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你能相信印度人即使身无分文也能活下去吗?中国士阶层为何不能获得像印度婆罗门那样的社会地位?

2017-10-17 强光中 文明比较

请点击上方蓝字“文明比较”,敬请关注!


一个人乃至一个个族群不仅生存问题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而且过着一种有信仰的生活,这在古代世界里,似乎只有印度文明能够做到。印度文明之所以成熟稳定,在于其有着各种深入人心的制度化逻辑范式,其中最令人惊诧的也许算是人的施舍行为不仅是印度社会中由来已久的一种社会制度,而且竟然成了全民化的宗教信仰——接受施舍的人并非仅仅是来自社会底层的穷人,而且包括上层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一定意义上说,印度的施舍制度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最为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了。



施舍是一种出于怜悯同情或积德思想,对于无血缘关系或特定政治、经济纽带关系的人,即本无特定责任与义务关系的人或其他对象,施以知识、财物、时间或爱心的援助行为。一般来说,施舍行为本身出于人类的本性和普遍的道德认知。从人性善的角度看,在古代世界里,对于困境中的人施以援手是一个最为基本的伦理学问题。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施舍群萌”(《墨子·非攻中》)、“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左传·昭公十三年》)之类的文字记载,中国民间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互助更是一种历久不衰的传统。其他民族的文明传统亦是如此。《圣经·利末记》中说:“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与犹太教、基督教“爱人如己”思想相一致的还有伊斯兰教,“你们当为主道而施舍,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古兰经》第2章第195节,《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0页)

施舍可谓人类的公义行为,然而,在人类各民族文明中,只有印度社会中的施舍行演化为一种制度、一种信仰。施舍的制度化、信仰化乃是印度文明的伟大之处,它对于印度文明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施舍制度和信仰同样是孕育印度文明的核心基因之一。

那么,施舍何以成为印度社会中由来已久的一种制度、一种信仰?

 

施舍缘何成了一种社会制度?

 

根据印度的典籍,人们认为施舍观念的滥觞不会晚于吠陀时代。施舍演化为一种社会制度,绝非个别人的行为造成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较为普遍性的社会需要,显然有着一个施舍行为大规模发生于印度社会的历史背景。在我看来,这一背景与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印度人有着必然的联系。征服者索取被征服者的物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土著印度人在外来入侵者面前,为保全生命即使失去一切也无怨无悔。他们只有放弃抵抗,连同财产权也不得不拱手相让。久而久之,被征服者供给物品的规范化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因此,施舍制度最初本是强盗逻辑的遗产,经过婆罗门精英分子的美化,进而与人类本性善的一面相结合,一再传承而为制度。

施舍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印度社会的其他各种制度性逻辑范式是相辅相成的。施舍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可以说是印度社会母体制度——种姓制度的副产品。施舍制度通过与印度社会的母体制度——种姓制度的结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一个相反的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施舍制度,种姓制度也将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

与通常意义上扶危济困的施舍行为不同的是,印度人施舍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僧侣阶层,即婆罗门种姓。根据《摩奴法典》中各种姓的社会分工,婆罗门的职责是学习和传授吠陀,执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献祭,并被授予收受之权;刹帝利的职责是保护人民,行布施,祭祀,诵读经典,屏绝欲乐;吠舍的职责是照料家畜,布施,学习经典,经商,放贷,耕田;首陀罗的职责则是服役于上述种姓。在以上四种姓中,只有婆罗门拥有“收受之权”,而且不必从事生产性劳动;而在其他种姓中,施舍是其应尽的职责之一。印度的婆罗门种姓很像是中国的士阶层,中国士阶层的社会职责主要是学习和传授经典,推行教化人民的礼义之道。然而,中国士阶层与印度的婆罗门种姓又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士阶层没有婆罗门种姓在印度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只有在被王侯任用时才有俸禄,或者通过教授学生、主持礼仪活动等方式解决生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除武士之外,中国士阶层虽然没有直接从事体力劳动,但他们仍然不失为脑力劳动者。作为脑力劳动者,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权贵阶层,因此,以“学而优则仕”为宗旨的中国士阶层在很多时候必须依靠权贵的供养,只能过着不能自主独立的仰人鼻息的生活。为了解决衣食之忧,中国士阶层往往经历各种困苦,甚至被迫出卖灵魂,成为王权专制主义者的附庸。孔子曾困于陈蔡之间,庄子累于生计而饿得面黄肌瘦;商鞅为取悦秦孝公在会见中数次被迫改变自己的思想主张,苏秦张仪之徒为了实现一己私利而失去了灵魂。相反,印度的婆罗门种姓高居第一种姓,他们的话语权转化为全社会的制度性逻辑范式,他们绝对拥有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不必因为衣食之忧而改变信仰。作为印度人心目中的神人中介,婆罗门种姓是印度文明的开创者,他们是一切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典型的劳心而不劳力的精神贵族。婆罗门之所以成为独立自主并且能够主导印度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施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婆罗门是人间非凡之物。如果他来到一家门前,乞求道“请给些施舍吧!”那么,只要家主答应了他的要求,无论是否指望福报,他都能得到它。婆罗门是一切众生之客,应该受到最好的待遇。他们经常到各家去求取施舍……(婆罗门)是能够行走的两足田地。谁在这块田地上撒播种子,他就会收获巨大的福惠之果。(《摩诃婆罗多(六)》[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10页)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神权与王权之间常常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因为神权控制了精神性资源,而王权则控制了物质性资源,两者之间相互斗争,有时彻底决裂,有时又相互统一。一般来说,处于优势的一方不会轻易与另一方分享权力。一个文明有机体,或者是由神权主导,或者由王权主导。主导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不仅控制了人的精神领域,而且绕开了王权,在教义信仰的制高点上控制了王者的物质财富。

 

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是,国王的所有财富实质上都是婆罗门的。国家繁荣的首要标志是国王通晓正法。一国的国王如果不通正法,不信神明,那么这个国家的臣民便醒不得和乐,眠不得安宁……一个国王只要肯于施舍土地,就是一个出身高贵的人,一个出身高尚的人,一个好朋友,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慷慨的施主,一个豪勇之人。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向精研吠陀的婆罗门施舍肥沃土地的人,往往由于自身焕发的精力而透射出光芒,就像同时升起了许多个太阳。像撒播在地里的种子会不断成长一样,一个人的愿望也会由于施舍土地而一一实现。(《摩诃婆罗多(六)》[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05页)

 

慈善是最高的正法,人们应当向乞求者施舍。婆罗门种姓除了通过主持祭祀或教授学生获得一定的利益之外,其生存的主要物质来源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施舍制度来解决,也就是说,婆罗门种姓是由社会供养而非权贵供养。这样,雄踞塔顶的婆罗门种姓不劳而获却能获得优裕的生活。施舍制度能够让婆罗门种姓更容易、更多地得到各种利益;而低种姓的人虽然能在极度的困苦中通过施舍制度解决生存问题,但他们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很难通过施舍制度得到物质利益,只能从事更加艰苦的生产劳动,从而成为更多地进行施舍的人。婆罗门种姓以其意识控制了整个印度社会,印度的宗教法典、史诗中充斥着各种蛊惑向婆罗门种姓施舍的溢美之辞,其实这是一种几近诱迫的变相的巧取豪夺。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舍制度的存在,让印度低种姓的人背负了更加沉重的十字架。



没有物质上的独立地位,就不可能获得独立的人格尊严。印度的种姓制度为施舍制度预设了一个不平等的物质利益交换关系,婆罗门种姓通过施舍制度获得了垄断性的特殊物质利益,从而为其特权地位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同样是不平等制度下的礼制却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中国式的礼制包括生活礼制、社会礼制、精神礼制、制度礼制。“礼”所体现的主要是不平等的人际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平等与不平等皆可以通过“礼”表现出来。“礼”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它具体明确了私有制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方式。作为中国社会的统治阶层,王权专制主义集团通过不平等的礼制不仅获得了政治的特权,而且获得了物质上的特殊利益。在印度,施舍制度的主要受益者是婆罗门种姓,而在中国,礼制的主要受益者是以皇权政治集团为代表的权贵势力。由于王权僭越了神权,中国的知识精英虽然与印度婆罗门种姓一样博学,但却无法像婆罗门种姓那样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婆罗门种姓在施舍制度上的优势地位不仅巩固了种姓制度,而且不必像中国士阶层那样委曲求全地同王者合作来谋取政治经济利益。婆罗门种姓的独立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王权政治势力在印度的发展,印度从而也失去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社会的可能。

 

参考书目

《印度文明》,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        ∣人类文明∣天堂抑或地狱?——古巴比伦文明何以衰亡?在人类文明的比较中,为何说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最强的持久抗打击力?汉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字革命何以导致古代文明的衰亡?语言为何是强势民族统治世界的符号?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空间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共同起源是什么?人类文明何以能够薪火相传?人类文明究竟让人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性本能与求生、畏死本能活动是如何催生出人类原始文明逻辑范式的?人类的文明世界为何不能没有神?∣儿童是如何看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鸡年望福续:中美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鸡年望福:人类文明将往何处去? 


·∣印度文明∣印度人为何笃信业报轮回的学说?佛教为何在印度本土趋于衰落?∣佛学为何被认为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佛教为何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假有”的幻象?第一阶段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庄子的“道术”与瑜伽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与宇宙就像“小瓶子”与“大瓶子”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印度版的人类原罪说吗?静静地读一点印度的学问,真的能让现代人浮躁的灵魂安定下来吗? 印度之学为何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印度之梵与中国之道、三大一神教之上帝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印度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印度人为何偏向于神性化生活?印度文明是不思进取、未老先衰的文明吗?近现代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亚欧大陆上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究竟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