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人之所贵者,非良贵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人之所贵者,非良贵
【名言】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告子上》
【要义】
贵于己者,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弗思,不去思考。良贵,个体内在的尊严和人格价值。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孟子突岀强调人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尊严。有一次,他在向学生们论述道德修养时提岀了上述名言。他认为,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值得尊贵的。
孟子所说的每个人所具有的自己所尊贵的东西,就是指的“良贵”。这一“良贵”,是个体内在的并不是由别人给予或夺取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尊严,是人的仁义道德之贵和人格之贵。孟子提出这一名言后,又继续论述说:“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譬如晋国的正卿赵孟可以给人富贵利禄而使你尊贵,但他也能剥夺你的富贵利禄而使你贫贱。《诗经•大雅•既醉》说:‘畅饮美酒已经陶醉,修养德行己经完善。’这是说仁义道德完全具备了,就不会羡慕别人的珍馐佳馔的美味了; 四处皆知的好名声都集于我一身,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孟子的上述名言,高扬了个体仁义道德精神价值,强调了仁义道德精神价值高于别人所给予的富贵权势价值,这对激励人们保持高尚的独立自主人格和尊严,具有深刻的启示。
【故事】
这里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保持高尚独立自主人格的故事。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陶潜,潯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后期有名的大诗人兼散文家。
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曾祖陶侃在东晋前期立了大功,曾管过八个州的军事。他每天搬运百块砖,早晨搬出室外,晚上搬进室内,以锻炼意志。不过到了陶渊明的时候,家境己经衰落了。陶渊明年少时候喜欢读书,颇有“济世救民”志向,又很仰慕曾祖陶侃,也想干一番事业。但家里情况不好,于是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由别人推荐,陆陆续续做了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给大官做助手。但他又有倔脾气,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所以在仕途中辗转了十三年以后,一腔热情便冷了,决心弃官归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发生在他最后做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令的时候。本来上任之后,陶渊明下令把其衙门的公田全都种上做酒用的糯稻,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做不对,吃饭的米总得要有啊,就坚决主张种粳米稻。两人争执的结果是陶渊明让了步,二百亩公田,用一百五十亩种糯稻,五十亩种粳米稻。陶渊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刚过八十多天,郡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县衙内有一个老于世故的小吏,凭着多年的经验,深知这事马虎不得,就劝陶渊明做好准备,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这样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
这样,从四十一岁起,直到六十三岁去世,陶渊明再也没有当过官。陶渊明的家乡柴桑背依秀丽的庐山,靠近浩渺的鄱阳湖,景色很好。但陶渊明的生活却越来越不好,祖上原有留下的几十亩薄田,由于人口较多,连遭灾荒,所以日子越过越穷。起先他还有僮仆佣人,后来一个也没有了。最后他竟穷得揭不开锅,全家老小挨饿受冻,有时候甚至要向街坊邻居讨点饭。可是陶渊明很乐观,从不向人叫苦,闲来手不释卷,每当有些体会的时候,就会手舞足蹈。他又喜欢喝酒,因为家里穷,常常买不起酒。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个嗜好,爱慕他的才学,就常常买了酒请他去喝。他为人豪爽,也不客气,一请就到,一醉方休。
陶渊明回家以后开始了生产劳动。起先只是趁高兴干一点儿,到后来,经济上的贫困逼得他非把这作为基本的谋生手段不可,他干得就比较辛苦了。有时候从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锄头踏着夜露回来。他曾在诗里说:“起初地种不好,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后来还有进步。劳动生活当然是很艰苦的,干完一天回到家里,觉得四肢酸麻,疲乏得很。”他对田园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便在劳动之余,把这些写成了诗。在劳动中,他和村里农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诗中写他同农民们谈论农事,有许多共同语言。
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劳动诗篇,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同时,他还写出了封建时代农民的某些要求和愿望。他晚年写作的《桃花源记》就是最突岀的一个例子。
《桃花源记》写晋朝孝武帝司马曜的时候,武陵地方有个渔夫在江上打鱼,顺着江水往上走,忘记了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他觉得很奇怪,想看看桃花林的尽头在哪里?就继续前进,到了桃花林的尽头,看到了一个极狭窄的山口。他就上岸从山口步行进去,眼前突然岀现了一片开阔的田野。那里土地平坦,房屋整齐,道路纵横相通,男女勤劳耕作。到处是桑园竹林,庄稼生长茂盛。人们春天收蚕丝,秋天收豆麦,生活富足快乐。孩子们纵情歌唱,老年人笑容满面,公鸡喔喔地啼唱,小狗摇着尾巴跑来跑去,四季平安。村里的人看到这新来的渔夫十分惊讶,家家户户杀鸿备酒,把他当做尊贵的客人来招待。渔夫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的人是秦朝人的后代,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和当时的战乱,才搬到这世外桃源来,不和外面的人来往,与世隔绝了。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三国、魏、晋了。渔夫把外界的情况向他们作了介绍,他们感到很惊奇。渔夫在那里住了些日 子,就向众人告辞。归途中他一路做了记号,回到郡时报告了本地太守,太守立即派人同他一起再去找这个地方,但却再也找不到了。
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饱经战乱的人们希望过安定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同农民的关系很好,对待达官贵人却是不屑一顾。在他五十五岁时,他住的那个郡的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渊明,派人来请陶渊明去见他。可是陶渊明根本不予理睬,让他碰了一个大钉子。又隔了几年,江州刺史换上了檀道济,这是一位名将。檀道济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当时陶渊明生着病,正躺在床上。檀道济就对他说:“贤人的处世哲学应该是:世道坏就隐居,世道好就出去做官。现在你生活在光明的时代里,为什么非要隐居不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陶渊明婉转地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要送给他粮食和肉,他也谢绝了。陶渊明对待王弘、檀道济的这种冷漠态度,反映了他甘于贫贱、不慕荣华而隐居的决心。
当时在那一带隐居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两人。他们同陶渊明合称“浔阳三隐”。事实上,这两个人和陶渊明一点也不一样,他们很有钱,不参加劳动,同当官的交往相当频繁,曾应邀到江洲城里讲学。这些人只不过想借“隐居”来找个终南捷径罢了。此外,还有一个慧远和尚,当时在庐山东林寺里住着,曾经邀请许多名流包括陶渊明加入他组织的佛教团体,陶渊明也不愿沽名钓誉,故意刁难说:“如果你准许喝酒,我就加入要不准喝酒,我就不加入了。”慧远为了拉拢他,就宁愿破了佛戒迁就他,但到了正式成立佛教团体的那天,陶渊明走到半路又折回去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保持高尚独立自主人格的故事,表现出他不奉迎权贵的高尚节操,被后世传为美谈。
本文摘录自《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作者:王其俊
❁
32 泰山老父 ▎33 巫炎 ▎34 刘凭 ▎35 栾巴 ▎36 左慈 《神仙传》
关于列子:历史上有没有列子其人?列子与现存《列子》有没有关系?
梁漱溟自述 二则:①“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②“王阳明的彻悟”
* ❈ *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巴巴.萨万.辛格:关于Sant Mat 的净土思想(1-5)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