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

 

心性的表现是你自己的表现,

它来自你自己,而不是来自其它任何人,

正如同阳光来自太阳本身,

而不是来自任何其它的处所。

 

我想要更详细地解释两个重要的原则——心性和表现(expression;藏tsal)。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太阳与阳光之间的关系:没有太阳照耀,你就无法拥有阳光。心性的表现和心性本身也是如此,心性不会有所增减,也不会改善或恶化。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心性,它本身没有任何差别。认识心性的唯一可能性在于心性的表现,这种心性的表现可以自行了知或不自行了知,那即是智慧(梵prajna;藏sherab)的重要性。

 

心性与心性之表现

 

话说,当心性的表现显露为智慧,当心性的表现了知它的自性时,它就解脱自在了。当心性的表现进展为念头和思维时,它就是迷惑,这其中有天壤之别。换句话说,不论心之表现因解脱而成为智慧,或因迷惑而成为思维,都取决于修行者是否了知他的自性。就心性本身而言,并无差别,它不会因为认识心性而有所改善,也不会因为没有认识心性而恶化。“当心性的表现显露为智慧时,它就解脱了;当心性的表现进展为念头时,它就是迷妄的。”这即是差异的所在。从来没有认识这种表现的本性,即是有情众生。它如同一个笨蛋从未看见太阳在天空照耀,而认为太阳是照亮一切的电灯。

 

心性的表现是你自己的表现,它来自你自己,而不是来自其它任何人,正如同阳光来自太阳本身,而不是来自任何其它的处所。诸佛与有情众生之间的差异,即在于区分心性与心性之表现的能力。

 

它如同一体之两面,本体本身(心性)如同本初的太阳那般自然明灿,不是造作出来的。你没有认识到心的表现即是你自己的表现,它便是以觉知者和被觉知者的形式呈现。被觉知的事物被视为外在的,而觉知者则在这里。当我们没有认识心性的表现时,那表现则以思维的形式呈现。认识心性如同一个聪明人了解到:“这个照耀各地的阳光必定有一个来源。”当一个大师指出你的自性时,他等于是在说:“这所有的光是太阳的表现。现在往上看天空,你看见有一个照耀整个世界的太阳吗?”于是聪明人回答:“是的!那是太阳本身,而它的表现则是无所不在的阳光。”这是我们该了解的方式。

 

智慧有什么用处?当我们认识心所表现的念头的本质时,心的表现立刻显露为智慧。它如同看见太阳本身。否则,我们不会注意到太阳的表现来自何处,而四处寻找太阳,这即是所谓的“表现进展为念头”——表现它如何变成念头模式的方式。心的表现陷入五种感官的觉知对境之中:可见的色、可听的声、香、味、触。念头追逐欢乐和痛苦等心之对境。

 

“一味”的意义

 

聪明人可以想出有一个真正的太阳在照耀的道理。龙巴的《法界藏》(Dharmadhatu Kosha)[法界藏(Dharmadha tu Kosha)是龙巴的名著《七宝藏》(Seven Treasuries)之一。]说道:

 

本初心性如同灿亮的太阳,

自然明亮,本然无生。

 

有情众生没有认识心之表现的本质,而陷入于其中。这两个阶段被描述为基本的和附属的表现。基本的表现纯粹是对心性是什么欠缺了知;而这种欠缺了知以五毒的形式呈现,即是附属的表现。五毒可以转变成为八种本具的念头状态,甚至八万四千种烦恼,这创造了轮回。然而,当这种表现显露为智慧时,它就有如聪明人心想:“一定有一个太阳。它在哪里?”他望向太阳,然后了解到:“它在那里!”它有如看见太阳本身。在这时,心性立即被视为一种无碍的空觉。

 

我们通常把心视为空虚或有意识的。请了解,心性是一种无碍的空觉。空虚的面向是法身,觉察的面向是报身,无碍的品质是化身。真正认识这一点有如与三身合一的自性身(体性身)面对面,那个时刻不是空无觉知者和被觉知者的吗?在大手印的体系之中,这正是“一味”(one taste)的意义。它不是“二味”,你绝对不会听到“二味”。“二味”是指心中有主体和客体;“一味”是指无所持有,没有执着的行为。没有执着时,就不可能有“二味”,它只是“一味”,这“一”是了无对境、了无痕迹的。如果我们仍然相信有某种“一”,那么它只是一种执着。我们或许假装自己已经放下二元分立的执着,但是仍然相信无二状态的概念。为了达到真正的了无对境,这种“相信无二状态的概念”,我们也应该放下。

 

问与答

 

仁波切:你在认识心性吗?

 

学生:非常困难,认识心性的时间非常短暂。

 

仁波切:你经历什么样的麻烦?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困难?如果认识心性的时间非常短暂,你想重复多次地认识心性,有什么困难吗?这短暂的刹那是你禅修所创造出来的吗?

 

学生:不是。

 

仁波切:那它不是真的困难,不是吗?如果你想要把认识心性的时间维持长久,想要立即成为阿罗汉,那么就可以说它非常困难。从无始的生生世世以来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迷的。要在五、六年的时间内获得大成就是困难的,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如此根深柢固的执着与迷妄的习惯。现在,我们需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不是籍由观修“它”,而是籍由习惯于这种对心性的认识。如果你一开始没有因偏离而进入那种恶劣的习惯模式,那么它就会是容易的。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证悟的菩萨,如果你对心性本然稳定的认识没有消失,那么你就会是充满了知的无碍空觉,那正是一切有情众生丧失的事物。说它已经丧失也不完全正确;更确切地说,它是因为我们被念头占据和控制,而从我们眼前溜走。这是我们根深柢固的习惯。

 

自从无始以来,自性身(无别三身之觉醒状态)一直是无息的,它从未被斩断,也从未丧失。因为心愚弄自己,它创造了这种负面的习惯,而没有实现本然稳定的心性。此时此刻,这种对心性的认识如同一个小婴儿,而迷妄的思维则如同一个强壮的大人,他把这个婴儿放在他的背上跑来跑去,而小婴儿看起来无能为力。现在我们的本觉如同婴儿本觉,它出生了,但是尚未茁壮。力量强大、跑来跑去的大人是二元分立的思维,也是我们的心的展现。这个大人骗子日日夜夜跑来跑去,使出各种骗局,把婴儿本觉耍得团团转。

 

学生:心的表现如何生起为生起次第?

 

仁波切:当然,这只有在我们完全认识本觉之后,生起次第才可能生起为本觉的表现。这种本觉表现的方式,如同让影像无碍地显现在一面清晰的镜子上面。在那之前,生起次第是创造“善念”,不是轮回的念头,轮回的念头是恶念,而善念是虔敬心、悲心、净见等善念。

 

只要你的表现进展成为思维,那即是迷妄,这迷妄的思维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如果陷入恶念之中,你就陷入了三毒,从中衍生出来的都是恶的,例如八万四千种烦恼。当一个人陷入其中时,他肯定会堕入下三道。另一方面,善念是对证悟者所生起的虔敬心和清净的祈愿,对尚未证悟者的悲心,以及强烈的诚实感。从中生起的一切自然而然是善美的,这是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善”的原因。因此,创造善的心态不是不可能的。

 

如此修持有什么用处?在你具有强烈的虔敬心时,会认识你的心性;虔敬心是一种力量强大的情绪,可以让你热泪盈眶,毛发直竖。如第三世噶玛巴所说的:“在慈心的时刻,空性原原本本地显露。”在同一个刹那,非造作的自生觉醒完全了无谬误。你的空性已经赤裸裸地摊在那里,已经原原本本地显露。

 

你也可以透过强烈的悲心而获得相同的体验,思量一切有情众生已经如此痛苦悲惨地在轮回中流转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永无止境地循环,似乎永远不够。多么可悲!再一次地,我们的双眼充满泪水,毛发直竖,无法自已。当你在这样的时刻认识心性时,再一次地没有谬误,这即是善念所发挥的利益。在对证悟者生起虔敬心,对尚未证悟者生起悲心时,你的心没有掺杂三毒。虔敬心和悲心不是不会掺杂贪、嗔、痴三毒吗?它们也不会掺杂不实或欺瞒。虔敬心是真心、诚实而直接坦率的,悲心也是如此。透过诚实的道路,修行者籍以证得诚实的状态,这即是一切诸佛所谓的“仙人”(rishis),意指一个正直坦率的人。而有情众生则修一条狡诈的道路,得到“诈欺者”的状态,狡猾在此是指“不诚实”。这是为什么人们说,善德的心态通往一条清净的道路。

 

虔敬心和悲心不同于对诸佛和有情众生献假殷勤,而没有真心诚意地说:“诸佛想想我”或“可怜的有情众生”。真正的虔敬心和悲心的感受应该几乎是排山倒海的,没有比虔敬心和悲心更殊胜的法门可以避免我们偏离见地。虔敬心和悲心两者是普世的万灵丹,也是行走于善道,证得十地的基础,没有这两者,我们不可能有所进展。话说:“有一颗善良的心,所有的修道与果位都是善的;有一颗邪恶的心,所有的修道与果位都是邪恶的。”一切都取决于人心之善恶。为了达到证悟,我们必须通过五道[五道是通达解成就的五个次第,分别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与究道(或“无学道”)]与十地,那种进展仰赖清净的态度和善良的心。没有这种清净的态度,一切的修道都会通往邪恶的方向。这是一切事物都仰赖一颗清净心的原因。

 

首先,认识你的自性。然后,向上保持虔敬心,向下保持悲心,在上与下之间保持努力精进。精进是指一致感。它有如张力适中的弓弦:如果弓本身是紧绷的,弦就不会改变,不会有时候变得太紧,或变得太松。相反地,它是一致的,“精进”在此是指一种不散乱的感觉,一种温柔的不散乱。虔敬心、悲心和精进这三种品质,能让你在五道与十地上前进。此外,清净障蔽和积聚功德的前行法非常重要。

 

禅修者不一定要从事大量的辩论,分析某件事物的是与非,不一定是要证明、反驳、证实和否认某件事物。你可能深深陷入这种辩论之中,以致你的额头冒汗,双手颤抖,双唇颤动,因为你急于想要证明自己的论点,驳倒对手的论点。但是,佛法的整个目的即在于离于嗔怒和竞争,如果一个人因为佛法而暴怒竞争,那么就会如冈波巴的名言所说的:“如果佛法没有被如实修持,它就可能成为堕入下三道之因。”

 

学生:在座上修法期间认识心性似乎不是那么困难,它纯粹是记得去认识心性的问题。然而,把认识心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似乎就变得困难了。这是不是指“精进”?

 

仁波切:“精进”如同我之前所使用的电灯开关的例子。除非你打开开关,否则电灯永远不会亮起来。当一个人领受直指教导时,上师告诉他认识心性的方法。没有这种直指教导,就不会认识心性的面貌。它不会自行发生,就如同电灯永远不会自行开启。

 

我们已经了解到我们不应该忘记心性,不应该失去它的连续性。但这不是硬要我们一再地注视心性,仿佛持续按压开关来使电灯发亮。认识心性的时刻具有一个自然的持续期间,它有如你拿着一只西藏铃,你摇它一次,铃声就会持续但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某个时候就会消失,这不表示你必须坐在那里,持续不断地摇铃,“叮!叮!叮!……”。这个例子可以用来比喻坐在那里一直想:“我不应该散乱,我不应该散乱。”这么做只会制造更多的念头,那完全是不必要的。

 

在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你已经看见心性。在看见心性之外,没有额外的东西需要你去认识。如我所说的:当你指向虚空时,伸出手指的第一个刹那就已经碰触了虚空,你不必把手指伸得更远去碰触虚空。身为初学者,我们确实会忘记心性,而注意你已经忘记心性,注意你的心已经散乱,即是你再度记住心性的方式,然后你就能够记住不要让心散乱。我已经解释“散乱”与“不散乱”之间的差异,对不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去注意自己的心何时散乱了。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心散乱时,便会产生稍微的悔恨感。事实上,从事这种修行的禅修者在心性完全丧失,在完全忘记认识心性的连续性时,他们应该会感到某种悔意。然而,我们不必去助长那种悔恨,只要认识是什么让你丧失对心性的认识感到难过即可。老实说,除非我们培养那种注意到自己的心已散乱的感受,否则心就只有散乱,没有别的。这即是我们所谓的“轮回的黑暗散乱”(black difussion of samsara),其中只有无明,永远不会了知心性的真实面貌。对轮回众生而言,这种“黑暗的渗透”是持续不断的。

 

现在必要的是去认识心性,不对它做任何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善已经充满觉察的空性,不必去调整它或纠正它,它如同生长在山上的一棵树,没有人需要特意形塑它,它就这么地生长。或者:心性的持续性如同一条河川稳定的水流,觉醒如同沿着河床流动的水那般自行继续下去,没有人需要把水往下拉,也没有人需要去推动它,它自行继续流动。在所有大手印和大圆满的教导手册之中,总是重复一句话:“切勿丧失连续性!”那是你修持的方式。

 

不丧失连续性的方法在于,在认识心性的刹那,不要对它做任何事情。如果试图去改变或增进你对心性的认识,你就会完全失去它。当你纯粹让它保持“如是”的状态,即所谓的“自然流动”,它就会持续下去,不会丧失,如同一条自然流动的河川。在我们尝试对它做一些事情的刹那,它就立即中断。我们忘记心性的刹那,它也丧失了。在那时,问题纯粹在于我们是否记得或注意到自己的心已散乱,然后再一次认识心性。

 

话说:“非造作的平常心是胜者们的捷径。”“造作”是指去纠正或改善,去希望或恐惧,去确认或否认,去接受或排斥,不从事这些行为中的任何一种,这即是“非造作”的意义。人们可能会有错误的想法,认为本然的空性不是那么有效或有用:“有另外一种空性,真正的空性,我必须去发掘寻找。”如果你开始怀有那种想法,那就真的困难了,因为那表示除了你已经拥有的心之外,应该还有另一个心。你知道一丝不挂、光身赤裸的意义,对不对?“我需要本觉的状态,它应该是这样、这样,这是我所需要的”这样的想法,就有如穿上越来越多的衣服。赤裸裸的明觉有如赤裸裸的身体,不尝试去改善或改变、接受或排斥、确认或否认,也没有希望或恐惧。就像这样,你的明觉已经是本然赤裸的。

 

“非造作的平常心是胜者们的捷径”,这不表示这目前的心应该被丢弃,某个崭新的状态应该突然出现,有如被另一个灵体占据一般,那根本不会发生。自生的觉醒才是重点。你可以根据阳光而认识太阳,你只要注视阳光的来处,就可以认识太阳。同样地,如果你认识思惟者的本质,你就认识了本觉。那是为什么说我们应该观见心性和认识心性的道理。

 

你必须认识心性,因为如密续所说的:“大智慧住于身体之中。”一旦身体与心在死亡时分离,大智慧将不再住于身体之中。此时此刻,在这个虚幻身体的城市之中,在这个五蕴的城市之中,有某件非常殊胜的事物,它尚未开始在中阴内挣扎,因为它仍然在这个身体里,就某方面而言,这个身体束缚了它。这相当好,它在肉身里,如同一匹野马绑在木上,野马可以绕着圈圈移动,却永远无法逃跑。这个难以驾驭的心在肉身里,无法突然出走,就此而言,这个肉身非常有用处。一旦我们死亡,它就有如野马的拴绳断了,野马将在山谷间不羁地四处奔跑,我们将无法轻易地抓住它。

 

当身与心在一起时,我们需要认识心性。目前我们认识本觉几秒钟,不表示我们已经解脱,但是自死亡之后,当身与心分离时,据说认识心性与解脱自在将同时发生。瑜伽士脱离身体的桎梏,据说有如大鹏金翅鸟从蛋中孵化而出。但是如果我们活在这个身体里时,不去修持认识心性,那么,当身体与心分离时,我们将无法认识本觉。如果没有认识心性的经验,也没有圆满对心性的认识而获得稳定的认识,那就肯定不会解脱。

 

如果你具有足够的修持,彻底而完整地认识本觉,并且获得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例如续二十或三十分钟,你将会在中阴有所成就,即使你尚未证得日日夜夜完全竭尽迷妄的正等正觉,这一点仍然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中阴就会是一个可怕的处所,你会觉得有四个恐怖的敌人(四大元素)在你身后追赶,在你前面则有贪、嗔、痴三大无底深渊。“贪”如同落入一个广大无边的汪洋;“嗔”如同掉入一个无底洞;“痴”如同深陷一个巨大的黑暗之中。你只差一步就会落入这三个深渊,而身后则有四个可怕的敌人。中阴可真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当我们在中阴体验到地元素时,它有如即将在你身后崩塌的山;对水元素的感觉像是一个巨大汪洋的潮水向你而来;火元素则让你感觉有如一整座燃烧的山;风元素则像你对着一只蚂蚁打开一只风箱,蚂蚁无力地被风吹走。此时此刻,这个身体由五大元素构成,但是在中阴状态,这五大元素则生起为敌人,或者至少它看起来是那个样子。但是如果能够认识心性,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五蕴视为五智,而五大元素则显现为五位佛母,这是为什么身体被称为“胜者们的坛城”的原因。如果你没有认识心性,它们看起来是你的敌人;如果你认识心性,它们就是你的助手。

 

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情,有一句话说:“如果空性是好的,一切都是好的,如果空性不好,一切都不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认识空性的状态,那么一切都会安好。请你们所有人去修持认识自己心的空性,你不必希望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或伟大的成就者。籍由这个修持,了知心性之“如是”本质,以及了知一切存在事物之本质的两种智慧,将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内在开展出来,你无法避免证悟,你也不得不去利益有情众生。如果能彻底认识这一点,没有人能够阻挡你证悟,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利益众生,这两种智慧将从你的内在满溢出来。“从内满溢出来”是指任运展现,全然觉醒。如果能如此修持,即使连一个牛人都能够解脱,而我们全都必须敬重他,向他顶礼。如果他成为一个成就者,那么我们全都会抢着要喝他的尿液!因为那已经不是尿,而是真正的甘露!

 

学生:在作梦的状态下,我们如何认识心性?对我而言,那非常困难。

 

仁波切: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修持,来习惯于认识心性。一个初学者认识心性的时间长度一点也不明显,因此在睡着时或处于深眠状态时,要认识心性似乎不可能。在认识心性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时,这才会成为可能。因为多生多世的牢固习惯,我们总是陷入念头之中,不论是在白天或晚上,不论是清醒或睡眠。要跨出那种习惯不是那么容易,只有在清醒状态时真正习惯于认识心性,我们也才有可能在睡眠期间认识心性。我们已经陷入十二缘起之轮,而十二缘起之轮的根本是无明——根本的无知。深眠时期是无明的附带面向,真正的无明是不知道自己的本初自性,只要这种无明持续存在,十二缘起就会继续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在深眠期间不那么容易认识心性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先从在白天认识心性着手。如果你能够在睡眠状态认识心性,那么你肯定能够越过中阴,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睡眠状态期间持续不断地认识心性。经典说道:“如果你在睡眠期间认识无二明觉之状态七次,毫无疑问地,你将在中阴获得解脱。”

 

我们尚未认识本觉状态的一般状态被称为“迷妄”,梦的状态被称为“双重的迷妄”。自从无始的生生世世以来,无明的大眠一直持续至今,夜晚是双重的迷妄,一个迷妄加在另一个迷妄之上。无二明觉维持的期间非常短暂,几乎立即消失,不是吗?在其余的时间之内,也就是在我们清醒状态的大部分时间之内,我们陷入一个接着一个的迷妄念头之中,所有的念头都没有察觉它们的自性。这是“迷妄心的黑暗散乱”(black difussion of deluded mind)日日夜夜地持续不断。你在白昼期间勤勉不懈地修持,重复地认识无二明觉状态之后,就有可能在夜间认识无二明觉状态。在梦的状态期间认识无二明觉状态七次,就能够保证你可以成功地越过中阴。

 

以下是如何着手的一个方法。观想一朵红色的四瓣莲花在你的心间,想象你的心以种子字“Ah”(阿)的形式位于这朵莲花的中央。“Ah”(阿)明亮灿烂,散放光芒。在你从事这个观想的同时,也认识是什么在观想。在让观想继续的同时,认识你的上师所指出的即是本觉状态,并且自然地让它保持“如是”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之中,你轻柔地入睡。这不会在一夕之间发生,我们需要在每天傍晚入睡时如此修持。在入睡时保持这种观想,在本觉的本然状态中,也保持这种观想。

 

在这个背景脉络之中,种子字“Ah”(阿)的光芒被称为“显明光”(manifest luminosity),我们所认识的本觉被称为“空明光”(empty luminosity)。如此一来,显相与空性就双运了,此即本觉明光。

 

“Ah”(阿)的光芒是灿亮的白光,如同你打开电灯。由于在西藏没有电力,因此花瓶内的一盏酥油灯就被当作传统的意象,这是显明光的意象。白光是显明光,而空明光则是空虚心性的本初清净,请认识这一点。心记住这个灿亮的白色种子字“Ah”(阿)到某个程度,同时了无执着地保持觉察。在这种状态下入睡。

 

我们入睡所采取的姿势称为“睡狮卧”。采取右卧的睡姿很重要,因为烦恼在其中移动的脉主要都位于身体的右侧。我们以身体的右侧躺卧,籍以压制烦恼的流动。当我们压住烦恼之流通过的脉时,概念上的念头就减少了。它有如你呼出陈旧的气息,你不是先从右鼻孔呼气开始吗?

 

肉身被比喻成一座城市——幻身(虚幻身体)的城市。这个身体是一座大城市,其中有那么多的脉,有那么多的风息在其中流动——成千上万条脉,在一个昼夜期间,有两万一千六百个风息的动作,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烦恼。这如此大规模的运作有如一座大城市的运作,不是吗?在这一个身体之内,有多少个微生物呢?我们无法计算。每一个微生物皆为有情,因此它真的有如一座大城市。肉身的虚幻城市有如加德满都!

 

我们从事认识心性的修行时,风之流(概念思惟)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智慧的风息。不净的脉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智慧的脉,二元分立的心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本初觉醒,这通常被描述为“风息融摄入中脉”。风息的巨大车流透过不同的脉,全都融摄入中脉。

 

仁波切针对一个学生所解释的觉受说道:

 

我要稍微逗一逗你。心性是普贤如来,对不对?普贤如来没有前面,也没有后背。不论你从哪一个方向看他,他都是圆满贤善。当从南边看他,你看见他的脸,从西边看他,也看见他的脸。你或许从四大方位或四小方位看他,或同时从一个以上的方位看他,你仍然能够看见他的脸就在前方。不论你从哪一个方向看,普贤如来都没有前面,也没有后背。不论你从哪一个方向看他,他都是殊胜的。“普贤”这个字的意义即是“永远圆满贤善”(Ever-Excellent)

 

事实上,这个比喻指的是本觉。本觉没有方向,不是吗?本觉是无所不包、全然开放、广大无边的状态。遍在的开放是本觉的特征;局限的狭隘是二元分立的心的特征。你谈到的这个觉受是遍在开放的一个征相,它是本觉的征相,它不是局限、狭隘或限于任何方向的。任何空虚的事物不是一个实体,它都不会局限于任何方向,它没有东方、西方、南方或北方。本觉是无限无碍的,它没有有限的范围或特定的尺寸,它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东方的或西方的本觉。

 

本觉有如虚空——不论你前往哪一个方向,你都无法达到虚空的尽头。虚空没有顶端,也没有底部。你可以在地面挖一个大洞,不论你怎么挖,都会碰到地底,对不对?虚空不是这样。你可以在虚空中往下旅行一百万年,仍然不会到达虚空的底部。这朝向东方(仁波切用他的手碰触东面的墙壁),我已经在这里达到了限度。但是你可以从这个方向往虚空旅行十亿劫,将永远无法达到东方的尽头,或南方、西方或北方的尽头。四大方位没有限度,当然四小方位也没有限度。虚空没有顶端,也没有底部,如果没有限度或尽头,怎么能够有一个中心呢?

 

试着想象虚空,有虚空之处,就有众生;有众生之处,就有烦恼和业;有烦恼和造业之处,就有佛性。这是无碍和无限的一个例子,试着去想象虚空的样子。无碍与开放是自生醒的特征,那是本觉的特征;局限的狭隘是二元分立的心的特征。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有如天壤吗?

 

这无碍的开放不是心所持有的一个对境,它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事物,它超越念头的范畴。你听过报身本尊所居住的天,这“天宫”的字义是“无量宫”,是指广大无边到无可计量的事物。本尊的殿是无量的或无可计量的,意思是指它没有尺寸,没有面积,它超越面积,你绝对不会听到“有量宫”,从来不会有人使用这个字眼。相反地,它完全超越面积。佛心或本觉也超越限度和种类,你无法我到一个固定的参数来测量本觉有多大或多广大。它没有种类,这表示本觉不是在一个地方和不在另一个地方,它如同虚空那般超越种类。

 

本觉也离于禅修者和禅修的对境,禅修的对境是指我们专注的事物,而禅修者则是专注于对境的人,本觉完全了无主体与客体。自生觉醒没有参考点,也不执着于属性。这种状态也被称为“超越的智慧”,即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它是指已经越过二元分立概念之彼岸的智慧。寻常的了解总是在二元分立概念的这一侧,尚未超越。“超越”是指超越思惟者和思惟的对境。这即是心性的真实面貌。

 

我们从未离开这自生觉醒的本质,甚至连一刹那也没有与其分离。认识它,修持增长那种认识,并且达到稳定的状态,你就是佛。你的心和自生觉醒从未分离,它们是无别的,有情众生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观看。虽然有情众生偶尔看见其中空无一物,但是并未了解到这即是他们的自生觉醒。为了认识你的自性,认识你的本然面貌——自生觉醒,就需要了解你的自性是无碍之空觉。如果佛性只是空虚的,那么它就无法认识它本身,正如同虚空无法看见它本身一般。我们是空虚的觉察,而这种觉察能够认识心性。

 

你可以认识你是谁,对吗?如果你往其它的地方看,你怎么会知道你是谁?

 

这有如一个疯狂的人——一个笨蛋,在加德满都的市场内迷失了自己。他在市场内跑来跑去,试着寻找他自己,直到某个人指着他说:“你就在这里,你是你。”他终于注意到他自己,并且说:“喔,是的!”

 

上师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对着弟子指出他的心性。上师说你的心是空觉,认识你自己,你将会看见心性。

 

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看见“没有东西可看”即是“见”。“没有东西可看”即是空虚,而了知“没有东西可看”则是觉察。空虚与觉察不是两件分别的事物,它们是无别的。你同意它不是一个可以被看见的东西吗?事实是,看见心不是一件可以被看见的事物。看见这一点,即是所谓的“大见”(great sight)。如果你谈论这一百次、一千次,心性都是相同的:

 

充满了知的一味空觉,

乃是你无谬之自性,非造作之本初状态。

不去改变它,让它保持“如是”的面貌,

觉醒状态于此时此刻任运显现。

 

请了解这些字句!它们是莲师所说的话语,源自《智慧心髓次第道》Lamrim Yeshe Nyingpo)[《智慧心髓次第道》是莲花生大士给予的教法,并且为了利益未来的众生而封藏为伏藏。在杨·暂·旺波和秋吉·林巴取出这部法之后,蒋贡·康楚·罗卓·泰(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对其撰写了一部详细的论著。译本为《智慧之光》(light of isdom)。],它们显示真正的含意。无谬自性之见是极为稀有的,有情众生没有看见它,即使他们碰巧看见它,他们也不会相信。然而,这是最显著之见,它不是你需要到其它地方寻找的事物。如果你知道认识心性的方法,并且起而去认识心性,你不是就在同一个时刻栩栩如生地看见了心性,而不需要去想象心性?

 

有任何事物比这个更殊胜、更容易、更简单吗?

 

错就错在它太容易了——那么容易,以致难以相信,有情众生难以相信它那么容易。

 

当你认识心性时,如果它瞪你一眼,对你挥手;或如果当你说:“喔,它在这里”,然后它回答:“是的,我的孩子,你找到它了!”你就会相信它,对不对?

 

认识心性本身是大寂静,在那个时刻没有主体和客体。在这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找什么?

 

我们真正需要去发现的是“了无具体的事物”,不论多么努力寻找,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心性是一件具体的事物,它甚至连一丁点的具体都没有。当我们完全了悟这心性时,它常常被描述为“轮涅遍在主”(the all-pervading lord ofsamsara and nirvana)——切显现与存在事物之主。这个“主”纯粹就是空觉,完全不具有任何实体。

 

你对心性的认识越稳定,消融的念头就越多。然后,你就有可能像过去的大成就者那般如鸟飞过天际,如鱼游水,或穿透坚实的物质,那是显相不实的究竟证明。瑜伽士不是身体非常强壮、力大无穷的众生,可以用蛮力穿过真实、具体的事物,他们的行为仅仅揭露了一切显相非真实的事实。实际上,有形的显相和你梦中的显相是一样的。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