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庄”与“佛”的终极对比: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

2017-09-16 强光中 文明比较

请点击上方蓝字“文明比较”,敬请关注!


数月来,我已经为印度文明写下了不少文字,但当我准备提笔写到有关佛教文明的文字时,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佛教文明不正是中印两大文明体之间最伟大的交集吗?两个大陆文明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已经展开,如今已2000余年。中印之间虽然只有喜马拉雅山之隔,但两大文明体却是如此不同,她们之间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异?

创造文明的主体是人,人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创造出不同的人文环境。在此过程中,总有一些智者在引领人类文明方向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他们作为人类的精英分子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也许是因为他们幸运地生存在人类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上。

马拉战车的金属时代来临之后,欧亚大陆上人类族群的生存秩序越发混乱,这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新文明的孕育期。然而,新文明的创建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公元前1500年以来,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都进入了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族群战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人们需要建立新的秩序,各种新的思想于是层出不穷,不同学派林立,彼此各执一端,相互争鸣。古希腊进入了自荷马时代以来的文明型塑期,古印度与古中国亦是如此。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是印度历史上列国纷争、攻伐不断的年代,这一时期与中国年代相近的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相似,古印度的“沙门思潮”与古中国的“百家争鸣”相继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人们所熟知的“轴心时代”就是对这一时期的总结。

中印之间有着非常相近的文明基因,如大陆文明和农业文明等。这是中印文明起源期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形态的根本原因。在研读佛教经典的过程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将佛教与中国道家学说对比起来,将释迦牟尼与中国的庄子对比起来。实际上,在写庄子系列的过程中,我就产生了一个愿望,要将他们作一个有意义的对比。然而,那时可能是准备不足的原因,只好丢下这个题目,留待今天来细细品味。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文明的创始人,其真正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大凡伟大的人物都有极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释迦牟尼原是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创建佛教后,他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贤”。迦毗罗卫国今天属于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地区。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他出生七天后去世,后姨母将他抚养长大。释迦牟尼自幼聪慧,受到过传统的婆罗门教的教育,16岁结婚并育有一子。生存于小国的释迦牟尼的生活注定是不会平静的。迦毗罗卫在周边的强国倾轧之间求得生存并非易事。当时与迦毗罗卫城邦邻近的,以憍萨罗国的国力最为强大,大约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罗卫即被它征服;后来,东方的摩羯陀国又打败了憍萨罗国,建立了更大的帝国。

释迦牟尼的早年人生经历与庄子颇有相似之处。庄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约比释迦牟尼迟200年。庄子虽非小国王子,但也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官,显然出身于贵族家庭。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祸连绵不绝的时期,而宋国作为一个有着殷商血统的小国,经常受到齐、魏、秦等大国的欺负。不仅如此,庄子作为宋国的没落贵族,又不断受到宋国内部暴政的压榨。后来,庄子曾经短期为官的地方被楚国所吞并,步入中年的庄子,生活极为贫困。“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外物》)。相传庄子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以织鞋为生,饿得面黄饥瘦。

庄子的人生经历正像是人间地狱中的苦行,而释迦牟尼也在人生中体味着乱世之苦。传说释迦牟尼曾经一连出城郊游数次,这几次郊游的特殊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苦难。第一次出游时在市区见到了一个风烛残年的白发老人;第二次见到了一个倒在路旁的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这三次出游使他认识到,无论何人都要经历必然的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第四次在随同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时,释迦牟尼见到农夫犁田从土中翻起的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间,蛙类又被花蛇吞噬,接着花蛇又被从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鹰所啄,如此残酷的弱肉强食的众生相,在他看来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人间的痛苦与不公正深深地刺激了释迦牟尼幼小的心灵。那么,人间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痛苦有个体的生老病死之苦,也有人间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群体之苦,如战争带来的暴力和等级制度带来的不平等社会现实,等等。人作为个体的生老病死之苦是难以克服的,但人的很多痛苦并非来自个体本身,而是来自外界。那时的印度,婆罗门种姓拥有种种特权,婆罗门教义中宣扬“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论”,其专横腐败的诸多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庄子与释迦牟尼面临的几乎是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人间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与平等?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但庄子在思想上既不认同于孔孟的学说,也不认同于墨家学说。庄子作为“士”阶层的一员,他对人世间的一切都感到不满,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深感怀疑。庄子不屑于与王权专制主义者为伍,但又找不到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确定性位置。他不能改变世界,又不愿被世界所改变,所能表达的只能体现为强权暴政下的个体独立与坚守。

人怎样才能摆脱痛苦?为了求得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相传释迦牟尼于29岁时离家出走,先到摩揭陀国跟随当时的婆罗门学者阿罗逻·迦罗摩和优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畔的密林中独自苦行。前后六年的修炼并没有使他得到如何实现精神解脱的满意答案。然而,有一次当他来到菩提伽耶的一颗菩提树下,静思冥想,沉思人生的真谛,突然间达到了彻底的觉悟,从此悟出了一套使人摆脱痛苦的理论和方法,创出一种新的宗教学说,那时他大约35岁。

释迦牟尼为世人开出的“药方”是从反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中得到的,体现为他对既有的印度文明的解构,因而,释迦牟尼提出的学说在思想上具有反婆罗门教鲜明特色。他反对吠陀的权威,反对婆罗门神创世界论,在本体论上提出了具有无神论色彩的“缘起说”;反对婆罗门教祭祀万能论,认为人所遭遇的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明”和无穷的欲望,只要认清造成人间苦难的根源,通过自己的修行而非祭祀来消除“无明”和欲望,就能达到解脱之路;反对“婆罗门至上”论,反对种姓歧视,主张众生平等。

同样地,庄子从反对王权专制主义强权和反对儒墨学说中找到了他的理论根基。他认为人在人世间总是受到世俗中的各种欲望的驱使,这是人失去自由的根本原因。人生的痛苦在于人的意志受到了外在力量的制约,并且对此茫然不知,这就是人们对于人生本质认识上的“芒”。人生的苦难与逍遥在于“道”的失与得。道无处不在,得道便是与道合一,就是个体回归人的本质存在,就是融入大道之中。只有以道观物、以道观天下才能解除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最终达到自由逍遥的境界。因而,只有识道、悟道与得道才能真正地走向自由。庄子渴望对各种世俗既有的文明形式及其价值进行重估,回归道本身,并与道本身相观照。“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切原本都是平等的。在庄子看来,一切都蕴育于大道,又必然回归于大道之中,只有“道”才是人们永远温暖的怀抱。融于大道,人们自然就能忘记世俗生活的悲伤与欢乐。

中印文明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一面,这些相同或相似性也必然体现在中印“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释迦牟尼与庄子学说的相似性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甚至可以说,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发生在极其相似的历史背景上,这就是由族群冲突中形成的不平等制度,在印度表现为越来越固化的种姓制度和精神性的婆罗门教义;在中国表现为王权专制主义和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学说。

然而,释迦牟尼与庄子又是不同的,两者之间的不同性正是导致释迦牟尼的学说之所以更像是宗教、庄子学说之所以更像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

释迦牟尼与庄子在救世的对象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释迦牟尼具有强烈的救世愿望,这几乎与其学说本身所宣扬的消除人欲的观点是根本矛盾的。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释迦牟尼开始身体力行,到各地传教说法。最初他在波罗奈城附近的鹿野苑说法,即所谓的“初转法轮”,后来主要在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漫游传教,扩大影响,从而使佛教思想传播开来。庄子不同于释迦牟尼主要是面向外部社会的救世观,而是立足于个体自救,追求自由的个体精神,认为得道就是为了救己,而不是为了救世。他反王权专制,却又不愿与“众生”为伍,保持着贵族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质。

释迦牟尼与庄子在传播各自学说的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宗教组织——僧伽,参加者主要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等。作为一种宗教组织,释迦牟尼“众生平等”的观念得到了有效实践,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低种姓的人们信仰佛教。这种以组织性的方式来吸引信众、传播思想的方式在庄子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庄子主张“无为”,人不应该去做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事;庄子主张远离政治,不与任何政治势力合作,对中国文化的旧传统与旧政治严重缺乏斗争精神,不会像耶稣那样以死捍卫自己的学说,也不会像穆罕默德将宗教行为与国家行为结合起来推行自己的教义。当然,从庄子学说的基本精神来看,庄子更像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士人”中恃才傲物的知识分子,他和释迦牟尼、耶稣和穆罕默德根本不是一类人。

释迦牟尼与庄子在各自学说的逻辑起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其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认为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他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力图把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苦难成了与人生如影随形的“属性”,成了人类生存状况的真实图景。因而,人只有通过艰苦的修行进而成为大彻大悟的人才能走上解脱之路。庄子学说的逻辑起点并不在于人生是否痛苦的问题上,也就是说,人生无所谓什么是苦的问题。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应该顺应其本性,一旦违背了事物的本性,就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人应该保持天赋本性,庄子认为现实中那些过度用心的人如同“窃贼”一样。庄子主张的“无情”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无情”,而是顺应“大道”的“无情”。庄子从相对主义认识论出发,将生与死看成是对立面之间的相对化运动,它们最终都将共同消融于大道之中,达到同一化,亦即以道观之,无生无死,生死同一。生命体的生存与死亡如同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一样平常,一切原本出自虚无与偶然。庄子认为,既然死亡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人力不能控制的,那么,人们不必因为死亡而痛苦。庄子认为,对于死亡的悲伤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它原本就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刑罚”。

释迦牟尼与庄子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释迦牟尼提出了“四谛说”,即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其中苦谛讲的是人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各种痛苦;集谛讲的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灭谛讲的是消灭造成痛苦根源的真理;道谛讲的是灭除欲望、实现解脱的具体方法、途径或道路。人是由于无明而去追求物质世界,故而产生痛苦,因而只有彻底断除无明,才能摆脱轮回,达到解脱,进入“涅槃”境界。释迦牟尼为佛教徒规划的修行之路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着诸多“技术性手段”的艰苦而又漫长的人生之路。而这一切在庄子学说中显然是一种违背人的本性的行为。庄子学说中绝无束缚人们行为的诸多教条,如不杀生、不妄语等众多涉及人身自由的戒律,相反,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所追求的是个体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庄子不仅描述了人与道融为一体的“坐忘”状态,而且勾画了心游世界的“坐驰”境界。庄子心灵世界中的自由状态便是“逍遥游”。庄子所谓“逍遥游”有形体之游、心灵之游,所游之处既有“无何有之乡”的虚无世界,也有世俗社会中的现实世界。在等级制度下,人们追求这样的自由,具有反对王权专制主义者及其思想奴役而争取其个人精神自由的积极意义。

释迦牟尼与庄子在无神论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教关于绝对实体(梵或我)的有神论学说,提出了“缘起说”,即世界万物都在一定条件下生灭变迁着,世界上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离开了一定的关系和条件,就没有事物的变化。释迦牟尼引入描述事物运动之间的关系、属性来反对绝对实体论,进而取消了实体的内在确定性,建立了佛教本体论学说。然而,释迦牟尼的学说产生于印度神性化宗教文明之上,虽然打着反对吠陀天启的无神论旗帜,但无论是其教义中如阿罗汉、涅槃等诸多概念本身,都带有些许绝对论的色彩;佛教思想流变过程中越来越与有神论结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信众投入宗教行为中。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陀更是被神化,人们对他顶礼膜拜,并且将个体的功利主义欲望融入信仰的目标之中,这本身便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背道而驰。相反,庄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认识,虽然其中有着十分感性化的色彩。庄子可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彻大悟”的人,他关注的对象是天人关系中的第三极——“道”,而不是“神”。荀子曾给庄子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意思是说庄子蒙蔽于只知自然(天)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他以怀疑论、不可知论以及相对主义的逻辑思维方式建立了高度理性化的体系性无神论学说。信仰道家文化的人们要想知道、识道、悟道、得道,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不可能的。因而,如果将道家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宗教,它只能成为极少数人信仰的高级宗教。或者说,庄子学说本身就是反宗教的。

释迦牟尼与庄子还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

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印度人与中国人不同的生活景况,由此来理解印度人与中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印度的自然环境为印度人提供了比中国人从中国的自然环境多得多的生存资源。印度的知识精英可以走进大森林中独自静思,那里有着丰富的野果供人采集,那里没有严寒的冬季,人们不需要衣被就能生存下去。相反,中国的知识精英就难以获得如此优裕的自然条件,他们很多时候不得不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与王权专制主义者合作,违背自我意志苟且偷生,那些不愿与王者为伍的庄子之流只能过着饥寒交迫、性命不保的生活。桃花园里自然是知识精英向往的理想国,然而,那里如果没有严霜冷雪岂不是更好?

由此我想,中印两大文明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被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由自然环境的差异再来理解释迦牟尼与庄子在他们各自学说上的差异也许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在相似的中印文明土壤里,孕育了释迦牟尼与庄子这两位伟大的文化大师,他们的血液里有着许多相同的成份,比如,在中国知识分子乐于沉醉其中的庄禅境界中,道学与佛学已无区分开来的必要。佛教之所以能够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也许与庄佛相通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人最初是以道学的眼光看待佛教的——从道学角度更易于理解佛学,进而信仰佛教。正是有了道学的根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在宋代以来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         ∣人类文明∣天堂抑或地狱?——古巴比伦文明何以衰亡?在人类文明的比较中,为何说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最强的持久抗打击力?汉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字革命何以导致古代文明的衰亡?语言为何是强势民族统治世界的符号?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空间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共同起源是什么?人类文明何以能够薪火相传?人类文明究竟让人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性本能与求生、畏死本能活动是如何催生出人类原始文明逻辑范式的?人类的文明世界为何不能没有神?∣儿童是如何看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鸡年望福续:中美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鸡年望福:人类文明将往何处去? 

∣印度文明∣“我”与宇宙就像“小瓶子”与“大瓶子”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印度版的人类原罪说吗?静静地读一点印度的学问,真的能让现代人浮躁的灵魂安定下来吗? 印度之学为何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印度之梵与中国之道、三大一神教之上帝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印度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印度人为何偏向于神性化生活?印度文明是不思进取、未老先衰的文明吗?近现代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亚欧大陆上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究竟在哪里?

·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何以衰亡?西方文明的真正开创者竟是非洲黑人吗?为何说古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比古埃及人高出了一个层级?古埃及人是如何“造神”的?来世文化何以使古埃及丧失了竞争力?人真的会有来世吗?古埃及的来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         ∣西方文明∣∣读懂了古希腊,方能找到开启西方文明的钥匙吗?修昔底德陷阱”的结局究竟有多么悲惨?——伯罗奔尼撒战争启示录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斯巴达奴隶制与雅典民主制启示录历史上原生态的“修昔底德陷阱”究竟是如何发生的?∣雅典帝国惊世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雅典民主制为何是海洋文明的“副产品”?∣“恶之花”——斯巴达为何是西方文明史上的“邪恶基因”?古希腊斯巴达与雅典两大集团你死我活的对抗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古希腊城邦为何难以成长为中国式的专制帝国?∣古希腊是一个“正常的儿童”吗?英雄抑或海盗?——古希腊民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美国为何“抢”不回中国人的iPhone工作岗位?∣近代科技革命为何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近现代西方文明何以后来居上?∣海洋文明为何是孕育资本主义的温床? 

·         ∣中华文明∣在亚欧大陆的文明古国中,中国究竟是靠什么“特殊本领”胜出的?∣古代中国何以能够幸免于遭受外来多种族压迫的命运? ∣历史上真的有河图、洛书吗?——易经为何是中国人思维领域的逻辑学?∣中华文明为何没有沦亡之忧?∣中华文明何以独步于公元1500年前的欧亚大陆?∣古代中国为何更易于发生内乱、大乱?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中国为何发展不了资本主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科学院”诞生在哪里?∣中华文明的特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先秦时代的思想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大一统之路——中国古代部落文明是如何消亡的?∣稷下学宫是如何“催熟”中华文明的?

·         ∣中国崛起系列∣中国崛起背后的基因密码 

·         ∣学术活动∣]安徽省社科界学术年会交流论文:当下的中国应该向世界传播什么样的文明价值观?中国崛起的世界性意义  构建全球史观下的大思想史:哲学史领域的文明话语权之争∣微信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         ∣历史∣ ∣奴隶社会为何不是人类历史的必经阶段?古代中国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吗?公元前841年究竟发生了什么?30年与3000年:殷墟启示录当下国人历史意识中究竟缺乏了什么”元素”? 历史“周期律” 历史悲情意识∣古代中国为何实行不了禅让制?——从燕国的政改悲剧说起 

·         ∣韩非子系列∣解读韩非子的悲剧人生  大秦帝国短命的文化根源韩非子:一个赤裸而又尖刻的功利主义者
荀子系列文字狱的由来∣∣等级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         庄子系列人过四十才识庄? ∣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         ∣孟子系列∣儒墨争鸣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潜规则的泛滥? 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

·         ∣墨子系列∣∣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         ∣基督教∣基督教的世界为何是平的?

·         ∣人生哲学∣∣人类何以能够从动物世界中脱颖而出? 人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是如何失去自由的?∣人生于偶然,为何却无法逃避必然的宿命?∣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生而为人,为何不能没有梦想?∣热爱生命为何不需要理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