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8—大黄(3)

上一篇:【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6—大黄(2)


养鱼与养人

 

陈修园曰,“眩晕症,皆属肝;痰火亢,大黄安。”

 


有个渔农,非常善于养鱼,他养的鱼不单比别人的多而且大,所以很多人向他请教养鱼经验。他就一句话,塘水上下要对流,塘底淤泥要清理,每天喂鱼要规律。

 

这渔农很快就靠养鱼致富,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不仅盖了楼房,还买了小车。随着日子好过,这几年渔农的肚子渐渐大起来,中年发福,他认为这是富裕的表现,可奇怪的是接下来经常咳痰头晕,让他烦恼不已。

 

到医院一检查,医生都说这是脑供血不足,所以要不断地补气血。他吃了不少补气血的药,眩晕没有改善,这痰倒越来越多,每天都要咳吐一两碗的痰,家里人以为会不会得了大病,成天到晚地咳吐痰。

 

这渔农便上竹篱茅舍找老中医去,老先生一看他脸大脖子粗,挺着个将军肚,心中就有数了。

 

渔农问,医生我这是怎么回事?老先生不直接跟他谈医病,而跟他谈养鱼。一提到养鱼,这渔农讲起来就是他的专长,立马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小指月也疑惑,爷爷从来都不养鱼,怎么突然对养鱼感兴趣呢?不论病因病机,反而谈养殖技术?老先生看出小指月疑惑,便说,虽然医术跟养鱼的技术是不同行业,隔行如隔山,但是行行出状元,行行通大道。你如果由养鱼之技术,能够通到自然之道去,那你就可以得到养生。

 

这时不单小指月吃惊,渔农更是吃惊。他说,我都是十里八乡最善养鱼者,为何我身体没养好呢?

 

老先生笑笑说,你的知识经验,足以统管数百亩水面的鱼塘把鱼养好,对鱼的生长发育可谓了如指掌,但一旦回归到自己身体时,你却糊涂了。这渔农更是不解说,我糊涂,糊涂在哪里呢?

 

老先生笑笑说,我刚才听你说,养鱼第一条“塘水上下要对流”。这渔农说,没错啊,对流就有源头活水,可以带来很多新鲜的氧气,塘水就会灵活,鱼儿成长就快。

 

老先生说,可我却看你这几年盖楼房、装空调,把自己密封在钢筋水泥地里;坐小车,把空调开到最大,把自己冻在车厢里。这样没有跟大自然对流空气,身体不就郁闷了。

 

这渔农点点头说,是这么回事,所以我这几年经常头晕,医生都说我大脑供血不足,缺氧。

 

老先生又笑笑说,我刚才听你说养鱼第二条“塘底淤泥要清理”。这渔农说,对啊,每年都要好好清理一次塘底淤泥,这样塘就会保持有足够深度广度。不然塘水一浅,被淤泥堵住,你拼命加高堤坝,也不管用,这水浅不养龙啊!塘浅了养的鱼都不大不强,所以决不能让塘底被淤泥淤积。

 

老先生说,可我却看你这几年山珍海味,肥甘厚腻,大吃大喝,来而不拒,这样很快把自己吃得啤酒肚、将军肚,这样肚子大起来,堵得严严实实,心胸上面气就短了,你身体这个躯壳装的元气都变少了,如何充分地把气血供到大脑呢?

 

这时小指月说,爷爷,你这一说,我倒明白了一个道理。肥人气虚,多痰湿。痰湿就像肚子腹中的淤泥,气虚就是胸中脑子缺气不够用,所以肥人容易累。

 

连小娃子都立马想通,这渔农不禁惭愧,他是什么人,是个聪明人。老先生只把话说到三成,他就能把话听到十成。

 

老先生又说,你的痰火跟眩晕,就是这个理。还有第三条“养鱼要规律”,养生更要规律,中医认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只有常规的三餐,正常的起居,才有正常的身体。你看你这几年有钱了,就喜欢到外面跟朋友吃宵夜,打麻将,熬夜到通宵,甚至不吃早餐。你养鱼都知道要规律有节,定时喂养,为什么养自己身体就一塌糊涂呢?

 

这渔农听后,无话可说,还竖起大拇指,老先生是真正的中医啊,把我病根子都挖出来了,我这几年就是只懂得向外面经营鱼塘生意,非常有成就感,却不懂得向里面经营自己身体,难怪事业比以前大了几十倍,但身体却比几年前差了好几倍。

 

老先生笑笑说,人这辈子图个啥,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鸟巢深林,只取一枝。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你即使得了世界,但因此失了健康赔了性命,又何益之有呢?

 

这渔农听后更是大受启发,说,老先生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我不能让事业牺牲我的健康,我要像养鱼一样来养我身体,把身体搞得棒棒的,不再大鱼大肉,要七分饱、清淡饮食,不再熬夜宵夜,要起居有节,不再老吹空调,要让家里自然空气对流......

 

老先生听后点点头,他知道这个病还没有用药,已经好了五成。因为善医者,医的是观念,以知识觉悟言语为药物。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塑造健康的身体。

 

然后老先生居然只给他开一味大黄,酒炒打粉。这渔农连吃了半个月,胸中咳痰满碗的居然消得干干净净,头中经常眩晕,如坐舟车的,从此不再有。治了这么久、吃了这么多好药都没有理想疗效,想不到老先生一味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却把这病根子给挖掘掉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朱丹溪善用大黄治眩晕,一味大黄,用酒炒三遍为末,名之曰一味大黄散,以茶调服一二钱,其效如神。

 

上海名医徐小圃曾治一富翁,腹中胀满,胸中痰喘,他用大黄半斤,分多次服用。

富翁既怀疑又恐惧,但众医束手,救治难愈,于是便想一试。不料服完药后,肠通腑畅,痰去喘平。

于是便请教徐小圃说,众医屡用不效,先生一味大黄建奇功,此中有何秘也。

徐小铺笑而答曰,君向来喜食膏粱厚味,壅塞肠腑,热痰上扰胸膈,大黄性清下,味辛香,独行则力猛功专,疏通沟渠,清理污秽,又何秘之有呢?

 

你刮了锅底污垢吗?

 

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

 


小指月正在烧火,爷爷在上面炒菜。今天火烧得挺大的,怎么炒起菜来,却感到锅中热度不够。小指月就疑惑说,爷爷,我这里都是最好的柴,熊熊烈火,怎么听你炒起菜来,还没有那种爆炒的声音呢?

 

老爷爷笑笑说,看来是时候要清理锅底垢了。小指月说,不是上个星期才清理过了吗?爷爷说,最好每周清理一次。小指月说,为什么要清理这么频繁呢?

 

老先生说,这锅底的灰垢,会把你火力挡在下面,你烧多一倍的柴,都达不到一半的火力效果,这叫事倍功半。你一旦把锅底垢清理干净后,只烧一半的柴,就能达到双倍的火力效果。这叫事半功倍。

 

下午指月就特意把锅倒过来,用锄头把锅底的灰垢轻轻刮掉,刮得满地都是,再把锅放回去,

 

晚上又开始炒菜了,这次小指月特意只烧一半的柴火,那火看起来不是很雄壮,但奇怪爷爷在上面炒菜一下锅,就哔哔啵啵作响。原来这锅里火力正大着,不到一半的时间一盘菜就炒好了。

 

小指月笑笑说,爷爷,原来不是要拼命去找柴塞柴啊,每段时间都要检查锅底,看是不是灰垢太多,如果太多灰垢不去清除,那你下面用再多燃料,不单达不到理想的火力,而且还大量浪费燃料。

 

爷爷笑笑说,医道从生活来,最后都会回归到生活去,你从这个刮锅底想到什么呢?

 

小指月说,我想到了一味地补火助阳,健运脾胃,却不注意把胃肠道上的积垢刮掉,这样一样不能够充分把营养吸收转化为气血,也不能够彻底地腐熟水谷变为能量。

 

爷爷说,那该怎么办呢?小指月说,我想明白了,上次爷爷治疗一个瘦小伙,怎么吃都吃不胖,而且还心烦身热,家里人都把最好营养塞给他,还是照样消瘦。

 

爷爷就叫他吃上一个月的素,而且还每天吃一点点大黄,这样再吃平常的五谷杂粮,很快都长胖了。而且爷爷还交代,叫他每个月都要吃上一周的素,他现在身体特好。

 

爷爷说,那是什么道理呢?小指月说,这就太简单了,将近一个月的素食,把他肠胃中多年的积滞通通消磨掉了,他这一个月排便速度快,吃东西非常香,这就是一个刮除肠道垢积的过程。

 

肠道垢积一刮去后,那五谷杂粮这些水谷火力再进去,这样身体就好不拒绝地全部吸收,彻底炼化,就像锅底锈垢刮干净后,你烧多少柴,锅里火力就有多大,中间没有太多的障碍,这样营养迅速被身体利用,人自然壮了。

 

爷爷说,强壮之道,不在于吃多少,而在于肠胃无阻力无障碍。小指月说,烧火之道,不在于添柴多少,而在于锅底垢积要刮干净。

 

爷爷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肠子洗洗澡。小指月说,给肠子洗洗澡是不是要用荡涤肠胃的大黄啊?老爷爷说,用大黄是不得已而为之,用药已属下策。小指月说,不用药如何荡涤肠胃呢?

 

爷爷说,少油少盐的清淡素食,你吃一段日子,肠子就会被洗得干干净净,最后看什么都想吃,吃什么都香。所以饮食之道,不在于吃多少高营养之物,而在于懂不懂得适当时间给自己素食素食,让肠子清洗清洗。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录下一个古代医案,里面正是讲到肠道中有积垢,人身体瘦弱,不想吃饭的:

 

《洄溪医案》曰,淮安大商杨秀伦,年七十四,外感停食。

 

医者以年高素封,非补不纳。遂致闻饭气则呕,见人饭食辄叱曰:此等臭物,亏汝等如何吃下?不食不寝者匝月,惟以参汤续命而已。

 

慕名来聘,余诊之曰:此病可治,但我所立方必不服,不服则必死。若徇君等意以立方亦死,不如竟不立也。群问:当用何药?余曰:非生大黄不可。

 

众果大骇,有一人曰:姑俟先生定方再商。其意盖谓千里而至,不可不周全情面,俟药成而私弃之可也。

 

余觉其意,煎成,亲至病人所强服,旁人皆惶恐无措,止服其半,是夜即气平得寝,并不泻。明日全服一剂,下宿垢少许,身益和。

 

第三日侵晨,余卧书室中未起,闻外哗传云:老太爷在堂中扫地。

 

余披衣起询,告者曰:老太爷久卧思起,欲亲来谢先生。出堂中,因果壳盈积,乃自用帚掠开,以便步履。旋入余卧所,久谈。

 

早膳至,病者观食,自向碗内撮数粒嚼之,且曰:何以不臭?从此饮食渐进,精神如旧,群以为奇。

 

余曰:伤食恶食,人所共知,去宿食则食自进,老少同法。今之医者,以老人停食不可消,止宜补中气,以待其自消,此等乱道,世反奉为金针,误人不知其几也。余之得有声淮扬者,以此。

 

开瘀血下行之通道

 

《神农本草经》曰,大黄下瘀血,主血闭寒热。

 

爷爷说,指月啊,治疗跌打损伤,第一剂药最常用的思路是什么?小指月说,小指月说,跌扑损伤,用活血化瘀之法,乃医家常识。

 

爷爷说,那选用何类活血化瘀药最佳呢?小指月说,桃仁、红花,一降一升,一下一上。仁归六腑大肠,花散经脉肢节。

 

爷爷摇摇头。小指月又说,当归血家圣药。

 

老爷爷摇摇头。小指月又说,三七伤科圣药。

 

老爷爷还是摇摇头说,这些药物都可以取代,唯独一味药是他药所难以取代的,这味药除了活血化瘀外,还能够荡涤胃肠,通肠导浊。小指月说,我知道了爷爷,就是大黄。

 

爷爷说,没错,可历代本草甚至当今教材,大都把大黄列为泻下剂,其实大黄治病远远超出泻下剂范畴,世人拘泥于泻下伤元气,而不敢放胆使用大黄,殊不知大黄乃活血化瘀妙品,理气清热良药。

 

小指月说,我明白了爷爷,《神农本草经》上说大黄第一大功效就是活血化瘀,比如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

 

爷爷点点头说,那第二大功效呢?小指月说,第二大功效才是泻下通腑,所以说大黄主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爷爷说,这才是古代本草运用大黄的真正奥妙,它能以其香气,通达周身脉络,并且逐开瘀血,导浊下行,迅速如盘中走丸,一过不留。一般活血化瘀之品,只能将瘀血打散,而大黄不仅打散,还将瘀血浊阴帮你排出体外。

 

有个农民在建房子的时候不慎跌倒,胸闷,腹胀,周身刺痛,大腿处一片青瘀肿热。老先生一看便说,就用复元活血汤加进通便为引。

 

只服用三剂,每次服用后都泻下黑褐色的大便多次,这样肠通脉畅,周身刺痛消失,大腿处的瘀肿消下去,发热之感不复存在。真是一窍通而百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俱畅。

 

小指月看后说,爷爷,这复元活血汤里头真是因为用了大黄啊,才是跌打损伤开手第一妙方。老先生说,为什么呢?小指月说,众药皆能活血化瘀,畅通气机,唯独大黄能够开瘀血下行通道,方令得周身瘀血浊阴随着大肠以黑褐色的大便排出体外。

 

爷爷听后,点点头说,瘀化下行不作劳,这跌打损伤瘀血没有别的去路,给邪以出路往下走,这才是正道。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天地之道也,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人身之道也。故瘀血停留于经络血脉,必得大黄以开通肃降之。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组成】柴胡半两(9g),天花粉当归各三钱(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6g),大黄(酒浸),一两(12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g)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炮制】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往期内容: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桂枝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香薷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生姜(上)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生姜(下)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荆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防风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羌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白芷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细辛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2——藁本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苍耳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辛夷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葱白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鹅不食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薄荷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牛蒡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0——蝉蜕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1——桑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2——菊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3——蔓荆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4——柴胡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5——升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6——葛根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7——淡豆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8——浮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9——木贼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0——石膏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1——寒水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2——知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3——黄芩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4——黄连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5——黄柏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6——龙胆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7——秦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8——苦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9——白鲜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0——金银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1——连翘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2——穿心莲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4——蒲公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5——重楼(七叶一枝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6——土茯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7——鱼腥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8——金荞麦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9——败酱草、大血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0——射干、山豆根、马勃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1——青果(橄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2——木蝴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3——白头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4——马齿苋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5——鸦胆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6——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7—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8—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9—熊胆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0—绿豆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1—生地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2—玄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3—丹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4—赤芍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5—紫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7—青蒿、白薇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8—地骨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9—银柴胡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0—胡黄连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1—芒硝(上)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2—芒硝(下)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3—番泻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4—火麻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5—芦荟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6—大黄(1)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6—大黄(2)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6—大黄(2)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倪海厦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小编是一名中医粉,苦于无人交流,所以建了中医群,已汇集了1000多位中医爱好者,欢迎爱好中医的朋友进群交流。


1群、2群已满500人,还可以进3群.

也可以加群主微信:slyjbjly,群主拉你进群。验证时请注明中医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