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你相信人真的会有来世吗?印度人为何笃信业报轮回的学说?

2017-10-12 强光中 文明比较

请点击上方蓝字“文明比较”,敬请关注!


如果把生死作为一个数轴来看,对于印度人来说,在其生的一端则有无限的生;在其死的一端则又有无限的死。而对于其他诸多民族来说,生死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个固定值。一个文明体,其支点如果立于有着无限生死轮回的数轴上,今生今世的一切作为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无限意义上的长轴;而其他民族的文明体,则无这种无休止的轮回说,一生一世即是人生的全部。这样,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就昭然若揭了。人若只有今生今世,人必把全部精力放在今生今世,而不必受到来生来世的困扰。为了今生今世的生存,每个人都必然投入全部的力量,以追求今生今世生存的最大目标值。因而,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倾轧就会变得更加残酷。

由于生与死是个无限的过程,今生的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真正可怕的事是因为有了恶行而堕入地狱。今生今世的宗教修行对于每个印度人来说都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这是印度人全部人生哲学的意义之所在。

死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人们把今生今世的苦行当成是对今生今世的解脱。因此,印度人普遍有一种欢天喜地迎死亡的心理状态,爱与死亦成为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关于生与死的圆通理解方式使生的价值与意义发生了转移,今生今世不过是生死圆环之上的一个节点。人唯有安身立命,顺从现实的一切遭遇,在艰苦修行中寻求来世的果报。业报轮回的思想使印度人不再具有恶的攻击性,而每个人的安定正是全社会安定的基础。印度社会的长期稳定实质上是宗教武装了全体人民的缘故,人们不必为了利益去争斗,印度的宗教都教导信徒们要行善和助人为乐,为了突出舍财布施的美德,各宗教还教导人们放弃自我(即我所有)的观念,鼓励一无所有的德行。

印度自然资源充裕,这是业报轮回文化盛行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不会为了等到来世幸福而坚持艰苦的修行,印度人的修行方式对于多数其他民族来说无异于放弃生存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业报轮回说难以大规模传播到其他地区,不能成为其他民族的主流文化的重要原因。

 

一个成熟的文明体,其根基在于社会制度保障下的长期稳定。从历史上看,印度文明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得上世界上超级稳定的文明有机体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业报轮回思想在民间社会的根深蒂固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如同儒家伦理思想所起到的稳定中国世俗社会的作用一样。人如何存在于世间的问题对于一个文明体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业报轮回思想是一种超级的精神麻醉剂,让印度人失去了为满足欲望而追求现世生活目标的动力。业报轮回思想与种姓制度的结合,使印度人在个体乃至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阶层都有了固化的制度性逻辑范式。

如果把人或一切生命体看作是实体的话,实体的存在通常存在着时间属性、空间属性、变化运动中的关系属性等。人或其他一切生命体,从一般的逻辑观点看,有生必要死,生死是有着定数的时间段。然而,轮回转世的思想突破了时间在现世存在的有限性,而把生命体的存在分为前世、现世和未来世,印度人将这段时间从始端和末端无限延长,并且联结起来,前世和未来世都有无数世,从而形成前无始后无终的时间圆环。一切生命都存在着有限性的一面,人生当然亦不可能事事圆满。然而,印度人笃信现世的一切都是前世甚至更多的前世所积累的影响乃至决定了今世的一切,今世的一切行为又决定了来世甚至更多的未来世。生命运动变化的结果演化为业的报应。业报轮回思想又与生命体的空间组织状况相联系,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空间,这样,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又从业报轮回思想中找到了存在的法理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业报轮回思想的伦理教化作用远比其他一切形式的宗教教义、哲学理论对于固化印度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更大。

 

在印度众多史诗、神话、宗教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而又往往贯穿始终的总是业、业报和轮回之类的概念,它们制约着印度人的道德伦理生活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谓业,指的是一切有情识者的行为及其结果,它具有一种可以带来后果的潜在力量,它有善恶之分,并且依其善恶不同,可以在今生或未来转世后的某世产生相应的结果,亦即“果报”。果报决定着生命体的存在状况,如人的身体状况、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等。从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处于业报轮回的必然锁链之中。作为人,其生存的终极目的,就是摆脱不断做业和累受果报的这种无休止的轮回过程,从而达到解脱境界。印度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等,各派教义虽然不同,但都将业和业报思想作为根本信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自的伦理体系。

《摩诃婆罗多·教戒篇》开篇的一个故事中说,老妪乔达蜜与世无争,但不幸还是降临到她的身上,她的儿子被蟒蛇咬死了。猎手阿周那迦把蛇带到她的面前,要杀死它。蛇争辩说是死神派它来的。死神说是时间在起作用。反复争论,没有结果,最后,时间来了,时间说——

 

众生中无论是谁,他的死亡都不是我,不是死神,也不是这条蛇造成的。我们都没有责任。阿周那迦,诚然我们的行为起了作用,但这行为不是死亡的原因。导致死亡的不是什么别的原因,而正是这个孩子自己的宿业。众生的死亡,是由其往昔的宿业引起的。业是毁灭之因。我们一切众生无不受着自己业的制约。凡世上的人都体现着业的承袭性,也是业的连续性的象征。业总是在相互推动,正像我们人总是在彼此影响一样。一个工匠可以用一团泥巴随意捏成不同的形象。同样,人类也能够通过自己所做的业来达到一定的境界。正如阳光和影子总是彼此连接,不会分离一样,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为者和他所做的业也是永远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死神、蛇,以及你,还有这位婆罗门老妇人,大家统统不是孩子的死因。(《摩诃婆罗多(六)》,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8页)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然而,对于死亡的理解体现了特定生命体的特殊能力。畏死本能是人类从求生本能的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仅为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本能。求生避死是一切原始宗教文化的核心主题,地球上只有人类不仅能够预知生命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且能够按照特定仪式处理亡者的遗体。畏死本能的活动直接导致着人类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促使人们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并且不断追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过着一种有某种信仰和目标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又是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的?这是一切文明体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从生至死是一个时间过程,是更加重视生或是在多大程度重视生,还是更加重视死或者在多大程度重视死,人类文明有机体的价值观正是建立在生与死这一时间轴的某个节点上。

对于死亡问题的探索同样也是很多民族文明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看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人死如灯灭”是中国民间对于死亡问题的普遍认知。道家同样没有解决死亡问题的确定性答案,道术中各种成仙理论并不具有现实性,所谓的灵丹妙药根本不可能将人带离死亡的苦海。“好死不如赖活着”。因而,如何能够更好地求生避死体现了中国人关于生死问题的基本态度。

求生避死是一种通常情况下的正常思维方式,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轻易抛弃自己的生命,此所谓关于生死问题的正向思维。然而,在印度人否定性思维模式下,生与死的内在确定性被打破了。生非生,死亦非死。生与死并非一个确定性的时间段,而是无尽过程中的某个瞬间。印度人对于生死内在确定性的否定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如神性对于实体的介入理论,主要以婆罗门梵我一如的学说为代表,这种学说认为,肉体可以死亡,而神我或灵魂却能投入到另一个肉体之中;另一些理论则是以佛教、耆那教的思想为代表。丰富的宗教思想资源,使印度人能够从更高层次上解释死亡现象,各教派普遍认为人生是苦的,只有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才是人生最高的目标。

中国的文化精英们总体上不太重视对于死后世界的研究,欧洲人亦是如此。人的生死是一个过程,人的生命被无限延长到无数世,变成了无限意义上的时间环,这对于印度文明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人没有来世,人必然将一切精力放在今生今世的行为上;然而,人如果有来世,而且来世的生存状况与今生今世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联,人将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

印度人的业报轮回思想体现了趋神性与趋善性的结合。生生世世轮回不休的主体,称作“命”的内在我,或称灵魂,未来往生何处概由当世以及更为前世的业所决定。这样,关于业的理论又与伦理价值观紧密地结合起来。关于人的行为的德性评价,即善恶的道德判断因而全面介入了业报轮回的理论之中。

印度的各种往世书细致描述了人面临死后世界的各种场景。人死后都要前往三处,行为恶者入地狱,行为善者入天堂,善恶交参者入尘世。往世书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地狱苦况的描述。按照它的说法,恶人死后,前来拘魂的鬼役先把死者的命装入一个肉体,用绳索套上脖颈,然后上路。此后,他须过冥河,去阴界。冥河湍急,其水滚烫,上面飘浮着污血、尸骨、毛发、屎溺,恶臭无比。在阴界,为恶者赤身裸体,口干舌躁;或为绳钩牵引,或遭刺棒驱赶;鼻系铁球,脚踏热沙;上刀山剑树,入无底黑洞;过火林,行陡岸;路铺荆棘,坡生滑苔;热病煎骨,虎啸怖心;上有骄阳,下有滚石……阎罗王凶恶无比,声似雷霆。左右立录事、死神、瘟神,四周鬼役扬声咆哮。阎王殿上,录事照薄历数死者的罪行。死者则涕泪满面,颤抖不止。他们经过在地狱的百般折磨,然后带着恶业罪果再返回尘世。罪孽深重者返回尘世后,先成为不动物,如树木、灌木等植物;接着再生为蠕虫;后来再成为动物。世间轮回有很多层次,每相邻层级间的等次据称相差至少一千级甚至更多。如此级级攀升的目的,无疑都是以出离轮回、获得解脱为最终指归。

人究竟有没有来世?

如果把生死作为一个数轴来看,对于印度人来说,在其生的一端则有无限的生;在其死的一端则又有无限的死。而对于其他诸多民族来说,生死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个固定值。一个文明体,其支点如果立于有着无限生死轮回的数轴上,今生今世的一切作为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无限意义上的长轴;而其他民族的文明体,则无这种无休止的轮回说,一生一世即是人生的全部。这样,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就昭然若揭了。人若只有今生今世,人必把全部精力放在今生今世,而不必受到来生来世的困扰。为了今生今世的生存,每个人都必然投入全部的力量,以追求今生今世生存的最大目标值。因而,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倾轧就会变得更加残酷。

由于生与死是个无限的过程,今生的死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真正可怕的事是因为有了恶行而堕入地狱。今生今世的宗教修行对于每个印度人来说都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这是印度人全部人生哲学的意义之所在。

死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人们把今生今世的苦行当成是对今生今世的解脱。因此,印度人普遍有一种欢天喜地迎死亡的心理状态,爱与死亦成为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关于生与死的圆通理解方式使生的价值与意义发生了转移,今生今世不过是生死圆环之上的一个节点。人只有安身立命,顺从现实的一切遭遇,在艰苦修行中寻求来世的果报。业报轮回的思想使印度人不再具有恶的攻击性,而每个人的安定又是全社会安定的基础。印度社会的长期稳定实质上是宗教武装了全体人民的缘故,人们不必为了利益去争斗,印度的宗教都教导信徒们要行善和助人为乐,为了突出舍财布施的美德,各宗教还教导人们放弃自我(即我所有)的观念,鼓励一无所有的德行。

印度自然资源充裕,这是业报轮回文化盛行的根本原因。然而,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不会为了等到来世幸福而坚持艰苦的修行,印度人的修行方式对于多数其他民族来说无异于放弃生存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业报轮回说难以大规模传播到其他地区,不能成为其他民族的主流文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书目

《印度文明》,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汉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字革命何以导致古代文明的衰亡?语言为何是强势民族统治世界的符号?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空间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共同起源是什么?人类历史上“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的重大事件是什么?鸡年望福续:中美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鸡年望福:人类文明将往何处去? 

∣印度文明∣佛教为何在印度本土趋于衰落?佛学为何被认为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佛教为何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假有”的幻象?第一阶段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庄子的“道术”与瑜伽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与宇宙就像“小瓶子”与“大瓶子”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印度版的人类原罪说吗?静静地读一点印度的学问,真的能让现代人浮躁的灵魂安定下来吗? 印度之学为何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印度之梵与中国之道、三大一神教之上帝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印度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印度人为何偏向于神性化生活?印度文明是不思进取、未老先衰的文明吗?近现代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亚欧大陆上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究竟在哪里?

·∣中国崛起系列∣中国崛起背后的基因密码 

·∣韩非子系列∣解读韩非子的悲剧人生  大秦帝国短命的文化根源韩非子:一个赤裸而又尖刻的功利主义者
荀子系列文字狱的由来∣∣等级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墨子系列∣∣墨学是如何衰微的?《墨经》向今天的我们昭示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