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弃疾《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南宋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这首词抒发登楼之感,词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所不能忘怀的,仍然是沦陷于金人手中的中原大地,但是作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感情。全诗语言含蓄深沉,也有着辛弃疾一贯的豪迈风格。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在此以前,作为地处前线的滁州,经常受到金人的袭扰与破坏,人民流散,田园荒芜,经济萧条。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农业丰收,各地的商旅,都纷纷来滁州经商,市场活跃,人民安乐。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这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词以和李清宇。
这首登楼即兴之作,虽然是和韵,写来却如游龙翩翩,伸缩自如。它展现了作者登楼时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一种忧喜交织的复杂心情。
上阕写楼的雄奇壮伟及登楼所见,暗蓄着作者忧喜参半的感情。首二大句,从游客惊叹瞻仰的角度表现楼的气势。在这被战火焚毁得满目疮痍的滁州城,如今因作者的整顿治理,竟奇迹般地出现一座高楼,不由得使风尘仆仆的过客驻足惊叹。他们仰头指点这檐牙高翘、上接云天的宏伟建筑,感到又惊又喜。在人来人往扬起的尘埃里,它就好像是奇迹一样耸立着。对于此楼的惊奇与喜悦,虽然是建楼者稼轩自己所有的,但在表达上却不是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写出,而是用“都道”一词,来从风尘仆仆的行客的眼中见出、口中道出。而“指点”一词,如一个仰拍的镜头,为读者创造出雄阔高远的景观,使下文的登览纵目可由此发端。下二句则写出了作者登楼眺望时的所见,但他并没有沉醉于暂时的和平宁静气氛中。当他凭栏望见佳气葱茏的东南和难以收复的西北失地时,就不禁又喜又忧,心情难以平静了。而稼轩的精神境界,也就因此显现了出来。
下阕着重抒发故国之思,同时在抒情上注意角度和明暗的变化。首句写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德裕,为表明自己不忘中原的志向,曾在此建造怀嵩楼,也终于得以离开滁州北归。作者自己呢?自投南以后流落他乡已经十多年了,却依然不知归乡的时日。与李对比,自己的处境真是可笑。恐怕连李德裕地下有灵,也会嘲笑自己的吧?这里的一个“笑”字,写得入骨悲凉,写尽了十年不遇、壮志难酬的内心隐痛。同时,这一大句,还有击入题面中“旅次”的效用,表明他事实上并没有沉醉在被自己整治一新的滁州风景中,而始终难忘故国的心情。“看取”以下,则宕开一笔,从历史的幽思中回归现实,写忘怀乡愁后的生活乐趣。这并不是忘却了隐痛,而是藏起了隐痛的苦中作乐。因为对作者来讲,他的最大乐事本在于恢复中原,而非“酒令诗筹”的寻常欢乐,那对他的英雄之气是一种消耗。一个“愿”字,表达出了他内心的深刻不安。
此词在手法上,以楼为线索,楼起楼结。然而在写景抒情上,并不单调乏味。写奠枕楼,从行客一面入手,灵活巧妙;抒情,则忽明忽暗,忽古忽今,忽忧忽喜,变化无端,令人玩味无厌。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

译文: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像旧地重游一样。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蒙 古 人 统 治 时 期 及
中 央 集 权 国 家 形 成 时 期 的
俄 罗 斯 文 学

从1237年蒙古人入侵到1480年彻底赶走入侵者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俄罗斯忍受了近两个半世纪的奴役。俄罗斯沉寂了一个多世纪,俄罗斯文学也沉寂了同样的时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380年。从蒙古金帐汗那里获得“弗拉基米尔大公”封号的、因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而被取外号“钱袋”的亚历山大之孙——莫斯科公国首领伊万攫取了最高统治权,由于莫斯科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这种优势地位得以一直保留下来,借助金帐汗的支持,莫斯科公国不断巩固、发展、壮大,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于1380年几乎把整个俄罗斯东北部的力量聚集起来,在库里科沃战役中给予蒙古人致命的打击,这场胜利不仅使莫斯科公国的权威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定,也翻开了俄罗斯历史新的一页。
库里科沃战役在文学创作中也得到了反映,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15世纪初),作者是梁赞人索佛尼。该作品在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上与《伊戈尔远征记》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后者的主旨在于号召俄罗斯各公国首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前者的目的是讴歌同仇敌忾的北方各公国战胜蒙古人的胜利,与此相关,《顿河彼岸之战》所塑造的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而是一组英雄群像。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柔情满怀地呼唤歌声优美的鸟儿与他一起歌唱:“啊,夏鸟云雀,你这美好时光的慰藉,飞上蔚蓝的天空吧,看看强大的莫斯科城,讴歌德米特里大公和他的兄弟弗拉基米尔的荣耀……”;“啊,夏鸟夜莺,你怎么能不歌唱立陶宛大地上的奥里盖尔多维奇两兄弟……”与《伊戈尔远征记》中表现的一样,大自然始终参与着勇士们的活动:在血战之前,“狂风从海上腾起,把大片乌云吹送到俄罗斯大地;狂风中漏出血红的霞光,蓝色的闪电在霞光中游弋……”;当俄罗斯军队在第一场战役中失败时,“乌鸦和布谷鸟对着人的尸体鸣叫……树木忧伤地垂向地面……鸟儿都唱起了哀怨的歌……”大自然也预示着敌人的失败:“轻盈的鸟儿飞到云朵下面,乌鸦不停地呱呱狂叫,寒鸦说着自己的言语,雄鹰厉声长鸣,狼群发出恐怖的吼声,狐狸对着尸骨吠叫。”此外,痛失亲人的母亲和妻子们像雅罗斯拉夫娜向风、向第涅伯河、向太阳哭诉一样,也在城头上向风、向顿河、向莫斯科河哀诉心里的悲伤。
《顿河彼岸之战》与民间歌谣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其中随处可见的民间文学所固有的雄鹰、狼、矛隼、鹅、天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常常在民间歌谣中出现的否定比喻:“雄鹰从北方各地飞到一起来。飞到一起来的不是雄鹰,是所有的俄罗斯公国首领集合到德米特里大公和他兄弟身边来了”;“鹅群在河上叫个不停,天鹅扑动着翅膀。这不是鹅群在叫,不是天鹅在扑动翅膀,是异教徒马麦带着他的勇士们来到了俄罗斯大地”;“松鹊礼拜日大清早在城头唱起了哀伤的歌……这不是松雀大清早唱起了哀伤的歌,痛哭流涕的是所有的妻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伊戈尔远征记》与《顿河彼岸之战》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但区别也是存在的,如果说前者因表现惨烈的战斗场面、因俄罗斯大地分崩离析而充满浓郁的悲剧色彩的话,则后者却因为战争的胜利及预见到俄罗斯将走向辉煌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此外,前者中明显的多神教色彩在后一部作品中已经完全消失,其中数次出现的“为了神圣的教会,为了正教的信仰”表明,教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这与“钱袋”伊万把俄罗斯教会最高首领都主教邀请到自己领地来的做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俄罗斯,教会作用和地位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使徒行传体裁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相符合,随着民族自觉意识的不断高涨、中央集权国家意识形态的逐渐形成、大公国权利的逐步稳固,统一与繁荣俄罗斯国家的思想成为这些使徒行传的核心主题。在具体表现上,传统的使徒行传中必备的对主人公生平事件的描述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主人公情感的描写以及对其行为内在心理动机的表现,即使有生平叙述,它们也基本上被看成是主人公内在素质的发展过程,作品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勇于为民族和国家利益牺牲自我的崇高美德,这种选择重要生平片段塑造主人公形象的特点与《鲍利斯和格列勃的传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结构上,这一时期使徒行传的核心集中在哭悼往日圣徒和赞美圣徒的仁慈上,应当说,这与莫诺马赫在《家训》中倡导的人生最重要的“三种功德”——“忏悔、眼泪、仁慈”——密切相关。
《彼尔姆的斯捷凡行传》(约1396年)是该时期杰出的使徒行传,作者是叶皮凡尼主教。作品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生平和三段哀哭。生平部分的内容集中表现的是斯捷凡的好学精神:他从小就学习认字,不到一年就全都学会了;少年时他从不与其他孩子玩耍而荒废时光,而是一心扑在学习上,用了很少时间就学会了很多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他成为一座藏书最多的修道院的修士,在修道院里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并掌握了多种外语,还发明了彼尔姆语文字,这为他后来深入位于西伯利亚的、居民尚信仰多神教的彼尔姆传教打下了基础。为渲染斯捷凡的过人才智,作者把他与希腊人进行了比较:“希腊一些哲学家用了很多年才编制出希腊文字……而彼尔姆文字是一个修士、一个牧师、一个隐修士、一个灵修士、一个人、就一个人——斯捷凡——一下子编写出来的……”这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和一系列同义词表现了主人公的非凡智慧。作者通过三段哀哭表达出彼尔姆的百姓、彼尔姆的教会和作者本人的悲伤。第一段和第三段哭诉中的一连串惊叹号、问号和密集排列的六声“呜呼!”把悲伤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在赞美斯捷凡的伟大时作者一口气使用了二十多个近义修饰语,以此表达对主人公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呼应了前面数度提出的“我应该怎样称呼你?”这个问题:“我要这样称呼你:迷途者的引路人,牺牲者的救星,昏聩者的指导者,污秽者的洁净人,勇士们的保护人,忧伤者的安慰人,饥饿者的哺育人,乞求者的施舍人,受辱者的捍卫人,异教徒的拯救者,魔鬼的诅咒者,偶像的摧毁者,上帝的效力者,智慧的保护者,哲学的喜好者,贞洁和真理的泉源,书籍的阐释者,彼尔姆文字的创造者……”等等,以此使作品在结构上保持严整和紧凑。第二段哭诉回顾了斯捷凡在传教过程中凭借超凡的智慧和体力战胜萨满法师的业绩:在与萨满法师帕姆争夺信徒时,他提议对方与他一起经受滚烫篝火和冰冻河水的考验,帕姆的拒绝使他失去了在民众中的威信并最终被当地人从彼尔姆驱逐出去。在塑造反面人物帕姆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对其表示痛恨,而是把他塑造为一个个性出众、影响力巨大的人,并通过他自己的言语解释了其坚决抵制基督教的合理动机:“莫斯科给了我们什么好处?苛捐杂税和奴役……不都是来自那里?”但斯捷凡的坚强意志、忍耐力、信念和无私最终赢得了彼尔姆人的心。
俄罗斯的逐渐壮大和对外开放使人们有机会通过各种译介书籍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和那里人们的生活,也使一些信徒和商人有机会通过朝拜圣地和对外商业活动亲眼目睹异国风情,就文学创作来说,游记体裁随之得以发展起来。最早拜访东方文明古国印度的俄罗斯特维尔城商人阿法纳西·尼基京创作的《三海旅行记》(1466—1472)是该体裁作品的杰出代表。
与12—13世纪以朝拜宗教圣地、进行宗教说教为主题的游记不同,该书是一部世俗文学作品。虽然作者通过诸多言行表明自己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正教信徒,任何威胁都无法使他改信其他宗教,“一千名美女”的诱惑同样不能使他信仰伊斯兰教,因身处异域无法按照严格礼仪做礼拜也在他心中引起了无限痛苦,使他“为基督教信仰流了很多眼泪”,而且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与典型的宗教题材作品没有区别,开头是:“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啊,为我们圣洁教父的祈祷怜悯我吧,你有罪的奴仆,儿子阿法纳西·尼基京。”结尾是:“赞美上帝啊!主啊,我的神,我为你歌唱,主啊,我的神,拯救我吧!……”但从作者行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处处体现出热烈爱国情怀的俄罗斯人,正教信仰对他来说是祖国的象征,背叛信仰就是背叛祖国。
作者用通俗朴实的语言详细描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气候、物产、人们的穿着、饮食习惯、待客的规矩、商品丰富的市场、护卫森严的华丽皇宫、传说故事、赋税制度、贫富不均现象、信仰的宗教、殡葬礼仪,等等。总之,《三海旅行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因其包罗万象而成为当时俄罗斯人了解印度的小型百科全书,为俄罗斯人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部精彩世界的窗口。而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种种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的细致描写,作者使读者得以认识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形象生动、感情丰富、宽于待人、好奇心强烈、不屈不挠的俄罗斯普通百姓。




推荐阅读:

卢照邻诗集

王勃诗全集

刘长卿诗全集

王之涣诗集

杨炯诗全集

宋之问诗集

杜审言诗集

刘禹锡诗全集㈠

刘禹锡诗全集㈡

张九龄诗全集

顾况诗集

钱起诗全集

王昌龄诗全集

岑参诗全集

张耒诗词全集⑴

张耒诗词全集⑵

张耒诗词全集⑶

张耒诗词全集⑷

温庭筠诗词集

韩偓诗全集

顾敻词集

冯延巳词集

曹松诗集

韦庄诗词集

毛文锡词集

宋玉辞赋集

齐己诗全集

李璟诗词集

李珣词集

司空图诗集

卢纶诗全集

于濆诗全集

元稹诗全集㈠

元稹诗全集㈡

晏殊词集《珠玉词》

范仲淹诗词全集

杨亿诗词集

张先诗词集

晏几道词集

苏洵诗集

毛滂词集

王安石诗词全集㈠

王安石诗词全集㈡

王安石诗词全集㈢

周邦彦词集

朱敦儒词全集

朱淑真诗词集

朱淑真《断肠词》

朱淑真《断肠诗集》

赵长卿词全集

陆游词集

叶梦得词集

张孝祥词集

张元干词集

岳飞《岳武穆遗文》

岳飞诗词选

李清照词集

蔡伸词全集

米芾诗词集


天若有情容我诉 春来底事多阴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