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
我们的概念思维才是真正的魔罗,落入概念化即是魔罗。
籍由认识我们的心性,所有的魔罗都被击溃,四魔消失无踪,
所有障碍都被移除,重点在于修持那种对心性的认识。
我们可能会面临障碍,一般来说,障碍有外在、内在、秘密三种。外在的障碍是外在元素的失衡,这种失衡以地震、水灾、火灾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形式展现。这些障碍为有情众生制造了许多明显的困难。
1 外在、内在和秘密三种障碍
内在的障碍是脉(channel;梵nadis)、气(energy;梵pranas)、明点(essence:梵bindu)的失衡,此三者也被称为“结构的脉”、“移动的风息”和“排列就绪的明点”。这三者可以受到各种打扰,脉可以被压缩紧束;风息或气可以被逆转,以错误的方式移动;明点可以被扰乱。在此,“明点”主要是指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白色元素和红色元素。这三者是人身的蓝图和基本结构,当它们失衡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虚幻的肉身生病了。当然,我们可以使用特定的疗法来治疗这种失衡。
然而,最值得考虑的是秘密的障碍,这和执着于觉知者和被觉知者有关。基本上,这是指我们二元分立的觉受习惯,而这是对本初的空觉状态欠缺稳定性所引起的。当这种空觉本身不稳定时,它会向外执着于五种觉受的对境——五种感官的对境(五尘)。这五种对境是被觉知者,而觉知者即是执着于这五种对境的心。
虽然这自生觉醒的本初状态不具有二元分立,但是因为我们执着觉受为其它事物,二元分立于焉产生,然后继续下去。这种持续不断的二元觉受正是一切有情众生的心的特征,他们的心执着于觉知者和被觉知者。这是轮回的核心,也是我们的秘密障碍。
没有人超越障碍,我们全都因为这三种层次的障碍而一再地受伤。在处理外在的障碍,也就是四大元素所引起的灾难时,我们可以迁移到其它的处所,或从事某种修行法门,来缓和或平息四大元素的力量。
金刚身(金刚身:圆满次地所修持的气、脉、明,点微细系统。行者可籍此三者的修待,生起大乐的明光心。)的气、脉、明点失衡的内在障碍,是以身体的疾病和其它各种方式来显现。你可以服用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以及从事瑜伽练习来控制、操纵、掌控脉内风息的移动和明点的配置。这种修行法门主要属于《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但是某些面向也属于《阿底瑜伽》的范畴。
最重要的是如何调伏二元觉受的秘密障碍,即执着于觉知者和被觉知者的习惯。降伏二元分立的唯一途径在于,不要让心的表现偏离进入二元分立的心之中;这种心把不存在的二元分立视为存在。话说:“在二元消融为一之前,没有证悟。”因此,我们需要认识自生觉醒的无二状态,这是我们的本初状态。在认识本初状态之后,我们要修持它,并且获得稳定。唯有透过这种稳定,我们才能够完全降伏所有的障碍。
2 一切众生皆受四魔的控制
我们也可以用四魔(Four maras)来描述障碍,不论它们的名称是什么,通晓自生觉醒是驱除一切障碍的唯一途径。如果我们这么做,我们就不会受到任何障碍的伤害,不会受到外在、内在、秘密障碍的伤害。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本初状态;然后,去修持那种认识;最后,获得稳定的认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式。
昏沉和掉举是三摩地的主要障碍。我们的本初状态具有空虚和觉察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基本上是无别的。当修行者比较专注于空虚的品质时,就会产生昏沉。当修行者过度强调觉察的面向时,掉举就会产生。但是当修行者对自生觉醒有稳定的认识之后,就不会落入昏沉或掉举之中。如此,心的状态不会受到昏沉和掉举的控制。对自生觉醒具有稳定的认识,即是处理昏沉与掉举的方式。
至于四魔,每一个尚未觉醒证悟的人都在四魔的掌控之中。这四魔分别是死魔、烦恼魔、五蕴魔(即我们的肉身)、天人魔。死魔是指每一个人都受到死亡的宰制,而死亡当然会中断他们的修行。五蕴魔是指肉身,一旦出生,你就被装在这个称为“人身”的物体之中,并且注定会改变;这是一种魔罗,烦恼魔是陷入烦恼之中,有情众生即是如此。
最细微、最困难的是天人魔,它们是诱惑的魔罗。它是对着我们耳语,给予错误忠告的小小声音:“有比修行更有趣的事情,何不以后再修行,例如下个月或明年,那时你就可以真正地密集修行。现在,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情。”那是天人魔的声音,它是目前最难以注意到、最难以克服的魔罗。
当你像莲花生大士、大成就者无垢友尊者那样证得虹光身时,你就降伏了五蕴魔。籍由稳定地认识心性,你降伏了烦恼魔。唯有认识心性,修持心性,并且达到稳定的状态,你才能够完全消除四魔,否则有情众生不是解脱自在的。有情众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四魔所征服,并肯定受到四魔的控制。
3 制造轮回的大魔罗
我们可以用天空和阳光的意象来说明“自生的觉醒”,在白天,天空和阳光是无别的,这两者常常被用来比喻本初虚空和本初觉醒。一切诸佛、菩萨都获得稳定的本初虚空与本初觉醒之双运,因此不受到任何层次障碍的支配。我们这些有情众生的问题,是始于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自性。它仿佛太阳暂时西沉,变得漆黑一片,我们无法看见任何东西,不知道任何事情,这是我们自己无明的写照,是我们不知自性的写照。这种无明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无明创造轮回。如果认识自生的觉醒,我们就斩断十二缘起和轮回之根,就没有无明。就诸佛、菩萨而言,他们已经根除无明。我们因为没有认识自生的觉醒,十二缘起和轮回于焉产生。
轮回与涅槃的基本差异在于“了知”和“无知”。“了知”是明觉智慧;“无知”是在无尽轮回中流转。我们有两个选择:了知什么是自性,即明觉智慧;或无知,即无明。我们没有两种不同的本初自性。
无知或无明形成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其它十一缘起则建立于其上。因为“无明”,而有了“行”(formation)。因为“行”,而有二元分立的“识”,它是投生母胎、形成“六入”(六根)和(名色)五蕴的助因。投生促使一个人忙于“爱”(贪爱)、取(执取)和(有)(becoming),更别提再一次的“生”、“老”、“病”、“死”,它如此继续下去。无明本身即是这轮回的轴心,如果你想要怪罪制造轮回的大魔罗,那么就怪无明,就怪欠缺了知。
根除轮回的问题的唯一途径在于,把无明消融于本初基地(primordial ground)之内。我们只要认识心的本然状态,不要让二元执着的习惯继续下去,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只要我们安住于本然状态之中,不去接受和排斥,就能够把无明消融于本初基地之内,那即是克服一切障碍的方法。认识这殊胜的自生觉醒,有如阳光驱除一切黑暗。它非常接近有如划分光亮与阴影之间的界限,光亮与阴影之间的距离其实不那么远。认识自生的觉醒能够征服一切障碍。
如果我们维持无二明觉的连续性,就能够清除基本的无明。在那个时刻,没有“无明”,因此也就没有“行”,没有二元分立的“识”,没有“名色”,没有“六入”,没有“爱”、“取”、“有”、“病”、“老”、“死”等等。这要归功于认识我们的心性,认识本觉,也就是你的上师指出的自生觉醒。我们的心本来就具有三身,心性在本质上是空虚的,在本性上是觉察的,而这两者是无别的。看见心性,维持它的连续性,就能够清除基本的无明。
我们应该认识这一点,并且维持这种认识的本然面貌,但这不表示我们要刻意维持本然的状态。“维持本然的面貌”是指在没有维持者或没有被维持者的情况下,让它持续下去。它不同于我们心想:“喔!现在我得到它了;这是我应该持有的东西;这是我应该避免的东西。我不会去做这个,但是我会去做那个。”把接受和排斥交替地作为禅修法门,不是根除轮回的方式。相反地,它是十二缘起的第二支——行,它是每个概念形成二元分立心态的基础,那创造了更进一步的轮回。清除基本的无明,不过就是认识心性,并且保持本然的状态——看见无别双运之空觉。那即是所谓的把无明融摄入本初虚空之中,也是超越一切障碍的方法。
4 遇见心性,击溃四魔
看待这一点的另一个方式,和阻碍的势力(修行者的障碍制造者)有关。请先了解,阻碍的势力真的只不过是从我们的心生起的念头。“阻碍的势力”代表不会放弃对坛城加以控制的事物,那是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偷取成就、供养和进行干扰的事物。但是事实上,阻碍的势力只不过是概念上的思惟罢了。阻碍的势力从你的心中生起,当内在执着的心抓住五种外在的心之对境,加上对五种感官觉知的执着,即是概念上的念头。这是把对境概念化的行为,把一个对境理解为“那个”,并且对它形成喜爱、厌恶和中立的想法。这些障蔽正等正觉状态的障蔽者或念头的活动源自我们自己,而非源自任何其它的处所。
三毒的负面态度展现为三种基本的邪灵:男性的嘉波(gyalpo)或嗔怒,女性的哲嫫(dremo)或执着,以及中性的曼宁(maning)或心胸封闭狭窄。它们的随从总共有八万四千种阻碍的势力、魔罗和邪灵,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制造各种麻烦、破坏和灾难。这八万四千种势力、恶魔和邪灵都是我们的心的展现,可以被浓缩精简为“三毒”。简而言之,把主体和客体概念化为二元分立,即是基本的障碍或障蔽者。“障蔽者”一词是指阻碍了证证悟状态的事物。
根据密咒乘的慈悲教法,修行者给予这个障蔽者“食子”(torma)[食子(torma)金刚乘修持与仪式中用的可食物品,常以面粉与奶油混合而制成。根据不同场合,被当作供养,代表所修的本尊或木尊的坛城,甚至是仪式中用于除去修法障碍的象征性武器。]当作礼物。(仁波切笑)为了处理这些不同种类的阻碍势力,仪轨修行首先柔和地给予它们食子当作礼物。我们把这个食子给予障蔽者,给予自己概念上的思维。我们观想一个非常漂亮的食子从空性中生起,散发出动听的音乐、宜人的香气、可口的味道,以及完美的质地等等。我们想象食子从空性的状态中显现,具足潜能、力量、色、香、味、触等等,生起五种感官欢悦。我们用“ram”(让)、“Yam ·Kham”(杨·康)和“Om·Ah·Hung”(嗡·阿·吽)来加持食子。接着,我们使用特定的咒语来召唤阻碍的势力,呈献食子,请求它们离开。
第二种方式是用吟诵来下达命令,其基本的含意是:“拿着这个食子离开,否则你会感受到嘿鲁嘎(heruka)[黑鲁嘎(heruka)即是黑鲁嘎胜乐轮,属于无上瑜伽续之母续中的一位男本尊,是忿怒尊,又称“饮血尊”。]的炽热威力。”第三种是一种比较忿怒的方法,修行者散放出众多小嘿鲁嘎,忿怒地驱除障蔽者。在念诵特定咒语的同时,你想象一大群嘿鲁嘎如同一场可怕的飓风那般散放出来,吹走所有的阻碍势力,仿佛它们是被一阵强风吹散的一堆灰尘,力量尽失地飞到宇宙的尽头。
请记住,我们的概念思维才是真正的魔罗,落入概念化即是魔罗。籍由认识我们的心性,所有的魔罗都被击溃,四魔消失无踪,所有障碍都被移除,重点在于修持那种对心性的认识。在轮回与涅槃之中,最重要的要点在于遇见心性。心已经落入念头之中,但是念头的本质是智慧,是本初觉醒,没有什么比了知这一点更重要。去了知最接近我们的事物。
我要重复我已经说了无数次的事情;有情众生和诸佛之间的差异在于“了知”和“无知”。上师为我们指出本觉,当我们看见“没有东西可看”时,那即是心性,这时八万四千种烦恼都被斩断了。
5 问与答
学生:那么“希望”呢?我了解“恐惧”这个问题,但是它似乎有一点觉醒的希望。这种“希望”是一个问题吗?
仁波切:在认识自生觉醒的刹那,还有什么其它的事物要去专注的吗?你需要让希望和恐惧崩解。就定义而言,“希望”是你需要去接受和采纳的事物,“恐惧”是你需要去避免的事物。然而,见地离于接受和避免,我们自性的本初虚空原本是无别的空觉,已经是法身佛普贤如来和普贤佛母。我们为什么要希冀法身佛之外的佛?了知本觉的刹那就足够了。当我们说,究竞的见地是离于接受和排斥时,它是指在了知心性的刹那,没有额外的本尊要去成就,没有额外的觉醒状态要去获得。在那个刹那,就没有任何力量去促使进一步投生于六道轮回之中。
学生:你能不能再解释为什么天人魔是最棘手的?
仁波切:愚弄或诱惑我们的事物,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几乎每个人都被这个魔罗征服。当然,我们也受到五蕴魔的控制,除非我们没有肉身。
我们或许难以处理这些魔罗,但是它或许不是那么困难。不要对这个当下的觉醒做任何事情,魔罗就不会从那个觉醒中探出头来,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以一种明晰、完全觉醒的方式来保持当下的觉醒,让它保持“如是”的状态。那就足够了,我们不会从中找到任何其它的事物。如果我们认为在觉醒状态之中,有其它的事物要去达成,那么这种期望只会是束缚我们的脚镣。
我们通常困在过去念头、当下念头和未来念头之中,放下这三种念头,这是明晰的当下觉醒。“明晰”在此是指如水晶般透明、完全开放和无碍。如果你渴望比这个当下觉醒更优越的状态,那么你就是在愚弄自己。这种无谬的、非造作的当下觉醒即是真正的普贤如来,它一刹那都不曾与你分离。在认识当下觉醒时,本然地安住于其中。如果你认识它,你就是佛;如果你不认识它,你就是有情众生。它非常简单,非常清楚,如同光与影之间的分界线。你无法分隔光亮的区域和阴暗的区域,因为它们是如此地接近,如同你自己的手心和手背,诸佛和有情众生之间的距离就这么远,(仁波切显示他的手)这即是实相,这是手心,这是手背。它们看起来或许是彼此分离的,但事实上,它们非常接近。
认识心性是确定这一点的方式。没有什么东西可看,对不对?认识心性不是去看见这之外的任何其它事物,一旦你日日夜夜不离心性,你就挣得了佛的名号。如果能够保持不散乱一个小时,你就已经是一个阿罗汉。如果你能够稳定地安住在那个状态之中,死亡就没有什么好恐惧的,因为中阴只不过是那种状态的延续。
古代的噶举派大师们说:“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对于一个瑜伽士而言,死亡是一个小小的证悟。”它表示心本身不会死亡,死亡仅仅是肉身这个暂时的客居消失。一般人在死亡的时刻失去意识,但是认识本觉状态的修行者却不会失去意识。如果在中阴状态,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如果你认识心性的时间长度,有如挥舞西藏袍子的长袖三次所需的时间,那你就算是训练有素,并达到完全的稳定。在我们活着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置身在肉身之中。它有如一只被链条绑住的鸟,无法飞翔。
我们现在需要修持这无二明觉。没有其它事物能够停止我们的思维,如果思维不停止,轮回也不会停止,它只会继续下去。轮回需要我们的思维,以让它本身持续下去,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的念头能够让轮回存活,没有其它的事物能够做到这一点。
一旦你认识这种本质,你就能够舒舒服服地靠在座椅上或床上,完全地放松。即使轮回三界被上下颠倒,地狱在你的下方开启,但你身上连一根毛发都不会因为惊恐而移动。到了这个程度,你才算在轮回中具有真正的信心。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都在毁坏消逝,一切事物都会改变,例如季节、身体,没有什么能够永久。我们的身体如同时钟的指针般,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外在的世界和置身于其中的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没有什么事物能维持相同的样貌。然而,我们的心性不会改变,它是明觉的不变本然面貌。一切诸佛看见这种细微改变的痛苦,称它为“遍在之行苦”。然而,有情众生不会真正注意到细微无常的痛苦。你可以说瑜伽士或诸佛对这种痛苦很敏感,如同眼睫毛掉到眼晴里时,我们脸部的肌肉会抽搐一般。另一方面,对于凡俗有情众生而言,痛苦如同手中握着一根睫毛那般察觉不出。他们不知道这种行苦事实上是痛苦的,因而没有注意到“从这个时刻一直到我们呼出最后一口气,我们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事实所生起的痛苦。
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心那么容易散乱?
仁波切:因为我们没有稳定的明觉,我们开始在一连串的念头中流转,一切有情众生都这么做。对我们的自性没有稳定的认识,是过去无数世以来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非常顽固的习惯。“散乱”是指无明压倒明觉智慧,无知压倒了知。这种无知具有天生的和概念的两个面向,如果净化了这两个面向,我们就是佛。只要无明天生的和概念的面向尚未清净,我们就是有情众生。
天生的无明纯粹是指“遗忘”;概念的无明是在遗忘之后生起,我们开始思维,形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在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之后,一长串的念头就会生起。这本具的和概念的无明,构成诸佛与有情众生之间的界线,它们构成了迷妄与无妄之间的差异。在藏语中,“证悟”(enlightenment)一词译为“清净的圆满”(purified perfection)或“被清除和被圆满”(cleared up and perfected)。无明需要被清除;智慧功德不需要被圆满,它们已经是圆满的。然而,无明如同遮蔽天空的云朵,我们需要让迷妄的云朵,自然而然地消散于本初虚空之中。
由于我们尚未证悟,轮回为何不该是艰难的?这是每个人共有的困难。我们需要缓慢而稳定地修持,而不是仅仅修持几个月。如果这项任务是容易的,那么一切有情众生早就已经证悟。它是困难的,事实上,这种无明让一切有情众生感到难熬,两种无明控制着一切有情众生。
这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你越尝试,就越会遮蔽本然的面貌。你越放下,本然的面貌就越清晰。”任何心智的努力都是二元分立的心,这个二元分立的心是我们需要放下的事物。放下之后,所留下的就是无碍的无二明觉。在你认识本觉的刹那,无执着的明觉已然呈现,每个人都具有那种明觉。不幸的是,有情众生不知道如何去看见这种明觉,即使确实看见,也不信任这种明觉。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