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1 讲经听经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开悟,因为我们没有基础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81

佛敕文殊拣选 偈颂

佛经里面,自古到今啊,人家认为有三大难题,连大乘起信论里头也不例外,没有人能够解决。楞严里面有,圆觉里头有,这叫根本的难题。那就是无明从哪里来的?真如本性本来清净,为什么会有无明?这是大难题啊。实际上这些问题呢,在佛法里面通通解决得干干净净的,根本就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个世间学术界称之为难题呢?就是因为他用思维想象去研究,那么这个难题永远得不到答案。所以古德讲这个事情,唯证乃知啊!你证得这个境界,你就晓得了;你没证得这个境界,你不知道。凭你的思维想象,没有办法知道的。

我们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我们吃东西,我们吃的咸味,你说有没有标准?我说吃这个菜很咸,那一个人夹一块吃,哎,不咸啦,很适合口味啊,那一个人再夹一块,哎呀,这个淡啦。为什么呢?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标准从哪里建立?!没办法建立啊。你要用科学仪器量一个度数,哦,这个咸到多少度数了,还是不行。为什么呢?每一个人舌根都不相同,标准不一样。连现前日用平常当中这么一点小的标准,都没有办法解决啊,何况这个根本问题!

所以这个事情怎么样?也是唯证乃知。你说咸淡对不对,你尝一口,尝一口刚才讲了,还是个人是个人的标准,没有共同的标准,这个东西难啊。欢喜吃辣的也一样,我们不习惯吃辣的,吃一点点,哎呀,辣得不得了,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过去有一个同事,他是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辣椒,喝高粱酒,嗨呀,那真是没有人敢那样,哎,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买的辣椒,他尝一尝,不行,你们这个辣椒不辣。每一个人的口味都不相同啊,每一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啊。

所以,佛给我们讲择法,只讲一个模式,真正的择法,个人择个人的法,你才能够成功。文殊菩萨给你拣选,就是说明前面二十五位菩萨,个个标准不一样,适合他的标准了,他就成了。就好像吃菜一样,合了我的口味了,我吃得很舒服,另外一个人,不合他的口味。个人不一样,同样是一盘菜,大家吃了口味都不相同啊。我们今天看文殊菩萨对二十五位的批评,就是这个意思,个人口味不相同。因此,如果你要用分别心,你去分别这个法,你必定又起了法执了,在这个里面增长我执,增长法执,所以,你不会明了,不会彻底,你怎么能够得圆通呢?!确实啊,我们是没有办法这样得圆通的。

可是沙陀尊者,他的根性,不是一个初心的根性,不是初发心的。换句话说,他是有相当基础的。这个相当基础就是过去生中,他以前学过的啊,他有相当的基础啊。这个一入佛门来了,他得了方便了。那么这个事情如果诸位要难以理解,我再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这个陈居士的哥哥昨天很发心,他替他妹妹做功德,昨天来找我,问我印书,我就介绍他印这个《影尘回忆录》,本子他拿去了。《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的自传,我们就以他老人家做个例子。倓老法师从十几岁就学外道,因为什么呢?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那个时候就想什么呢?这个人生太苦了,这是他的觉悟,人生很苦,于是乎想怎么样能够解决生死问题,学长生不老,他去学道,学那些外道,学仙。也到处去寻师访道,十几岁就干啦,看了小说,呵呵,到那个山上去访老道,去拜师父,干这一套。可是这个人呢,善根的确是深厚,学了一阵子,他就觉悟到了,他说这个恐怕不行,恐怕靠不住,他也学过炼丹啦,点窍什么,他都会,他搞了很多。

那么到中年之后呢,他遇到佛法,一听到人讲这个佛法,哦,他一听,这个很有道理,于是乎就决心学佛。他出家的时候,是四十多岁,中年出家的。出家以后,就到谛闲法师的佛学院去念书,他是初学,初学的学生,四十多岁,年岁最大,初学。满脑袋的外道,呵呵,外道。但是他接触佛法之后啊,他对于佛经很用功,他曾经念楞严经,苦读了八年啦。他们在一起的,有「八载寒窗读楞严」。那个谛闲法师的佛学院里,那个是老式佛学院,我们演培法师也是那个佛学院出来的,都是亲近过谛闲法师。那么他们学生要复讲,有一次轮到他,他讲完之后啊,谛闲老法师非常赞叹,他这个是第一次复讲,谛闲法师就很赞叹,而且责备他的老学生,你们跟我这么多年,人家新来的,你看看,这么大年岁才出家,他讲得都比你们好。他很有口才,从前在这个外道里头他讲过道,呵呵,讲过道,很有口才。

这个就是什么呢?他有前面一段的根基。虽然在佛门里是初学,他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他有八年熟读楞严的基础,又有外道的基础,他一学佛呢,把外道那些东西都拿到佛法里用上,这个不相同啊。那么沙陀尊者呢,也就是这个意思,他前面有底子啊。他在这个方向、这个途径里面曾经下过功夫,他不是一个初学的人,所以像他这种根性的人,那可以,从这里入门呢,能开悟,能够证果。换上别的人,一个普通初学的人,很困难。

那么我们讲,这个初发心的,初心入三昧啊,沙陀尊者这个办法,对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讲,很难。你们今天如果说,像心经里面,真正能够体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绝不是初学人能办到的啊,不是他们能办到的。那么像西方有很多大科学家,他们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他要到佛教来学佛,哎,他用这个方法也许能开悟。为什么呢?他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他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这样才行啊。那么由此可知,这种选择,不是勉强的,不是说看到人家行,我也行,人家选这个好,我也跟他选这个好,那就完了,那就吃亏了。

法门选择之后,还要有好的老师,善巧来指导,来给你解疑。因为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的疑问一定很多,这个疑难呢,要一条一条地解除,帮助你开悟。所以学问学问,要问啦,不问,没有进步。你们打开经典,经典里面所讲的,还不都是释迦牟尼佛那些学生,菩萨弟子、声闻弟子,还有一般的在家弟子,有了疑问了,来发问,问了,佛解答。你看经典不都是一问一答吗。你不问呢,不问,佛就不讲了。你们都没有问题,还讲什么?!那不叫废话啦。释迦牟尼佛教学,是这样的办法,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这个办法,都是有问题来发问啦。

现在这个方法变了,这个方法变,是根性不如从前啦。真正的教学,我们大家互相在一块来研究、来探讨,是怎样呢?每一个人拿到这个经本,熟读、研究,在讲堂里面,各人提出各人的问题来,互相地研究讨论,这是真正的教学啊。没有问题呢,没有问题就下课了,就没事啦。那么还有一种人不问的,就是他完全通了,他真没有问题。像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一样,他很少问问题,孔老夫子私下打听打听啊,哦,他真的开悟了。为什么呢?有很多同学有问题的时候,在老师面前不敢问,都去问他,他都给人家解答了。所以夫子很赞叹他,他真听懂了,没有问题了。

有问题不问,这是大傻瓜啊,这个不是学习的态度啊。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大专讲座,从去年开始,我们的方法可以说走到了正途。我们每天用六个小时的录音带,叫学生听,听了之后,你们把所有的问题提出来,每一天有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来答复问题,来研究讨论。所以他们同学们,我看他们写的东西,这个心得感想不一样,用这个方法有很多的收获,当然的嘛,这是一定的。诸佛菩萨、世间圣人,他们的教学,通通用这个方法。那么我们这个寒暑假讲座,我们通通用这个方法。真正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解决问题,使我们的修学都能够走向正途,不至于走到歧途里面。

再看底下一段,【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这就是讲从声尘入门呢,对初学来讲也很困难。憍陈如尊者在二十五圆通里面,他表演的是从声尘里面悟入的。那么文殊菩萨就告诉我们,从这个途径入门,对我们初学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音声,只是讲声,你譬如讲在这个音乐里,中国人讲五音,现在西洋是七音,哆来咪发索拉西,七音,这个音,是一种直音,里面没有意思的。言语、歌咏,这个音就不是直音了,里面怎么?它有变化、有委曲、有婉转,所谓是屈曲音、屈曲声啦。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耳根很利,就运用这个方法呢,来表达意见,就是互相交换意见,用音声、用言语。所以文殊菩萨也说嘛,「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但是诸位要晓得,固然是以音声为教体,这个教体就是教学的工具,以这个为教学的工具,传达意见、沟通思想的一个工具。但是,如果要叫你觉悟了,必须要晓得「反闻闻自性」,就是这个信号你接收过来,可不能存起来。你接收过来,要了解它的意义,意义了解了,这个信号就不要了,不执著了,这就叫反闻闻自性。那么会用这种方法的人,不多。但多数人怎么样呢?他只有接纳。接收过来之后,他就把它放在阿赖耶仓库里头归档了,呵呵,把它归档起来了,这个事情就麻烦啦。里面究竟是什么意思,甚至于都没有搞清楚,闻其言,而不能通其义啊,这所谓是食而不化。

『但伊』,这个伊就是指彼。『名句』,名是名词,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句。你们今天在这个标点符号里面的句点,这个句就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一句。名是名词。『味』是什么呢?味是讲这个名词句子里头所含的意思,这个味是表这个意思。「音声杂语言」啊,只不过是名句里面的意思而已,所含的义理。「一非含一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名代表一桩事情,它有界限。比如说我们说这个,我们叫它扇,扇子呢,它有个界限,固然扇子有许多种,它只是这一个范围之内。我们端起这个杯子呢,它就不能代表它了,我们总不能叫这个做扇子。那么由此可知啊,它的范围很狭小。而且它只是一个名言,我们说扇子,你晓得,它代表这个体,这是扇子的体性,给它起个名字,叫扇子。其实扇子呢,它并不是这个东西,所谓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一个物体,古今的人给它取的名字不一样,中外的人给它取的名字也不一样。这就是说啊,名相啊,它是有分限的,就是有界限的,而且这个界限很狭小。

那么一个完整的句子呢,它代表一个差别的意思,代表一种不同的意思。由此可知,名句言语,是有限的。而事相,就是事实道理啊,是无有穷尽的。那么换句话说,以有限的言语,要表达无限的义理,这很难啦。怎么能以一句话,把这个整个的真理能够都包含,这个事情太难了,所以说「云何获圆通」啊。「一非含一切」,一个名词、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够包含一切的道理,怎么能够在「音声杂言语」里面去证得圆通呢?!所以这个不是初学人能办得到的,的确。

那么一个名词、一句话确实是能够把一切的道理与事物都能够包括的,要不能包括,他怎么能证得圆通呢?憍陈如怎么能开悟呢?但是,不是初学人。我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给诸位讲了,「如是我闻」,如是,一个名词,世出世间一切法,用这个名词,通通代表了,万法皆如,万理皆如,无有一法,无有一理不如。但是,这个不是初学人能懂的,初学人你给他讲这个,越讲越迷惑。所以说这个讲法的时候,那真是所谓叫上上根的人,才能够接受,不是初学。今天我们讲「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我们是要为初发心、初学的,换句话说,憍陈如他的这个办法,不适合于初学。

我们再想想憍陈如他的一段历史,你也就能够发现,憍陈如尊者,大家晓得,他是五比丘之一啊,是释迦牟尼佛的亲人。释迦发心出家学道了,他的父亲不放心,派了五个人照顾它,这五个人,都很有学问,有学问、有道德,也有能力,都是了不起的人。于是乎一同在外面寻师访道,他们个人也都有主见,也都有修行的功夫。到佛示现成道之后,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开悟,所以他是从音声言语里面开悟的,就是佛说法,他豁然开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个开悟的,就是憍陈如尊者。他是由音声而悟入的,所以称之为声闻,就是证阿罗汉果他有底子啊,有根基啊,虽然是佛初说法,初度他的,前面有根底,他有世间学术的根底,他有外道的根底,自己又有外道修行的功夫。在印度的外道,没有不修禅定的,所以,他有禅定的功夫,他有世出世间学术的基础,这一听,他开悟啊。

我们用他这个方法,很难。可是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修学,大多数用他这个方法。我们讲经听经,不是用的这个方法吗?听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开悟。那憍陈如听一次就开悟了,我们听了这么多年都不开悟,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基础。没基础,多听行不行呢?很难,还是很难。所以诸位要了解这一点比如说这个世间念书吧,我们现在这个教育制度,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我们上学去念书,选一个学校,哎,选研究所当然最好啦。可是什么呢?小学、中学、大学的基础都没有。没有不要紧嘛,我多念几年就好了嘛。你们问问行不行?是不是多念几年就可以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一共十六年,研究所再四年,硕士班两年,博士班两年,就是四年嘛,一共二十年。那好,简单嘛,我就到博士班念它个二十年,也可以毕业了嘛,行不行?把前面时间通通补足嘛,我博士班也念二十年嘛,行不行呢?不行啊!

那么诸位就明了了,我们今天在讲堂里面讲经,是宣扬佛教,宗旨在此地。不是教导诸位修行,也不是像佛学院教你们讲经,你们要觉悟这一桩事情啊。这个寺院里面开大座讲经,是属于弘扬佛法,宣传。佛门里面教学有三大纲领,就是有修道、有传道、有弘道,我们今天做的是弘道。修道呢,那是讲修行,那就是像小学、中学、大学,按步就班地来了,就要选择法门了。像这个二十五圆通,个人选择个人的,适合于自己根性的,来修学。

传道是什么呢?传道就是教学,就是培养法师,像五祖传给六祖,那叫传道。前天悟演在此地,他告诉我,他说慧三法师传法,传给三个韩国人,他很想要求去接慧三法师的法。他问我,我就给他讲,我说这个接法是什么资格你晓得不晓得?他说不知道。我说接法是大彻大悟,因为接法呢,就是一代祖师啊,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有这个资格的啊。所以出家,出家人最重视的,叫法嗣,就是法弟子,传法的弟子,而不重视出家剃度的弟子,不重视这个,也不重视戒弟子。为什么呢?剃度的这个弟子,不见得是开悟的;跟你受戒的这个戒弟子,也不见得是开悟的;法弟子是开悟的。五祖一生,只有一个法弟子,就是六祖,只有一个。六祖算是最多的了,可以说是在中国佛教史里面,他是最多最多的一个,没有人能跟他比,四十三个。我说的这个是传法啦。至于传法的事情,你们将来看看《影尘回忆录》,你就晓得了,哪有那么简单的啊。所以像这些都是佛门的常识,我们必须要晓得,免得闹笑话啊。悟演他就不晓得这个道理,闹笑话啊。

那么过去的时候,在清朝、明清的时候,传法,他就传位,传位是什么?是住持。他把这个法传给你了,你是他法嗣了,他要退休了,这个寺庙住持的位子,就传给你。这个是在明清两代都是这个习惯,传法就传位。我说那好啦,慧三老法师那个庙,他年岁大了,马上退休,请你做住持,你到那个地方去统理大众,去弘法利生,教化一方,为一方的教化主,这是接法啦。那么诸位特别记住,这是我多年,一学佛就提出来的佛门里头的三桩大事业。我们今天这三桩大事业只做到了一样,就是弘法。修法,跟这个传法,我们都没有做到。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261 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

262 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263  世间法里可以将功折罪,因果报应没有办法将功折罪

264  三藏十二部经典及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所说的全都是咒

265  无论是出家、在家,学佛先学舍身

266 广修供养就是舍身珍宝,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267 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世界所接引的耳根最利的众生

268 对于一切法门不要生高下想,只能够说哪一个法门适合自己

269 为别人设想这个就是布施,为别人服务也是布施

270 佛的经典这个法味没有止境,只有一遍比一遍浓

271 一念心动了外境就是魔;一念心清净了外境就是佛

272 你之所以看到生灭是因为用生灭心看的。把生灭心舍掉了当下就是不生不灭

273 念经的用意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照久了就入实相般若了

274  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是不可能用心意识去知的

275 心里头如果还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就不能证得一心

276  十方净土是自己变现制造出来的,别人不能给你制造

277 你有“我要得到一点什么”这一念心,你不会开悟

278 在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整个梦境就是三细相

279 初学的人多半是在逆境里头成就;传道的时代必定顺境

280 别人赞叹你欢喜了,骂你几句难过了,你就是著相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