(天青石——译者注)的光泽,还有一些动物和植物索性用金、银制成。这里长着一种独特的树,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此外还有大小不同的湖泊和池塘,以及水井和厅堂。上千辆马车和牛车往来奔驰,隆隆作响。各色食品和其他享乐之物堆积成山。衣物和装饰品也多得不计其数。大河小溪,牛奶流淌,食物之山,随处可见。宫殿般的建筑像白云一般。宫内的床具闪着金子的光芒。这就是舍食者的去处。因此,你也要做一个施舍食物的人。这就是等待着舍食者的世界,这些人行善积德,灵魂伟大。所以,在我们这一片大地上,有很多人乐于把食物施舍给人。(《摩诃婆罗多》第六卷,[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11—212页)

 

施舍财富是涤除罪愆的重要途径。《摩诃婆罗多·教诫篇》中说,一个犯了罪的人,倘能向婆罗门施舍土地,他就能像蛇脱皮一样,摆脱他的罪过。黄金、牛和土地是有涤除罪愆之效的施舍物,它们能够将人从恶业的影响下解救出来。知识、土地、母牛的施舍是最高之施。这种布施能够通过诵经、车乘和牛乳将施主救出地狱。一个首陀罗如果能将靠艰苦劳作,乃至冒生命之险得来的食物赠予婆罗门,他就能从罪恶中解脱出来。印度教的教义中还详细规定了施舍赎罪的具体条文:

 

施舍土地可以保护施主,使他在遭受他人恶意诅咒时免受其害。施舍土地具有巨大的赎罪功效,可以为施主的母系和父系各十代人汰除罪愆。《摩诃婆罗多》第六卷,[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05页)

 

如果在捉奸时杀害四种姓中一个种姓的妇女时,要按照种姓的正顺序给一个皮囊、一张弓、一只公山羊或公羊来净化。(《摩奴法典》, [法]迭朗善译本,马香雪转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版,263-264页)

 

信仰铸就坚定的行动。在业报轮回和施舍信仰支撑下,人们相信守财奴在来世必遭恶报。今生即使一无所有也要坚持施舍,印度神话、史诗、宗教、文艺作品中无不充斥着各种施舍与苦行的经典故事。有人为了施舍剜下身上的肉喂于虎、鹰,有人将自己儿女送给他人作为奴婢,有人甚至施舍自己的妻子满足他人欲望。如此深入到全民的施舍信仰,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精神遗产。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印度文明∣中国士阶层为何不能获得像印度婆罗门那样的社会地位?印度人为何笃信业报轮回的学说?佛教为何在印度本土趋于衰落?∣佛学为何被认为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佛教为何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假有”的幻象?第一阶段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庄子的“道术”与瑜伽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与宇宙就像“小瓶子”与“大瓶子”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印度版的人类原罪说吗?静静地读一点印度的学问,真的能让现代人浮躁的灵魂安定下来吗? 印度之学为何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印度之梵与中国之道、三大一神教之上帝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印度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印度人为何偏向于神性化生活?印度文明是不思进取、未老先衰的文明吗?近现代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亚欧大陆上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究竟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