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六章 生圆双运

 

真正的生起次第应该在真如三摩地内开展,

如同一个影像出现在一面明亮的镜子上。

明光三摩地如同唐卡绘画的影像,当这个影像显现时,

镜子不会失去它本身的明亮。

换句话说,不要为了让生起次第生起,而把圆满次第抛在脑后。

 

根据内密续上的说法,所有生起次第的修行都始于真如三摩地(samadhi of suchness)。“真如”(suchness)是指“真实”(real)。什么是“真实”?它是本初清净的状态,即众所周知的“立断”。“立断”的本初清净状态即是圆满次第的究竟重点,也就是法身,在此称为“真如三摩地”。换句话就,你始于法身,法身的本然功德称为“报身”;或可以说,法身为本质,报身为本性。

 

三种三摩地

 

法身的胜妙状态是如虚空般的空性。任运显现则是生起于本初清净状态的表现,其中包含了报身和化身。有一首偈颂说道:

 

在法身的遍在虚空之内,

报身如同阳光般清晰展现,

化身如彩虹般为了众生的福祉而行止。

 

这首偈颂的意思在于,我们的本质(本初清净的空性)是法身,无别于这种本初清净空性的是本然的觉察,也就是任运显现的觉受基础——报身的面向。在无别于法身的情况下,报身的面向开展出来,它如同日月闪耀的光辉,它们的光辉不是来自其它处所,或到其它处所去发出光亮,而是在虚空内闪耀光辉。当因缘正确时,当空气中具有湿气,阳光遇上云朵所提供的阴影时,彩虹就自动显现。在此同时,化身出自空性与觉察的双运而展现,利益众生。

 

生起次第的修即是依照这相同的原则。虚空是本初清净,是真如三摩地,是法身。从这个虚空生起觉受,即如同阳光般闪耀的报身,当这两者聚合在一起时,彩虹于焉展现,而这彩虹即是化身。如此一来,三身如同一个自然的进程。

 

我们无法分别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事实上,根据内密续的说法,为了真正而正统地修持生起次第,我们必须领受直指教导。如果缺少这直指教导,我们就无法辨认什么是真如三摩地,而这真如三摩地即是心的本初自性。如果没有那种认识,第二三摩地“明光三摩地”(samadhi of illumination)就不会显现,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心的觉察品质。于是第三三摩地(真如三摩地和明光三摩地的双运)就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第三三摩地是以种子字的形式展现,因此,被称为“种子字三摩地”(samadhi of the seed-syllable)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真如三摩地,没有认识心性,那么真如三摩地、明光三摩地和种子字三摩地这三个步骤就会变成一种心的造作。如此一来,禅修就变成模仿这三种三摩地,使用咒语把一切融摄入空性,而观想则变成一种心的造作。这不是真正的三种三摩地。

 

真如三摩地——法身的原理,是一种大空性,无别于你的本然觉察,无别于觉受的品质。这种觉察有如光亮或明晰,因此它被称为“明光三摩地”;然而,在明光三摩地展现的同时,它也不离真如三摩地。请了解,真如三摩地和明光三摩地是无别的。这空性与觉察的无别常常被称为“明光”,并且自然而然地展现为种子字。换句话说,要让这种无别以种子字的形式展现,如同太阳或月亮在天空中升起,这是第三三摩地——种子字三摩地。

 

我们之所以用“种子”来称呼第三三摩地,是因为种子是来源,佛土、宫殿、本尊全都从种子开展出来。这个种子字在天空中一个接一个地化现为E(艾)、Yam(杨)、Ram(壤)、Lam(朗)、Bam(磅)、Sum(宋)等种子字,然后每一个种子字转化成为空坛城、水坛城、火坛城、地坛城和风坛城,以及最后的须弥山。在须弥山的山顶,显现出天等等。这是先后顺序。

 

换句话说,你在三种三摩地的结构内逐步展开生起次第。绝对不要观想本尊在你的自己的房间之内,在你小小的房屋里,在你自己的国家之内,甚或在你概念中的这个世界之内,甚至连“世界”这个概念都太狭隘,因为在实际上,不是只有这个世界。在佛教的宇宙观里面,一个世界体系是从金刚地狱(vajra hell),一直往上到天道的最高层次“非想非非想处天”算起;在金刚地狱和非想非非想处天之间的是须弥山、四大洲和八小洲等等。所有这一切组成一个世界体系,而一千个这种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如果你把“一千”视为一个单位,然后乘上“一千”,就称为“一中千世界”。再把这“一中千世界”视为一个单位,乘上“一千”它就变成十亿个世界,那是一个无上化身佛影响力所及的范围。他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因此十亿个佛能够同时在这十亿个世界中显现。所以,修持生起次第时,我们不必要把范围窄化到自己的房间或房屋之内。

 

本初清净是本尊生起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开展出化现的面向,即任运显现。这种任运显现有时称为“神妙的慈悲”(magical compassion),而明光觉察即是慈悲。没有任何一个佛欠缺慈悲。

 

心的本质是超越心之造作的本初清净,而心的本性则是任运显现的慈悲。空性与觉受两者之无别,即是种子字三摩地。真如三摩地是心的本质,是空性;明光三摩地是心的本性,是觉察;种子字三摩地是空性与觉察之无别,是慈悲,是化身,而天宫、本尊则是从这个种子字生起。

 

三身是什么样于?

 

我试着给你们一点暗示,想要让你们知道三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法身如同虚空,你不能说虚空有任何方向的限制,不论走多远,你永远不会达到虚空停止的地方,永远不会达到虚空的尽头。虚空是无量无边的,法身也是如此,它是遍在而无限的,完全超越任何局限或限制。一切诸佛的法身也是如此,每一个佛没有个别的法身,如同每个国家没有其各自的虚空。你不能说有一个以上的虚空,你能吗?虚空是无所不在且全然开放的,一切诸佛的法身也是如此,而报身就是在法身的领域中展现。在整个宇宙之中,没有一个世界是在三身之外,那简直是不可能。三身是本初的范围,所有世俗世界都在其中展现和消失。

 

这种基础就是所谓的“法界”,报身正是这个法界中显现,更广大的报身被形容为“五部无量海佛”(Five-Fold Immense Ocean Buddhas)。在中央的是无量海卢遮那佛(Vairochana);位于东方的是无量海不动佛(Akshobhya);位于西方的是无量海阿弥陀佛(Amitabha),位于南方的是无量海宝生佛(Ratnasambhava);位于北方的是无量海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

 

这些更巨大的报身佛的尺寸被描述如下:毗卢遮那佛手持一只青金石制成的钵,结大平等舍印。在这只钵中,有一片浩瀚无边的汪洋。在这个汪洋之中,有一棵莲花树,盛放二十五朵莲花。第十三朵莲花位于他的心间,第二十五朵莲花在他额头的部位,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则位于他心间的第十三朵莲花之中。这朵莲花有数千片花瓣,成千上万个花药。在每一个花药的每一个微粒之中,有十亿个宇宙,而每一个宇宙是一个无上化身佛的领域。

 

根据一般大乘体系的说法,这是此贤劫千佛影响力所及的范围。他们的影响力如同其中一朵莲花内数千个处所中的一个微粒。此外,在毗卢遮那佛身上的每一个毛细孔之内,各有十亿个世界体系。而他只是五位更巨大的报身佛之一,位于其它四个方位的报身佛分别是宝生佛、不动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现在你了解这些广大无边的领域,以及化身佛的领域和报身佛的领域之间的差别。

 

耶喜·措嘉[耶喜·措嘉(Yeshe Tsogya):莲花生大士的秘密佛母与大弟子她帮助莲师广传佛法,特别是为后代弟子埋藏伏藏。]曾经恳请莲花生大士:“请告诉我它真正的样子。”于是莲花生大士对此加以解释。他说:“好的,我不会让你看到全貌,只会让你看到其中的片段。”他让耶喜·措嘉看到在释迦牟尼佛影响力之下的十亿个世界体系。耶喜·措嘉看到这个景象之后不支倒地,莲师朝她身上泼水,使她苏醒。然后莲师说道:“如果你连一个化身佛影响力所及的十亿个宇宙都无法理解,那么你更无法体验更巨大的报身佛领域。”

 

在这五方佛之中,有无数个十亿化身佛宇宙。在这每一个宇宙之中,有无数个十亿化身佛显现。只要有机会,化身佛就会以各种必要的方式或身相化现,来影响任何需要被影响的人。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化身佛的领域之内,其它的世界不一定以相同的方式存在。当一个字宙或世界体系正在形成时,另一个宇宙或世界体系或许正在消失,而第三个宇宙或世界体系正处于存在的状态。这是关于世界体系范围的小小暗示。

 

此外,一个世界体系始于六道有情众生底层的十八层地狱。天众有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位于欲界六天的天众,在其上是色界十六天,在色界之上是无色界四天,所有这一切称为“一个世界体系”。如果你把这一个世界体系乘上一千倍,就称为“一千世界”或“一小千世界”。如果你把这“一千世界”算成一个单位,然后乘上一千倍,就称为“一中千世界”。如果你把这一百万个世界算成一个单位,然后再乘上一千倍,你就有了“一大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即十亿个世界体系。当你说“一大千世界”或“十亿宇宙”时,就是这个样子。当你把十亿个世界体系算成一个单位时,那就是释迦牟尼或莲花生大士等化身佛所及之处,十亿个世界体系是他们影响力所及的范围。

 

这些佛没有血肉之躯,他们有虹光身(虹光身:透过殊胜的大圆满法门,修行成就者命终时能让身体回缩到组成身体的光质,色身会消融在光中,然后完全消失。为在身体消融时,会有光和彩虹出现,所以称为“虹光身”)。我们试着去数数看究竟总共有多少个世界!诸佛之三身及其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当修持生起次第时,从真如三摩地开始,我们没有必要把它窄化到自已小小的世界领域。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要从十亿个世界体系的领域开始。

 

事实上,如果你想要知道真相,无上化身佛影响力所及的范围不只十亿个世界体系,而是十兆个世界体系!通常在一般的经乘体系之中,你只谈到宇宙有十亿个世界体系,但是根据金刚乘的说法,一个报身佛身上的每一个毛细孔之内,各有十兆个世界体系。金刚乘的体系直接而如实地观看事物的样貌,没有限制它们的范畴。在经典与密续之间有深度的差异,在密续之中,无所保留。毗卢遮那佛身上有十兆个毛细孔,每一个毛细孔之中有一百亿个宇宙。那是我们所讲的范畴。

 

我们或许纳闷:为什么大圆满教法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那是因为我们的世界位于毗卢遮那佛的心间。在千瓣莲花的千个雄蕊内各有十兆个世界体系,而我们的世界体系只是其中之一。在这每一个宇宙或世界体系之中,各有十亿个或十亿个以上居住着有情众生的世界。有情众生的数目不可计量!

 

对一般的有情众生而言,轮回没有尽头。但是对个别的有情众生来说,轮回是有尽头的。因为当我们认识心性,并且对心性具有稳定的认识之后,进一步轮回的根源就消失殆尽了。对个别的有情众生而言,轮回确实有尽头。但是对整体的有情众生来说,轮回没有尽头。

 

法身如同虚空般遍在而无限;报身如我们刚刚所提及的那般广大而不可思量;为了利益和引导有情众生,化身佛在这些十亿重宇宙中显现。对有情众生而言,证悟是可能的,因为三身遍及轮回与涅槃之中。所有的世界和所有的众生都在三身的领域内消融和展开,没有什么事物在三身的领域之外开展。因此,每一件事物都是本初清净的。但是,如果个别的有情众生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完全清净的这个事实,那有什么用处呢?如果众生是迷妄、迷惑的,就没有太大的帮助。然而,尽管众生是迷妄、迷惑的,众生的本性从未与三身分离。籍由认识心性,修持心性,并且达到稳定,我们就能够证悟。当我们想要这一点时,就有了修持佛法的意义与用处了,不是吗?

 

一部密续说道:“一切众生事实上皆是佛,但是他们暂时受到障蔽的遮盖。当这些障蔽被移除之后,他们就是真正的佛。”“一切众生皆是佛”是什么意思?它表示,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具有证悟的本质——善逝藏,而这善逝藏展现为他们的自性。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要去寻找和回归某种佛性,不是那个样子,佛性已存在每个众生之内。

 

佛性的本质是空虚的,但它也是觉察的,它具有了知的能力,我们能够觉知和体验。这不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事物,我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也能够了解空虚与觉察是无别的,不是两个不同的本体。到现在,我们是否清楚了解三身本来就存在我们之内?

 

这里有一个例子。佛性不同于虚空,因为很明显地,虚空一无所知。然而,我们必须把虚空当作一个例子,指出佛性是什么样子。在加德满都这座山谷之内,有数千幢房屋,在每一幢房屋之内有虚空。从一幢房屋到另一幢房屋,虚空本身并没有品质上的不同。举例来说,这虚空被东升的旭日照亮,有日光时,就没有黑暗。同样地,觉察的虚空是每一个有情众生的自性,然而他们是分离的,如同白天被阳光照亮的个别房屋。但是,仍然有虚空,觉察或明晰如同充满阳光的虚空。你能够分隔白天的阳光和虚空吗?你能够分隔如虚空般的法身和觉察的报身吗?这即是每一个有情众生已经具有的自性,请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当你修持认识心性时,这就变得相当明显。尽管心是空虚的,但这不属于感官的心却能够清晰地体验一切。

 

修持生起次第的真正途径

 

大圆满的经典清晰准确并如实地描述轮回的基础或起源,以及涅槃的本质。这些经典也解释,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普遍存在于一切状态之中,而其它的道乘并没有教导这一点。在大圆满之中,有外在的“心部”(Mind Section)内在的“界部”(Space Section)和秘密的“口部”(Inscruccion Section)三部。只有在口诀部四部的第四部“最密无上部”(Innermosr Unexcelled Secrion)才对这一点有完整的描述。

 

不离真如三摩地是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双运的方法。在指出心性(空性的状态)之后,有一种本然的觉察。这本然的觉察即是明光三摩地,有时称为“神妙的慈悲”。让这种无别空性的慈悲以种子字的形式展现,进而化现出其它的种子字E(艾)、Yam(杨)Ram(壤)、Lam(朗)、Bam(磅)。在此之后,须弥山、天宫和本尊的坛城于焉展开。这称为在圆满次第之内修持生起次第,即不离圆满次第之连续性。在不离真如三摩地的情况下,从事所有的观想。

 

如果上师从来没有对我们指出无二明觉之本然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透过思想来创造观想。首先我们想象空性,然后想象明光、种子字,并且想象天官、本尊等等。这不是真正的生起次第;相反地,那是真正的生起次第的仿制品。它肯定聊胜于无,但是那不是正统的途径。修持生起次第的真正途径,即是让观想开展为本觉的自然表现。

 

我们可以透过另一个方法来结合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那就是把圆满次第包含在生起次第之内。当我们努力想象自己是本尊、天等等的同时,记得去认识心性:“是什么在想象这些?是什么在思维这些?”在认识心性的刹那,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是双运的,因为观想的空虚品质一直都是法身。

 

不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修行方式,都应该结合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唯有这么做才是明智的。如果我们是迷妄的,我们将会坐在那里,试图用念头造作出某些事物。最佳的状况是生起次第自然而然地从圆满次第中开展出来——生起次第即明觉的本然表现。让本然的表现显露为智慧(梵prajna;藏sherab),如此它是解脱的,而且没有丧失其本质。真正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彼此永远都是连结的,只修持生起次第,而不把圆满次第包含在内,不是特别明智的作法,因为这么做既不会带领我们走向解脱,也不会使我们证悟。

 

我将要再稍微谈一谈把生起次第修持为一种类似的仿制品。在仪轨的某个地方,有一句咒语“Om Maha Shunyata Jnana Vajra Svabhava Atma Koh Hang”(嗡玛哈·孙雅塔佳那·瓦杂斯瓦哈瓦阿它玛·阔杭)。种子字“Om”(嗡)是一切色相的本性,表示被觉知的一切事物是毗卢遮那佛——一切色相的空性;“Maha Shunyata”(玛哈·孙雅塔)是指大空性;“jnana”(佳那)是指本初觉醒——无别之空性与觉察。在本质上,当念诵咒语时,我们说:“我具有不坏觉醒之本性,在这种本性之中,被觉知的一切事物即是大空性。”

 

然后在几秒钟之后,我们说:“在这种空性的状态中,我在一刹那间显现为本尊的身相。”如此想象被称为真正的生起次第的类似物。这种忆念空性的时刻是必要的,因为开始与结束若没有空性,就如同没头没尾的生起次第。继此之后,在空性的状态之内,种子字E(艾)瞬间展现为虚空的坛城,然后种子字Yam(杨)成为风,Ram(壤)变成火,sum(宋)变成须弥山,Bhrum(仲)变成须弥山顶上的天宫。

 

生起次第不是虚妄假造的事物,它不是自欺欺人的,因为本初清净自然而然地具有任运显现的功德。这些是本觉的功德、无二明觉的功德,如果我们的自性是空虚的,就完全不会有功德。本初觉醒是空虚的,但是这种觉醒的功德却不可思议。这种觉醒的面向是指本初的了知从未真正地丧失,即使对我们而言,本初的空性似乎不具有这种觉醒。

 

认识心性,解脱自在

 

此时此刻,我们仍然是轮回三界和轮回六道内的凡俗有情众生,我们的人生或许是艰难的。我们经历许多困难,体验许多痛苦,证悟是我们感兴趣的目标,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事物。我们已经有了痛苦,已经经历出生的痛苦,现在的我们或许不记得了,但是已经经历那种痛苦。我们现在也明白老迈与生病的痛苦,在前面的是死亡的痛苦,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避免死亡。人们可以说在死亡之后,没有任何东西,籍以自我安慰,但那只是他们所有的一种想法、一种假设。彻彻底底的灭尽是不可能的,因为心不是某种会死的事物。记住,是心在体验事物,而不是死亡之后留下的肉身在体验事物。尸体不会受苦,它也不会感受快乐,你可以将尸体碎成万段,它也不会有任何感觉。你可以把各种武器插进尸体之中,或射击它,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你也可以一再地焚烧它,它也不会有所感觉。只有心才会有各种感觉,正是心感觉到痛苦或欢乐。

 

除非这个心对它的本然状态(本初觉醒的自性)达到某种稳定的认识,否则它的痛苦就不会有尽头。二元分立的心是我们应该杀死的对象,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这么做。你可以消灭它暂时的居处,但是却不可能杀死目前的房客——心。没有证得解脱或证悟,我们肯定无法避免承受进一步的痛苦。心不会死亡,它能够认识它的自性——三身。

 

金刚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心的迷惑状态即是它自己最佳的治疗。换句话说,当忿怒、执着或心胸狭窄时,你需要认识烦恼的本质。在那个刹那,烦恼就完全消失了。没有其它人能够帮你这么做,你可以去请求某个人带走你的三毒烦恼,但是没有人能够办得到,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认识自己的心性。

 

当然,你可以尝试另一种的方法,严厉而坚决地劝告自己:“你在过去已经那么糟糕,一再地追逐三毒,在轮回的汪洋中流转。现在不要再这么做!”但是你的心会听话吗?或者你可以提醒自己:“我们已经经历么多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我的烦恼所引起的。我决心结束这一切,不会再犯。”但是,你真的会听自己的话吗?

 

认识心性不是更好吗?看见没有“东西”可看,即是法身。看见法身者,即是报身的功德;空虚与觉察无别,即是化身。在你观看心性的刹那,就已经看见了心性。在看见心性的刹那,它就解脱自在了。这是最佳的解决之道,不是吗?因为它永远断了三毒。当三毒消失时,留下的除了三身之外还有什么?如此修持,你将会获得三身的宝座,将会得到真正的遗产。

 

凡俗的人生是指忽略这最珍贵殊胜的事物而流转,追逐着完全没有用处、毫无意义的事物。我们让自已成为美好声誉、锦衣玉食的奴隶。舒适惬意的人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事物。如果我们永远不会死亡,那么或许值得去追求舒适惬意的人生!我们可以不断地去追求再追求,不断地累积再累积。我们可能会达成这些目标,但是如果没有时间去真正地享受它们,那怎么办呢,我们迟早会死,明天或后天,然后其它人就会取走我们的财物,朋友或许会享用这些财物,或者是敌人会坐享其成。在我们死亡之后,其它人会说:“他没有机会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嗯,现在我们可以坐享其成!”他们将开开心心地花用你的钱财。他们会说:“他用不着这些钱,因为他死了!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些钱。他费尽心血累积这些钱财,但现在却是我们在享用它。”用一辈子的时间累积这些事物是多么地无用!

 

在此同时,亡者的灵魂在中阴会觉知这整个情况,因面怒火中烧。他心想:“我费尽千辛万苦,想要让子孙享受我的财富,但是现在这些财富却被其它人取走。我真是火大了!”财富难以积聚,难以保护。首先,你必须努力工作来累积财富。然后,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避免财富被其它人偷走或夺走。在死亡之后,你可以透过神通而清楚地看见自己死后所发生的一切状况。你最好眼不见为净!这样至少可以免于吝啬和嗔怒。

 

轮回的状态真的非常可悲,你最好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然而,在中阴状态的灵魂具有条件性的神通,能注意他财物的动向——是谁取走他的财物,他们怎么使用他的财物。这创造了痛苦与怨恨,而这两种感受是使亡者堕入恶趣的直接原因。如果能事先知道这一点,如果能认识了心性,我们就不会陷入吝啬与嗔怒之中。在本初觉醒之中,那些感受无法留存,五毒成为五智。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心性,轮回只是痛苦,除了一个接着一个的痛苦状态之外,并无其它。

 

的真实起点

 

当我们修持生起次第时,请了解认识心性的必要性。如果我们忽略真如三摩地,那就像我们有一具无头的身体一般。一个没有头的人有多大的用处?你知道有多少人没头?

 

佛法修行最重要的要点即在于真如三摩地和了知心性。我们可以像筛一袋面粉那样小心翼翼地检视整个世界,但是不会找到比真如三摩地和了知心性更重要的事物。你必须认识真正的起点,而真正的起点必须是真实的,那即是真如三摩地。从真实的本觉开始,因为本觉不是空白或空无的,它具有一种本然的觉察,而生起次第就从这种觉察中产生。

 

另一方面,当你的起点是念头,而你想要把圆满次第包含在念头之中时,那种圆满次第会透过消融念头,而逐渐侵蚀损害念头造作出来的生起次第。你可以称这种消融为“融尽的阶段”(dismanting phase)。在建构大量的事物之后,在你认识谁是思惟者的刹那,整个架构就消失了。它如同一个孩子在海滩上建造一座沙堡,海浪一来,沙堡瞬间消失无踪。这不能称为“生起次第”,它是“融尽的阶段”!当然,这种方法不是毫无意义的念头,它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它不是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双运,它不是修持本为真如三摩地。

 

本觉不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它具有明晰、觉察的功德,可以开展为生起次第,这是让生起次第在圆满次第内开展的方法。我们有四种观想的修行法门,其中包括五圆满(fivefold true perfection)、四金刚仪轨(ritual of the four vajras)和三观想仪轨(threefold visualization ritual)(细内容请见《智慧光》“Light of Wisdom”第二册第一百页之后的部分。),瞬间的忆念(instantancous recollection)是最甚深的。出于真如三摩地,任何应该现前的事物会连想都不用想地现前,那不表示本觉状态消失了,它完全没有消失。这不同于你试图把圆满次第带入生起次第,这会摧毁生起次第,如同把一桶水浇在沙堡上一般。

 

所有这四种方法肯定都具有利益,但是我们要修持我所探讨的那种方法。我们要从真实的事物开始,即从真如三摩地开始。所有的仪轨都有一本法本是有原因的,仅仅是念诵字句,即称为“用文字把意义带入心中”。让我们以莲花生大士的一个简单的仪轨为例,其中一句是讲“真如三摩地”,另一句是“明光三摩地”,再一句是“种子字三摩地”。我们在不离本觉状态下继续念诵,每一句帮助我们展开一部分的观想,这是修持观想的方式,它不会让我们先前所提及、认识谁是想象者的方法变得完全没有用处。然而,它不是圆满的生起次第一本觉明光(luminosity of rigpa)。如果你用念头来开始修持仪轨,就已经丧失了真如三摩地。

 

本觉的镜子

 

让我们使用一面清晰、明亮的镜子作为形容真如三摩地的例子,明光三摩地和种子字三摩地则如同镜子的明灿和显现在镜子上的影像。影像会影响镜子吗?它甚至会改变镜子吗?如果一个白色的影像显现在镜子上,那不是因为镜子变成白色,对不对?镜子不需要过去映现那幅唐卡绘画,唐卡绘画也不必站起来,朝镜子移动,影像完全而瞬间地显现。整个影像显现,而不是只有脸、手臂,而没有腿。

 

这种方法不同于在概念上试着去看见一个本尊映现在我们的心上。当那样做时,我们会想着一件事,却忘了另一件事。相反地,一切事物都会一次全部映现出来。这是可能的,因为本觉的明灿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当一切事物同时映现时,即是圆满次第;而生起次第则如同唐卡绘画。

 

现在,当我们想到腿时,就忘了头;当想着左手时,就把右手给忘了。这是摧毁你已经造作的事物的一个过程。真正的生起次第应该在真如三摩地内开展,如同一个影像出现在一面明亮的镜子上。明光三摩地如同唐卡绘画的影像,当这个影像显现时,镜子不会失去它本身的明亮。换句话说,不要为了让生起次第生起,而把圆满次第抛在脑后。否则,生起次第就会变成一种造作,如同用陶土或木材制作物品一般。唐卡绘画可以映现在一块木头上吗?

 

当修持真如三摩地时,你必须熟悉本的状态。当你对本觉有稳定的认识时,即是圆满次第,生起次第不会是一个问题,因为生起次第可以成为圆满次第的一种展现或表现。在这个背景脉络之中,“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双运”和“显空双运”是一样的,它如同镜子上的影像。镜子不必追逐对境,对境会映现在镜子上。

 

请仔细了解生起次第的原则。由念头所仿制出来的生起次第,不是真正的生起次第。它成为用一件事物替代另一件事物的过程,因为当你想到一件新的事物时,先前的情况就被排除或取代了,它被摧毁了。我们最好像一面镜子,让影像出现在本觉状态之上,而不执着于任何事物,那即是真如的状态。觉受的品质如同唐卡绘画映现在镜子上那般,自然而轻易地展开。当你拿着一张唐卡绘画站在镜子前时,不是镜子去选择它要映现唐卡绘画的哪一个部分。相反地,一切事物都映现于其上。为了反映清净的生起次第,我们首先要做一面明亮的镜子,一面心性的镜子、一面本觉的镜子。一面画出来的镜子如同二元分立的心镜,真正的镜子是本觉的镜子。我们可以画一面镜子,但是画出来的镜子能够映现吗?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