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仁医专访集锦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带给患者希望之光~
2020年即将划上句号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
“新冠疫情”是贯穿年度始终的关键词
面对肆虐的病毒和未知的恐惧
千万名白衣战士和抗疫勇士挺身而出
他们无畏逆行、以命相守
我们坚信疫情终将会被战胜
人们的生活一定会逐渐重归平静安宁
因为在人类千百年历史中
与疾病的斗争,人们从来没有认输
面对这些最凶险、最难缠的疾病
始终有这么一群英雄在不断战斗前行
为身患恶疾、生命垂危的人们寻找那一束光
在科学技术日渐昌明的今天
他们不断探究生命奥秘和治病救人的“武器”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案
是他们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也是他们带给患者的新希望
在过去的一年
仁医界有幸走近这些伟大的医生和研究者
聆听他们守护患者、与疾病斗争的故事……
(点击专家照片可阅读原文)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虽然人类现在已经战胜或克制了很多疾病,但肿瘤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未解的难题等待我们去找寻答案。我们每一位临床肿瘤工作者都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与肿瘤对抗的资本,不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和威胁。
—— 李进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
20年前,晚期胰腺癌的化疗有效率大概只有5%左右,然后慢慢提高到20%,现在可以接近到50%。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人们能够更精确测出胰腺癌患者的全基因组,发现新的胰腺癌易感基因,可能为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我们也在努力研究更多、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希望能够早日攻克这个顽疾,帮助患者摆脱病痛。
——徐近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
在过去十几年,我们医院淋巴瘤专科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国内外淋巴瘤新药的临床研究,是负责项目最多、推动新药上市最多的国内医疗机构。我相信中国医务工作者,无论是在临床、科研,还是在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一定能全球的同行并肩作战,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更多贡献,真正显示出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效率和中国的精神。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
近些年来我们国产的药物成功问世和进口药陆续进入中国,临床医生在药物方面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武器。淋巴瘤联盟在2020年制定了治疗诊断的共识,我们做了100多场巡讲帮助地县一级的淋巴瘤医生,改善地区间、区域间的治疗水平差距,力争在20年内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治愈率,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目前,国内外先进机构仍有1%~2%左右的儿童ALL无法获得诱导缓解,15%~20%甚至更高比例的儿童ALL不可避免的复发,成为儿童ALL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原因。通过某种治疗手段使得疾病得以彻底治愈是我们始终追寻的目标,这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同行的共识,从始至终都是奔着治愈的目的,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更有效治愈性方法。
——李本尚 教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血液肿瘤实验室主任
随着新药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我们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案对抗多发性骨髓瘤,使它的临床缓解率不断提高。我认为多发性骨髓瘤未来的治疗方向还是会朝着多药、多方案联合化疗的方向发展,把它当成一个慢病来管理,就是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
——吴秉毅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内科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恶性血液肿瘤,几乎所有的MM患者都不可避免的会经历复发。我们医院这几年开展了大量CAR-T临床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挽救了很多本来没有生存希望的复发难治血液肿瘤患者。
——赖洵 教授
云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
发达国家的肿瘤治疗中将近一半的患者需要放疗的参与,但是中国现在的放疗只占百分之二十几。肿瘤治疗一向是个复杂的“工程”,单靠某一种治疗手段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肿瘤治疗需要综合性治疗,各种手段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在对付肿瘤的战役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张力元 教授
苏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
很多晚期癌症患者的身心遭受了极度的痛苦,非常需要专业医护治疗和人文关怀。姑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手段,我们可以运用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维护患者的尊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死亡问题,让患者在基本无痛苦的情况下,安详地告别人生。
——林海锋 教授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内科主任
随着大众就医观念和疾病防治知识提升,接受系统规范的白血病患者越来越多,长期存活和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所以医学在不断进步,治疗疾病的办法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属不要被疾病吓倒,要相信医学,相信医生,积极治疗,不要放弃。
——杨林花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我觉得更精准的去认识肿瘤,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应该是以后的一个发展的方向。在具体的临床治疗方式上,今后的一个总体的方向应该是这小分子靶向药和免疫治疗会在以后的抗肿瘤过程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付海英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
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肺癌的治疗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患者的生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我认为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是今后肺癌的治疗趋势,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林忠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
我们从2001年的几间病房、一家医院,发展到五家医疗机构的规模,作为社会办医的先行者,二十年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始终瞄准医学前沿,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未来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希望成为中国社会办医的一面旗帜。
——陆佩华 教授
陆道培医院医疗执行院长
肝癌,尤其肝细胞癌是我们国家的“特殊”瘤种,一代代的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只有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有机联合,不唯某项单一治疗马首是瞻,个体化、综合化、理性化和微创化应用各种治疗技术,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以患者为本,使肝癌患者长期高质量地生存。
——翟博 教授
上海仁济医院东院肿瘤介入科主任
未来血液肿瘤的治疗和研究趋势应该是根据每一位患者具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审慎思考,以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杨建民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我们多年来在肿瘤原位疫苗的治疗思路和理念的推动下,建立了综合免疫治疗手段,实针对肿瘤的免疫全链条,包括抗原底层细胞、效应细胞、到进入肿瘤微环境、到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的全链条环节进行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化。可以预见,未来以免疫学为基本原理的肿瘤综合治疗是一个前沿方向。
——刘宝瑞 教授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要发展,一定要有高智商肯牺牲的人做上游科研,去追根溯源,探究疾病的上游环节,一旦上游关键环节突破了,就有可能把这个环节堵住,下游的所有疾病现象都有可能消失。
——邵宗鸿 教授
天津总医院大内科主任、血液内科主任
我们希望把MDS的疾病谱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的前后的顺序、克隆演进的过程描绘出来,针对这些基因靶点研发出更多治疗MDS的靶向药物、免疫调节的药物。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再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到曙光。
——常春康 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以前肿瘤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放疗和化疗。而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全新式武器。给肿瘤治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肿瘤始于免疫异常,有望终于免疫增强。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免疫疗法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前景广阔。疗效和应用特别值得患者、医生期待!
——齐军元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许青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朱耀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异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其神经细胞难以再生。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神经系统复杂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通过采用干细胞技术修复异常脑结构治疗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脑中风和脑外伤后遗症等,已积累了上千例的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经验。
——吴景文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主任
近几年,我国头颈部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由于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重要器官密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功能恢复和外观保护有限。除了外科治疗,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溶瘤病毒疗法在内的多种方法,希望提升头颈肿瘤治疗效果,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和生存质量。
——董频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多发性骨髓瘤是第二大常见血液学恶性肿瘤。虽然国内外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它仍属于非根治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最终都会复发。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必须坚持与多发性骨髓瘤斗智斗勇,不断寻找治愈的希望。
——侯健 教授
上海仁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儿童恶性血液病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尤其是有些恶性血液肿瘤治疗周期长、难度大、费用高给患儿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目前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较大的进步,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中深化科研思路,探索更优治疗方案。
——蒋慧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以CAR-T疗法为代表的细胞治疗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多突破进展,如今CAR-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日趋成熟,应该重点关注CAR-T细胞治疗的毒副反应,科学评估和筛选患者、及早进行毒副反应的预判、快速有效处理毒副反应,最终提升CAR-T细胞治疗长期预后,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受益。
——梁爱斌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
作为医生首先应该要敬畏我们的对手——疾病,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治疗手段,但是我们面对的对手,特别是这种恶性血液肿瘤仍然是值得去敬畏的。因为我们只有非常尊重我们的对手,才能够研究更好与之抗衡的方案。
—— 薛胜利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发生在上中腹部的癌症恶性程度都极高,肝胆胰肿瘤轮番霸占“癌中之王”的称号。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多种新兴治疗方式的改进发展,为实体肿瘤的诊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实体瘤疗效的巨大突破,则需要在驱动基因的靶点开发上多发力。
—— 周 俊 主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当前淋巴瘤的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表观遗传学药物治疗、CAR-T细胞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科学合理的进行综合治疗,才能使患者取得最大的疗效,造福广大淋巴瘤患者。而深入研究细胞起源、发病机制肿瘤微环境和人体免疫功能,结合分子检测精准诊治是淋巴瘤的发展方向。
——张明智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
干细胞疗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全球已经有十几款干细胞产品获批上市,在治疗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较传统治疗方法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国家陆续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投入,逐步推动国内干细胞治疗的发展,今后还应加强质量规范有利于临床转化。
——贾文文 博士
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副主任
目前在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情况还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未来的努力的方向有三个:第一,通过多学科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完整的诊疗和随访的系统。第二,加强淋巴瘤规范化的诊疗,给患者制定详细的诊疗规划,在诊疗全过程中严格地执行这些规范和指南。第三,推动淋巴瘤新药研究上市,覆盖更多淋巴瘤患者,提供更精确有效的治疗。
——刘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长期以来,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其独特的发病部位、强侵袭性以及较差预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增高。2017年,我们组建了多学科淋巴瘤综合诊断、治疗临床学术团队,我坚信医者的初心和目标是让患者得到更有效、便捷的诊治。
——陈波斌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