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庄子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

2016-10-18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庄子学说自从流传开来之后,对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曾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古今。中国人乐观豁达的意识空间与庄子“万变不离其综”的道学思维是分不开的。中国人不会“一根筋”地思考问题,对于万事万物的不测变化常能采取“变通”的方式加以因应,即使面临无路可走的绝境也能以“圆融”的灵活方式予以面对。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问题,没有走不通的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说,与庄子学说的道学本体论和相对主义逻辑学方法论是有很大关系的。相比受到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来说,道家文化深入程度明显不如儒家文化的普及,这就造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历史学家对此也曾有过一定的研究。


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观点是一种源自本体论的道学相对主义不仅主宰了万物的存在,并且消融甚至替代了万物。条条道路通大道,一切都与大道相通,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大通这样,事物自身得以存在的独立性与确定性完全被吞噬了。于是,在庄子学说中就出现了只见大道,不见万物的奇特哲学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否定式的方法论。

庄子认为,事物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彼与此是相对而生的,它们之间彼此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无论从彼还是从此的这一面看待事物,都有其自行其是的一套东西。如此看待世界,就会陷入众说纷纭之中,因此,只有站在道的中心,仿佛处于一个圆环的中央,可以不从彼此的对立面出发,而是从道的立场因应世界的一切变化。

 

庄子是怎样看待世界的?

庄子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庄子以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认识世界,解读社会与人生的各种现象,得出了许多新颖奇特的哲学结论。庄子学说的独特性正在于他的相对主义思维方法,因而,弄清了什么是相对主义,就意味着获得了解读庄子学说的一把钥匙。

什么是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事物内在的确定性,甚至取消不同事物之间差异性的界限。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人们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衡量是非的标准。相对主义常常以不可知论、怀疑论、否定论为基础,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内在确定性,即否定衡量不同事物差异性所呈现出来的规范性、标准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庄子相对主义思维模式的逻辑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庄子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源自道学本体论的逻辑范式。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同于大道,世界上一切形式的存在都消融于大道之中。如同黑洞,将大千世界网罗其中。庄子与老子不同的地方在于,老子重视在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构建了对立面之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关系。而庄子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则是将事物之间的对立面极端化,并且超越了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简单对立,赋予事物对立面之所以存在的本体论色彩。也就是说,无论是事物的正面,还是事物的反面,都是缘而来,并且同归于,因而,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事物对立面存在的原因,也是事物对立面运动的根源,事物对立面运动的最终结果同属于既是仲裁者,也是决定者,并且像是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第三方同一体。世间万象通过格式化而变得整齐划一。亦可以替代事物本身及其内部对立面的存在,因而,吞噬了一切。

在《秋水》篇中,庄子通过河神河伯与海神北海若的对话,阐述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理论主张。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河伯说:“那么,从一物的外表,或者从一物的内在方面看,如何才能分辨贵贱与大小?”北海若回答说:“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来看,都是以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都不由自己决定。从差别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大的一面而说它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一物小的一面而说它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由此知道天地就像一粒小米,相反也知道毫毛亦如高大的山丘,然后可以看出万物差别的距离了。从功用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所有的一面去使用它,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是无用的;顺着一物所无的一面去废弃它,那么万物没有什么是有用的。由此知道东方与西方互相对立而又不可以彼此缺少,然后可以界定万物功能的分际了。从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趋向来看,顺着一物所肯定的一面去加以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可以肯定的;顺着一物否定的一面去否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被否定的。由此知道尧和桀都肯定自己而否定对方,然后可以看出万物取向的操持了。

显然,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观点是一种源自本体论的道学相对主义不仅主宰了万物的存在,并且消融甚至替代了万物。条条道路通大道,一切都与大道相通,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大通。这样,事物自身得以存在的独立性与确定性完全被吞噬了。于是,在庄子学说中就出现了只见大道,不见万物的奇特哲学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否定式的方法论。

庄子认为,事物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彼与此是相对而生的,它们之间彼此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无论从彼还是从此的这一面看待事物,都有其自行其是的一套东西。如此看待世界,就会陷入众说纷纭之中,因此,只有站在道的中心,仿佛处于一个圆环的中央,可以不从彼此的对立面出发,而是从道的立场因应世界的一切变化。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万物无不存在对立的那一面的,也没有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的。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尽管如此,它们同时并起也同时幻灭,同时幻灭也同时并起;同时可以成立也同时不能成立,同时不能成立也同时可以成立。顺着它们说是,也要顺着它们说非;顺着它们说非,也要顺着它们说是。所以,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状态,也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本来状况去做。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着一套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着一套是与非。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使彼此两个方面不再出现互相对立的情况,就称为道的枢纽。掌握了道的枢纽,才算掌握住圆环的核心(亦即事物的要害),从而可以因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去观照一切。

然而,世界万物的存在毕竟存在着对立面,相互对立的方面总是有理由的,如何看待事物之间对立面的存在呢?庄子对此提出了是非两行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路是人们走出来的,万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为什么说是?是有是的道理;为什么说不是,不是有不是的道理。为什么说是可以的呢?可以有可以的原因;为什么说是不可以呢?不可以有不可以的原因。万物原本就有是的道理,万物原本就有可的道理。无一物不是,也无一物不可。可有可的道理,不可有不可的道理。因此,像树枝与屋梁,丑女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等稀奇古怪的事物,从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为一体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并没有生成与毁灭的区别,最后都将复归于一体。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然一体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平庸,就是平常日用的,就是世间通行的,就是把握住关键的。能做到把握关键的地步,就接近于道了。这正是顺应自然地去做,达到此一阶段而不知其中之故,就叫做道。耗费心思去追求一体,却不知事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粟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和实都没有改变,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这也是顺着自然去做吧!因此,古代圣人能够调和是非,让它们安顿于自然之分,这就叫做两行:是非并行而不冲突。


《庄子》中的天钧、天均、天倪皆可以称之为万物自然的变化,而休乎天均,即听任万物的自然变化。所以,庄子并没有否定是非对立面的存在,而是听任是非对立面之间的自然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两行。但是非对立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行其是,而是必然在无形之中围绕着大道的中枢运转。仿佛是一个运转着的盘子,盘子绕着它的轴心转,这个轴心就叫道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文化都在道枢这个无形的大手转动下无穷无尽地变化着。居高临下,如佛一般普照万物,万物皆融通为一。真正的圣人,能够站在道枢的立场上,不随着彼、此的是非打转转,而是超越是非的简单对立,让事物安于自然之分。那些彼一套、此一套的是非,不过是猴子们朝三暮四的喜怒而已。这也就是《天下篇》中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理论要旨。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还有更多文章,您可能还会喜欢……

庄子系列∣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做一只温顺的羊与做一只凶恶的狼,哪一种选择更好?∣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原罪”意识?人类逍遥自在的“无何有之乡”究竟在哪里?——庄子与萨特之不同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庄子的自由之路世界这么大,你为何却成了井底之蛙?∣如何解读庄子之“道”?∣揭开大千世界如何存在的神秘面纱——庄子如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为何而沉醉于庄子梦境中的化蝶之美?

∣孟子系列∣儒墨争鸣:战国时代“博士生”与“农民工”之间的较量?∣孟子——伟大的辩论家抑或诡辩者?∣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是如何“就业”的?∣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病根出自哪里?∣孟子是如何看待女人的?∣人究竟有没有“天命”?∣儒家文化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吗?∣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潜规则的泛滥?∣是什么让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失去了限制?∣是什么让世代的中国人挣扎在人欲的苦海里?∣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仁政为何是古代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政治梦想?∣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排斥、痛恨孟子?孝何以成为儒家文化的两大根基之一?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人性究竟是不是善的?孟子人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如何解读孟子的“良儒”情怀?

∣墨子系列∣墨学价值如何助力中华复兴大业?墨学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基督教的世界为何是平的?墨子平等思想为何是治疗传统中国社会病的一剂良药?《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其他∣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学不好哲学?哲学史研究的精神境界当下国人历史意识中究竟缺乏了什么”元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