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根弘,1920年生于东京。是日本战后诗列岛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多以比喻的手法,讽刺现实社会。主要作品有:诗集《绘画作业》、《死鼠》、《阿部定》,评论集《狼来了》、《领航员的眼睛》等。
雾
这里的火车
在雾中奔跑
这里的轮船
在雾中离港
这里的飞机
在雾的机场上滑行
我在雾中
过了五年
我在雾中
旅行了五年
我懊恼雾
我憎恶雾
太平洋涌来的寒流和
我的
不我们的
微暖的体温
发现了雾的原因
我舍弃体温
变成冰
突然
从北开始
雾散了
从这个房间出去
从这个房间出去
从我时间标准的房间出去
把书籍搬出去
把桌子搬出去
把衣物搬出去
把各种破破烂烂的东西都搬出去
之后把爱情也搬出去
时代已经落后
留下些
炕头暖炉
陶瓷火盆
可是我所悲伤的当然
不在此
而是那留下来的
用大型货车也
运不走的满满的记忆
把记忆全部放到
空空的房子里去
可是我必须
来取
它们哟
房东啊!
孙 超 英 / 译
“和寡”未必意味着“曲高”,先行者的孤独不等于自恋者的孤僻。同样是“小众”的表象,实质有可能是历史时间意义上的超前抵达,也有可能是精神空间层面的自我封闭。前者还可称之为“曲调高”从而充盈有创生的可能,后者若不客气地说,则更近于“格局低”因而很容易深陷于价值的空虚。在今天,这种“自说自话的小众”,无疑应当引起我们警醒。对这类写作而言,诗人自身所经历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生活,就是整个世界,除此之外再无他物,除此之外皆无价值。个体无疑是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个体的感受、价值和尊严,甚至是现代美学乃至现代文明伦理的基石。但如果写作者自身的格局太过矮小,甚至就仅仅停留在自怜自恋的境界,那么这类“自说自话”的诗歌私语就很容易显得太琐碎、太庸常,导致诗歌在“本我”的层面上沦为廉价的“苦闷的象征”,甚至把诗歌矮化成把玩词语的“技能秀”。这是一种披裹着“精英”外衣的“伪精英写作”,它的表达看上去或许不失独特,然而精神是平庸的、灵魂是无力的、意义是空洞的,只剩下技术在原地空转。这类作品往往“很像诗”,但实质上并不能算是好诗,甚至不适合称为诗(更适合称为修辞)。“专业性”“不易懂”之类的技术性辩解在此只是盾牌,用以遮蔽盾牌下那“假小空”的苍白本体。当然,我绝不是要否定“难度”“技术”在诗歌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我的意思是,只有当灵魂在场、精神及物的情况下,难度和技术才真正体现出价值。格局“大”了,受众才不会再“小”。毫无疑问,我们身处在一个总体想象破碎、经验碎片化、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的时代。但这并不必然地构成诗人自我关闭、自我耽溺的理由,不论在何种背景下,诗歌都不应该被粗暴简化为私人情感的宣泄甚至排泄行为,也不应该被降格成循环生产、自我确证的技巧游戏。当代诗歌发展到今日,我们或许已不缺少“会写诗的人”,缺少的是真正有品格有担当的“诗人”,缺少的是那种能够将独特体验超前表达,同时代现实、同更广大人民的内心世界结合在一起并制造出共鸣的能力。我们最迫切呼唤的,或许已不再是某种具体的理论或技术,而是一种面向更广阔现实、面向除自己之外其他生命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一个诗人能够把个体化的悲伤融汇成普世性的悲悯,能够从一时一刻具体的场景或感受之中,提炼出超越时间、闪烁着永恒光辉的情感琥珀。它并不拒斥个体经验,而是使个体经验不再仅仅与那最初的个体有关,它令诗歌飞升向写作主体的头顶,去拥有自己更高也更自由的生命。经“小众”而通向“大众”的古老愿景,也正是在这种飞升之中,才最终成为可能。
推荐阅读:
古今和歌集①
古今和歌集②
古今和歌集③
阿尔丁顿诗2组
阿诺德《多弗海滨》
燕卜荪《两韵十九行诗》
霍思曼诗3首
吉卜林诗2首
麦克林诗2首
马维尔《致羞怯的情人》
金素月诗26首
鲁米诗3首赏析
柳谨助诗3首
鞠孝汶诗2首
罗俊敏诗2首
文忠成诗2首
郑澈《思美人曲》
尹善道《五友歌》
D·H·劳伦斯诗8首
贡戈拉诗3首
塞蒂纳诗2首
鲁米《同甘共苦》
阿特伍德《弃儿》
卡斯特拉诺斯《面对一块古石的默想》
马查多《给我的影子》
鲁米诗20首
阿特伍德诗4首
维加诗4首
埃斯普马克诗3首
萨利纳斯诗4首
塔伦斯《和杜甫》
卡琳·波伊《奉献》
弗勒丁《好天气》
里尔克《果园》
乌纳穆诺诗3首
海顿斯坦诗7首
艾米莉·勃朗特诗5首
正冈子规俳句选
与谢野晶子诗选
里尔克《窗》
里尔克《瓦莱四行诗》
里尔克《玫瑰集》
叶芝诗10首
北原白秋诗6首
岛崎藤村诗7首
埃德森斯文诗35首
奥哈拉诗20首
米莱诗3首
克劳德·麦凯诗5首
西德尼·拉尼尔诗3首
金内尔诗4首
杰弗斯诗4首
兰德尔·贾雷尔诗7首
米沃什《梦痕集》
兰斯顿·休斯诗16首
鲁伊斯诗3首
克维多诗6首
蒙特希诺斯诗2首
路易斯·德·莱昂诗5首
里德鲁埃霍诗2首
米格尔·埃尔南德斯诗5首
哈特·克莱恩诗10首
西蒙·阿米蒂奇诗10首
扎波洛茨基诗10首
帕斯诗7首
星期一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