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参饭|僧堂 ——《竹窗随笔》
编者按:《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晚年的随笔文集,由福建佛学院演莲法师进行白话注译。
放参饭|僧堂 ——《竹窗随笔》
放参饭
越①地安禅,夜作斋,其名曰“放参饭”,竞为侈靡,胜于午斋,相沿成习久矣。昔有尊宿,闻邻房僧午后作食,不觉泣下,悲佛法之陵夷也。故僧禁过午食,况夜食耶!律言人间碗钵作声,饿鬼咽中起火。乃于漏深人静,而砧几盘盂,音响彻其耳根,又煎煮烹炮,馨香发其鼻识,忘慈悲之训,恣口腹之欲,于心安乎?或曰:“中夜饥,如之何?”则代以果核饼饵之类,不烦锅铫者可也。况持过午者,午后至明,不食纤物。我等晚有药石②,何不知足之甚?
【注释】
①越: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
②药石:指禅林中的晚餐,意谓服之以疗饥渴。佛制比丘过午不食,故禅宗寺院称午后之饮食为药石,亦即晚食的隐语。
【译文】
浙东有僧人修禅,夜间设斋,名“放参饭”,所备办的饭菜比午斋还丰盛。这种习惯相沿至今已很久了。从前有尊宿听见邻房僧人午后作食,不觉泪下,悲佛法日渐衰微。本来佛制定僧人过午不食,何况夜间食呢!律言:“人间碗钵作声,饿鬼咽中火起。”如今有人竟然于夜深人静,搬砧板、弄盘盂,响动的声音直透饿鬼的耳根;而煎煮烹炮时,馨香的味道直冲入饿鬼的鼻识。忘却我佛慈悲的训诫,恣意满足口腹之欲。这样做于心能安吗?有人申辩道:“坐禅到中夜腹内饥饿,怎么办?”如果实在腹饥难忍,可以代以水果糕饼之类,没有必要动用锅铫。况且持午的人,从午后直至次日早晨,凡食物一概不吃。我等晚有药石,怎能这样不知足呢?
僧堂
古尊宿开堂安众,或三百五百,乃至黄梅七百,雪峰盈千,径山千七百。予初慕之,自悲生晚,不得入彼龙象①之聚。今老矣,始知正像末法信非虚语,广群稠会之中,觅一二真实办道人尚不可得。故金企罗尊者②,三人为朋乞食。慈明圆③禅师,六人结伴以参汾阳。而三人证罗汉,六人成大器。如其取数多,而证者希、成者寡,虽多奚为?予作僧堂,仅容四十八单,较古人什不及一,兹犹觉其多,仍狭而小之。非无普心,在末法中理应如是。
【注释】
①龙象:佛典中“龙象”一词常用来形容、赞美勇猛精进修行的菩萨或出家人。盖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以为喻。
②金企罗尊者:即金毗罗。为佛弟子,释迦族人。《中阿含经》载,释尊至般那蔓阇寺林,时有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三人和合共住,勤修梵行。彼尊者等五日一集,或共说法,或圣默然。
③慈明圆:即宋朝慈明楚圆禅师。曾与大愚守芝、琅琊慧觉、芭蕉谷泉、法华全举、天胜浩泰等六位禅师结伴前往汾阳参善昭禅师。汾阳禅师曾有颂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
【译文】
古时禅宗尊宿开堂安众,或者三百、五百,乃至黄梅有住众七百,雪峰有住众盈千,径山有一千七百。我起初甚为向往仰慕,自悲生晚,不能加入龙象聚居的地方。现在老了,始知正法、像法、末法的区分确实没错。在稠人广众之中,想要寻找一、二位真实办道的人尚且不可得。遥想金企罗尊者等三人为朋乞食,慈明楚圆禅师等六人结伴参汾阳,然而三人皆证罗汉,六人皆成大器。假如聚集人数众多,结果是证者希、成者寡,人数虽多有什么用呢?我所建的僧堂,只能容纳四十八单,比起古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就这个数我也觉得多了,想再减少一些。这并不是我没有普度众生的心,而是在末法时期理应如是。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