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2016-12-28 张小苏 太原道

我幼时,屋后有个“后花园”。对应屋前的四合院,后花园面积不小,足盛得下两座前院。

后花园乃是一个建筑群的从属,前边整个建筑的边界,即使现在,也没见谁说清楚过。

不过后花园即使原初,恐怕投资也未能全部到位,也许是尚未建完就易了主。我在那儿居住的时候,已是一派废园景象。

园内有座假山,占园子三分之一,其他地方则种着槐树和榆树。由于种植过密,多半枯瘦无神,还遮蔽了园里的光,以致地面层层积年败叶,滑腻腻的,一踩一个深脚印。

假山在后花园无呼应之物,显得突兀,像无端被扔在这里一般。石料却很讲究,歪七扭八,瘦露透皱,很有变化。有台阶可达山顶,顶上了无一物。据说原先有亭,但据我记忆,山顶仅方寸之地,未必能够有亭。

即使当年,天际线随处可见,在这座小山顶上,也只望得见邻近高墙外一条小街。阒无可观。

山下有洞,可贯通东西,洞口森然,洞内是拱券齐整的砖壁,磨光对缝,洞呈弯形,转角处才看得到光。人走到这儿,才能于逆光处看到密布着闪亮蛛网,近而发觉全身已披满蛛丝。

夏天,园子被单调的绿闷住了;冬天则像揭开捂久的笼盖,八面来风,腾起枯枝败叶,枝桠交错中,麻雀四散奔逃,寒风格外凄厉。我独坐园中,总角之童,已体会过“其境过清,不愿久留”之意。

一日,老保姆悄悄对我说,明天不许出门,国民党要来。我恐极,以为明日之现实,会一变而为黑白电影。

当时我正看小人书,其中有本《东山岛大捷》,讲的就是福建东山岛渔民,忽遇国民党登陆,之后为解放军赶走的故事,老保姆告我的消息,让我好不紧张。

次日,果然来了几个警察,押着个矮胖老头,老头戴蓝白相间的帽子。只有我家后窗能看到后花园,全院的保姆都来了,挤在后窗看,告我:老头戴的,叫瓜皮帽,犯人才戴。

只见他们在后花园转来转去,最后围定假山旁边的槐树,老头蹲在假山边一指,那几个警察就抄起铁锨挖,挖了好多土,尖尖地堆着,差不多有假山第二个台阶那么高。午饭后我又从窗口望,警察还在挖,只能看见坑下警察的帽子在土堆旁晃来晃去,到天擦黑,人全撤了,什么都没挖着。是要挖枪?还是挖雷?没人对我说过。次日,才把白挖一场的深坑填上。土湿湿的,挺好闻。



过了一段时间,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我们的公社,号之曰“巨轮”。一向空落落的后花园,忽地涌来许多人,拿着斧、锯、铲、锹,将园子中间的树,悉数伐了,后花园一下敞亮的像揭了盖子。之后又开挖,这回不是挖一个坑,而是彻底挖开,要建个大菜窖。因为此后“巨轮公社”家属要进食堂集体吃饭,为加大储存能力,后花园改成公社食堂大菜窖了。

于是,后花园渐有人气,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去处。孩子们从一扇小木门钻入菜窖,在白菜垛子间躲藏,并打起了土仗。通过抓阄,一部分孩子在下边,另一部分在上边,利用菜窖的通风口,把手边的土块儿、菜帮子扔来扔去,打的昏天黑地。大菜窖做为玩耍场所,其好玩儿程度,远超公园设施,在大菜窖打过的孩子,日后到公园的滑梯转椅,都觉得太小儿科,还不如一棵菜帮子。

 


远未玩儿够,又要求复归各家吃饭,菜窖不需要了,鉴于肉食供应紧张,大院机关决定养猪,便平了菜窖,还拆了假山,就地取材,用太湖石砌了个猪圈。很快,几头猪便被喂的膘肥体壮。

转眼后花园的猪到了该宰的时候,机关有位勇者老胡。昔日专司茶炉,未几,为茶炉爆炸所伤,事后便在食堂打杂。此时挺身而出曰:这辈子除了茶炉,没怕过其他!便挺着尺把长的尖刀来到后花园, “红差” 虽老胡一人出,但由于盛事罕见,监斩的人颇多,差不多大院所有人全来了,但见老胡开了圈门,立时便有五六只白条大猪狂窜而出,见了老胡的刀,嘶声直干云宵。老胡哪经得这股蛮力,反被众猪践于蹄下,立于高处观望的作家、画家和编辑们,有胆大的赶紧趋前相助。岂料慌不择路的猪,径奔后花园外,这下大家一块儿起了哄似地在后面追,撵的猪往胡同外跑去,最终冲出大院,上了大街。街上毕竟人多,多数猪被拦截回来,唯有一头特别勇武的,跑过大马路,冲至五一电影院门口。捉回来后,重入猪圈,圈门堵了大石,被“斩监候”。大家纷纷前来观看,称其为“想看电影的猪”。

养猪失败令人头疼,到手的肉,却上不了饭桌,于是,很快将所有猪都处理了。



猪圈关张不久,“后花园”派了新用场:建锅炉房。这可不是老胡烧的茶炉,而是带动整个大院十几个院落暖气的大锅炉。于是从街上铺了钢轨,在锅炉上绑了钢绳,成群的工人唱着号子。将火车头大小的锅炉移入“后花园”,并开挖地基。

这回,“后花园”所有树木须尽数刨去。还要建一座二十八米的大烟囱,选定位置,恰在假山旁那颗槐树边。一日,老槐树连根启出,根须间,一口大坛现焉,打开来,是一坛白花花的银元宝。

“后花园”累经变化,名称未变,直到锅炉装好使用,新来的住户才称其为锅炉房,至于今日。

——摘自《红门里的我》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