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细察禅思境相 32身心的自由《尊者阿迦曼传》
尊者阿迦曼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尊者阿迦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空建区邦堪蓬村,已于1949年涅槃。原著作者尊者阿迦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九九二)约已七十九岁。中译者曾银湖先生曾于译稿完成后拜访帕邦塔寺,请教译文中的疑难。尊者布瓦曾经指示说,现有的两个英文译本均不够理想,新的英译工作即将重新展开,因此这个中译本也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版本。
31细察禅思境相 32身心的自由《尊者阿迦曼传》
031细察禅思境相
每当一个地方聚集的比丘和在家弟子人数太多了,尊者阿迦曼就会分配特定的时间,对每一个团体给予开示。在家信众被要求在从下午四到五点之间来访,至于晚上(从七点以后)就提拨给比丘和沙弥。聚会之后,比丘和沙弥就回到他们的住处,继续努力于心意的训练。
必须注意的是,这是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停留在东北期间,对比丘和在家信众开示所安排的时间。在他从北方的清迈回来,第三次停留在东北期间,然后住在乌东泰尼时,他分配给比丘和在家信众的方式则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将会提到。
特别的关注赋予比丘和沙弥。每当有人开发出一种特殊的直觉,不论是关于内在的开发或是外在的环境,尊者阿迦曼就会给他们特别的、个别的关注,并会叫他们到他的住处,在他明察秋毫的眼力之下,做个人的查核。每一个修行者有他自己的性向和秉赋,因此结果也有不同。然而,共同的是什么?是安详的宁静。有些人牵涉到外在的事件中,例如看到鬼魂和恶魔趋近来,诸天神祇的视察,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动物或人的尸体,他们自己的身体没有生命地躺在那里……等等。
对于这些没有经验,刚刚才达到内在宁静这个程度的修行者而言,那是不可能适当地去处理这些境相的。况且,他们之中也没有人能知道,它们之中何者是虚假的或幻想的,或它们之中何者是真实的事件。当一个修行者缺乏自我细察力或是分辨这些境相的能力时,他成为自我催眠的牺牲者,把他所见的所有境相都视为真实的。这对于他的进步是严重的伤害。事实上,有过这种经验的修行人数目并不多,或许大约是百分之五吧!但是对于有过这些经验的人而言,能在良师的引导和督察之下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们将会迷路而误入歧途。
聆听头陀行比丘们向尊者阿迦曼叙述他们的境相,是令人兴奋的;而他所答复的指示则更令人鼓舞,每一个回答都是详细而有道理的,告诉他们如何适当地处理每一个特殊情况下的境相。
各种不同的境相,相对地,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遇到境相的弟子们,最后都非常满意。他们欣喜于他的解说,同时,在他们的修行上也受到坚定的鼓舞。当那些没有这种境相的人,向尊者阿迦曼叙述他们如何从事修习,而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喜乐时,听者所得到的鼓舞不亚于前者。聆听着向尊者阿迦曼述说的各种经验谈,对于那些同样地努力趋向相同目标的人,是喜乐和精神力量的泉源。
有人经由心的隐息(进入三摩地定境),曾经游览天界数小时。也有其他人,曾经游历到黑暗、悲惨的地界去,悲悯于那些正感受着他们自己业报苦果的众生。尚有其他人能够探访各种看不见的境界,并看到那里生命状态间的广大差异。有些人除了能够体验鬼魂和恶魔的拜访之外,也能体验诸天神祗的视察。另有些人,由于心意的专一,以其专注或静止的程度而享受着喜乐的宁静。另有些人专注于智慧的功能,把这些经验解析至它们原始的状况。有些初学者不稳定地前进着,就像摇摇欲坠的幼童,一下子起来,一下子又跌倒了。也有些人听到了别人和尊者阿迦曼讨论他们的经验,看到了这些经验跟自己的相似,喜极而泣。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举止就像汤壶或咖哩中的构子,毫不知味,成了师门的耻辱。在一个人们来聚集的团体里,成员们的多样化是可以想见的。他是智者,知道如何去选择有益者,摈除有害者。
032身心的自由——头陀行比丘的喜乐和宁静
尊者阿迦曼第二次游行东北时,在那里停留了好几年,每年更换雨期安居的所在地。在三个月的雨期安居之后,他就会再度出发,作头陀游行于旷野之中。由于不执着于所有的人事,就像空中的小鸟,除了它自己的身体羽毛之外,没有其它的重量负担。对它栖息的任一棵树,或它觅食的任一个沼泽或池塘,都没有任何执着,对它们没有取着的想法,例如这是“我的”树,这是“我的”池塘。一个头陀行比丘,就像鸟儿,以这种方式活着,如鸟儿般的自由、轻快。真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很难了解这种喜乐和轻安愉快,因为这样的生活形态对普通人而言是难以遵循的,人是群居的生物,他喜欢联谊、结伴并行和定居在一个地方。
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像尊者阿迦曼一样,做个严谨而积极的头陀行比丘。对一个凡夫而言,要他这么做,就像要把一只陆栖动物赶入水中栖息一样。然而,当心意被调整向法时,他的态度就反过来了,孤独和隐居是真正的幸福。一个有这种心境的人,宁愿独自居住,独自游行,独自做事。他有一颗“孤寂的心”——免于烦恼困扰,一切时中全神贯注于法喜之中。因此,一个受到“一心”庇护的人,一心只实证于法,也受到无所遮蔽的、明亮的和宁静的心所庇护着。他只有自己身体的负担,没有其它的负担,他的心已免于散乱了。像这种心意喜乐的泉源是无穷尽的和不变的,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已超越了所有的臆测和谬见。这就是尊者阿迦曼的生活方式,他永远住于喜乐的宁静,不论行住坐卧或是引导他的弟子时,包括比丘和在家信众。他的许多弟子也已经自己实证于高深的修行和内明,像他一样,已经无私地肩负起轮流教导他人的任务,乃至于今。
有时,当他早上前往村子里去例行托钵的路上,他会提起路上所看到的动物,以它们作为开示的主题,告诉他的弟子,那些动物是如何地感受着它们的业报。他说,不能只因为它们是动物就予以轻贱,因为它们正在特定的时段里,感受着痛苦的个别业报。相似的情形也可发现于人们的生活中,善恶的业报在不同的时段里持续地成熟着。因此,鸡、狗、黄牛、水牛常是他开示的主题。很可能,这部分是出于他对那些动物的慈悲心,部分则是因为下列事实——现在是人类的我们,也曾经时而经历过这种状态,部分也是因为我们内心不可捉摸的波动变化的缘故。它们狡猾地潜藏着,悄悄地运作着。如果没有适当地处理它们,没有正确的方法来除去它们,我们的内心就潜藏着危机和没完没了的波动,从它们狡猾的作弄中,没有安稳可期。这就是途中教导的主题,它是何等地有助于那些懂得从中吸取教训的人呢!
南传佛教:29鬼神为王的地方 30回答发问者重于问题本身《尊者阿迦曼传》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