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黄(5)

2017-08-10 中医宝典


更新啦!【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编者按

大黄的作用多多,除了泻下的作用,它还是活血化瘀妙品,理气清热良药~~

 

诸逆冲上之中风

 

《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个老者,家里人为他祝寿,备了非常丰富的酒席,当天晚上大家吃得很开心,开怀畅饮,酒足饭饱,老者吃到肚子都鼓了。

 

第二天早上他做饭的时候,突然晕倒在地,神志不知。家里正好又没有其他人,半个小时后,他居然自己醒过来,才发觉头晕耳鸣,脑中嗡嗡作响,不知为何会睡在地上,他马上意识到会不会中风了?

 

赶紧上医院量血压,高压180,明显有中风的趋势,赶紧服用各类降压药。

 

这老者一直都喜欢中医,他便特地去找中医,看看能不能治根,不想没完没了地把降压药吃下去。

 

老先生看了后说,指月这是啥脉象?小指月说,脉势洪数,《黄帝内经》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老先生点点头说,没错,这种脉势就是风火把痰瘀都卷上大脑,佷容易昏厥中风,脑血管破裂出血。

 

这老者说,那我该怎么办呢?老先生说,首先你回去就要清淡饮食,肥的、咸的,不单要少吃,更不要吃到饱撑。这老者说,为什么呢?我不吃饱,就容易饿啊。

 

老先生说,你一旦吃饱胀,百脉不得下行,气火往脑袋冲得就更厉害,即便吃降压药也降不下来啊!老者听后点了下头说,确实是这样,我吃降压药,都比平常人要加倍,还管不住。

 

老先生说,该用什么汤方呢?小指月说,气血上冲不降,眩晕耳鸣,就用天麻钩藤饮。老先生说,单纯用天麻钩藤饮还不行,只降而不通,压力还是没法彻底缓解。还要加一味药,能够打开风火痰瘀下行的通道,只要能使上逆的脉势下行,平降气血,这病便逐渐能够恢复。

 

小指月说,那就只有通下的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其势如破竹,一过不留,便可以借助急将军来开通大腹,使风火痰瘀奔逆于上者能下行,脑部便不充血矣!

 

老先生点点头说,就要这样上病下取,引血下行,导气归田。这样天麻钩藤饮加一味大黄,就如同画龙点睛,有个向下的方向。

 

这老者吃了后,也没有拉肚子,只觉得大便特别顺畅,头晕耳鸣之症迅速减轻,再去量血压便降到140,从此他便不敢再吃饱吃撑。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杨老治疗中风常生大黄与酒大黄并用。中医认为中风乃气血并逆于上,机窍闭塞,壅而不通所致,正如《内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时不论风、火、痰、瘀,悉奔于上,冲逆犯脑,总属“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之证,故在治疗上就应“上逆者使其下行”,故以“通下”为主法,以急应急,大腑一通,风火痰瘀之奔逆于上者得以下行,此乃平降气血之捷法也。

 

然单纯通腑虽可解一时之急,但血瘀难除。杨老常用生大黄配酒大黄,大黄生用作用峻猛,泻下攻积,泻火清热,直折暴逆,取其上病下取,以引血下行,《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大黄酒制上行,泻下力较弱,功擅活血祛瘀,两药相配,升清降浊,通腑祛瘀,气血得调,风火痰瘀得去,则诸暴强直可缓解。[浙江中医杂志,2000(10):417]

 

诸逆冲上之狂躁

 

《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个农户,性格非常暴躁,简直是难以形容。有一次他吃一个鸡蛋,结果用筷子去夹,没有夹起来,反而掉下去。他顿时大发雷霆,把鸡蛋抓起来,使劲地摔到地上,结果鸡蛋在地上滚个不停。他更是气愤了,于是跳过去,用脚踩那鸡蛋。殊不知没有踩着,鸡蛋便滚到墙角去了,他更是愤怒,简直怒不可遏,整个人扑到墙角上去,非得把鸡蛋抓过来捏扁不可,捏扁还不足以泄愤。他还想把鸡蛋碎尸万段,于是把鸡蛋塞到嘴里,使劲地嚼,嚼碎后又把这些鸡蛋吐掉,方才略微一解胸中怒火。

 

家里人跟他难以相处,便想到,这般暴躁,简直可以用狂躁来形容得找医生看看。

 

小指月一看,色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很少按过如此搏指有力之脉势,里面实热必当非常重,而且他面红目赤,呼吸气粗,声音高亢,像是要到沙场中打仗,泄愤不可。这分明就是一派诸逆冲上躁狂火亢之象,好像炸药随时就可以引爆一样。

 

这时爷爷说,你胸中是不是经常觉得相当烦热,好像有一团火在那里烧呢?这病人说,何止一团火,到处都是火。老先生说,平时大便怎么样呢?他愤愤地说,屙不出屎。

 

老先生笑笑说,这看似心主神志问题,实则还是个阳明腑气不降,一包燥屎憋在肚子里憋坏了。

 

小指月说,那该怎么办呢?老先生说,上病下取,以泻代清,用大黄四两,酒浸一夜,水煎分三次服。

 

如此单味大黄这么大剂量地使用,指月还是第一次看到。老先生说,实热堵塞,盘根错节,非大黄大刀阔斧,力斩群贼不可,此时若是手软,便是留下后患。如果稍微治不得法,佷容易走向真正的狂躁。

 

这病人第一天吃完,大便通泻,家里人问他怎么样啊?他和缓地说,好像身体里面下了一场雨,洗了一次清凉的澡一样。那胸中的几团火不见了。病人从此大便顺畅,狂躁暴戾的性格大减。

 

小指月说,原来一味大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啊。老先生说,不是大黄改变了他的性格,而是他这暴躁焦急的性格,就是肚子里那包屎憋出来的。火热降不下去,当然往上面冲,这心胸便狂越不止。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宗说约》,治实热大便燥结发狂,用大黄四两,酒浸一夜,水三升煎之,分三服。能食,脉沉实有力者立愈。

 

诸逆冲上之呕吐

 

《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个病人,吃东西快一点,或者吃热一点的,一吃完,就会吐出来,而且自己感到整条咽喉食道都有烧灼感。

 

老先生说,呕吐是什么?小指月说,呕吐者胃气之不降。老先生又说,你怎么知道他胃气不降呢?小指月说,舌红有火,实热易吐,热性上越也;吃快吃急,也容易吐,此皆一派火炎上之象,所以当降其胃火。

 

老先生点点头说,降其胃火以止呕用什么汤?小指月说,《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老先生点头,便用大黄20克,甘草5克。

 

吃一剂胃中灼热感消失,两剂下去,那种吃完饭后想呕的感觉便没有了。

 

小指月说,看来这还是一个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之象。大黄甘草汤,通降胃肠如神啊!

 

爷爷说,《伤寒杂病论》里头,你知道张仲景有多少个方子用到大黄吗?小指月摇摇头。老先生笑笑说,将近四分之一的汤方中用到大黄。

 

小指月一听愣了,他没想到张仲景对大黄如此情有独钟。

 

老先生说,不是张仲景好用大黄,而是大黄此药推陈致新,开浊阴下行之力量,非它药所能取代。你如果仅仅把大黄看成泻药,那真是不能得仲圣心传,更没法尽大黄功用啊!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本草思辨论》曰,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

 

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炮制】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紫草 水牛角 青蒿、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芒硝(上) 芒硝(下)


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熊胆 绿豆 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败酱草、大血藤 射干、山豆根、马勃 青果 木蝴蝶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蒲公英 


重楼(七叶一枝花)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金银花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贼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胡荽(香菜)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花 葱白 鹅不食草 


麻黄 桂枝 紫苏 香薷 生姜(上) 生姜(下) 荆芥 防风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