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黄(1)

2017-08-10 中医宝典


更新啦!【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编者按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泻下药的作用首先是治疗便秘,但中药的泻下药除了用于便秘,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把这些药物引起的腹泻作为一种手段,目的不在于排便,而是通过泻下来排除体内的其他邪气,作为一种驱邪的手段。

 

中药的泻下药分成三类: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里实积滞证选不同的泻下药。如热结,选攻下药;肠燥便秘,选润下药;如果是痰饮水肿,则选峻下逐水药。

 

大黄是最重要的攻下药,古人认为通过它驱除邪气,就如将军一样,所以又把大黄称为将军。用不同方法炮制的大黄也联系到将军,比如直接用生大黄,叫生军;用蒸熟了的大黄叫熟军;用酒炒的叫酒军;把大黄炒焦了用就叫焦军。都是把将军的名称和炮制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正品的大黄,尤其是新鲜的时候切开,有像丝绸上的花纹,所以优质的正品大黄,又叫做锦纹大黄,有的古方会把大黄写作锦纹。

 

明代的张景岳把四种中药(附子、人参、熟地、大黄)称为药之四维,可见大黄在临床效用。

 

今天老爷爷和小指月就将开始使用大黄治疗不同的病情~~

 

大黄 


同仁堂的由来

 

小指月说,一味药最厉害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爷爷笑笑说,可以建立一个几百年的中医药堂,而且广为百姓赞扬。小指月说,真有这么厉害?老爷爷说,且听爷爷给你讲讲百年药堂的由来。

 

话说清朝康熙皇帝得了一种非常难治的病,浑身上下发痒,起了各种红疹子,宫中的御医,竭尽脑汁,用尽各类名贵药材,道地药材,都没法把病治好。

 

有天晚上康熙出宫微服游访,在一个街道上,看到一个小药铺,虽然已经夜深人静,但药铺的灯火却通明,甚至还传来几句朗朗的读书声。

 

俗话说,民间卧虎藏龙,这皇帝也想试试看看是不是民间真有奇人隐士,于是康熙便过去敲开了门。

 

只见一个郎中正在烛光之下读书,这郎中看到有人进来,便说,先生深夜造访有何指教?

康熙说,我得了一种难缠的病,不知能否医治?郎中就叫他坐下,然后帮他诊脉。

 

康熙接着说,我这怪病就是浑身发痒,起各种红疹子,请了不少医生医治,都没有理想的效果。

 

郎中看了下康熙身上的红疹子,便笑笑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康熙听后,也是一笑,心想,你这郎中口气也怪大了,朝中国手都没敢夸此海口藐视朕身上的顽疾,难不成你比朝中国手更厉害?

 

郎中看出康熙的心思,便说,不是其他医生没辨证准确,而是你饮食上没有注意养生。

康熙就说,我最重视饮食养生,膳食营养,怎么会不懂呢?

 

郎中说,你这身上发的红疹,表面上是肺热,但须知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皮毛,所以其实是大肠中山珍海味积毒太盛,便借皮表来排热毒,想来你排便时肛门还是灼热的。

 

康熙一愣,果然被这郎中言中了,便说,那该怎么办呢?郎中说,很简单,清淡素食,一段日子,热毒自降。康熙又问,然后呢?

 

郎中走到药柜前把柜子里一整包药全部倒出来,足足有七八斤。康熙愣了,便问,这么多药,如何吃啊!郎中说,不吃药,就用这些药熬水来洗澡,整个人泡在浴缸里,边洗边泡,少则三两次,多则四五次,便见功效。康熙看了后,略有疑色,不用吃药,洗洗澡,就能治好我的病,这不太可能吧。

 

但见那郎中把药丢给康熙,似乎看出他心思,说,阁下放心,我办药房不是为了图财,这样吧,你把药拿回去,洗好了回来付钱,洗不好,我分文不收。

 

这样康熙就按郎中所说的回去用药水洗,谁知第一次洗就浑身舒爽,彻夜安睡,起来后红疹瘙痒,减退一半;连洗了三次,身上一个红点子都没有了。

 

随后康熙又夜访这小药堂,想履行诺言,偿还药钱。想不到郎中豪爽大方说,区区点药,不收也罢。康熙微微一笑,便问这郎中的过往。

 

原来这这郎中叫赵桂堂,本想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料多次天不遂人愿,名落孙山。

想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古训,便在京城开了一间小药铺,起码榜上无名,脚下也有个出路,这样一边可以行医救人,一边照样可以读书励志。

 

康熙笑笑说,我在朝中有朋友,可以帮你牵线做官,你可有兴趣?甚至可以进入太医院当御医,想尽荣华富贵?

 

郎中笑笑说,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真正行医者应该为天下百姓着想,为众生排忧解难,当御医虽然能够享尽荣华富贵,但并不能够为天下最苦的百姓们治病,百姓最需要良医。所以入朝为官为医,已非吾愿。

 

康熙一听,不禁动容,便说,你这小小药堂,如何为百姓谋福祉呢?赵桂堂说,我也是这样想,现在没有多余本钱,空有凌云之志,想要搭建一间像样的药堂都没办法啊!

 

康熙笑笑说,名正则言顺,你若真想搞好药堂,得先起个名字,既然你想让中医药普及,让天下同仁共受其福祉,那就叫同仁堂吧!

 

郎中以为这人只是信口而言,也没有去当真。谁知康熙写上一纸字,叫赵桂堂到某某地方去一趟。

 

赵桂堂一去,才发现这是内务衙门,后来才知道他治的病人居然是当今皇上。这样内务衙门,便帮他办起一座京城非常出色的同仁堂。

......

......

爷爷讲完了故事后,小指月听得意犹未尽,便问,爷爷,大黄煎水外洗,可以治疗周身出红疹子,这可是超出我想象啊?

 

老爷爷笑笑说,这同仁堂开创者赵桂堂,真是个善读书的人,连藏在古籍深处的一味大黄汤治遍身赤肿火丹都让他发现了,这个经验可是一般医家所罕知的啊!

 

然后爷爷便打开《救急方》,小指月一看,下面正记载着这样一句话:

 

治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 


大黄汤治泻痢久不愈

 

《本草正义》曰,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有个病人,拉肚子,又反胃,大便粘液脓血,里急后重,一天上厕所十余次都排不干净。反复治疗仍然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医院诊断出是慢性痢疾,慢性肠炎,各种治痢常法都用上去了,又是解毒,又是除湿,又是清热,还是行气活血,甚至收敛收涩,这疾病仍然棘手,甚至病人心灰意冷,日渐消瘦,以为没有生机了。

 

老先生看后说,怎么治了这么久,还没有把肠道清理干净呢?这病人说,治痢疾的神药,黄连我都吃了不少,大便还是粘腻难除。

 

老先生说,要不我们换个思路。小指月说,治痢之法,除了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外,还有什么思路呢?老先生说,顽固痢疾,必病入血分,气滞血瘀,痰湿交阻,如盘根错节,非斧斤不能斩除。小指月说,要选用斩邪气的斧斤,非将军大黄不可。

 

这病人听后,胆战心惊地说,老郎中我都快拉没气了,你还要叫我拉,我知道大黄吃后拉得比黄连还厉害。

 

老先生说,大黄荡涤肠胃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受。如果炮制煎煮得法,便能荡涤邪气而不伤人正气,虽然有梨庭扫穴之功,却不至于冲墙倒壁伤人。

 

这病人听后才稍安,问道,如何炮制服用大黄。老先生便教他,用酒来煮大黄。

 

小指月说,酒煮大黄,治疗痢疾,既能行气,又可活血,还可以排毒降浊,正符合顽固痢疾,久积不去,需要通因通用的道理。(编者注:中医“通因通用”治法指临床表现出“通”的病证,再使用“通”的药物来治疗。比如出血,要用活血的药物;痢疾腹泻,再用能通的泻下药物。

 

《松峰说疫》曰,大黄酒治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昼夜烦不止。大黄五钱,好黄酒一两盅,浸一宿,次日温服。

 

《医鉴》有个一味将军饮,便是用一味大黄治疗反复发作的痢疾。

 

这病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只服用第一次,痢疾就止住了。奇怪本来大黄吃后应该大拉的,怎么反而没有热泻十余次啊?随后又吃了几次,胃口渐开,泄泻便止,诸症好转。

 

小指月说,人家都知道大黄有良将之功,而不知道大黄有良相之能,如果善于炮制大黄,可以推陈出新,使浊降而清升,邪去而正安。

 

爷爷说,你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第一味常备的救急拯危之大药即大黄,一个医家如果不善于运用好大黄,研究治疗很多疑难怪病,甚至危急重症都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素问病机保命集》曰,大黄汤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续名医类案》记载,有个郡王,壮年时患严重痢疾,反胃食不下,遍治不效,自料毫无生存之理。一草医善于切脉,发现是里实壅滞,久泻不尽,便连投五剂汤药,用大黄七两,通因通用,而后遂痢止能食,顿愈沉疴。

 

药专力宏——单味大黄退黄疸

 

《汤液本草》云,大黄,阴中之阴药也,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

 

有个中学生,突然身目发黄,发烧,尿少,色如浓茶。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便给开了茵陈蒿汤,服用十余剂,身黄退去一半,但肝区触之仍有压痛,尿的颜色还是偏黄,吃不下饭,大便粘腻,肛门灼热。

 

小指月说,这是阳黄没有错,脉象弦数,舌红苔黄腻,用茵陈蒿汤也对证,为什么吃了这么多药,还不能退掉黄疸呢?老先生说,你看看那药中的剂量。小指月一看,茵陈10克,栀子8克,大黄5克。老先生说,病重药轻,所以其效不显。小指月说,那该怎么办呢?

 

老先生说,就像你派一个班去跟别人一个团去作战,即使你这个班是特种兵,是精兵悍将,也会力不从心,要把一个团调过去,才有得一战,重用一味生大黄30克。

 

小指月说,他才十五岁,会不会太大量了?老先生说,陈旧不去,新血不生,排除积垢,就怕力量不够,给邪气死灰复燃的机会,那这病就会转为慢性肝炎,反复难愈。

 

这娃子第一剂下去,当天下午,拉下来的大便都像煤渣样,小便也变得淡黄了,这样排出来后,当天晚上从来没有睡得那么沉的。

 

第二天醒来,居然饥饿欲食,精神振作。然后再接连服用五剂后,黄疸消尽,如同瓜蒂脱落,肝区的压痛感,不复存在。

 

小指月又一次亲眼目睹重剂起沉疴的案例,而且这重剂用的还是富有将军之称的大黄。

 

爷爷说,药专力宏,如果不是大黄推陈出新,清洗整条消化道六腑,那这身体还会到处浑浊发黄。

 

小指月说,为什么爷爷要单独选用大黄呢?老爷爷说,黄疸是浊阴,外泛不能下排,古代治疗黄疸的名方之中有接近一半用到大黄,大黄乃降浊退黄之专药也。

 

小指月说,难怪傅青主说,大黄逐瘀如扫,我现在感受到大黄扫除五脏六腑瘀垢的巨大本领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写道:

 

《圣惠方》曰,雪煎方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

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炮制】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紫草 水牛角 青蒿、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芒硝(上) 芒硝(下)


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熊胆 绿豆 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败酱草、大血藤 射干、山豆根、马勃 青果 木蝴蝶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蒲公英 


重楼(七叶一枝花)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金银花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贼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胡荽(香菜)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花 葱白 鹅不食草 


麻黄 桂枝 紫苏 香薷 生姜(上) 生姜(下) 荆芥 防风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