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道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解毒剂吗?

2016-10-25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庄子非常熟悉孔子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精通《论语》及《诗》、《书》等儒家经典。《庄子·天下》中说: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这段话的意思是,儒家的观点明显表现在各项典章法度方面,像旧有的法规和世代相传的史籍里多半还有记载。那些存在于《诗》、《书》、《礼》、《乐》中的,邹地和鲁国的儒家学者以及官吏士绅,大多能够明了其中的道理。《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书》用来记述政事;《礼》用来表述行为规范;《乐》用来传递和谐的音律;《易》用来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春秋》用来讲述名分的尊卑。《庄子》一书批孔、批儒较多,书中关于仁义论、人性论、天命论乃至得道的方式,都与孔子学说密切相关。非常有意思的是,《庄子》中记载最多的人物是孔子,而不是老子。

那么,庄子为什么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也许,这是因为庄子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人,而孔子已是一位超级文化名人。历史上的中国文人总是爱借别人之名阐述自己的思想,以增加其学说的权威性。另外,在庄子学说中,孔子是其主要的批判对象,这也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不禁要问,庄子为什么要批判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在内容上的根本区别点在哪里?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儒道之争其实就是“有无”与“无为”之争。道家以“道”为终极目标,主张 “无组织”状态下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而毛色自然洁白,乌鸦不必每天用黑色染料浸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与道家学派相反,儒家以功利主义为导向,以人的利益取舍为中心,主张“有组织”地建立等级制社会,心甘情愿地为王权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庄子认为,“道”是无价的,不能以功利主义目的论来衡量它的价值。庄子讽刺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不懂得道是什么,认为这是由于孔子没有把“道”当作世界上真正的主宰者。

 

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庄子·天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使道可以用来进献,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奉献君主;假使道可以用来奉送,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奉送自己的双亲;假使道可以传告他人,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告诉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送给别人,那么人们无不拿来送给自己的子孙。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主宰,道就不会停留。向外不能印证,道就不能运行。从内心发出的东西,倘若不能为外在所顺应,圣人就不会有所传授。从外部进入内心的东西,倘若心中领悟,圣人传授的东西就不会有所留存。名誉,乃是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公器,不可多取。仁义,乃是先王的馆舍,只可以住上一晚而不可以久居。形迹为人所见,就会犯错。

因而,是否带有人为目的性是儒道学说的根本区别点。庄子认为,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带有强烈的人为目的性,违反了道的本质。

 

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庄子·天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飞扬的糠屑掉入眼睛,天地四方的位置都会颠倒;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到皮肤,会让人通宵不能入睡。仁义作祟而扰乱人心,没有比这更大的祸害了。

一切人为的目的性都是为了实现功利主义服务的,因而,所谓的功利主义行为在本质上说都是利己主义行为。庄子认为,人如果过度用心就如同行窃一般,此所谓“用心如窃”。儒者靠传播古代文化习俗为生,这种行为在庄子看来与“盗墓者”的行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儒者以文明的方式获得荣华富贵,而盗跖那样的人是以野蛮的方式而获得荣华富贵的,因而,“盗丘”与“盗跖”皆是“盗”。盗跖质问孔子道: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庄子·盗跖》)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你研修文王、武王之道,掌握天下的言论,以此教育后世子孙;穿着宽衣浅带的儒服,言行矫揉造作,以此迷惑天下君主而求得富贵,没有比你更大的盗贼了。天下人为什么不叫你盗丘,而要称我是盗跖呢?

在庄子看来,没有大道的主宰,由无节制的人欲所主导的社会必然陷入人人各尽其私的混乱状态。

 

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今富人,耳营钟鼓筦籥之声,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也,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不得,缭意绝体而争此,不亦惑乎!(《庄子·盗跖》

 

这段话的意思是,平均就是福,多余就有害,万物莫不如此,而财物的多少更为这样。如今富有的人,耳听钟鼓管箫的乐声,口尝牛羊美酒的滋味,因而触发了他的欲念,遗忘了他的事业,真可说是迷乱极了;沉溺于盛气之中,像负重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说是劳苦极了;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耗尽心力,安静闲居则沉溺其中,体壮则盛气凌人,真可说是发病了;为了贪图富有追求私利,获取的财物堆得像墙一样高也不知满足,而且越是贪婪就越发不知收敛,真可说是耻辱极了;财物囤积而不投入使用,念念不忘却又不愿割舍,满腹的焦心与烦恼,企求增益永无休止,真可说是忧愁极了;在家总担忧窃贼打劫,在外面总害怕强盗伤害。在家严密防守,在外不敢独行,真可说是畏惧极了。以上六种情况,是天下最大的祸害,人们全都遗忘而不求审察,等到祸患来临之时,想要倾家荡产保全性命,只求返归贫穷求得一日的安宁也不可能了。所以,从名声的角度来观察却看不见,从利益的角度来探求却得不到,还要委屈身心去争取,岂不是迷惑吗!

庄子主张节欲、平均与平等,反对权贵的奢华生活方式,而这正如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截然相反:

 

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庄子·外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忍心看到一世的伤痛,却轻忽了万世的祸患。这是天赋受限呢,还是智谋不及呢?喜欢布施恩惠以博取欢心并因此自命不凡,结果却带来终身的耻辱,那只能算是庸人的行为罢了,这样的人总是用名声来相互招引,以私利来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尧而非议桀,不如遗忘两者,不说是非。违反本性,无不造成伤害;动摇本性,无不造成缺失。

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道家学派十分清楚地看出儒家学说是一种有的文化,而道家文化主张的无为学说正像是儒家文化的解毒剂。


儒者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依附于权贵而谋求生存之道,他们不可能主持人间的正义与公道。因而,儒家学说怎么能够体现出真正的大道呢?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奉行的是“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的强盗逻辑: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庄子·盗跖》)

 

意思是说,无耻的人富有,自夸的人显达。大凡获得名利最多的人,几乎全是靠着无耻和自夸得到的。

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从本质上说,所维护的是少数权贵通过等级制度对社会财富的公开抢劫,在此过程中,儒者通过依附权贵却能获得他们企求的利益。庄子不屑一顾地从孔子精心构筑的礼义之道的华美宫殿前走过,对儒家创始人的行为大不以为然:

 

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庄子·外物》)

 

意思是说,路上有个人,上身长下身短,伸颈曲背而且两耳后贴,眼光敏锐好像周遍四方,不知道他是姓什么的人。从庄子对孔子辛辣的讽刺中,我们看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对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危害性思考之深,在战国时代可谓无人能及。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还有更多文章,您可能还会喜欢……       

庄子系列∣庄子的爱与恨究竟是什么?  庄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吗?∣庄子学说中活的灵魂是什么?∣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庄周梦蝶”——千古一梦为哪般?∣庄子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做一只温顺的羊与做一只凶恶的狼,哪一种选择更好?∣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原罪”意识?人类逍遥自在的“无何有之乡”究竟在哪里?——庄子与萨特之不同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庄子的自由之路世界这么大,你为何却成了井底之蛙?∣如何解读庄子之“道”?∣揭开大千世界如何存在的神秘面纱——庄子如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为何而沉醉于庄子梦境中的化蝶之美?

∣孟子系列∣儒墨争鸣:战国时代“博士生”与“农民工”之间的较量?∣孟子——伟大的辩论家抑或诡辩者?∣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是如何“就业”的?∣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病根出自哪里?∣孟子是如何看待女人的?∣人究竟有没有“天命”?∣儒家文化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吗?∣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潜规则的泛滥?∣是什么让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失去了限制?∣是什么让世代的中国人挣扎在人欲的苦海里?∣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仁政为何是古代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政治梦想?∣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排斥、痛恨孟子?孝何以成为儒家文化的两大根基之一?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人性究竟是不是善的?孟子人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如何解读孟子的“良儒”情怀?

∣墨子系列∣墨学价值如何助力中华复兴大业?墨学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基督教的世界为何是平的?墨子平等思想为何是治疗传统中国社会病的一剂良药?《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其他∣∣构建全球史观下的大思想史:哲学史领域的文明话语权之争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学不好哲学?哲学史研究的精神境界当下国人历史意识中究竟缺乏了什么”元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