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二章 中士道
第二节 集谛
一、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
2. 二十随支烦恼
(8)覆
覆就是隐藏罪孽。
覆本身并没有言行上的造业,而是对于以前造的恶业,为了名利,故意隐藏自己的过失,不让别人知道。
覆和谄最大的危害就是不能消业障。
想要消业障,就要把业障讲出来,然后再忏悔。隐藏了罪孽后,业障每天都会等倍地增长。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自己能想得起来的业障,在佛菩萨、上师面前说出来,并且忏悔。
另外,覆和谄虽然都是故意隐藏自己的过失,但是也不一样。覆是隐藏了自己的过失,不愿被别人知道,但是对他人并没有特别的企图;谄是知道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时,故意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获得对方信任,从而增长名利。
(9)骄
骄的意思是认为自己的相貌、身份、财富、学问、地位等优于他人。有这种心态时,就会看不起别人,也就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很容易诽谤教法及圣人。
世界上比自己相貌庄严的人、种族高贵的人、更有财富的人、更有学问的人、更高地位的人有很多,经常想到这些,就不会有骄的心态。
“骄”和六根本烦恼里的“慢”不一样,骄是自我产生的一种高傲心理;慢是通过和别人对比后,自认为高人一筹,而将心高举。
(10)悭
悭就是吝啬,就是对什么都舍不得,抓得紧紧的。
悭是因为贪形成的,但是,悭和贪也不同。贪是希求多,贪的人不一定悭,贪的人只是希望财物不断增多,但是当别人有需求时,可能会布施出去,甚至因为贪图功德福报而主动布施。悭是拥有且舍不得给予他人,悭的人必定会贪,因为悭的人本来就什么都舍不得,甚至自己的财物都舍不得给自己用,更不会给他人分享。
悭的果报就是后世会堕入饿鬼道。尕藏曲松大师在家乡有个老朋友,为人非常非常的吝啬,又特别穷。听说他过世了,大师回去看他,发现他死时手里紧紧地抓着十块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的手打开。尕藏曲松大师看到这种情况就说:“我要为他做一个阿弥陀佛千供,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堕饿鬼道。” 大师就为老朋友做了一场千供,超度了他。
我们对财物要有正确的观念,该花钱时不要吝啬;不该花的也不要乱花。钱要花得有意义,做慈善、供养三宝、放生,都是应该做的善业,这时不要吝啬,这样做功德很大,相当于埋下了一个宝藏,今生和来世都能受用。
(11)无惭
无惭的意思是对自己的过失没有羞耻心,不自重,敢做恶事。
我们佛弟子要自尊自爱,时常审视自己,有过失时要及时忏悔。
(12)无愧
无愧是当自己的过失遇到他人指责、非议时,不以为耻,不怕对不起别人。
无愧的人,不顾脸面的人,大家会看不起,也失去了忏悔恶业的可能。
(13)不信
不信指的是由于自心不清净,对三宝、因果、六道轮回等不能正确理解,导致的不信。
不信和六根本烦恼中的“疑”不同,疑是指对因果、轮回是否存在,心存疑虑,不能确定。
不信的本质就是无明,是因为善根微薄、业障深重导致的愚昧无知。只相信看得见的世间因果,不相信看不见的善恶因果,也不相信三宝、轮回。这种不信不是通过学习经论得出来的,而是由于对因果轮回等有误解导致的,并且固执己见、死不悔改。
不信因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不信因果,就意味着没有自律。这样,任何恶行都可能做得出来,从而会感召更大、更多的痛苦;后世百分之百会堕恶道,遭受炼狱之苦。
1)不信三宝、因果的几种情况
有些人不相信佛的存在。
这种人可以多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多了解一下佛的功德。释迦牟尼佛讲的句句都是真理,都是客观上存在的,科学越发达,越能证明佛法是真实不虚的。
有些人对三宝不能至信,是因为在有些方面有疑问。
比如,对皈依佛门的人有疑问:为什么很多学佛人都多病、为什么学佛后会不顺利、为什么佛门里有那么多出各种问题的人等等。
这是因为入佛门的因不一样。很多人是在出了问题后才皈依佛门的。有人是因为得病了皈依的;有人是因为破财了皈依的;有些是因为生活不顺利皈依的,这样看起来,就好像是佛门里有问题的人比较多,其实不是的,这些人的问题在皈依佛门前就出现了。
另外,成为教众的过程也不一样。有些宗教的信众在出生后就成了教徒,因为父母都是教徒,他们入教有来自所加入宗教自身的要求,也有宗教社团的影响。因为一出生就入教了,就看不出入教前后有多大的不同。而佛教的圆融性、包容性非常强,是自愿皈依佛门,所以接引了各种年龄层次、各种根器、有各种烦恼的众生,这样,在外界看起来,就好像是入佛门的人都有某种问题,这是一种误解。
不论是不相信有佛,还是由于对学佛团体有疑问导致的不信三宝,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教而产生的误解。
2)如何理解并接受业报
对善恶果报的不理解,也会影响相信因果。
有些不明白因果的人,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会误解佛法和因果。比如,得了重病时,心里会想:学佛念经还是得了病,看来学佛没什么用等等,会有类似的想法。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得病是因为自己的业障,对于业力,任何人都阻止不了。所以,不能说学佛念经了就能保证不得病。但是,学佛念经会消除业障,增长福报,对治病是有极大帮助的。而且坚持学佛、念经的话,消掉了业障,病就一定会好。
另外,受报时的心态也很重要。在受报的过程中,如果心态比较平和,不另起烦恼的话,业障很快就会消掉。相反的,如果因为受报时很难受,怨天尤人,甚至起了嗔心、发脾气,业障就会越来越大,不但今世无法消除,可能还会带到来世,病也不会好。
只有相信因果,才能真正地明白病因。
在学佛的过程中,在发菩提心、学修三士道的过程中,在真正开始实修的过程中,连做噩梦、头痛都是在消业障,我们要明白这一点,而不是说学佛了就不会生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对上师三宝、因果的一种误解。
往期连载: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