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巢《和家一样可靠的名字是我租用的》
老巢的《和家一样可靠的名字是我租用的》属于所谓的“底层写作”。诗人在北京这座大都市里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连名字也像是租房一样租用的,他感觉自己的命运就像风中的树叶,悬浮在空中。悲观的诗人感到自己那种筑巢定居的生存理想也显得“形迹可疑”。这种无根状态的描绘道尽了外来人口都市生存的艰辛。文萍的《顽固性失眠》也反映的是都市生存的艰辛:每天匆匆在城市的街道上赶路,都市生存的压力转化为顽固性失眠,常常折磨着诗人,让她身体早衰,让她感觉到身体支离破碎,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地倒下”。这是一个“衣着光鲜”的都市白领的真实生存境遇,显然也是现代都市人普遍的生存困境——在形形色色的竞争、压力、挑战面前,有多少人处于这样一种焦虑、疲累的精神状态之中!都市生存的困境还以另一种疾病——都市怀乡病的形式呈现出来。唐诗的《虫声》就是如此。诗人在暗夜里静听虫声——那种常出现在村庄而不易出现于都市的虫声。在虫声中,诗人自然回忆起乡村的枣树,枝头成熟欲坠的红枣……这都是人们在枯窘的都市生存中难免会滋生出来的美丽的乡愁。对乡村生活的美化同样出现在骆心慧的《孩子们的脸》中。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她被那些黑牙齿的、流鼻涕的、鼻尖擦伤的农村孩子们的稚朴、单纯与欢快感染着,“真想把一生都挥霍在这里:教书,种菜……”。这种诗意化的乡村生活图景固然动人,但只有当与诗意匮乏与纯朴难觅的都市生活相对照时才具有意义。诗人自己是矛盾的,她只是“有时候”会想“幸好我有这份工作”,未必肯永久生活在乡村。只有将上述4首写都市生活与乡村图景的诗放在一起读,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现代都市人在现实生存与精神原乡之间的撕裂性处境。( 罗 执 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