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席勒诗6首赏析

von Schiller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异国的姑娘》


在山谷中,到初春时光,

听到第一只云雀飞啼,

就有个美丽神奇的姑娘,

来到贫苦的牧人那里。

她并非在这山谷中出生,

谁也不知道,她来自哪里;

一旦这姑娘告别众人,

她的踪影就很快消逝。

她一来到,就使人欣慰,

大家都感到衷心欢喜,

可是有一种崇高和尊贵,

使人们无从跟她亲昵。

她带来鲜果,带来鲜花,

那是别处地方的出产,

生长在另一种阳光之下,

更加优良的大自然里面。

她对每个人都有奉赠,

给这位赠果,给那位送花;

不论少年和拄杖的老人,

谁都携带了礼物回家。

任何宾客都受她欢迎;

特别是一对情侣走近她,

她就要赠送最好的礼品,

给他们送上最美丽的花。


钱 春 绮 / 译


在《异国的姑娘》这首诗中,席勒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描绘了自己心中的诗歌理想。
这首诗就像一幅画,有人物、有场景,生动并且形象。“异国的姑娘”是诗歌的拟人化。在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位完美的女性形象,她美丽、神奇、善良、仁爱,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特征于一体。可以说,“异国的姑娘”与戴望舒《雨巷》一诗中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诗人依据现实生活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席勒的基本信条中包括现实与理想的对照,在《异国的姑娘》这首诗中也隐含着诗人的这一信条。这是一首规整的格律诗,全诗共分六节,就每节行数来看,为四行联句。第一节写“她”的到来,现实社会就如同这方贫瘠的山谷,由于“异国的姑娘”的到来,使当时封闭的社会充满了春的气息和生机。随后,进一步写“她”来自远方,“她”不是出自现实中,而是来自远方的彼岸世界。第三节写“她”的来到使人们感到欢喜和欣慰,如同一阵清新的风唤醒了尘封的国民意识,使人们的心魂变得更加宽广。而且,“她”还带来了别处的花果,第四节中的鲜果和鲜花意指先进的思想,诗中尤其强调了这些花果是产自另一种优良的环境中,彼岸世界的丰腴与此岸世界的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第五、六节写“她”把花果赠送给每个人,少年、老人和情侣,人人都享受到了先进思想和诗歌所带来的美好,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理念。全诗中的“她”是完美的理想之邦的产物,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诗人希望用先进的思想打破封闭的国民意识,使现实社会生活充满新的生机。
该诗格调清新,字句简洁,描写逼真。诗人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也是技艺高超,出神入化。通篇的拟人化手法将抽象的思想理念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使诗歌显得优美生动;对比的运用突显出理想之邦的丰饶和现实的贫苦,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诗人乐观的理想主义情怀。他把所有现实生活的苦闷都掩藏在充满期待的理想背后,所以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大多会读到明朗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赫尔岑在提到席勒时写道:“在我现在愁闷的时候,他的清朗的诗歌给了我安慰。”
深邃的思想性和格调高超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异国的姑娘》为许多读者所喜爱,席勒清新的诗歌也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创造性的思想。( 杨 海 英 )




席勒《希腊的群神》节选


当你们还在统治美丽的世界,

 还在领着那一代幸福的人,

使用那种欢乐的轻便的引带,

 神话世界中的美丽的天神!

那时还受人崇拜,那样荣耀,

 跟现在相比,却有多大的变化!

那时,还用花环给你祭庙,

 啊,维纳斯·阿玛土西亚!①

那时,还有诗歌的迷人的外衣

 裹住一切真实,显得美好,

那时,万物都注满充沛的生气,

 从来没有感觉的,也有了感觉。

人们把自然拥抱在爱的怀中,

 给自然赋予一种高贵的意义,

万物在方家们的慧眼之中,

 都显示出神的痕迹。

现代学者解释,太阳不过是

 没有生命的火球,在那儿旋转,

那时却说是日神赫利俄斯,

 驾着黄金的马车,沉静威严。

曾有个树精在那棵树上居住,

 曾有些山精住满这些山头,

曾有可爱的水神,放倒水壶,

 倾注银沫飞溅的泉流。

那棵桂树曾挣扎大呼救命,

 尼俄柏默然化成这块石头,

绪任克斯曾借那芦苇哀鸣,

 菲罗墨拉曾在这林中悲愁。

那条小河有得墨忒耳的眼泪,

 她为珀耳塞福涅哭得好惨,

这座小山曾听到爱神库忒瑞

 呼唤美貌的朋友,唤也徒然。

那时,群神还会从天而降,

 跟丢卡利翁的后代朝夕相处,

勒托的儿子还会拿起牧羊杖,

 要把皮拉的美貌女儿们征服。

阿摩在凡人、天神、英雄当中

 为他们撮合,缔结美满的姻缘,

在阿玛同特,凡人、天神、英雄

 一同参拜爱神的神殿。

在你们愉快的宗教仪式之中,

 消除可悲的克制、沉郁的严肃;

每一颗心都要幸福地跳动,

 因为幸福者就是你们的亲属。

那时只有美,才被奉为神圣,

 天神不会由于欢乐而自惭,

只要贞洁的红颜诗歌女神

 和美惠女神统治人间。

你们的神庙像王宫一样辉煌,

 英雄武士为你们举行竞技,

在摆满桂冠的地峡大会之上,

 轰隆的赛车向着目的地飞驰。

热情洋溢的漫舞,婀娜多姿,

 围绕着富丽堂皇的天神祭坛,

在你们额头上面,香发纷披,

 光荣戴上胜利的桂冠。

酒神杖挥舞者的欢呼歌唱,

 拉着华丽神车前来的文豹,

报告伟大的欢乐使者光降,

 羊人和林神在前面蹒跚开道;

酒神狂女在四周跳个不停,

 用舞蹈赞美他的葡萄美酒,

红光满面的主人就邀请来宾

 喝它一个大醉方休。

那时,没有令人厌恶的骸骨

 走近死者床边。只有守护神

在他弥留时,放下手中的火炬,

 从他嘴上吻去最后的生命。

就是冥府里的严厉的审判,

 也由凡人的后代子孙担任,

特拉刻人的感动人心的哀叹

 也能感动复仇女神。

在那极乐世界的小树林里,

 快活的阴魂重新获得欢娱,

忠诚的爱发现忠诚的伉俪,

 赶车的马夫也能找到道路;

利诺斯演奏他那惯奏的曲调,

 阿得墨托斯又获得他的故妻,

俄瑞斯忒斯认出他的旧交,

 弓手获得英雄的弓矢。

走着辛劳的美德道路的斗士,

 由于崇高的荣誉而获得力量,

完成伟大事业的杰出人士,

 可以攀附到幸福天神的身旁。

遇到要求索回死者的英雄,

 沉默的群神也会对他低头,

一对双胞胎兄弟高踞天空,

 照着航过大海的舵手。

…………

他们回去了,他们也同时带回

 一切至美,一切崇高伟大,

一切生命的音响,一切色彩,

 只把没有灵魂的言语留下。

他们获救了,摆脱时间的潮流,

 在品都斯②山顶上面飘荡;

要在诗歌之中永垂不朽,

 必须在人世间灭亡。


 钱 春 绮 / 译


席勒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才思横溢的美学家。他的许多哲理抒情诗,以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感受到深刻而鲜明的美学哲理。《希腊的群神》就是这样一首著名的诗歌。
在魏玛的前几年,席勒研究古代文学,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希腊文化是唯一的完美的文化,认为最高真理只能到艺术里去寻找,只有艺术才能唤醒人性的善良。而当时德国的现实社会让席勒觉得非常失望,他只得远离现实,遁入诗歌、艺术、美的王国里,遁入古代希腊的神话世界里来试图摆脱世俗。于是,有了这首《希腊的群神》。
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曾赞美《希腊的群神》为“美的宗教”。这是一首反对近代基督教一神论和崇仰古希腊多神论的杰出诗篇,在诗中,席勒怀古伤今,对古希腊的和美世界充满向往和羡慕。席勒在这首诗中描绘古希腊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基督教的一神论进行批判。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近代往往有人哀悼希腊艺术的衰亡,而对希腊的神与英雄们则深心向往,这一切曾多次由诗人们在诗里表达过。这种哀伤之所以表现出来,主要是由于对世界持对抗的态度。……从艺术观点来看,古典时代文化的衰亡毕竟是令人惋惜的。席勒的《希腊的群神》这首诗就以这种心情为内容。”
《希腊的群神》全诗分十六节,每节八行,每行五音步,采用抑扬格,但第八句为四步。诗篇的开头点明了古希腊的世界是一个美神维纳斯统治的美丽世界,维纳斯在塞浦路斯岛的阿玛土斯特别受人崇拜,故得维纳斯·阿玛土西亚之名。“引带”是指拉着学步孩子用的布带,诗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表明,与现在社会相比,自己为那时的神话世界所深深吸引。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写了对古希腊社会的憧憬,那时,有迷人的诗歌,有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席勒把诗歌和艺术植根于古希腊群神的世界中,他把神性当作诗歌和艺术的根源,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好,他认为那才是一个理想世界。
在接下来的诗节中,希腊的群神相继登场。首先,日神、树精、山精、水神这些自然界的神在第三节中,犹如一幅幅场景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赫利俄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为许珀里翁之子,每天驾着四马拉的车子在天空巡行一次,一般把他跟阿波罗混同。紧接着,在第四节中,桂树、石头、芦苇这些被赋予人格化的自然之物一一还原成一个个神话故事,桂树是达佛涅的化身,达佛涅被阿波罗追上,脱身不得,化为月桂树;尼俄柏原文作“坦塔罗斯的女儿”,她因七子七女被阿波罗射死,而化为石头;绪任克斯为山林女神,为潘所追求,化为芦苇。就连森林、河流、小山这些自然界的林木山水也因为有着哀婉的传说而显得至情至性。菲罗墨拉悲愁的原因是她曾在林中被姐夫强奸,后来化为夜莺(又传说为燕子);得墨忒耳流泪是因为她的女儿被冥王抢去了;库忒瑞即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她的情人阿多尼斯被野猪冲死。诗人在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感,借物移情来表达对希腊众神不幸遭遇的哀伤之情。
席勒相信神是存在的,人类是具有美德的。第五节,诗人写了天神与凡人的和谐相处。丢卡利翁的典故是,宙斯发洪水消灭人类时,只有丢卡利翁和他的妻子皮拉幸存,后来丢卡利翁就成了人类的祖先。勒托的儿子即阿波罗,他又被尊为畜牧之神,追求过许多女性。阿摩是小爱神。阿玛同特即阿玛土斯,是维纳斯的圣地。从这些众神的故事里,诗人热情讴歌和虔诚信仰古希腊富有生趣的艺术和文化。
在赞美古希腊多神论的同时,诗人也对僵硬的基督教一神论进行批判。第六节中“可悲的克制”指的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近代基督教的封建统治使希腊神话中一切生气勃勃的情景变成了机械运动世界的毫无神性的僵死图景。这与席勒理想中的美丽世界是截然相反的,在诗人心中,美是有生气的、是欢乐的、是自由的,“只有美,才被奉为神圣”。红颜诗歌女神指罗马神话中的诗歌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缪斯。美惠女神是赐予欢乐与美的美惠三女神。美在那里享受着最高的尊崇,一切都笼罩在美的神圣的光辉之中。
在七、八两节,诗人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希腊竞技大会的热闹场面。地峡大会指的就是古希腊的科林斯地峡竞技大会。在那里,辉煌的神庙、飞驰的赛车、婀娜的舞姿、胜利的桂冠,带有古希腊风俗的竞技大会犹如一幅电影画卷在我们面前华丽呈现。此外,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式的庆祝。酒神杖又译薜荔杖,在酒神节日,从者手里均持此杖。欢乐使者即酒神。酒神狂女是指酒神的女祭司,狂呼吵闹,故称狂女。
从欢乐到死亡,从死亡到新生。九、十两节,诗人笔锋一转,用对比的手法首先提到死亡这个凝重的话题。“没有令人厌恶的骸骨”、“只有守护神”,语词间充满着对基督教的不满,“骸骨”指的是基督教的死神形象。“凡人的后代子孙”是指冥府的判官弥诺斯、埃阿科斯和拉达曼提斯。特拉刻人指从冥府索回亡妻的歌人俄耳甫斯。接着,诗人提到新生,许多事物失而复得。利诺斯是希腊神话中被阿波罗用琴打死的歌者,他老是弹唱自己的悲歌。阿得墨托斯合该丧命,他妻子阿尔刻斯提斯为他替死,被赫拉克勒斯救回。俄瑞斯忒斯因弑母发疯,病愈后又认识他的老友皮拉得斯。弓手是指菲罗克忒忒斯,他是一名杰出的弓手,赫拉克勒斯临死时将自己的弓箭送给了他。
席勒把古希腊世界加以审美化和理想化,在诗中体现了他理想中完美的人性和人性的完美。第十一节中,“英雄”指赫拉克勒斯,他从冥府索回阿尔刻斯提斯。“一对双胞胎兄弟”是宙斯和勒达所生的双胞胎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后化为双子星座,成为航海者的保护神。然而,美的世界和理想的社会,随着中世纪和近代的基督教和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来临消逝了。随后的四节(即第十二至第十五节,本书未选),诗人从先前的幻境中醒来,回到现实中,哀悼远去的群神和消逝的幸福,并且对中世纪社会的异化状态进行了诗意的、审美的批判。
诗人对古代希腊的缅怀和憧憬,实质上是对美和艺术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对敌视艺术的封建主义和当时死气沉沉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抨击。然而,群神的渐行渐远无法挽留,古希腊社会的消逝令人惋惜。诗人的美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兑现,但可以在诗歌中永恒。最后一节的末尾,诗人写出了一句非常著名且响亮的诗:“要在诗歌之中永垂不朽,/必须在人世间灭亡。”这句诗常常被许多人引用,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在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序中引用过,德国诗人海涅在叙事诗《阿塔·特罗尔》第二十五章也曾引用过。可见,席勒的理想主义精神对后来的诗人影响深远。
总体来说,《希腊的群神》是一首对古希腊的美和审美世界的赞歌,是抒情诗的杰出典范,充分表现了席勒对于古希腊社会的理想化。诗篇对古希腊社会进行了美妙的描绘,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神的形象,语词真切、节奏铿锵,从美学的意义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愫,洋溢着美的理想和美的魅力。( 杨 海 英 )




新世纪的开始 [德国]席勒


高贵的朋友!何处有桃源仙府,

可供和平与自由前去避乱?

上一世纪在暴风雨里过去,

新的世纪正以凶杀开端。

各个国家的纽带已经放松,

旧的体制已经崩溃凋零;

海洋也阻遏不住战争的威风,

何况尼罗河神和老人莱茵。

两个强大的国家正在扭斗,

互相争夺统治世界的霸权;

他们吞噬了各个国家的自由,

手里挥着三叉戟,挥着雷鞭。

各国都要拿出黄金来奉献,

就像布仑奴斯在野蛮时代,

法兰克人拔出了他的铁剑,

把它放到公平的天平上来。

不列颠人派出商船队掠夺,

就像水螅伸出贪婪的手臂,

要把自由的海洋女神的王国

划入自己私有的领海范围。

他们开往异星照耀的南极,

无休无止,横行而毫无阻挡;

侦察一切岛屿,一切遥远的

海岸——只是没有能开上天堂。

你在所有的世界地图上面,

再找不到一处幸福的地方,

还有永远繁盛的自由花园,

还有世人的青春之花开放。

你看到世界一片辽阔无边,

就是航船也无法加以测量;

可是,在不可测的背脊上面,

却容不下十个快活人徜徉。

你只得从尘世纷纭之中逃走,

遁入自己心中的寂静的圣所!

在梦之国里才能找到自由,

在诗歌里才开出美的花朵。


钱 春 绮 / 译


席勒一生都在为追求自由与和平作着不懈的努力,不论在欢乐的时候还是在动乱的年代,他始终关注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新世纪的开始》这首诗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而且秉承了席勒一贯的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人文主义精神。
该诗格律严谨均齐,共分九节,四行联句。在开篇,诗人就提出诘问“何处有桃源仙府,/可供和平与自由前去避乱”?狂飙突进运动的低落、分裂,使世纪之交的德国呈现出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诗人意识到,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德国诸侯的妄自尊大、软弱无能,把德国的土地搞得支离破碎,强制人民生活在愚昧无知之中,使百姓陷于赤贫的境地。而新纪元的开端,又出现凶杀等血雨腥风的事件,这里的“凶杀”是指俄皇保罗一世于1801年3月23日被弑一事。原本新世纪的开始应该有曙光,让人看到美好的前景,而现实却是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安,“新世纪的开始”一词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对立面,这一切让席勒忧心忡忡。
诗人知道,当时处在苦难生活中的不仅仅是德国。即使在其他欧洲国家,资产阶级政权也是靠暴力和血腥才得以建立起来的。在随后的诗节中,诗人对那些导致人们失去和平与自由的战争一一披露。第二节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引起的拿破仑战争,诗中的“纽带”是指固定的政治制度,意味着力量的均衡。“尼罗河神”指拿破仑进军埃及,“莱茵”指法奥战争。第三节写法、英战争,其中“三叉戟”是海神的象征,指握有海上霸权的英国;“雷鞭”是宙斯的象征,指陆上霸主法国。这里用了希腊神话中神的象征性道具来比喻法、英两国的霸权行径。第四节写法国是如何通过强权和暴力来获利的。“布仑奴斯”是古代高卢人的军事领袖,公元前387年打败罗马人。罗马人献金赔偿时,说他们称得不公平,布仑奴斯拔剑放在天平上增加砝码的重量,罗马使者不敢抗议。布仑奴斯说道:“战败者罪该万死!”诗人以此说明法国人也是靠野蛮的手段取得霸主地位的。第五、六两节揭露了英国的海上侵略,谴责英国肆无忌惮的侵占和掠夺,并且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英国侵略者的贪得无厌比作“水螅”,讽刺他们的掠夺无休无止,不放过一切遥远的海岸,“只是没有能开上天堂”。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诗人告诉大家,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展开了血雨腥风的掠夺之战,使人民从此陷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这就是新世纪的特征。
这样的新世纪离诗人心中的理想社会,也是全体人民都向往的和平生活是多么遥远。侵略者的自私、贪婪、野蛮抹杀了人们的自由、幸福和快乐。在七、八两节中,诗人悲叹道:“你在所有的世界地图上面,/再找不到一处幸福的地方,/还有永远繁盛的自由花园,/还有世人的青春之花开放。”同时,这里还用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在不可测的背脊上面,却容不下十个快活人徜徉。”这说明侵略者已经把世界践踏得遍体鳞伤,没有一片土地是安宁的,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找不到快乐,也没有幸福可言。
惨痛的现状让诗人备感失望,所以,“只得从尘世纷纭之中逃走,/遁入自己心中的寂静的圣所!”最后一节,诗人回答了本诗开篇提出的问题:“在梦之国里才能找到自由,/在诗歌里才开出美的花朵。”在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席勒的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全诗形成首尾呼应。作为一介书生,诗人靠个人无法改变社会命运,虽然无奈也无计,但是理想的光辉在诗人心中依然存在,时代依然期待着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新世纪的开始》这首诗再次表明了席勒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尽管他带有某些空想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他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是对生活的召唤”(高尔基)。他那无可指责的纯洁的道德原则,对美和善始终抱有温情主义的信心,也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力量。( 杨 海 英 )




理想与生活(节选) [德国]席勒


幸福的天神在奥林匹斯山上,

生活就像轻风一样,

 永远澄明、清如明镜而平稳。

尽管日月推移,人世代谢,

他们青春美好的盛开的蔷薇,

 却在永劫之中没有变更。

对于感官享乐和心灵平安,

 世人还忧心忡忡,不知取舍;

但在崇高天神的额头上面,

 却闪耀着和谐的光辉。

你想在世间跟天神一样,

在冥府中得到解放,

 不要采下死园中的果子!

外表可能使人觉得悦目,

享受的无常之乐却很短促,

 情欲很快就要遁逃消逝。

冥河环绕九圈,也阻拦不了

 五谷女神的女儿重返阳世;

她拿了果实,所以永远割不掉

 她跟阴曹地府的关系。

那些纺织命运黑线的天神,

只能支配我们的肉身;

 可是,幸福的自然的游伴——原型,

不受任何时间威力的影响,

置身在群神之中,像神一样,

 逍遥于太空中的光明仙境。

你要驾她的翅膀高高飞翔,

 就要把尘世间的忧苦摆脱,

从狭隘、阴沉的现实生活中逃亡,

 进入那座理想的王国!

人类的神姿在那徘徊流连,

没有一切尘世的污点,

 闪发着完美的青春灿烂的光芒,

就像浮世的阴魂,默默无语,

在冥府恨河之旁悠闲地散步,

 就像永生不朽者从天而降,

没有进入凄凉的石棺之中,

 而在乐园里面亭亭玉立,

当世人斗争的天秤还在摆动,

 那里已经出现胜利。

…………

你们如带着人类可悲的弱点,

站到伟大的法则面前,

 如果罪孽面对神圣的法则,

你们的道德会因真理的光芒

而趋于灰黯,拿行动对照理想,

 会使勇气丧失而面带愧色。

任何创作者不到达这目标,

 在这万分恐怖的深渊之上,

没有舟楫可通,没有架桥,

 没有可以抛锚的地方。

可是,如能超越感官的限制,

遁入思想自由之地,

 恐怖的幻影就会消逝于无形,

永远的深渊就会化险为夷;

你能采纳神意做你的意志,

 神就会离开宇宙宝座而降临。

法则的严酷的枷锁只是束缚

 那种蔑视法则的奴隶根性;

随着人类的抵抗宣告结束,

 神的威严也会消隐。

当人类的苦难将你们包围,

当拉奥孔抗拒大蛇,

 忍受那种不可名状的苦痛,

让人类起来反抗!让他的悲叹

一直传到高高在上的苍天,

 扯碎你们富于情感的心胸!

让本性的绝叫获得胜利,

 让喜悦的面颊变得发青,

让你们内心中的不灭的精力

 终于敌不过神圣的同情!

可是,在那开阔的理想境域,

纯洁的原型居住之处,

 不再听到哀号的凄风狂吹。

这里,不再有痛苦刺伤灵魂,

这里,不再看到烦恼的泪痕,

 这里只有精神的勇敢的自卫。

这里,平静的晴空非常可爱,

 透过忧伤的黑纱闪闪发光,

就像虹霓女神的绚烂的虹彩

 映在雨云水滴之上。

从前,赫拉克勒斯屈身为奴,

历史人生艰苦的道路,

 曾经进行永无止境的战斗,

他曾大战水蛇,抱住狮子,

为了把他的朋友救出阴司,

 敏捷地登上渡鬼的小舟。

不肯罢休的女神耍尽伎俩,

 把一切尘世重荷,一切困苦,

降到甘心忍受的冤家的肩上,

 直到他的生涯结束——

直到这脱去浮世衣衫的神,

在火焰中超脱人身,

 把太空中轻快的空气吸啜。

他对这新鲜的飞升感到高兴,

听凭尘世浮生的沉重的梦影

 一直往下方坠落、坠落、坠落。

奥林匹斯的和谐的天乐之声

欢迎超凡入圣者升天归位,

面颊红得像蔷薇一样的女神

 嫣然向他献上酒杯。


钱 春 绮 / 译


德国是一个诗人和哲学家的国度,席勒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许多思想从抽象概念出发,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理想与生活》是席勒的一首著名的哲理诗,在该诗中,席勒以他的美学观点,诠释了“理想与生活”这个哲学命题。
席勒崇尚希腊文艺精神所具有的那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把它看作德国民族文学所应追求的理想。同时,他所说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感性世界。在《理想与生活》一诗中,席勒赞美理想王国的平静、美好和幸福,但也认为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斗争,经历生活的种种磨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到达这个理想的王国。
这首诗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全诗共分十五节(此处所选的是第一至第四节,以及第十至第十五节),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诗人都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天神所处的神仙胜景,那是诗人的理想世界。在这两节中,同样提到了“奥林匹斯”、“神”、“蔷薇”、“和谐”这些词,其中“奥林匹斯”是希腊天神所处的山脉,“蔷薇”一词在席勒的许多诗歌中都可以读到,代表美好的意思。希腊神在奥林匹斯山上和谐美好的生活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生活。整首诗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闭环的结构,诗人的理想贯穿始终。
在第二节和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笔触从天堂转到了冥府。其中第二节中“五谷女神的女儿”这一典故是五谷女神得墨忒耳的女儿珀耳塞福涅被冥王劫去,宙斯获知后命他放回她。但冥王诱她吃了一颗石榴子,因此她不能完全回归阳间,每年必须回住冥府半年。倒数第二节中“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罗马传说中最著名的英雄,为宙斯和阿尔克墨涅所生。因此宙斯的正妻(即本节中的“女神”)非常嫉恨他,并迫害他。他在一次发疯时杀死了妻子和孩子,被罚为欧律斯托斯的奴仆,他需完成包括杀死涅墨亚狮子和九头水蛇许德拉等十二项苦差。如果说首尾两节写的都是美丽、崇高、和谐等“美”的事物,那么在这两节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到了冥府的阴森和诱惑等“丑”的事物,以及欲望、嫉恨、报复等人性的弱点,对比色彩强烈。这里诗人还引用希腊神话中完成了十二件冒险工作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作为例子,说明命运的捉弄无法抗拒,使赫拉克勒斯不得不背负重荷、承受困苦,这也是对当时苦难的现实社会的写照。
“历经”天堂和冥府之后,在第三节和倒数第三节我们则看到了理想境界。“纺织命运黑线的女神”即命运女神。诗人认为,命运“只能支配我们的肉身”,有了理想就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威力的影响”,像神一样在太空中逍遥。在诗人心中,理想是“精神的勇敢的自卫”,是对抗苦难现实的唯一出路。他把现实比作“忧伤的黑纱”,把理想比作“彩虹”,赋予现实和理想两种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色彩,通过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来赞美、歌颂理想。这也反映了席勒的美学思想,理想才真正是美的,正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然而,要到达理想境界也要经历一番艰难的征程。从第四节到第十二节,诗人写了通往理想境界的历程。虽然理想王国是那么美好,令人向往,但也要通过许多努力,攻克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才能到达。这其中,不仅要与外在的现实环境抗争,而且还要与内在自我的人性弱点作斗争。诗人告诉我们,无论在生活中、战场上,还是在创造研究中,只有心中永远怀有美的理想,才能看到希望;只有用勇气,才能征服命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探究到真理;面对人性的弱点和人类的苦难,也只有“超越感官的限制”,战胜自我,奋起抗争,才能化险为夷,获得胜利。第十二节中引用了“拉奥孔抗拒大蛇”的例子,拉奥孔是阿波罗神的祭司,因提醒特洛亚人勿中木马之计而受到惩罚,他和两个儿子被大蛇盘死。拉奥孔是一位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忍受痛苦、牺牲自我的英雄,他的痛苦,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其刺探历史幽暗的深度,同样摄人心魄。
席勒抱有一个完美和谐的崇高理想。在《理想与生活》中,他劝慰愁苦的世人到美的理想王国中去休憩,寻觅目标,赢得力量,实现理想。在这首诗中,席勒也发扬了用美学来教育人民的思想,依照诗人的哲学,美可以健全人类的道德,而“美”就存在于诗人的理想中。( 杨 海 英 )




溪边的少年 [德国]席勒


泉水旁边坐着一位少年,

他用鲜花把花环编结,

他见溪水冲走了花环,

花环在波涛中颠簸:

就像泉水不停地流淌,

我的韶华也这样消失,

就像花环很快凋零,

我的青春也黯然失色!

别问我,在我青春妙龄,

为什么这般悲哀!

每当新春来临,

万物都满怀希望和欢欣。

可是这正在苏醒的

大自然的千百种声音,

只会在我的心灵深处

唤起沉重的愁闷。

美丽的春天给我带来的欢乐,

对我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寻找的只有一样,

她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我渴望着张开双臂

伸向这珍贵的倩影,

啊,我没法达到她,

我的心始终无法安静!

下来吧,你美丽的仙女,

离开你那宏伟的宫殿!

春天怒放的鲜花,

我要撒在你的双膝间。

听啊,丛林响起歌声,

泉水潺潺酬鸣!

在那小小的茅屋里有块地方

留给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


施 种 / 译


《溪边的少年》和《姑娘的悲诉》可以说是席勒诗歌中的姊妹篇,尽管并不是同时所写。这首诗是为改译的法国喜剧《造福术》写的,该诗为剧中女主角夏绿蒂在第四幕第四场中所唱。但是,两首诗还是有许多依稀可见的相似之处,《姑娘的悲诉》和《溪边的少年》都是以年轻的抒情主人公的口吻来写的,一位是女性,一位是男性;诗歌的背景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一个在河岸边,一个在溪水旁;两首诗同样沉淀着人类心灵深处承载的痛苦与欢乐、逝去与永存,体现了人们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好意念和执着情怀。
诗的开篇犹如一幅油画,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位坐在泉水旁边的少年形象,笔调抒情而温暖,但同时又流露出一份美丽的忧伤。少年的忧伤情怀与泉水旁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相似,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花环的凋零、泉水的流淌,象征着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韶华一去不复返。在此,也显示了席勒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特点,在他的诗歌中,总是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的主人公溪边的少年有着和少年维特一样的烦恼,他正值青春妙龄,敏感而多情,生机盎然的春天却唤起了他心中的愁闷。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然界的春天和人生的青春年华放在一起进行比照。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物复苏,到处呈现出欢乐和希望;而青春年华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少年的心中萌发了爱情,也充满着对人生理想和纯真爱情的向往。
诗的最后一节,同样又落笔在一幅画中,鲜花、丛林、鸟鸣、泉水、茅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生动的油画。如果说,开篇的那幅画中,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那么在最后,诗人则为我们描绘了理想中的欢乐图景。诗中有画,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艺术特色。
这首《溪边的少年》,再次体现了席勒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诗歌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这些哲学命题隐含在如画的诗篇中。少年对逝去青春的怀恋和感伤,其实就是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少年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其实就是诗人对于理想的态度。席勒在对客观自然的描绘中融汇了他的主观态度,表现出他热情的理想。( 杨 海 英 )




席勒《欢乐颂》


欢乐啊,群神的美丽的火花,

来自极乐世界的姑娘,

天仙啊,我们意气风发,

走进你的神圣的殿堂。

无情的时尚隔开了大家,

靠你的魔力重新聚齐;

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人人都互相结为兄弟。

合 唱

 大家拥抱吧,千万生民!

 把这飞吻送给全世界!

 弟兄们,在那星空上界,

 一定住着个慈爱的父亲。

谁有这种极大的幸运,

能有个朋友友好相处,

能获得一个温柔的女性,

就让他来一同欢呼!

确实,在这扰攘的世界,

总要能够得一知己。

如果不能,就让他离开

这个同盟去向隅暗泣。

合 唱

 聚层寰宇的芸芸众生,

 你们对同情要知道尊重,

 她引导你们升向星空,

 那儿高坐着不可知的神。

众生都吮吸自然的乳房,

从那儿吸取欢乐的乳汁;

人不论邪恶,不论善良,

都尾随她的蔷薇足迹。

她赐给我们亲吻和酒宴,

一个刎颈之交的知己;

赐予虫豸的乃是快感,

而天使则求接近上帝。

合 唱

 你们下跪了,千万生民?

 世人啊,是预感到造物主?

 他一定在星空上居住,

 去星空上界将他找寻!

在那永恒的大自然之中,

欢乐是强有力的发条;

把世界大钟的齿轮推动,

欢乐、欢乐也不可缺少。

她从幼芽里催发花枝,

她吸引群星照耀太空,

望远镜也看不到的天体,

她也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合 唱

 就像在那壮丽的太空,

 她的天体在飞舞,弟兄们,

 高高兴兴地奔赴前程,

 像一个欣获胜利的英雄。

她对探索者笑脸相迎,

从真理的辉煌的镜中。

她给受苦者指点迷津,

引向道德的陡削的高峰。

在阳光闪烁的信仰山头,

可看到她的大旗飘动,

就是透过裂开的棺柩,

也见她站在天使队中。

合 唱

 毅然忍耐吧,千万生民!

 为更好的世界忍耐!

 在上面的星空世界,

 伟大的主会酬报我们。

我们对神灵无以为报,

只要能肖似神灵就行。

即使有困苦忧伤来到,

要跟快活人一起高兴。

应当忘记怨恨和复仇,

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

不要逼得他泪水长流,

不要让他尝后悔之苦。

合 唱

 把我们的账簿烧光!

 跟全世界进行和解!

 弟兄们——在那星空上界,

 神在审判,像世间一样。

欢乐在酒杯里面起泡;

喝了金色的葡萄美酒,

绝望者变成勇敢的英豪,

吃人的人也变得温柔——

当你们传递满满的酒盅,

弟兄们,从坐位上起身,

要让酒泡飞溅上天空,

把这杯献给善良的神!

合 唱

 星辰的颤音将他颂扬,

 还有天使的赞美歌声,

 把这杯献给善良的神,

 他在那边星空之上!

遇到重忧要坚持勇敢,

要帮助流泪的无辜之人,

要永远信守立下的誓言,

对友与敌都待以真诚。

在国王驾前也意气昂昂,

弟兄们,别吝惜生命财产,

让有功者把花冠戴上,

让骗子们彻底完蛋!

合 唱

 巩固这个神圣的团体,

 凭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对于盟约要矢志不移,

 凭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钱 春 绮 / 译


席勒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他不仅在戏剧创作和美学研究上成绩显赫,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被称作“德国的莎士比亚”。
如果你听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么对这首诗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你读过席勒的《欢乐颂》,那么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一定不会陌生。《欢乐颂》是席勒的成名诗作,歌颂人类的团结友爱,歌颂和平,为世人所赞赏。伟大的诗篇使伟大的乐章锦上添花,伟大的乐章同样使伟大的诗篇亘古流传。贝多芬选取本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部分、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部分写进命运交响曲的第九乐章。如今这首歌已被作为全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看待。1972年,欧洲议会将这首歌正式定名为“欧洲之歌(Europa-Hymne)”;1986年欧共体将之称为欧洲共同体国家的“经典之作”。席勒的这首《欢乐颂》也由此做到了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欢乐颂》(An die 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写的。当时,席勒贫困潦倒,受好友克尔纳之邀前往莱比锡附近的村庄居住,在那里,他不仅受到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而且还有经济上的援助。温暖的友情、兄弟般的关怀使席勒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享誉世界的《欢乐颂》。
在这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中,席勒歌颂和平和友谊,他呼吁人类团结友好,正如开篇所写:“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人人都互相结为兄弟。”诗人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这也是当时的人们所盼望的声音,就像罗曼·罗兰评价的那样:“这声音庄严地表达了新一代千千万万的人想要表达的话语……”席勒的诗歌由于得到全体人民的喜爱和赞美而获得新的生命。
在第二节,席勒对克尔纳等朋友们的友爱进行热烈赞颂。正所谓患难见真情,经历了悲苦岁月的诗人,友爱所带来的欢乐驱散了他的悲观情绪,他由此体会到,人生得一知己是件幸运的事。友谊和爱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使诗人陶醉了,此刻他的心中荡漾着青春的、欢乐的强烈情感。
然而,我们这位“伟大的天才般的诗人”在诗中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情怀,而且他把这种欢乐之情放在更具有普遍意义、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表现人类永恒的主题。诗人把个人的欢乐引申到了全人类的欢乐,在诗中塑造了一个生动美丽的精神形象——“欢乐女神”,在第三、四、五节中,诗中的“她”即指“欢乐女神”。由友谊所产生的具体的欢乐递进到了自然界的欢乐,诗人一直受到压抑的理想信念在诗中喷薄而出,在第七节中,他写道:“在那永恒的大自然之中,/欢乐是强有力的发条;/把世界大钟的齿轮推动,/欢乐、欢乐也不可缺少。”在此,欢乐具有了普遍性。欢乐女神的形象也更加栩栩如生,正如诗人在第九节中所写:“她对探索者笑脸相迎,/从真理的辉煌的镜中。/她给受苦者指点迷津,/引向道德的陡削的高峰。”随后,诗人进一步引申出了他对自由、和平、博爱理想的追求,他的博爱理想不分阶级、不分敌友、不分善恶,这种普遍人类之爱的思想在诗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使有困苦忧伤来到,/要跟快活人一起高兴。/应当忘记怨恨和复仇,/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在这一段段优美的诗节中所显示的高度的公民觉悟和光芒四射的乐观主义,与普希金的《酒神祭歌》及其“太阳万岁,黑暗即将过去”这些对积极的人类理想的赞美有着相似之处。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听见诗人的“一颗火热的心的跳动”,它是对团结和斗争的号召,诗人主张:“跟全世界进行和解!”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他还写出了犹如冲锋号般的诗句:“就像在那壮丽的太空,/她的天体在飞舞,弟兄们,/高高兴兴地奔赴前程,/像一个欣获胜利的英雄。”这首诗可谓是革命前奏时期最光辉的纪念碑之一,歌颂的正是当时逐渐觉醒并走向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想。第十五节中的诗句更显出觉醒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气概。整首诗大气磅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在诗篇中一唱三叹,欢乐、友善、真诚、自由、平等、博爱,组成了一曲行云流水般壮丽激昂的交响乐。

《欢乐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这种题材既继承了古希腊品达罗斯应景诗的特点,又具有古罗马贺拉斯诗歌的思辨与哲理性的特点。17世纪,德国有许多诗人也开始用颂歌体进行创作,席勒这首《欢乐颂》的诗风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古典颂歌的模式与情感,章节安排精细,韵律庄严崇高,词句高贵典雅。诗中席勒用拟人的手法,将欢乐的情感当作天堂的女性来颂扬,使该诗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在席勒看来,欢乐的情感亦神的情感,上帝的情感,所以也称它为“群神的美丽的火花”。情感的火花,迸溅出的欢乐之情,如果众人都能欢乐,自然是因为上帝的存在。诗中,席勒歌颂的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诗篇情感充沛、意气洋溢、热烈激昂,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比兴。
席勒在《欢乐颂》里还反映了在当时最先进的自然观——康德关于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席勒受康德的影响很大,所以在他的诗里也有这些思想的痕迹,“她吸引群星照耀太空”、“就像在那壮丽的太空”、“要将酒泡飞溅上天空”、“星辰的颤音将他颂扬”这些诗句带有康德“星云说”的色彩,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宇宙的观念。
斯太尔夫人在《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中曾说:“诗应当是一面尘世的明镜,用以映照天意;它应当通过色彩、音响与节奏,表现出宇宙间全部的美。”这可以说是概括了席勒这首《欢乐颂》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正如有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席勒的《欢乐颂》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在世界文学中也是罕见的那种崇高的精神飞跃,那种纯洁的青春激情与哲理的奇妙结合。
如今,数百年过去了,带有时代标记的《欢乐颂》已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像其他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在人们心中永久传诵。( 杨 海 英 )



推荐阅读:

席勒诗3首

席勒《姑娘的悲诉》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阿米亥诗25首

布罗茨基诗21首

杜尔斯·格林拜恩诗3首

特拉克尔诗21首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叶甫图申科《娘子谷》

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纪德《别再等待》

瓦莱里《海滨墓园》

福尔《夜莺》

叶拉金《雨水踮起足尖沿著大街奔跑》

狄兰·托马斯诗6首

米沃什诗10首

狄兰·托马斯诗13首

狄兰·托玛斯诗5首

海姆《哥伦布》

布莱希特《给后生的人们》

容格尔《未来》

伊万诺夫《安谧的傍晚》

波德莱尔诗14首

海伦·邓摩尔诗17首

洛威尔诗7首

萨拉·豪诗8首

勃莱诗8首

博尔赫斯诗18首

歌德诗7首

奈莉·萨克丝诗30首

梅雷莱斯诗31首

赫塔·米勒《我怕故我写》

安娜·布兰迪亚娜诗14首

帕索里尼《葛兰西的骨灰》

帕索里尼《胜利》

卡瓦菲斯诗30首

沃兹涅先斯基诗12首

R·S·托马斯诗40首

王尔德诗5首

博尔赫斯《天赋之诗》

贺拉斯《诗艺》

贺拉斯《啊,琵拉》

普拉斯《镜子》

萨福《给所爱》

马洛《牧羊人的恋歌》

米沃什诗20首

特朗斯特罗姆《悲哀贡多拉》

泰德·休斯诗23首

海明威诗13首

卡瓦耶罗·伯纳德7首

艾布·马迪诗2首

穆特朗诗2首

米·努埃曼诗2首

拜伦《哀希腊》

拜伦《普罗米修斯》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特朗斯特罗姆诗21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3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2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6首

特朗斯特罗姆5首

艾吕雅诗19首

奥登诗3首

西尔瓦《夜曲第三首》

西格利亚诗11首

马苏里《无所顾忌》

奥登诗55首

王佐良译奥登诗7首

王佐良译彭斯诗4首

袁可嘉译诗9首

袁可嘉译叶芝诗5首

海姆诗20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载酒买花年少事 浑不似 旧心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