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黄梓新:有的人生在罗马,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得知自己有机会分享自己毕业时的求职选择,我扶了下自己的安全帽,4月广州已经如同北京的盛夏,汗水快流入眼睛,我有点兴奋,又或许只是汗水有说不出的味道,我找不到词描述,写什么我真的觉得无从落笔。倒是“毕业”两字,使我心里闪烁一下,离开清华园的200多天里,我终于能向过去的四年倾诉一点什么。
在挣扎和放逐中与自我的和解
我很高兴拥有一段在清华求学的经历,在这里我深刻见识到了清华广纳百川的包容。各种各样优秀的人在这里汇集,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他们掀开了世界恢宏博大的一角,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受到人生舞台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但这里也不缺少普通的孩子,比如我。相较于优秀的同学们,我更像一滴水,无声地融入了清华园子里,并不引人注目。
我的故事缺少一些跌宕起伏,主要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我是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来到这里的,相较于之前十几年的分秒必争,埋头苦读,这里的生活更加灵活自主。当最初进入大学的兴奋和新鲜感消散之后,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无措和茫然。我按部就班的上课,赶DDL,完成课程测验和期末考核。“自主学习+最终考核”模式的前半部分弹性很大,这是一个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程,对比其他同学的游刃有余,自我怀疑的情绪时常出现,最初我会挑灯夜战挣扎,但也会沉溺于每学期前几个月的风平浪静。然而清华的学生没有中间的阶层,只有不懈向上的前一部分,与咸鱼躺平的后一部分。随遇而安的性格让我面对挫败不至于太消极,同时也助长了我的惰性。从大一到大四,“认真”上课变成了“按时”上课,“做好”任务变成了“完成”任务。
大四得知自己没有保研的机会时,我稍稍愣了一下,但接受这个结果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接下来,或主动或被动地,我站在了选择的交叉路口,就业还是考研。当时正值秋招季,综合考虑了很多,最终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于是加入了求职大军。
不畏浮云遮望眼
选择加入中建三局是我多方考虑的结果。起初在阅读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相关新闻,自豪惊叹“中国速度”的时候,两座医院的建设团队隶属的中建三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注意到该公司有在学校举办线下双选会,我投递了简历,在经历面试后获得了就业机会。
如果有人在我就业之前问我,在清华上学给我带来了什么。我会诚恳地告诉他我的渺小和普通,因为在这个园子里,我真的见识到了太多太多优秀的人。我一度认为四年的清华生活给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经历,但仔细回想,这些经历又仿佛只是经历罢了,纵剖下来,我做的事情实在太过单薄。
开局一张图
这样的焦虑与不自信延续到了我初入职的生活中。初入公司的时候,也正好是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要做的工作不少,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不清楚流程,不了解要求。怀着忐忑和懵懂,我在师父和领导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我的任务。不了解情况,就在每次开会时做会议纪要,倒逼自己去理解;分配了任务,就在领导审核后一轮又一轮地修改完善;有疑问就马上开口请教。入职后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EPC项目,从设计方案到现场施工、从钢筋模板混凝土到幕墙园林精装修都需要统筹管理。
岗前培训刚刚过去,我的师父就递给我一本厚厚的Revit操作手册,“学习一下,把项目图纸拿来练,试试能不能建个简单的模型”。我看着密密麻麻的操作说明,决定先在B站上看看入门视频打个基础。我饶有兴致地一边看视频一边实操,过了两天,领导突然问我的进度。我干得确实很起劲,但是时间未免有点太急了。我打了一股不知道哪里冒起来的鸡血,在错过了几回午饭之后,终于完成了结构建模的第一步——地下室模型,带着模型我激动地一路跑去汇报。我的模型封顶没多久,就收到了设计院提供的整套模型,建筑结构机电一应俱全,幕墙也是按设计实际建出来的。师父安慰我说,你在建模型的过程中为项目发现了不少图纸问题,当是审图了。其实我自己倒是真的乐在其中,拿来专业的模型对比许久,对自己短时间内赶出来的这么个成果反而更满意了。
一轮又一轮地做设计汇报,一版又一版地查看各专业的图纸,坐久了就抄起安全帽区工地转一圈,看看钢筋绑扎、钢结构吊装、预埋安装。各种各样的工作将我的生活填满,日子像水一样流过。到了半年述职做PPT,我回望自己近半年做的工作,思考个人收获的时候,才发现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了。我发现我了解了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专业知识,点亮了一颗小有枝叶的技能树,而给我带来更多成就感的是,我们的项目逐渐从PPT变成了图纸,在荒地扎下了桩基,到现在已经初具雏形。我意识到,这半年来的每一步,我都是踏踏实实走过的。
我也逐渐意识到,过去我在清华度过的每分每秒,都是我成长的养分。曾经忙碌的学习生活让我在如今多线程处理任务时,能够做到忙而不乱;过去养成的学习习惯让我现在学习新技能时可以快速上手。一年时间,我从一名职业小白,成为了一名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的、合格的员工,顺利地告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我会永远想念新水的晚铃、荷塘的月色,会记得紫荆书咖的通宵,足球队的训练时光。至于过去积累的那些焦躁和不安,我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勇气去面对、消化。我想我的未来,要像钢筋混凝土一样敦厚持重,起于基岩、伸向天空。
书于2022年5月
黄梓新,水利系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中建三局集团华南公司工作。
更多精彩
徐佳倩:从麦肯锡到bilibili,一个非典型理科生的文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