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中∣道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解毒剂吗?
庄子非常熟悉孔子生平事迹及其思想,精通《论语》及《诗》、《书》等儒家经典。《庄子·天下》中说: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这段话的意思是,儒家的观点明显表现在各项典章法度方面,像旧有的法规和世代相传的史籍里多半还有记载。那些存在于《诗》、《书》、《礼》、《乐》中的,邹地和鲁国的儒家学者以及官吏士绅,大多能够明了其中的道理。《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书》用来记述政事;《礼》用来表述行为规范;《乐》用来传递和谐的音律;《易》用来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春秋》用来讲述名分的尊卑。《庄子》一书批孔、批儒较多,书中关于仁义论、人性论、天命论乃至得道的方式,都与孔子学说密切相关。非常有意思的是,《庄子》中记载最多的人物是孔子,而不是老子。
那么,庄子为什么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也许,这是因为庄子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人,而孔子已是一位超级文化名人。历史上的中国文人总是爱借别人之名阐述自己的思想,以增加其学说的权威性。另外,在庄子学说中,孔子是其主要的批判对象,这也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不禁要问,庄子为什么要批判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在内容上的根本区别点在哪里?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儒道之争其实就是“有无”与“无为”之争。道家以“道”为终极目标,主张 “无组织”状态下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而毛色自然洁白,乌鸦不必每天用黑色染料浸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与道家学派相反,儒家以功利主义为导向,以人的利益取舍为中心,主张“有组织”地建立等级制社会,心甘情愿地为王权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庄子认为,“道”是无价的,不能以功利主义目的论来衡量它的价值。庄子讽刺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不懂得道是什么,认为这是由于孔子没有把“道”当作世界上真正的主宰者。
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庄子·天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使道可以用来进献,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奉献君主;假使道可以用来奉送,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奉送自己的双亲;假使道可以传告他人,那么人们无不拿来告诉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送给别人,那么人们无不拿来送给自己的子孙。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主宰,道就不会停留。向外不能印证,道就不能运行。从内心发出的东西,倘若不能为外在所顺应,圣人就不会有所传授。从外部进入内心的东西,倘若心中领悟,圣人传授的东西就不会有所留存。名誉,乃是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公器,不可多取。仁义,乃是先王的馆舍,只可以住上一晚而不可以久居。形迹为人所见,就会犯错。
因而,是否带有人为目的性是儒道学说的根本区别点。庄子认为,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带有强烈的人为目的性,违反了道的本质。
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庄子·天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飞扬的糠屑掉入眼睛,天地四方的位置都会颠倒;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到皮肤,会让人通宵不能入睡。仁义作祟而扰乱人心,没有比这更大的祸害了。
一切人为的目的性都是为了实现功利主义服务的,因而,所谓的功利主义行为在本质上说都是利己主义行为。庄子认为,人如果过度用心就如同行窃一般,此所谓“用心如窃”。儒者靠传播古代文化习俗为生,这种行为在庄子看来与“盗墓者”的行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儒者以文明的方式获得荣华富贵,而盗跖那样的人是以野蛮的方式而获得荣华富贵的,因而,“盗丘”与“盗跖”皆是“盗”。盗跖质问孔子道: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庄子·盗跖》)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你研修文王、武王之道,掌握天下的言论,以此教育后世子孙;穿着宽衣浅带的儒服,言行矫揉造作,以此迷惑天下君主而求得富贵,没有比你更大的盗贼了。天下人为什么不叫你盗丘,而要称我是盗跖呢?
在庄子看来,没有大道的主宰,由无节制的人欲所主导的社会必然陷入人人各尽其私的混乱状态。
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今富人,耳营钟鼓筦籥之声,口嗛于刍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也,可谓苦矣;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静居则溺,体泽则冯,可谓疾矣;为欲富就利,故满若堵耳而不知避,且冯而不舍,可谓辱矣;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尽性竭财,单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不得,缭意绝体而争此,不亦惑乎!(《庄子·盗跖》)
这段话的意思是,平均就是福,多余就有害,万物莫不如此,而财物的多少更为这样。如今富有的人,耳听钟鼓管箫的乐声,口尝牛羊美酒的滋味,因而触发了他的欲念,遗忘了他的事业,真可说是迷乱极了;沉溺于盛气之中,像负重爬行在山坡上,真可说是劳苦极了;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耗尽心力,安静闲居则沉溺其中,体壮则盛气凌人,真可说是发病了;为了贪图富有追求私利,获取的财物堆得像墙一样高也不知满足,而且越是贪婪就越发不知收敛,真可说是耻辱极了;财物囤积而不投入使用,念念不忘却又不愿割舍,满腹的焦心与烦恼,企求增益永无休止,真可说是忧愁极了;在家总担忧窃贼打劫,在外面总害怕强盗伤害。在家严密防守,在外不敢独行,真可说是畏惧极了。以上六种情况,是天下最大的祸害,人们全都遗忘而不求审察,等到祸患来临之时,想要倾家荡产保全性命,只求返归贫穷求得一日的安宁也不可能了。所以,从名声的角度来观察却看不见,从利益的角度来探求却得不到,还要委屈身心去争取,岂不是迷惑吗!
庄子主张节欲、平均与平等,反对权贵的奢华生活方式,而这正如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截然相反:
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庄子·外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忍心看到一世的伤痛,却轻忽了万世的祸患。这是天赋受限呢,还是智谋不及呢?喜欢布施恩惠以博取欢心并因此自命不凡,结果却带来终身的耻辱,那只能算是庸人的行为罢了,这样的人总是用名声来相互招引,以私利来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尧而非议桀,不如遗忘两者,不说是非。违反本性,无不造成伤害;动摇本性,无不造成缺失。
“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道家学派十分清楚地看出儒家学说是一种有“毒”的文化,而道家文化主张的“无为”学说正像是儒家文化的解毒剂。
儒者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依附于权贵而谋求生存之道,他们不可能主持人间的正义与公道。因而,儒家学说怎么能够体现出真正的大道呢?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奉行的是“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的强盗逻辑: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庄子·盗跖》)
意思是说,无耻的人富有,自夸的人显达。大凡获得名利最多的人,几乎全是靠着无耻和自夸得到的。
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从本质上说,所维护的是少数权贵通过等级制度对社会财富的公开抢劫,在此过程中,儒者通过依附权贵却能获得他们企求的利益。庄子不屑一顾地从孔子精心构筑的礼义之道的华美宫殿前走过,对儒家创始人的行为大不以为然:
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庄子·外物》)
意思是说,路上有个人,上身长下身短,伸颈曲背而且两耳后贴,眼光敏锐好像周遍四方,不知道他是姓什么的人。从庄子对孔子辛辣的讽刺中,我们看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对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危害性思考之深,在战国时代可谓无人能及。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还有更多文章,您可能还会喜欢……
∣庄子系列∣∣庄子的爱与恨究竟是什么? ∣庄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吗?∣庄子学说中活的灵魂是什么?∣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庄周梦蝶”——千古一梦为哪般?∣庄子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做一只温顺的羊与做一只凶恶的狼,哪一种选择更好?∣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原罪”意识?∣人类逍遥自在的“无何有之乡”究竟在哪里?——庄子与萨特之不同∣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庄子的自由之路∣世界这么大,你为何却成了井底之蛙?∣如何解读庄子之“道”?∣揭开大千世界如何存在的神秘面纱——庄子如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为何而沉醉于庄子梦境中的化蝶之美?∣
∣孟子系列∣儒墨争鸣:战国时代“博士生”与“农民工”之间的较量?∣孟子——伟大的辩论家抑或诡辩者?∣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是如何“就业”的?∣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病根出自哪里?∣孟子是如何看待女人的?∣人究竟有没有“天命”?∣儒家文化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吗?∣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潜规则的泛滥?∣是什么让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失去了限制?∣是什么让世代的中国人挣扎在人欲的苦海里?∣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仁政为何是古代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政治梦想?∣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排斥、痛恨孟子?∣孝何以成为儒家文化的两大根基之一?∣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人性究竟是不是善的?∣孟子人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如何解读孟子的“良儒”情怀?
∣墨子系列∣墨学价值如何助力中华复兴大业?∣墨学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基督教的世界为何是平的?∣墨子平等思想为何是治疗传统中国社会病的一剂良药?∣《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其他∣∣构建全球史观下的大思想史:哲学史领域的文明话语权之争∣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学不好哲学?∣哲学史研究的精神境界∣当下国人历史意识中究竟缺乏了什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