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一次进临终关怀医院触摸死亡,我差点逃了
第一次走进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后来我才明白,那是第一次靠近生死分界线时的无所适从。
那种场景让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生命的垂危,而死亡距离人间真的并不遥远。
他们的生活里已经很少有共鸣
我几乎第一眼就在一屋子的老人里找出了栾爷爷。
他安静地窝在轮椅里,靠窗,右手攥着半根香蕉,慢慢抬起头。看到那张皱纹很深的脸,我想起自己的爷爷。
我和栾爷爷 作者供图
回应越来越少,沟通还是很难。我开始怀疑这种单向付出的意义何在。
“这本来就是松堂一年365天围绕的事情啊。”松堂的工作人员杨凤丹第一次见我时就说,“和人们所想的不同,临终关怀其实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她没能给我更多意见,“他们的生活里已经很少有共鸣,很多付出就是单向的,所以很多志愿者觉得没有回应和成就感,就放弃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老人们对外界其实很依赖。每天下午3点50分,松堂的大厅里会传来通知志愿者下楼的广播。经常有志愿者到4点半才下楼,老人们会拦着不让他们离开。
平均每天会送走三到四个老人
第三次去见栾爷爷时,北京下着很大的雨。
我一边陪他看电视,一边帮他捶肩。他忽然抬起手,指着电视上的一个演员,笑着对我说:“这是我儿子。”
我认出电视上的演员是D,俯身下去又仔细地听他说了一遍,他还是重复着那句话。我愣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却抬起头,露出一如往常的笑容,“我们是不是长得很像”。
那一瞬间我什么都想到了,却又什么都不敢说。他是哪里人?他为什么来到北京?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他的子女呢?他的爱情故事呢?他曾经掌握着主动权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全郁结在我嘴里,喉咙变得干干的。
我感到无能为力。
在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过程中,心情常常起伏,无人分担。
杨凤丹在这里工作三年,平均每天会送走3到4个老人。她笑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
她开始向我讲述不同的临终故事。当我自己也成为一些故事的见证者,慢慢意识到“临终”二字背后的百态人生。
二楼住过一个北大物理系的教授,在家属病逝后搬来松堂。老人平日里很寡言,日常只是躺着看书。他喜欢和志愿者交流新鲜话题,甚至还和年轻人分享留学经验,很受年轻人欢迎。
老教授不止一次告诉志愿者他很想坐起来。“其实他自己是知道的,可能还是不愿意承认”,在搬入松堂之前,他就已经接受过脊髓手术,再也坐不起来。
还有一位吴奶奶,年轻时是部队舞蹈演员。每周五下午,她都会坐在松堂的院子里等儿子。今年春天,在一次和志愿者的聊天中,吴奶奶突然哭了。志愿者有些惊慌,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杨凤丹告诉我,“其实是她看到儿子站在门外”。
后来,我笑着向吴奶奶问起这件事:“怎么哭了呀。”
她坐在轮椅里,手里握着半根香蕉,眼睑慢慢垂下来,什么也没说。我也舍不得问第二次。
更加鲜活的生命突然凋零
徘徊在“临终”这条生死线上的,不止是老人。
杨凤丹照顾过一个只有一月大的孩子。那个孩子在松堂最终没有挺到百日。
“当时真的接受不了”,至今提起那个孩子,她依旧红着眼眶。
“她的脑积水已经快没有了,看上去和健康的小孩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她说。
头天晚上,杨凤丹和同事还去抱了孩子,“我们还拍了很多照片”,可是夜里护工起身打水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过世。
松堂接收过一名19岁急性白血病的女生,当时的她已经拿到了大学通知书。
她在松堂,只住了两天,就去世了。
和饱经沧桑的老人不同,这些更加鲜活的生命突然凋零,更让人觉得无力又沉重。
“这份工作对你有什么影响吗?”我曾问杨凤丹。
这位广西姑娘低头想了一会儿,跟我说:“可能过几年我会离开北京,找一份可以经常回家照顾父母的工作。”
人生终将会有一段丧失主动权的旅程
有一天,松堂请印能法师作讲座。那里经常举办这种佛教活动。
栾爷爷坐在一群老人中间,带着笑意很积极地鼓掌,老化的双手每根手指已经直不起来,中指看得出也在萎缩。
天气很热,他穿的很多,我想帮他脱掉外套。
“有一点热。”他默契地配合我说。
讲座结束后,我推着他的轮椅上楼。快到病房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我想你了”,声音很响亮。
那一瞬间,我几乎要落泪。他对着我又重复了一次,“我想你啦!”
“我以后每周这个时候都会过来看你的!”我赶紧回答。
过去,我离开医院的时候都会对他这样说,但是这次格外用力,我不知道98岁的他还能听到多少可以兑现的承诺。
我意识到,我以为的单向的、无果的关怀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想象的深刻很多。任何的关怀都会留下印记,即便面对那些暮年的生命也一样。
人与人的相处总是需要付出爱的,只不过在这里,关怀以死亡为终点。
从此,除非特别紧急的事情,我每周六下午都会按时出现在栾爷爷身边。他躺在床上打针的时候,我坐在一边唱《茉莉花》给他听;他叫我带歌谱给他看,骄傲地说他以前也喜欢文艺;他说的越来越多,我听的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面对不是一位有一箩筐人生哲理要说的长者,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脆弱的孩子。他坐在轮椅上,被推来推去,定时定点吃定量的食物,靠着药物维持精力,生活的主动权早已不在他手上。
人们可能要接受一个无奈的事实:在积极治疗都丧失意义之后,人生终将会有一段丧失主动权的旅程。 在松堂做志愿者快一年,坚持的时间久了,我也越来越理解那句话,“临终关怀是一件没那么特别的事情”。
在我的临终关怀经历中,的确没有发生轰轰烈烈的事。
上周我去松堂,栾爷爷躺在床上打针,瘦小的手臂上绑着注射器,缠着绷带。快一年了,这个画面我还是不敢看.
窗外是呼啸而过的八通线地铁,轰鸣声淹没了我跟老人家的对话。
“我听不清。”他一边说,一边把另一只手放在我的手上。我心里一震,他的中指还是直不起来,但手心是暖的。
文 / 张绪(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
你觉得该提倡“有尊严的死”吗?
一段段经历汇聚在一起,才是莫大的收获,生活在一个固定轨道里的你,能看到更多面的人生。
我们不是生活的导演,日子也不会一直像电影剧情一样展开,所以故事里的经历应该是真实的,也只有真实,才能让你看清那个时候的自己,才能给内心最大的力量。
“我”是这里的主角,我们愿意你以自述的方式,说出你的感知,也相信,所有读到文字的人,都会用心感受。
写下来吧,发给我们,你有故事,我们有酒!
投稿邮箱:meirirenwu_tg@126.com
学区房丨天津爆炸丨活人出殡丨爱人同志丨引力波丨天才之死丨买房丨女童保护丨赵丽华丨诗歌之王丨李根丨余秀华丨柯洁丨陈年丨算命村丨枣糕王丨学渣班丨盲女杀夫丨同志婚姻丨川师大杀人案丨地震宝宝丨长江刀鱼丨暴食症 | 陈忠实 | 俞敏洪 | 秦昊 | 大柳树鬼市丨盗墓空间丨车延高丨曾鹏宇 |毛大庆 | 龚琳娜 | 修笔店 | 杨绛 | 青山周平丨高晓松丨龙泉寺丨钱仁凤丨铁匠丨毛坦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