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庄子学说中活的灵魂是什么?

2016-10-21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从庄子学说的解读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有关中国原生态文化历史流变过程中的珍贵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弄清庄子学说与中国文化发生发展史的关系,弄清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从起源期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虽然这件工作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它所拥有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纵论庄子学说的根本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在庄子学说中,我们看到了时常令我们心潮澎湃的“涌泉”般奇异幻景,神话思维大量地呈现出来,这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庄子》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神话材料,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他以随机应变的话来任意引申,以借重别人的话来证明可信,以寓言来推广扩展自己的想法。《史记》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这些神话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庄子·天下》)。他用悠远无稽的话语,广大虚幻的言论,漫无边际的言辞来表达,时常任意放纵而不党同伐异,不靠标榜异端来显示自己的观点。

《庄子》中的神话材料,其来源相当分散,中国的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均有涉及。《庄子》一书约有1/3的篇目载有神话传说内容。如《逍遥游》、《养生主》、《至乐》、《徐无鬼》、《让王》、《大宗师》、《应帝王》、《在宥》、《天地》、《天道》、《秋水》、《盗跖》等篇。

为方便叙述,本文将《庄子》中不同于神话的传说、寓言等也统称为神话,这主要是由于,《庄子》所采用的那些神话材料都是为了表达其学说中的思想服务的,神话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并且与其来源的神话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我们不能拘泥于神话的故事本身来解读庄子学说,而那些体现在庄子学说中的神话、传说、寓言中的神性思维则是统一的。

《庄子》中的神话可谓无处不在。庄子通过神话思维的方式解读世界,对世界发生发展的本质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文明原本具有的思维特质。

庄子学说的许多哲学思想,往往是通过神话表达出来的。比如,庄子通过河神河伯与海神北海若的对话,阐述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理论主张。对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庄子根据风吹万物所造成的不同声响,很自然地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针对人类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认识,庄子从井底之蛙、东海之鳖、河神河伯、海神北海若等几个不同主体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中,很自然地引申出: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而南海的帝王儵、北海的帝王忽共同为中央之帝混沌开窍而导致混沌七日而死的故事更是让人不得不产生深刻的思考。庄子通过自己与骷髅的对话,将人究竟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说到了极致。而那些诸如大鹏展翅、庄周梦蝶的故事都一代一代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那些运用神话材料的内容,往往令人感到妙不可言,其中不乏点睛之笔。神话无疑可以说是《庄子》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部分,可谓庄子学说中的活的灵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庄子显然受到了神话的影响。神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参照系。但在庄子学说中,神并不是作为世界主宰者的面目出现的,神宛如千变万化的霓裳,它体现为人对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庄子学说中,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人对神的主动性思维活动,神招之即来,来之能用。庄子往往通过神将深奥的哲学问题作出了浅显易懂的回答,神在庄子学说中,不过是一种可用的,或者说是好用的工具而已。

我们可以把庄子式的人对神的主动性思维称之为神思,而无处不在的神思,正代表着庄子学说中活的灵魂。

如何理解在庄子学说中的呢?

庄子学说中的神并非有神论意义上的真神,而是道的体现者。在庄子看来,无论是神,还是人间的王,都共同匍匐于大道之下,道、神、人合为一体,统一于道的整体之中。在这三者关系中,唯有大道卓然独立,又寓于万物之中。

从庄子对人与道的关系中,即通过人如何知道、悟道、得道而将人划分相对化的层次就能清楚地看出道、神、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庄子学说中有大人、圣人、真人、至人、神人等概念,大致是按照人对道的领悟程度区别开来的,而这些概念多半有着神话色彩。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道化之神的?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是如何描述它们的:

 

大人

 

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庄子·徐无鬼》)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海不排斥东流的水,成就了大的极致。圣人包容天地,恩泽施及天下百姓,而百姓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因此在世时没有爵禄,死后没有谥号,不积聚财物,不树立名声,这就是所谓的大人


圣人

 

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其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间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庄子·则阳》)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在受困时可以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在地位显赫时能使王公贵族忘却他的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他们对于外物,可以愉悦相处;他们对于别人,乐于沟通,与众同乐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所以即使一言不发,也能使人觉得和谐;与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子关系各得其宜。他安居家中,无所事事。他对人心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啊……圣人通达于各种道理,把万物看成是混同一体的状态,但是却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出于自然的本性。回归本来状态,展现任何行动,总是以自然为老师,人们因而跟随他也信赖他。

 

真人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拒绝寡少,不炫耀成就,不图谋(智巧)。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慄,下到水里不浸湿,钻入火中不觉灼热。因为他的智力能够通达到道的层次,才有如此的表现。古时候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他饮食不求甘美,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的呼吸从脚根开始,而一般人呼吸只靠咽喉。常人委曲于人时,言语吞吞吐吐,好象喉咙被什么塞住一样。那些嗜欲太深的人,他们天赋的领悟力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贪恋生命,也不懂得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时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时不会过度自闭。只是无拘无束地就走了,又自由自在地来了而已。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而回复本来的状态。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辅助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显得淡漠安闲,他的面额宽大恢弘;他凄冷时像秋天,温暖时像春天,高兴或愤怒时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而然,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了解他那宽广胸怀的边际。


至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至人实在是神妙极了!山林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寒冷,迅雷劈山破岩而不能使他受伤;狂风翻江倒海而不能使他感到震惊。这样的至人,驾云气,乘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连死和生都不能影响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呢!

 

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他的肌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凝定,能使世间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登。

庄子从人们知道、悟道、得道的不同程度,大致将悟道的人划分为大人、圣人、真人、至人、神人等若干类型,从中可以看出,人越来越离开世俗社会而接近大道。真人没有人的影子,而至人神人则亦神亦人,人神不分,但他们都与合为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完全没有把神当作崇拜的对象,而是把神当作了人类生活的参照系。通俗地说,真正得道的人,活得就像神一样。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说,神成了庄子思想的代言人。

在一个民族文化起源期,神话、宗教、哲学、政治最初并不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它们在一个漫长的相互冲突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主流文化,最终影响了文明的走向,并决定一个民族的文明特质。通俗地说,在民族文化系统结构中,究竟是谁说了算?神话?宗教?哲学?政治?还是由它们之中的某些结构共同说了算?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思维水平从总体上由神话思维、宗教思维逐渐上升为哲学思维,然而,这一路径并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绝大多数民族的文明往往都停留在这一进程中的某个阶段而难以进步。关于这一点,我在多篇博文中已作了说明。古希腊文明更多地受到了神话思维的影响,印度文明更多地受到了宗教思维的影响。与古希腊、印度明显不同的是,中华文明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明显制约,宗教、哲学与政治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三位一体关系,神话似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较小(而这也正是我们不能轻易忽视的问题)。如果把宗教、哲学与政治之间的三位一体关系称之为魔箱,那么,中国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不打破这个魔箱就注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宗教、哲学与政治三位一体结构结成的魔箱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由于这一魔箱的存在,中国式的宗教、哲学等一切其他文化形式都失去了它们的相对独立性,成了魔箱的附属物,而真正能够决定这个魔箱命运的,唯有王权/皇权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由于政治所代表的往往是集团或者个人利益,它不能相对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实现某些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地扭曲全民的意志。因而,在政治力量的主导下,中国人很早就失去了思维能力的上升性。神话、宗教、哲学等文化要素中那些对统治者有用的方面被大量保留下来,而那些对统治者无用或是起到反面作用的东西,将会被淘汰出局。

如果一个民族的思维长期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些本应被淘汰的落后文明的残余就会大量地积淀下来,造成文化系统结构中的冗余分子越积越多。这些冗余分子相互牵扯、挤压、替代,系统结构中各种文化要素的功能定位都必然会发生错乱。

由于长期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致命影响,中国文化系统结构中几乎所有的要素都不得不围绕政治这一核心结构而生长发育,不得不失去它们原本具有的确定性,从而演化成了似是而非的东西。神话不再是纯粹的神话,宗教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哲学亦非纯粹的哲学,这种思维形式上的不确定性,或者称之为模糊性的思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宗教、哲学与政治三位一体结构究竟是魔箱,还是大杂烩?

从孔孟代表的儒家学说、墨子代表的墨家学说、老庄代表的道家学说中,我们都能十分清晰地看出中国文化系统结构历史流变的过程。尤其是从庄子学说中,我们更能看到文化系统结构间不同要素的变化关系。

从庄子学说的解读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有关中国原生态文化历史流变过程中的珍贵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弄清庄子学说与中国文化发生发展史的关系,弄清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从起源期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虽然这件工作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它所拥有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纵论庄子学说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也许是人类各民族中受到神话影响最小的一个民族,关于这一点,人们只要稍微对比一下中西文明起源期的神话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否具有持久影响力这一点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缺乏神思的一个民族。之所以会造成这样一种状况,是与中国人的神思过早地被王权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所抑制有着极大的关系。缺乏神话思维的民族虽然很容易长大,但却如同老小孩一样,是永远长不大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早熟症”——过度的早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症

从这一点上看,庄子学说不愧为中华文明中活的灵魂!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还有更多文章,您可能还会喜欢……       

∣庄子系列∣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庄周梦蝶”——千古一梦为哪般?∣庄子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智慧?∣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做一只温顺的羊与做一只凶恶的狼,哪一种选择更好?∣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前进方向的?∣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原罪”意识?人类逍遥自在的“无何有之乡”究竟在哪里?——庄子与萨特之不同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庄子的自由之路∣世界这么大,你为何却成了井底之蛙?∣如何解读庄子之“道”?∣揭开大千世界如何存在的神秘面纱——庄子如是说∣历史上的中国人为何而沉醉于庄子梦境中的化蝶之美?

∣孟子系列∣儒墨争鸣:战国时代“博士生”与“农民工”之间的较量?∣孟子——伟大的辩论家抑或诡辩者?∣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是如何“就业”的?∣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病根出自哪里?∣孟子是如何看待女人的?∣人究竟有没有“天命”?∣儒家文化能够带来真正的和平吗?∣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潜规则的泛滥?∣是什么让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失去了限制?∣是什么让世代的中国人挣扎在人欲的苦海里?∣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仁政为何是古代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政治梦想?∣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排斥、痛恨孟子?孝何以成为儒家文化的两大根基之一?圣人是如何“炼”成的?人的浩然正气是从哪里来的?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人性究竟是不是善的?孟子人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如何解读孟子的“良儒”情怀?

∣墨子系列∣墨学价值如何助力中华复兴大业?墨学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发展方向的?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基督教的世界为何是平的?墨子平等思想为何是治疗传统中国社会病的一剂良药?《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其他∣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学不好哲学?哲学史研究的精神境界当下国人历史意识中究竟缺乏了什么”元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