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多元文化Vs多元族群:中华文明的最大优势究竟在哪里?

2016-10-31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动口不动手”。中国人在很多时候可以是吵吵闹闹的,像儒、墨、道、法以及佛教、近现代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在中国都能有各自发展的空间。于是我想,多元学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比动辄抡起拳头大干一场要强得多吧?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盲人摸象的那种感觉,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论都陷入众说纷纭之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方式。任何一位学者,尤其是外国学者倾注毕生精力都无力弄清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的细枝末节。几乎任何一种人类最初的思维形式在中国当代社会都有其生存的土壤,都能找到它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很像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现实中的中国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着化石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那些生活中的元素,有来自夏商周时代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汉唐时代的,也有来自宋元明清时代的……外来文化,如佛教文明自公元1世纪就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扎下了根,现在,西方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又在体验着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

  这是多么奇妙啊!

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是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人得以在几千年时间里从容地积累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真正历史又何止几千年!文化的价值在于积累。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不说文化本身的内涵如何,单就传统文化量”的积累本身来说,聪明的中国人积累文化的方式是科学的,各种层次的中国人各取所需,彼此相互包容,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传承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乃至世界上的人们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

无论是古代传统文化、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都在中国的大地上都能和谐相处,都能以接近于“主流”的方式存在着,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做到的。在我看来,中华文明中的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这种特点不仅是古代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先发优势,也体现出现代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后发优势!

究其根源,在于中华文明是建立在沙盘式的家族社会之上,没有哪一个族群是具有种族优势的特殊群落,没有哪一种文化被确定为不可挑战的权威思想——虽然儒家学说自汉代被定为一尊,但儒家学说在那时起就已经吸纳了其他学说的精华,儒家学说也不具有置其他学说于死地的特殊权威,其他学说仍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自我发展的自由度。

反观其他文明,大都建立在族群文明的基础上,尤其以犹太教为开端的三大一神教文明为代表。犹太教将以色列人与上帝的立约作为信仰的根基,因而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基督教是在犹太族群的阶层分化基础上产生的,其信仰内核中带有强烈的阶级意志;伊斯兰教虽然强调普世化的信仰,但它没有打破种族、部落结构的内核,族群意志仍然能够大行其道。印度文明是建立在雅利安人种族优越论基础上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力量。

种族、信仰等问题交织起来,常常造成难以收拾的冲突局面。每一个族群都具有特定的意志,就像是墨子所说的,一个社会如果“一人一义”,必然混乱不堪。多元族群的冲突在中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中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冲突形式。现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以来,多元族群的冲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导致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战争。当下中东地区的乱局就与多元化族群冲突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思想的冲突又进一步将多元化族群撕裂成更为细小的碎片。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动口不动手”。中国人在很多时候可以是吵吵闹闹的,像儒、墨、道、法以及佛教、近现代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都能有各自发展的空间。于是我想,多元学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总比动辄抡起拳头大干一场要强得多吧?

所以,在论及中华文明的优势时,我总是认为,没有种族(族群)优越论存在的土壤是中华文明所有各种文明基因中的最大优势。

 

  人类思维总是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由于各个民族文化积淀的形式不尽相同,文化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哲学、政治三位一体结构牢不可破,不以追求真理和思维的确定性为目标,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结构表现为平面、静态、圆圈式结构,文化元素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沉淀下来;西方文化的思维结构表现为立体、动态、螺旋式结构,文化元素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扬弃,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根本的区别。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作为神的使者斯芬克斯,带着神对人类的忠告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了人间———古希腊的忒拜城堡。她把那句神的箴言化作了一段谜语———“人,认识你自己!她要通过这样一个谜语,来告诫人类要对自己或自身进行认识。作为人,你必须要认识你自己!

  在认识传统文化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到不快,当我们面临那些难堪的结论时,我们应该具有宽容之心。一个人、一个民族自我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着痛苦的。认识自己,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往往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这就如同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人一样。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存在于这蓝色的星球上,并没有终极意义的胜负论,一切都在前进的过程中。当代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大潮中,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敢于消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共荣共享。

  认识传统文化,就是认识你自己!

  一个民族,在她成长的历史过程中,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必然具有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她会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思维方式连同其所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提供了可能。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系统,系统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必然具有整体性、转换性。系统是不断转换的。转换正是根据系统不同方式的积淀而产生不同方式的转换。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大量的新的因素滋生繁衍,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系统逐渐由旧变新;相反,系统内大量旧的因素沉淀在系统中,可变的因素相对较少,新的因素始终被旧的因素所抑制,系统可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的系统为缺乏发展生机的系统。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哲学与政治的三位一体结构正是导致文化系统缺乏发展生机的根本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总是一定能量的结合体。这种能量的不同分配(运动)形式会造成不同的平衡状态。发展总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转换,然后再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的转换,周而复始。健康的发展形式总是从低级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向高级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螺旋式转化着。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宗教、哲学与政治无疑是文化系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系统变化的核心。在宗教、哲学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方面,中国式的宗教、哲学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主导宗教、哲学的发展,宗教与哲学都缺乏自主发展的可能性。由于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哲学失去了引导科学发展的可能。

  在政治大一统式的主导下,宗教与哲学唯政治是从,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完成它们成为政治奴仆的使命。饱满的政治与干瘪的宗教、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宗教与哲学互相从对方吸收营养,充实自己。它们之间的界限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中国式的宗教与哲学其实都是不完全形态的宗教与哲学。所谓中国式宗教,其主体是从哲学中转化而来的(除了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之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既是宗教,又是哲学;道家学说既是哲学,又转化成了道教。

  每一个系统在特定发展阶段,它都必须首先抛弃一些旧系统的残余成分,并且获得新的发展能力;否则,带着陈旧的保守因素一道前进,就会阻碍系统整体性发展的进程。缺乏新的发展能力,系统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旧的力量过于保守,占据绝对优势,系统不仅不能前进,反而会开历史的倒车,直到瓦解或消退到低水平的平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由于政治因素决定一切,文化系统内能够产生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系统前进的宗教与哲学的力量过于单薄,导致系统内保守落后的文化元素不断沉淀,陈旧的势力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便是中国超稳定形态的社会产生的根源。

  在从人的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过渡过程中,没有割断血缘关系等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然联系———宗法制度的脐带,反而在以后的哲学与宗教发展中得以强化。这集中表现在以家族历史主义为特征的儒家文化内核当中。哲学思维从原始宗教领域发展而来,哲学与宗教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哲学与宗教职能相互交叉。从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脉络中就可以很清晰看出中国文化系统发生、发展的这一特点。孔子不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王室的权威和周礼。他及门人弟子整理选编的《诗经》、《尚书》、《周礼》等是掺杂了理想成分的历史总结。我们知道,《周官》、《礼记》中介绍的周朝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生老病死仪式的标准化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仪礼》一书中,从士冠礼、结婚礼、靓见礼到祭祖仪式,从仪式的开始到仪式结束,从出席人的站位到每件器物的摆放位置,无不详细规定得一清二楚。这些礼节经2000多年儒家弟子的不懈努力,对今天的中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在孔子看来,礼仪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野蛮和文明的主要区别。从礼仪和政治制度内容来看,主要是用来规范国家政治制度和士大夫的行为标准。但孔子的理想是要把礼仪制度普及于天下。孔子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后来的国家制度、政治文化发展虽有进步,但都没有根本性的变革。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以辛亥革命为标志。从近100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看,这种民族的潜意识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

  在一个系统里,如果能量得到完全平均的分配,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新旧矛盾对立,彼此消长,系统相对处于较稳定的平衡状态。超稳态的平衡就是指新旧因素在力量上达到近乎中和的状态,系统内部缺乏能量推动对立面的转化,诸要素间因内耗而使系统失去整体性的能量,结果便造成了系统无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局面。相反,系统内新的因素以绝对优势压倒旧的因素,虽然是不平衡的,但它却有充分发展的可能,直到新的暂时平衡。不平衡状态是系统扩张的关键性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政治元素主导下的政治与宗教、哲学之间达到超级的平衡状态。政治通过制度的方式决定了人民的信仰与学术的方向,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历史上实行科举制度,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各个时代的青年通过学而优则仕走上仕途,将政治命运与个人前途牢牢地结合起来,思想上甘愿受到皇权专制主义思想的束缚,丧失了最起码的反抗能力。中国王朝时代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治国安邦人才,从体制上确保政治、宗教、哲学的三位一体,实现政治、宗教、哲学的和谐发展。在宗教领域,儒、释、道三教合流,和谐一体,意识形态达到了超级平衡。中国人既有可能信奉儒教,又有可能信奉道教,也有可能信奉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建立了不少基督教堂,很多的中国人又成了基督教徒。中国人信教更多的是出于兴趣或是实用的目的,一个人可以无障碍地信奉多种宗教———这在世界其他民族看来,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哲学,普通的中国人更是束之高阁,比如,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孔子究竟是谁,更不用说老子与庄子了。由于文化系统内部诸元素之间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系统中因而失去了上升的力量。

  以上,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发展生机的原因。正是由于不以真理、科学的发展为目标,中国传统文化陷入文化诸元素自由生存的汪洋大海之中。文化元素一旦产生,便顽强地生存下来,永久性地保存着,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流传至今。不管什么样的文化形式,只要它有相对的合理性,符合中国人的兴趣,它就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且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有相对于它的特定受众群体。神话、宗教、迷信等莫不如此。中国现代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各种仪式与古代只有形式上的不同,在内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仿佛就是孔子所记录周朝礼仪的重现。至于办大事要选好日子,算命、看相的理论很多来源于《周易》。即使是今天,人们还在用周易来解释几乎一切的学问,似乎什么都能与周易联系在一起。不少人思维的落后因素从古到今也没有改变多少,人们的头脑中至今还顽固地保存着古代先人关于万物有灵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记忆,风水、拆字、卜筮等仍然有人深信不疑。鬼神迷信至今仍然大量存在———甚至连相当一部分文化人也相信灵异现象的存在。

  传统文化是魔箱,是万花筒,什么牌都能打出来。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可以寻觅到远古人类的思维痕迹。轰动世界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出的陶三足炊器在众多食器中最引人注目,它揭示了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就已用这种造型奇特的炊具吃起了热气腾腾的火锅。前些年迪斯科舞刚流行时,有人就说迪斯科舞起源于中国。类似的还有第一枚火箭、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都来自中国等说法不一而足。这些说法其实毫不奇怪,正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保存历史文化最多也最为完整的民族。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还有更多文章,您可能还会喜欢……  

∣中国崛起系列∣∣当下的中国为何仍然需要历史悲情意识的警醒?     

庄子系列∣年龄与学问有关系吗?——人过四十才识庄?∣天地间的大美,你感悟到了吗?  ∣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吗? ∣道家文化为何不能成为全民化宗教?∣道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解毒剂吗? ∣庄子的爱与恨究竟是什么?  庄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吗?∣庄子学说中活的灵魂是什么?∣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庄周梦蝶”——千古一梦为哪般?∣庄子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做一只温顺的羊与做一只凶恶的狼,哪一种选择更好?∣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原罪”意识?人类逍遥自在的“无何有之乡”究竟在哪里?——庄子与萨特之不同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庄子的自由之路世界这么大,你为何却成了井底之蛙?∣如何解读庄子之“道”?∣揭开大千世界如何存在的神秘面纱——庄子如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为何而沉醉于庄子梦境中的化蝶之美?

∣孟子系列∣儒墨争鸣:战国时代“博士生”与“农民工”之间的较量?∣孟子——伟大的辩论家抑或诡辩者?∣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是如何“就业”的?∣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病根出自哪里?∣孟子是如何看待女人的?∣人究竟有没有“天命”?∣儒家文化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吗?∣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潜规则的泛滥?∣是什么让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失去了限制?∣是什么让世代的中国人挣扎在人欲的苦海里?∣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仁政为何是古代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政治梦想?∣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排斥、痛恨孟子?孝何以成为儒家文化的两大根基之一?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人性究竟是不是善的?孟子人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如何解读孟子的“良儒”情怀?

∣墨子系列∣墨学价值如何助力中华复兴大业?墨学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基督教的世界为何是平的?墨子平等思想为何是治疗传统中国社会病的一剂良药?《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其他∣∣构建全球史观下的大思想史:哲学史领域的文明话语权之争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学不好哲学?哲学史研究的精神境界当下国人历史意识中究竟缺乏了什么”元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